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1361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docx

中国经济地理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

1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研究经济-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条件、特点与规律的科学(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

2)研究中国领土范围内的各个经济-产业部门的空间分布及各个产业的地域组合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与规律。

2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条件:

指对全国或各个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布局有影响的条件和要素。

Eg.自然资源与条件、人口—劳动力、产业基础、技术条件等。

(2)结构:

指全国或各个经济区经济—产业部门的地区组合。

Eg.产业结构单一/多样化,产业间的关联性,产业间的相互作用方向,竞争/互补等。

(3)区域:

加强和突出区域观念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中贯穿始终的主线,具体包括:

◆区域分布——区位、位置、范围(空间感)

◆区域特点——经济地位、规模、类型、优势、产业结构现状、空间布局等

◆区域差异——比较优势与劣势◆区域综合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

(4)潜力:

不仅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和反映世界,还要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发展的合理性,挖掘优化潜力。

(5)方向:

从全局、长远、宏观的角度,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具体途径,包括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3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包括哪些?

1)人地关系论(Theoryofman-landrelationship):

是指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

包括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学说(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等)。

◆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协调是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根本目的

2)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

◆分工的产生:

a.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b.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的流动c.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

◆分工的意义:

合理利用资源、专业化、技术创新、提高整体效益。

◆代表性理论:

绝对利益理论(亚当.斯密:

生产绝对有利的产品,交换其它产品);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

在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展相对优势部门);要素禀赋学说(赫克歇尔、俄林:

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替代理论(同一生产可以使用不同生产要素,有利的要素组合替代不利的要素组合);技术差距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4如何学好中国经济地理这门课程?

1).及时收集、积累和更新有关资料

2).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有关方法论◆怎样评价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怎样概括区域的经济地理特征?

◆怎样综合分析区域的产业布局条件/优势/潜力?

定性/定量/计算机模拟

3)训练与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功◆经济地图的绘制与运用◆数据的经济地理分析(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文献资料检索与综述◆区域经济实体的调研与考察

4).明确学习重点和分析问题的思路

(1)把握区域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

条件、结构、区域、潜力、方向

(2)明确研究中国经济地理的两条主线◆时间主线——产业发展(发展过程、特征、影响因素、趋势等)◆空间主线——产业布局(布局条件、具体分布、分区、重点区域等)

5.)理论联系实际,参与社会实践(各类项目)

6.)随堂携带地图,多读地图,培养空间感读图、填图。

※第二章中国国土资源的经济评价

1简述国土资源的概念。

狭义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疆域范围内从上空到地下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5大类自然资源;

广义除了包含前者外,还有被称为社会资源的人力资源,以及人类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创造出来,并且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重要条件的各种设施。

2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国土与区位条件。

1)区位(Location):

全球最大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的西岸

优势:

兼具海陆之便为对外交通、对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2)国土(Territory):

疆域辽阔,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3)海运条件:

沿海有面积大于10km2的海湾160多个;宜建海港的有164处→海洋运输(沿海/远洋)→沿海1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成为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地带。

4)国土与区位的经济评价

◆陆地——陆疆长22800km,有14个陆上邻国→外贸

◆海域——大陆海岸线长18400km,渤、黄、东、南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领海——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6500个,总面积近8万km2;其中有450个岛上有常住人口,居民约有3000多人。

◆大陆架——水深200m以内的大陆架面积146.6万km2;沿海滩涂面积2.08万km2→广阔的开发前景

◆造陆——我国一些主要的河流每年淤积成陆造陆速度世界第一

◆总述:

辽阔的疆域、海陆兼备的特点及其区位优势,为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的转移,这种区位优势将进一步的发挥。

3简述领海、毗邻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领海:

从基线垂直向海外延伸12海里的海域为领海。

毗连区: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毗连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专属经济区: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可以建立宽度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4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气候条件。

1)光热条件——比较优越,以温带和亚热带为主:

我国从南至北跨49个纬度,由北到南太阳辐射的变化、气温的变化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等6个温度带,以及青藏高原高寒区。

总体来说,大部分国土面积上热量资源丰富。

除寒温带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外,我国72%的国土面积上,热量条件优越。

可以生长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的农作物和植物。

从暖温带到热带,农作物都可实行复种。

◆垂直气候分异由于我国多山,海拔高差大,出现明显的垂直性气候分异,使我国气候更为复杂多样,利于发展立体农业。

【优势】实行多种耕作制度和广泛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发展特色农业。

2)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不均,变率大:

地处最大陆地与最大海洋之间→→季风特别强烈

◆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季风对中国十分有利,避免沙漠出现;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在北回归线附近避免了沙漠的出现。

(2)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量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我国人口、农业生产等经济现象的空间格局◆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经济的影响(3)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正面影响】夏季多雨,故雨热同季,水热条件组合好,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负面影响】由于降水变率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

因此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5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地形与地貌条件。

1)地势呈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有利于东南部海洋上暖湿气流毫无阻拦地深入内地,给广大内陆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改善了内地的水分条件,也利于东南半壁的植被、土壤以及农业生产活动。

(2)多阶梯地势的存在,使得同时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具有了较大的落差,蕴藏着可供多级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适于兴建大型水电站。

(3)广阔的浅海大陆架,形成资源丰富的海洋渔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元化发展

【地貌类型】高原、平原、盆地、山地。

【特殊地貌】东部和南部的红层地貌、西南部的岩溶地貌、西北的沙漠地貌、西部高山的山岳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为发展多种产业经济和综合发展大农业提供了基础(可多元化发展)

3)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山地、高原、丘陵合计占全国总面积的69%(下图)。

(1)山地海拔高,气温低→→作物生长期短,不利于农业发展。

(2)山区坡度大→→土地侵蚀Eg.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南部的石灰岩山区的水土流失;西南山区的崩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3)崎岖的山区地势→→不利于发展交通运输业Eg.云贵高原、太行山区等。

(4)东西向纵横交错的山脉→→局地小气候东西向山脉的的阻挡,削弱了北方寒潮的冻害影响,扩大了某些作物的种植范围。

如秦岭、大巴山对冬季寒潮的阻挡,使四川盆地成为“天府之国”(5)山区、山地形成了丰富的山岳型旅游景观→→旅游业的资源基础(6)我国东部、南部的山地和丘陵,凭借其水热条件优越→→我国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7)分布在西部的高山冰川→→干旱区的“固体水库”,发展绿洲农业。

6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矿产资源。

1)矿种齐全,储量总规模大,人均储量少

◆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已经探明储量有151种。

◆其中有金属矿56种,非金属矿87种,能源4种,地下水、矿泉水及地热资源4种。

◆有40多种主要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世界第一位稀土、锂、钼、硫铁矿、菱镁矿、硼砂矿等。

◆世界第三位铁、铜、银、石棉等。

◆世界第四位金、锰、铂等。

【矿产资源总规模】俄罗斯、美国、中国【我国的人均储量】2/3世界均值,第53位

◆稀土镧系元素、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钪(Sc)、钇(Y)元素的总称,共17种元素。

※我国的稀土工业储量大于国外总量,90%在白云鄂博(赵济,1999)。

※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形成北、南、东、西的分布格局,并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

2)大宗矿产以贫矿居多,富矿少:

我国大多数大宗矿产,如铁(86%)、锰、铜(70%)、铝、硫、磷等均以贫矿为主,品位低,杂质含量多。

→→开采、分选、冶炼等难度大,经济效益低Eg.铁矿资源,储量仅次于俄罗斯、巴西,居世界第三。

但绝大多数含铁量在25―30%之间,平均品位34%,含铁在40-50%的高富矿,储量不到1%。

3)共生矿多,单一矿少:

我国矿产资源多数是多种矿物组合在一起,共生、伴生。

据统计,大约有80%的矿产为共生矿和伴生矿。

→→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低,开采浪费很大;→→污染环境

4)中小型矿多,大型、特大型矿少:

全国现有16000多处矿产地,大型矿床仅占8%,小型矿产地占70%以上。

除吐哈煤田、神府煤田、大庆油田、塔里木气田、陕北气田是世界级煤田和油气田,90%以上的煤矿和油气田均为中小型矿。

国有矿山1万多处,乡镇集体矿山和个体小矿山达到27万多处。

→→难以规模化开发利用,技术设备水平低,资源回收率低,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

5)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大矿集中,小矿分散

【煤炭资源】93%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北,而南方八省不足2%,最丰富的是晋陕蒙。

【石油资源】80%分布于北方,主要分布于松辽、华北、新疆、陕甘青等(下图)。

【硫和磷】80%以上分布于南方诸省。

“南磷北煤”

【有色金属】70%以上分布于南方诸省。

【弊端】交通运输压力Eg.北煤南运【利处】大矿相对集中,对于大规模开采、开发,形成大型基地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规模经济效应)。

7请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评价我国的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

指经过加工或利用后能够产生动力的煤、石油、天然气、地热、水力、风力、太阳能等。

1)能源资源总量大,人均可采储量小:

水力资源蕴藏量→→世界首位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世界第三位;风能→→世界第二位★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能源资源结构落后——富煤、贫油、少气◆煤炭资源丰富,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居世界第三位。

◆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少◆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规模开发才刚开始→→环境压力(碳排放、粉尘、酸雨、地表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安全压力(政治、经济等)→→资源安全压力(政治、经济等)◆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一煤炭消费大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

◆2004年,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煤炭75.6%,原油13.5%,天然气3%,水电7.9%【消费结构】煤炭67.7%,石油22.7%,天然气2.6%,水电7%;从1993年开始,由于对油品需求增长很快,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5年的42.9%。

◆到2020年,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可能接近60%,→→中国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越来越突出

3)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与经济格局错位——跨区调运◆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西南地区;【油气资源】在北方地区、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

能源主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Eg.长距离、超高压输变电技术。

1000kv特高压输变电。

→→经济、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影响。

8人类遗产类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遗产资源分四个类型:

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口头与非物资文化遗产涵盖五类项目: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

9我国人类遗产类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着什么问题?

特点:

我国人类遗产资源项目,涵盖了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反映了中国从帝王文化到士大夫文化到乡土文化的多层次文化

◆反映了我国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反映了我国瑰丽、多彩的自然面貌

面临问题:

1自然灾害和自然侵蚀:

洪水、海啸、台风、山崩、地震、火灾、火山爆发、自然的风蚀、水蚀等。

2非法开采和狩猎:

生物价值、文化价值VS经济价值Eg.毁林开荒、过度放牧

3战争和冲突:

杀伤力最大,日军侵华战争中,1927年以来发现的全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化石标本遗失。

4城市化和土地利用

5水坝项目和水电站建设

10我国旅游业的空间布局特点是什么?

中国旅游业空间布局的重心:

东部沿海地区---基本态势:

“东重西轻”

◆2005年,全国地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列前十位的省(区、市)

东部地区:

起步早;区位佳;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旅游外汇收入的最大基地:

◆2005年,全国地方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列前十位的省(区、市)

西部地区:

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西藏、

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旅游业迅速崛起。

※第三章中国的人口及城镇化

1简述旧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

(1)人口增长缓慢

从夏到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其中奴隶制时期约为0.6‰,封建制时期约为1.2‰,半殖民半封建时期约为2.1‰。

(战争、灾荒、瘟疫)

(2)人口数量周期性波动巨大

旧中国人口的发展随着皇朝兴衰和更替,呈现出巨大的周期波动。

在旧中国4000年人口变动曲线上,有几个波峰和波谷。

(3)人口分布格局的凝固和突变

◆凝固:

旧中国的个体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人口对于土地的依赖和眷恋,使人口分布长期处于凝固状态,迁移、流动较少。

◆突变:

但当发生巨大的社会动乱(战乱、强灾害等)时,会造成人口大量的死亡或迁移,引发人口分布格局的突变。

2简述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1949-1957)

人口出生率30‰以上,死亡率迅速下降(50%以上)

年均自然增长率22.4‰,年均净增1311万人

◆低谷期(1958-1961)

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回升,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6‰

1960年,死亡率高达25.43‰,人口负增长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1962-1973)

年均自然增长率25.6‰(峰值:

1963年33.33‰)

人口从6.7亿猛增到8.9亿,年均净增1946万人

◆计划生育控制期(1973年至今)

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同步在波动中下降,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10‰以下,此后稳中有降,2005年达5.89‰

3简述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两次重大转变。

1由旧中国的“原始型”转变为50-6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

主要原因:

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2由50-60年代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转变为现在“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

4什么是性别比?

什么是人口金字塔?

 性别比(或称性比例)是关于社会或国家男女人口数量的一种比率,基本上以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

人口金字塔图,以图形来呈现人口年龄和性别的分布情形。

◆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比重为横轴,按左侧为男、右侧为女绘制图形,其形状如金字塔。

◆金字塔底部代表低年龄组人口,金字塔上部代表高年龄组人口。

◆人口金字塔可分为三种类型

年轻型:

塔顶尖、塔底宽。

成年型:

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

年老型:

塔顶宽,塔底窄。

5简述我国人口的民族结构与特征。

【民族结构】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统称“中华民族”;

◆除汉族以外的各族人口总数为10643万人(五普),占总人口的8.41%,又称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17多万人;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仅有2965人(五普)。

【民族特征】

(1)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2)国土东半部汉族聚居,西半部少数民族集中(3)各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6什么是胡焕庸线?

其东南侧和西北侧各有什么特点?

我国东西部的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1人/km2),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的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也称作“人口分界线”,即“胡焕庸人口线”。

1)“胡线”东南侧

◆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为42.9%,人口占全国94.3%;

◆地势平缓,气候暖湿。

◆平均人口密度为284人/km2,以江河沿岸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人口最为稠密。

(2)“胡线”西北侧

◆面积占全国的比重为57.1%,人口占全国5.7%;

◆地势高峻,气候干冷;

◆平均人口密度13人/km2,人口集中于河谷地带和绿洲;

◆其中以藏北高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主的无人区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

帕米尔高原、阿拉善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仅在1人/km2左右。

7简述我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点及差异。

1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2人口分布明显地趋向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3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迅速降低

8简述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积极意义。

1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

(1)人口迁移规模显著增大

(2)发达地区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吸收区,经济落后的人口大省是主要输送区(3)流动人口中民工数量猛增(4)人口迁移的方向是从乡村到城镇(5)家庭化趋势是中国人口流动的新特征

2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积极意义

(1)推动了产业非农化和人口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2)满足了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3)为内地疏解过重的人口压力和发展经济提供了有效途径

(4)有利于控制人口数量,改善人口素质。

9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

启动阶段(1949-1957年)

◆1949年我国仅有城市132个,非农业人口5765万人,城镇化水平(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计算)为10.64%。

◆这一阶段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诞生,到195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迅速提高了4.75个百分点,达到15.39%。

阶段二:

波动与徘徊阶段(1958-1964年)

此阶段是城乡分割的城镇化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波折、乃至停滞。

◆20世纪50年代末,由“大跃进”等运动造成的经济过热在我国形成了短暂的城镇化高潮,工业建设遍地开花,农村人口以空前失控的规模涌入城市。

1958~1960年间,城镇人口增长了2000余万,城镇化水平由1957年的15.4%提高到1960年的19.5%。

此阶段是城乡分割的城镇化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度出现了严重的波折、乃至停滞。

◆20世纪60年代初至“文革”前,“大跃进”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再加上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出现了倒退,即出现了第一次逆城镇化现象,2600万城镇人口被下放到农村,1964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猛跌至14%。

阶段三:

停滞阶段(1965-1978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至改革开放前,大批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或转向偏远山区投入到“三线建设”。

这一系列逆城镇化政策形成了我国第二次规模较大的人口回流农村,在整体上严重阻滞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1978年全国城市数量193个,城市人口1.7亿,城镇化水平为17.9%,仅比1949年上升7.3个百分点。

阶段四:

恢复阶段(1979-1984年)

此阶段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驱动力的城镇化阶段,“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就人口来看,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阶段五:

缓慢增长阶段(1985-1991年)

此阶段是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的城镇化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阶段六: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我国开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1992~2007年,全国设市城市由517个增至655个,城镇化率由1992年的27.63%提高到2007年的44.9%,年均提高1.10个百分点。

10简述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最低,而其内部也存在差异。

超高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省(区、市)中;

高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省(区、市)中;

低速增长区和中速增长区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省(区、市)中。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开发

1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阶段演变。

阶段

持续时间

空间发展战略

空间政策

恢复时期至“五五”时期

1950-1978

强调重工业与国家安全,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加强内地投资,

展开“三线”建设

“六五”至“八五”时期

1979-1995

重视效率,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投资向沿海倾斜,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发区建设,有重点的梯度开放格局

“九五”至“十一五”时期

1996-至今

注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统筹城乡发展、主体功能区划

2什么是“三线”建设?

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国际形势估计过于严峻,我国的经济建设在地域空间上形成了“备战型经济地带”,把全国划分为“一线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三线地区”(包括川、云、贵、陕、甘、宁、青、豫、鄂、湘、晋等)和“二线地区”(包括其余地区),将经济建设和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了“三线地区”。

3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划?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