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205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 粤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粤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登池上楼》教案粤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特色

3、品味两首诗的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写景的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特色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古代每逢佳节或者是有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古人往往就会登高赋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如小学时我们学过的古诗《登颧雀楼》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借登楼望远之事来阐述人生哲理。

大家还能不能列举一些类似的登高的诗句呢?

举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抒发了作者登台时的悲怆。

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

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感。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登楼送别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引入本诗。

二、学生自读,正字音

虬怍徇岖嵚褰豳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人,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山水诗人。

谢灵运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

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谢灵运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寄情于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他写诗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这是说他的山水诗写景细致入微,语言精雕细琢,他写出了很多千古流传的名句。

他的诗风“如初发芙蓉,清新可爱”。

2.结合题目,进行背景简介。

谢灵运祖父是东晋名将谢玄,所以谢灵运也是出身贵族,但是由于他所代表的士族与当时的执政者刘宋王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因此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得不到重用。

本诗是他被贬为永嘉太守时所作,当时他久病初起,被贬加上生病,使他心情很不好,因此就登楼远眺,想借观景来纾解他内心的愁闷。

题目中的“池”就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后人称为“谢公池”。

3.感知诗意

 起兴(潜虬、飞鸿)

     ↓                   

处境艰难  

所见所闻

 抒情 

五、解读诗歌

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起兴)

A.字词

媚:

美好,意动用法,以……为媚,自我怜惜的意思。

写出虬龙悠然自得的情态。

薄:

靠近。

愧:

惭愧,使动用法,使我惭愧。

怍:

惭愧,使动用法,使我惭愧。

B.首句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引导)初中所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表示高远的志向或理想。

→“潜虬”“飞鸿”指代的应该是高远的理想。

这两句诗用起兴的写法,表面上写潜虬、飞鸿,实际上是指诗人本身怀有着像潜虬和飞

鸿一样高远的理想。

C.这里诗人为什么会“愧”“怍”呢?

明确:

这是因为诗人虽然胸怀远大的理想,但是现实中的他并不能够实现这些理想,因此感到惭愧。

 

2.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A.字词

进德:

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退耕:

隐退躬耕。

反:

通“返”,返回。

反穷海:

返回海的尽头,这里指出任永嘉太守。

昧:

昏暗,意动用法,以……为昧,分不清。

B.诗人认为自己不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取是因为智力拙劣,无法隐居躬耕是因为自己体力无法胜任,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明确:

不是。

这里应该只是诗人的自谦之词。

诗人胸怀远大的理想,但在仕途上努力进取却反而被贬到永嘉这个偏僻的地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诗人内心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

再加上生病,因而诗人更加的悒郁感伤。

(对比:

理想与现实)

C引导:

诗人内心充满忧郁,为了排遣忧伤,诗人登楼望远。

写诗人开窗远眺,下面就是诗人所见之景。

(过渡到写景)

3.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A.字词

初景:

初春的阳光。

池:

园池。

塘:

堤岸。

变:

指禽鸟的种类有了变化,叫声也有了变化。

B.赏析写景部分:

a写景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初景、新阳、春草、鸣禽)

b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春天之景,生机勃勃)

c用了什么写法?

(对比,“初景”与“绪风”相对,“新阳”与“故阴”相对,“生春草”“变

鸣禽”,这些都写出由冬到春景物的变化。

d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

这些景物都充满了生机,作者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予春景以感情,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在此时,诗人暂时忘却了烦恼,心情清朗,愉快了许多。

(情景交融)

e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

“生”写出了春草生长的过程。

“变”写出了季节转变,禽鸟的鸣声也随之转变,突出了冬日的冷落和春天鸟声喧闹

的对比,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4.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A.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

用典。

豳歌:

指《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句子。

楚吟:

指《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写悲伤之情。

B引导:

这使诗人又感伤了起来。

诗人感伤什么呢?

5.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持操:

保持节操。

无闷:

没有烦闷。

出自《易经·乾卦》:

“遁世无闷。

”意为贤人能避世而没有烦闷。

征:

验证,证明。

6.小结:

诗的后六句表现了诗人心境的再度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提示: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美丽的春光,茂盛的春草,竟使诗人想起了前人感伤的诗句,诗人心中的抑郁沉重得难以排遣,新鲜之感激起的愉悦心情转瞬即逝了,诗人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归”与“不归”的矛盾,心情复而沉重起来。

但是“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孤独的隐居生活容易使人感到岁月漫长,难以安心,诗人的内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作者决定效法贤人,最终下了隐居的决心。

六、艺术特色

1.写景情景交融。

2.比兴、用典手法的运用。

3.造语精工,大量运用对偶句。

七、反复诵读,体会情感(背诵)

[板书]

     起兴    潜虬、飞鸿

      ↓                   (对比:

理想与现实)

处境艰难进德、退耕  悲凉  

↓穷海、空林悒郁感伤

所见所闻初景、新阳生机勃勃

↓春草、鸣禽欢欣(情景交融)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之《短新闻两篇》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

1、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

何时 ②、where:

何地 ③、who:

何人 ④、what:

何事

⑤、why:

何因 ⑥、how:

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

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

消息要求短。

③、快:

时效性      ④、活:

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

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

③、主体:

主体是导语 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

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

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

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

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

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

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

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

有的略提一下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

还有的抓住时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

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深。

③、社论:

社论是报纸的灵魂。

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讯?

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

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课堂练习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测试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烘托(hōɡ)发掘(jué)矫揉造作(jiáo)

B.臂膊(bó)脊背(jǐ)毋庸赘言(zhuì)

C.驰骋(chěn)讥讽(fěnɡ)豁然开朗(huò)

D.噩梦(ē)凋谢(diāo)婆娑起舞(shuō)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消声匿迹销魂勾魄积毁销骨

B.顺理成章自找烦恼融汇贯通

C.标新立异迥然不同不落窠臼

D.娇生惯养娇枉过正精美绝伦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B.“打黄鹂!

”老史兴致勃勃地说:

“你看看我的枪法。

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D.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4、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5、填空。

新闻也叫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

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6.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

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菜花

孙犁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

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膨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慢慢地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

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放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

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

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

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

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令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

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

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

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

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了不少蜜蜂儿。

这也是一种菜花。

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

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

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

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

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发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

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的光明。

我高兴极了。

把菜根菜帮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

这是天赐之物。

家乡有句歌谣:

十里菜花香。

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两亩,是一望无边的。

春阳照拂,春风吹动,群蜂轰鸣,一片金黄。

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

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

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

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

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

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

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

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

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

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

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

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委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

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

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

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

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花一样的散文。

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9.大作家小菜花,而且写得如此细腻。

这种强烈的反差,一定具有深刻的含意。

(1)你认为作家赋予菜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这个象征意义,可从哪些文句中表现出来?

(任选3个语句。

10.第5段开头写气候的恶劣,这既是事实,又有另一层的含意和作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8段忆及父亲,第9段又感叹道:

“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

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只能引起惆怅。

”这些情节和语言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菜花毫不起眼,本无多大欣赏价值;但在作者笔下,这种极单调的植物,仿佛有了灵性,得到人的喜爱。

B.文中写了白菜花、萝卜花和油菜花,作者借助这三种花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赞美具有平凡美的人生。

C.菜花的平凡,也象征了作者平凡的一生,也象征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伤感。

D.文中说:

“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

”“宏伟的文章”,是比喻欲作一番大事业。

E.“现在,我已衰暮……故园如梦。

”可见作者颇有些苏轼“大江东去……人生如梦”的感慨。

F.文章的末段富含哲理。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语言运用

13.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xx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

“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

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

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

(2)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参考答案

1.解析:

此题考查对语音的掌握情况。

A中“矫”应读jiǎo,C中“骋”应读chěn,D中suō。

答案:

B

2.解析:

本题考查大家对文字的识记能力,需要大家多积累。

A.消声匿迹---销声匿迹;B.融汇贯通---融会贯通;D.娇枉过正---矫枉过正。

答案:

C

3.解析: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A.“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春末夏初之间不用标点符号或用顿号。

B.“打黄鹂!

”老史兴致勃勃地说:

“你看看我的枪法。

”说后面用逗号。

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中的分号全部改成逗号。

答案:

D

4.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修辞的掌握程度,本题考的是比喻。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是比喻;其余均不是比喻。

答案:

A

5.解析:

本题考查大家对新闻常识的掌握程度。

同学们需要加强积累。

答案:

消息标题主体背景开头真实用事实说话

6.解析:

此题重在考查具有承接关系的词语的内在的逻辑规律。

解题时要注意三个词语的先后顺序。

答案:

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7.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答案:

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8.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关键语段的理解能力。

答案:

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9.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同学们要仔细地阅读文章,找出菜花的象征意义。

然后从文章中找出标志语句来。

答案:

(1)呈现早春的景观,显示平凡中生命的美丽。

(2)①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②亭亭玉立,明丽自然;③淡雅清静,平常得很。

10.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对写作方面的理解,考查我们的写作知识,环境恶劣,能衬托出菜花的突出。

答案:

反衬作者看到菜花时的惊喜

11.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构思的理解能力,同学们可以从这些叙事对文章内容的作用这个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答案:

(1)运用联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2)由对美好往事难再的伤感,显示对平淡、清新生活的依恋。

12.解析:

本题考查我们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其中有内容方面的,有表达技巧方面的。

C.“菜花的平凡,也象征了作者平凡的一生,也象征了对逝去岁月的无奈与伤感。

”与文章中心不符,作者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作者也没有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无奈。

E.本文所表达的重感情与苏轼“大江东去……人生如梦”的感情不同。

答案:

CE

13.解析:

导语包含的消息的要素要全面。

答案:

(1)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xx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2)xx年元旦,美国总人口将达2.92亿

《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金手指标题有两层意思。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金手指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金手指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雏菊(chú)    恢复(fù)    冉冉升起(rán)

  B.图案(tú'àn)  陈迹(jì)     追逐游戏(zú)

  C.凋谢(diāo)   焚尸(fén)    万众瞩目(shǔ)

  D.沼泽(zhǎ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