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4705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docx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5练习第四单元16段尉逸事状

16 段太尉逸事状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贤愚不须问,忠奸自分明。

爱民,是一种心忧天下的悲悯,是一种心怀苍生的博爱。

漫漫历史长河中走来这样一位官吏,为了百姓,他只身一人勇闯虎穴;为了百姓,他卖马买粮替人还债。

他用仁德与关爱温暖冷漠与无情,他以勇敢和高尚消弭丑恶与残忍。

他是一柄利剑,凛凛寒光震慑着卑鄙与邪恶;他又是一股甘泉,丝丝清凉滋润着艰难与苦涩。

让我们走近他吧,一起随柳宗元去感受一份人格的伟大和崇高!

美字体

赏美文

表白快意

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

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了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

两个自己需要交谈,如果隔绝太久,日久天长,最后剩下的只是一个在地球上跑来跑去、被社会所异化的自己。

这心灵隐藏在我们生命的深处。

它是我们生命的核儿。

一旦面对它,就会感到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这才是我们个人所独有的世界。

在这里,一切社会经历都化为人生经历,一切逝去如烟的往事却记忆犹新、依然活着,一切苦乐悲欢都化为刻骨铭心的诗……而那些难言之隐也都在这里完好保存着、珍藏着、密封着。

守着自己,便保护自我的完整;守着自己的秘密,便保存一份自享的生命内容。

心灵是躲避世间风雨的伞,是洗刷自己和使灵魂轻装的忏悔室,是重温人生的唯一空间,是自己的梦之乡……

然而,它也要说话。

受不住永远的封闭,永远的自知、自解、自我安慰,它要撞开围栏,把这个“真实的本质的自己”袒露给世界;或者打开一条缝隙,透露出紧锁其间、幽闭太久的风景;或者切盼一位闯入者,让心灵自己经受一次充满生气的风暴……心灵渴望表白——人类艺术由此而起源。

这也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充溢着快感的缘故。

倘若艺术拒绝心灵的表白,不仅它缺少冲击力,创作过程便成了一种乏味的受难。

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转换的过程,即把最深刻的生命——心灵,有姿有态、活脱脱地呈现出来。

这过程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又是多么快意的创造!

【课内挖掘】

(1)本文通过记叙段太尉的几件逸事,高度颂扬了他见义勇为、仁义爱民、清正廉洁的品质。

 此素材适用于与“爱民”“仁政”“品质”“担当”“气节”“人格魅力”“勇敢”“责任”“见义勇为”“义和利”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

(2)柳宗元代友远迁。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都被贬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不久又迁柳州刺史。

刘禹锡被贬播州(辖今贵州遵义市等地)刺史。

当时播州属于荒蛮不开化的地方,瘟疫盛行。

柳宗元哭着说: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他考虑到刘禹锡母亲年纪大了,便上书皇帝,请求让刘禹锡到柳州而自己到播州去,即使因此得重罪,也不后悔。

当时,正好朝中也有人替刘禹锡请求,于是刘禹锡得以被改派到柳州。

 “友谊”“真诚”“士为知己者死”“节义”等。

【课外应用】

1.什么是担当

担当,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亦是一种行动。

那些为自己、他人,为国家、民族而勇于担当的人,历史一定会赋予他一枚闪光的勋章。

柳宗元笔下的段太尉就勇于担当。

汾阳王之子郭晞纵兵为恶,患祸百姓;而驻地最高行政长官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此时此刻,刚正沉勇、敢于担当的段太尉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勇闯军营,理服郭晞,为当地百姓赢得了一方平安。

试想,如果今天,我们的社会中多一些这样“敢怒而又敢为”的担当者,那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和谐呢?

(节选自《担当》)

2.百姓的好父母官

热天,热地,热太阳,热倒的是百姓的身躯。

庄稼枯了,土地裂开了,老天爷,请您别再发怒了,您就可怜可怜我吧!

看,我租来的田是一粒不收啊,我家的孩子是皮包骨头,都快饿死了。

看,那凶恶的焦令谌是每天都派人来逼我交粮,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我这骨头是受不了了……

“那个段太尉真厉害,把坏人都绳之以法了!

”“嗯,他心系百姓,是咱们的好父母官!

”两个男人在旁边讨论着。

突然,我的脑袋里闪出一缕希望:

何不找段太尉帮帮我?

说不定能救我一命啊!

于是,我找到了段太尉,向他道明了一切。

他听后,很同情我,还马上写了封信请求焦令谌迟些再收我们的粮食。

我见自己遇上了一个如此公正爱民的父母官,心里舒服多了,我想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了吧!

没想到,第二天,焦令谌的手下粗暴地把我抓去。

那焦令谌瞋视我,凶巴巴地说:

“你不知好歹了,竟然找姓段的教老子做事?

他算什么?

难道我怕他吗?

”我吓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还说什么呢!

他命人狠狠地打了我二十杖,然后抬我去了段太尉那里。

我的背火辣辣的,心也火辣辣的,我恨那姓焦的魔鬼。

段太尉见我被打成这样痛哭不止,不停地埋怨自己。

这样对我这贱民的官真是难得。

他亲手帮我洗伤口,撕了自己的衣服帮我包扎伤口,一口一口地喂我吃药、吃饭……

有这样好的父母官,我已经很知足了,为了我,他触怒了焦令谌,我过意不去啊。

家里的人肯定还在受着焦令谌的迫害……

在段太尉的精心料理下,我终于康复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没想到焦令谌再也没催我交粮,更意想不到的是,我的家人都没受到伤害。

我的家又恢复了平静幸福的生活。

我娘子说是上天赐福,我相信了。

直到一天,我遇到了段太尉的家仆,说起了段太尉的马,才知道,是他(段太尉)卖了自己的马来帮我交粮给焦令谌的!

天不再热,地不再热,太阳也温和了,段太尉用爱给咱们老百姓浇出了美丽的天堂!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邠州(Bīn)   釜鬲(lì)

椎(chuí)不嗛(qiè)

B.老躄(pì)覆校(jiào)

击柝(chè)袒臂(tǎn)

C.焦令谌(chén)衣疮(yì)

姁姁(xǔ)赭色(zhě)

D.注槊(shuò)晡食(bū)

封识(zhì)巽(xùn)

解析:

“躄”应读bì,“柝”应读tuò。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晞一营大噪,尽甲

B.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

C.过真定,北上马岭

D.遇不可,必达其志

解析:

A项,“甲”名词用作动词;B项,“衣”名词用作动词;C项,“北”名词用作状语;D项,没有活用。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②便可白公姥

B.①因谕曰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

②愿奉军以从

D.①尚书固负若属耶

②余固笑而不信也

解析:

A项,两个“白”都是“告诉、禀告”之意。

B项,前一个“因”,是“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由”的意思。

C项,前一个“从”是“跟随”的意思,后一个是“听从”之意。

D项,前一个“固”是“难道”之意,后一个“固”是“本来”之意。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D项,以:

①②介词,把。

②句“以”的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A项,何:

①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②怎么。

B项,所:

①结构助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跟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②名词,处所。

C项,与:

①给,动词。

②句中助词,无义。

答案:

D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

B.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C.纵士卒无赖

D.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解析:

A项,假设:

古义是两个词,假,是借用某些东西,设,是“安排、准备”的意思;今义是一个词。

B项,公理:

古义分开讲,公为敬称,您;理,是“治理”的意思;今义是公认的道理。

D项,取名:

古义是博取名声之意;今义是为别人或自己命名。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又用大杖击无罪者

B.孝德震恐,召太尉

C.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

D.顾叱左右曰

解析:

D项,“左右”古义指“身边的人”,今义只指方位。

答案:

D

7.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果不用吾言      果:

果真

B.辄奋击,折人手足手足:

手和脚

C.其故封识具存故:

原来

D.其与存者几何几何:

几人

解析:

D项,“几何”是“多少”的意思。

答案:

D

8.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段公,仁信大人也

B.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C.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D.欲谁归罪

解析:

例句与C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如之与语。

安进曰:

“今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难平也。

”太祖问曰:

“吾欲取金陵,何如?

”安曰:

“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太祖曰:

“善。

”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

“四人者何如?

”对曰:

“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后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

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援兵至,陈友定败去。

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洪武元年,初置翰林院,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帝曰:

“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

”又论学术。

安曰:

“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帝曰:

“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

”安顿首曰:

“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

御制门帖子赐之曰: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

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

“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曰:

“闻之道路。

”帝大怒,立黜之。

(《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 如:

到,往,引申为“接见”。

9.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B.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C.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D.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答案:

C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

“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B.“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

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解析:

B“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安学养丰厚。

他自小聪明,广泛阅读经史,学有专攻,后来太祖还给资格最老的读书人陶安专门赐门帖子赞扬他。

B.陶安擅长政治投机。

元末大乱,陶安避世不出,但明太祖大军一到,他又率领乡亲迎接,并奉承太祖说起兵是顺天意得民心。

C.陶安深谋远虑。

他深知金陵的战略地位,肯定太祖攻克金陵的战略目标;陈友定叛军攻打饶州城时,陶安抚民心待援兵而获胜。

D.陶安对朝廷极忠诚。

他在地方任职爱民如子、政绩显著,深受百姓崇敬;在中央任职出谋划策、针砭时弊,深受皇帝信任。

解析:

B错在“奉承太祖”,“他擅长政治投机”也不对,应该是他富有政治远见。

答案:

B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友定兵攻城,安如吏民谕以顺逆,余皆婴城固守。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

“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把太祖的(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告诉他们,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卫。

(关键词句:

“谕”意为“告诉、传达”,“顺逆”意为“顺从叛军”,“婴”意为“绕、围住”,“谕以顺逆”倒装句式)

(2)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过失,皇帝盘问说:

“陶安怎么有这样的事?

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关键词句:

“隐过”意为“私下的过失、不为人知的过失”,“诘”意为“反问、盘问”,“宁”意为“怎么、难道”,“何从”宾语前置句式)

参考译文: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在《易经》方面特别有造诣,避乱而隐居在家。

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百姓出城迎接。

太祖接见他,并跟他谈论。

陶安进言说:

“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

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

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

”太祖问:

“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

”陶安说:

“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

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

”太祖说:

“好!

”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

陶安跟太祖攻克集庆后,又提升为郎中。

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

“这四个人怎么样?

”陶安回答说:

“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

”太祖赞许他能谦让。

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

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后因事被贬桐城知府,后改派饶州知府。

陈友定带兵进攻饶州,陶安接见饶州官员和百姓,传达太祖的关于官民可以顺从叛军的命令,但都要围住城池牢牢守候。

援军到达后,陈友定的军队失败逃走。

各位将领想全部杀掉投降叛军的民众,陶安不同意。

太祖赐诗赞扬他,饶州百姓建造生祠奉祀他。

洪武元年,刚刚设置翰林院,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

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

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

皇帝说:

“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

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

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

你说得很恰当。

”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

陶安说:

“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

”皇帝说:

“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

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

”陶安叩头说:

“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

“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

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

“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

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那个御史回答说:

“我也是道听途说。

”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三、创新语用

13.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

在当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东方国家比日本的西化程度更高了;然而与此同时,恐怕也没有哪个东方民族比日本更善于保存传统文化了。

一方面,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文化;另一方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

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有地球上速度最快的电气火车,又有世界上节奏最慢的茶道仪式。

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

说到底,②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③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日本人又在十分顽固地维护着自己的民族传统②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③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是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意思对即可)

14.下面是某校中学生开展的以“住宅区的命名”为题进行的调查构思框架。

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书写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6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次“住宅区的命名”调查对象拟定为古代和现代,从而进行对比,调查通过网络查询、书籍翻阅、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