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30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docx

十里均溪景区规划

十里均溪景区详细规划设计说明

一、现状概况

十里均溪景区位于浙江省南部温州瑞安市东北,地理位置处东经120°41′15″--120°45′,北纬27°51′15″--27°53′43″,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仙岩风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

早在东晋,十里均溪已是佛教及风景游览胜地,唐朝杜光庭所撰《洞天福地记》中,誉仙岩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

而化成洞景区内有多处先人遗迹,最早可追溯至唐朝。

清初旅游家、金石家、诗人潘耒(次耕)曾作有“十景诗”和游记。

历史变迁至今,化成洞景区已无昨日之盛,急待开发修整。

十里均溪景区所在地大罗山地质地貌奇特,山石嶙峋,多陡岩峭壁,构成气势雄健的花岗岩山地。

由于花岗岩次生节理相当发育,低山风化与表流冲刷形成各种奇形怪石,姿态万千。

此外有很多由花岗石山体崩塌形成的岩洞,如:

十里均溪、罗隐洞等。

洞穿行于巨石之间,或深邃、或清幽,空间形态丰富多变,趣味天成。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化成洞景区多姿多彩的水景使整个景区大气中不失灵秀。

金河水库曲折蜿蜓,势如游龙,加之山谷石涧中的明流暗涌,构成难得的山水风景。

二、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85年6月7日《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2、国家建设部,1987年8月《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3、浙江省人大常委会,1996年7月《浙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4、1986年8月《仙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三、风景区性质与形象策划

本风景名胜区景点组合匹配较好,各景点互为呼应,尤以千变万化的花岗岩巨石为最。

在其雄浑的自然景观上亦蕴含丰富的文化遗存。

因此,本风景区的开发必须同时打出“人文景观”与“风景名胜”的组合牌,充分发掘各种有形、无形的自然资源潜力,开发独具个性的旅游胜地。

(一)性质

以奇石巨岩,幽洞深谷,千年古茶为特色,以观石探洞、登高问奇、森林沐浴、野趣山居、寻古觅踪为主要功能的山林型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随着二十一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又跨入了新的千年,作为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人们开始崇尚自然,希望远离城市。

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自然化,消费者注重目标的自然性、人文性和文化性,以及蕴含之中的娱乐性、参与性。

而化成洞景区作为一个临近城郊的风景名胜,基本具备这些条件。

在原有如仙岩等景区面临单一老化的形势下,适时进行整治开发,完全有能力成为仙岩省级风景名胜区又一个旅游增长点。

(二)形象策划

理念基础:

奇石幽洞、陡岩绝壁、千年古茶、化成十景,罗隐仙踪。

视觉形象:

奇石、陡岩、云端化成、化成远眺。

听觉形象:

灵谷传声、幽谷听泉、化成晚钟。

四、规划原则与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的基本方针,结合本风景区具体情况,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结合,从旅游市场定位来再认识风景资源,并以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市场,同时,旅游业的繁荣促进资源保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建设一个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和古迹保护,具有充足旅游价值的风景名胜区。

1、贯彻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与旅游业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2、旅游开发既要面向瑞安市及邻县和整个浙江省包括上海市(特别是沪杭一带),也要进一步面向闵赣皖苏、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等层次的客源市场。

3、新世纪的旅游市场对风景区的要求,使景区开发必须具备前瞻性。

4、景区的设计充分体现地域性,充分挖掘原有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

五、风景区结构与规划内容

通过对景区数十个景点进行详细考察,初步确定六大功能分区,连同旅游服务设施与各级道路系统,共同构成风景点体系。

(一)划分原则

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完整性是划定分区的主要依据,同时考虑管理的方便以及各景点之间的相互关联。

(二)功能分区

在整个风景区范围内,基于人文景源和自然景源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整个化成洞景区由七大部分组成:

攀岩游湖区、空谷问幽区、寻古觅踪区、森林游乐区、农居山村区。

(三)规划内容与景观设想

1、攀岩游湖区:

攀岩游湖区由入口小广场、游人中心兼售票处、游船码头、观景亭、攀岩区组成,该处景观大气、气势磅礴,能形成个性鲜明的入口环境。

入口小广场及游人中心位于金河水库末端山坡地上,前望巨岩景观石焰流霞,俯瞰山谷流溪亦称灵谷传声,上可远眺化成全景、极目金河,下可临涧观景、攀岩戏水,位置极其优越,且拟建中的公路将通至坝下,因此,入口广场实际可作停车之用。

除了深谷巨岩,入口建筑设计同样强调标志性,造型取山石之意,内设售票处、办公室、接待室等,其中建设有一游客休息厅,近期可辟为茶室、休息室,并可视具体情况提供餐饮服务。

由于水坝巨大石坡面在整个环境中显得极不和谐,因此在坝上凿出“云端化成”四个大字,作为一大手笔的人工景观,其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暗示整个景区的悠远景深与磅礴气势。

2、空谷问幽区

穿过大坝,峰回路转,路侧横一巨石,上书“空谷悬书”,巨石后面有一深谷,对面巨石嶙峋,古洞隐约其中……

进入空谷问幽景区的路上横一巨石,断面平齐,上书“空谷悬书”四字,在这一区域内有一由花岗石坍塌形成的岩洞,称为长春洞,洞不大,环境却很清幽,上覆巨石,下临深谷,茂林修竹,山路与长春洞对望似乎近在咫尺,但要穿过山谷上到洞中却颇不易。

长春洞的整治应以恢复原始地貌为主,去除原堵塞洞口的粗陋建筑,仅设山石围栏,虽出自人作,仍求宛若天开。

在洞口上方的石壁上作摩岩石刻。

“空谷悬书”这一景观立意由此而出。

在空谷问幽区末端有一山寺,寺前有约百米蹬道,侧进式,建筑全部采用附近花岗石构筑,建筑朴素,细部尺度宜人,是当地民间石构建筑的代表作,宜保留,同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整理,去除画蛇添足之作。

寺院二层与一巨岩相连,岩面宽大,近有茂林,远望景致优美,可稍作围护,叠石为台,是游客饮茶观景的好地方。

3、化成石景区

化成石景区有数处风化或冲刷形成的巨石景观,如“神龟探海”,“仙猴窃语”等,“神龟探海”惟妙惟肖不可多得。

类似巨石景观在化成洞景区还有很多,是化成洞景区的一大特色,这些象形巨石均系花岗石风化而成,造型雄浑有力,应管理维护好。

化成石景区有一人工栽培的杨梅林非常茂盛,杨梅林内布置木石制造的休息凳、石桌椅,在杨梅林外的高地上建一凉亭称十景亭,内置石碑,刻有“化成十景”之列十景:

石门锁翠、南屏冬日、北峰春秀、东谷夏阴、西崖秋爽、中岩夜月、石焰流霞、青莲花瓣、灵谷传声、云端化成。

4、寻古觅踪区

化成洞与罗隐洞是化成洞景区历史悠久,景观独特的两个景点。

化成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洞内有一古茶树,据考证,这株山茶树是唐朝时候种植的,已有一千多年花龄了,而化成洞为康熙年间天目禅师所辟,本设计方案对化成洞景点重点进行改造,去除原简陋的化成寺,营建新寺,并对环境进行整治,降低高耸石制围墙,使景观畅通,新的寺庙近山谷而建,对景群山,因此,建筑风格不照搬古制,而是在唐宋建筑风格的基础进行创新,求大气、庄重,并采用当地石材营造,寺外建一经幢,在寺庙右侧建一公厕,以方便游人。

罗隐洞位于许爷岩山上,洞属花岗岩错叠而成,高低大小不一分四室,空间变幻神秘幽静,洞内有清泉一泓,相传唐状元刘冲隐居于此,自号罗隐秀才,罗隐洞不远有罗大师塔墓,墓前有石制墓塔,经考证为唐代遗物,塔四周竹林茂密,甚是幽静。

从大处看,整个环境自然天成,原罗隐洞入口的粗陋建筑予以去除,恢复天然风貌,洞内外进行环境整治,尽可能去掉与自然景观相冲突的民间构筑,寻求原始质朴的审美情趣,洞内设石桌椅,切不可用水泥粗制滥造,泉水围积采用石料为主,混凝土只作粘接,力求天然而成,洞外的历史遗构进行翻修,与大石壁下新增的草亭及竹林中的罗大师塔墓形成一组充满野趣,浑然一体的风景。

5、森林游乐区

森林游乐区是和野餐烧烤区有着相似性质的旅游点,位于大罗山脚,地势较平坦,并有曲水石涧。

从罗隐洞下山经过一小石桥便到,所处位置夹于两山之间,金河水库源头。

河谷中巨石成群,景观优良,游乐园中建有曲水茶室、小木桥、野营区、水上乐园、水车坊、自划船码头等设施,提供森林浴、游泳、幽谷小居(野营)、康乐棋牌、品茶观景、踩水车等综合性、参与性的山野游乐项目。

山林野趣,与城市中的游乐园绝不相同,此外山岩雄健、松竹青秀、水涧逶迤,森林游乐园的审美体验应是这三者的融合。

6、农居山村

农居山村由原派岩村改造而成,村外果树成林,树内植被也非常茂盛,品种丰富,村内建筑改造为供远地游客租用的农居,建筑格局保持原貌不变,重点对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整治,针对不同的游客设计不同类别的出租农居,分为院落型、别墅型和旅游服务型三种。

所有建筑结构及风貌基本维持原貌,但对建筑内部重新进行平面布局规划,并对内装进行翻新,利于接待游客。

普通院落型农居由数幢建筑组成一个组群,统一管理,主要针对一般的团体游客和普通散客。

室内布置较简易,以多人客房为主。

每幢农居视开间数量及面积多寡视一至二个卫生间,配套设施配置见后表。

高级别墅型农居主要针对家庭型游客户及一些高级游客设立,内装较完善高级,客房以单人、双人为主。

每套客房均带有卫生间及基本洗浴设备。

室外多围有院落,烘托高级别墅农居的雅致气氛。

原派岩村中心区一幢9开间的民间建筑改造成为整个农居山村的旅游管理中心,用以管理农居的租用及日常运作。

使用功能包括办公、接待、会议、餐饮及工作人员的住宿。

设计中对于农居山村的理解是这个村庄本身存着内在的运营机制和生态关系。

这种营运机制及生态关系是农居山村区别于一般旅馆的特别之处。

因此,在处理原派岩村的环境时,除了改进原杂乱无章的环境景观外,增加了一处苗圃一处菜园,保留原有的果树林,并在中心服务区的露天茶座旁开辟了一处果木园。

这些苗圃及菜园主要满足农居山村及整个景区日常需要,同时,体现独特的农家特色。

从提高农家趣味性的角度出发,在村中利用一幢民俗作坊,用以介绍农业生产,陈设农具,让游客参与制作。

同时,在服务中心的入口旁补建一造型别致的茶楼,茶楼不大,空间通透,适于游客小憩。

山村设计力求体现地道的农家特色,环境布置以古朴为基调,室内可设现代设施,但不可完全现代,以免失山林居宿的意义。

六、特色景观规划

(一)化成洞史上曾留“化成十景”之说,通过现场的考察体验,这十景确有真实来源。

十景中有明确视觉形象及景观感受的如:

石门锁翠(金湖水库坝前)石焰流霞(游人中心对面),灵谷传声,游线设计力求体现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

在重要位置应特别竖牌指示游客体验这些大罗山的独特景观。

(二)大罗山山势平缓,因低山风化和表流冲刷的作用,且岩石裸露,因此其化岗岩的剥离,坍塌形成千姿百态的巨岩景观。

且多集中在200m-350m高程上,但分布较散乱。

因此,在对各类不同形态的巨岩景观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以石景为主题的特色旅游规划。

(1)石、望景

旅游内容以欣赏各种形态的巨石景观为主,强调有一定视距的景观效果。

游程主要集中在岩头禅寺至罗隐洞之间,及曲水茶室至派岩之间,游程长度约3公里,游线上分布有“神龟探海”,“仙猴窃语”,“大头鲸”,“子母龟”,“驼背峰”,“斗罗汉”等多处象形石景。

此类主题的旅游对象主要为短期的半日游及一日游,散客和集体游客,以登高,观景为主。

(2)攀石

化成景区石像万千,错叠穿插,形成多处或险峻、或平缓的可攀石景。

此类旅游内容重参与性、冒险性。

通过亲身感受获得身心的放松,体验巨石的险峻之美。

攀石分难度较高的巨岩攀登(运动项目称攀岩)和普通巨岩的攀爬嬉玩。

前者带有相当的冒险性、专业性,对安全措施要求高,适宜展开这项活动的地点仅入口游人中心的大片险峻的陡岩上(石焰流霞)。

在陡岩顶处建一处安全保护点,由保护点拉钢索保护攀登的游客。

山脚应提供救护点。

并在展开攀岩时,在游客攀爬点下设充气装置。

普通攀爬岩石及登高活动的游客适应面较广。

且此类景点在化成洞景区分布较多。

如化成石景区,化成寺背后山石上,“幽谷听泉”处皆有。

遇险峻处则以钢筋或石质护拦加以围护,保护游客,以免受伤,特别险峻处不仅加以围护,同时适当铺上石砌台阶石或凿蹬步,方便游客攀爬。

但是不可过度围护,降低难度,以免破坏自然景观,降低可游性。

此类旅游项目与观石活动结合,对于一日游或二日,多日游的游客有相当的吸引力。

(3)游石

“游石”是化成洞景区独特的一种旅游方式,在金河水库上游沿岸,有大量巨岩冲刷堆积,有的高可过人,层层错叠。

游客跳跃穿游其中,体验巨岩的雄浑之美,而在金湖中游地段,遇不同涨落季节,或泛舟游石,登步结合,或在枯水期,穿游于更多露出水面的巨石群中,极富野趣。

“游石”旅游活动可展开地点不多,主要集中在村游乐园与金湖之间的山谷中,作为观石,攀石的补充内容,且季节性较强,一般枯水季效果更好。

需要提出的是,这三种与岩石相关的旅游项目并不是互相孤立的,游客的整个旅游过程往往是三都相结合,只因游客兴趣,年令,或旅游时间约束等因素的不同而对其中某一类有所侧重,且除了观石,攀石处,规划功能与区中的内容与这三项特色旅游也是结合一起的。

七、环境保护规划

景区的环境保护规划对整个化成洞景区的良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环境保护必须参照国家相关的规定与相关法律严格执行。

(一)进一步贯彻总体规划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划及一、二、三级保护分区。

(二)根据化成洞景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1)化成洞景区景点分布较散,且都位总规的一级保护范围内,因此对步游道沿线目视所及山体及各景点,均属严格保护的一级保护范围。

(2)山脊以外50-100米,或至规划范围线处,属重要保护的二级保护区范围。

(3)规划范围外围,一般无风景点,做为三级保护区,由旅游管理部门要求进行管理。

(三)千姿百态的石头景观是化成洞景区的精华所在,须严格加以保护,严禁在景区内盲目开石,采石。

因建设需要可在不影响的前提下小规模开采,并宜在游线之外,或山背,开采处最好留下较好的山体造型,或及时以绿化进行装点,以求天然原貌。

采石方案必须报旅游管理部门及当地政府批准,对于构成景观的岩石则严禁任何形式的开采。

(四)千年古茶是化成洞景区一宝,须严格保护。

拆除原锈蚀的钢丝网,换强度更高的钢丝网进行围护。

酌情移去古茶附近的大乔,以于古茶生产,并指定专人定期监测古茶生长状况,发现病害及时疗治,保证古茶的良好生长,并在古茶旁设碑立台,指明其种植历史,提醒游客不要攀枝折花。

(五)严格保护水源,禁止未经处理的生活废水排水水库中。

继续做好山村绿化,以保证水库水位。

维持在标高225m-230m左右的水位,保证金湖水库的景观品质。

(六)对严重破坏景观的坟墓,坚决拆除,并有步骤地折除水库边废弃的泵房及水管。

(七)有计划的引导居民迁出农居山村,并做好农居山村的准修,防火等管理工作,以利农居山村的改造。

(八)对景区内景点进行普查维护,登记备查,对有碍观瞻的建筑逐步拆除,做好罗大师塔墓的修茸,做到修旧如旧。

(九)游步道隔250米设一垃圾箱,定时收集,定时外运,严禁在景区内堆积或掩埋。

八、道路与游览路线规划

(一)对外交通

化成洞景区对外交通主要通过正在修建的仙金公路,该公路从仙岩镇通至金湖水库坝口,全长6.38公里,按山岭重丘四等级公路标准建造。

同时保留原有从仙岩出发的上山步游道线,并经过“百步梯”景点。

(二)整个景区的道路系统由主园路、次园路、水路共同构成一完整的游览路线,其中主园路宽度以1.6米为宜,次园路1.2米为宜。

从游人中心开始进入景区须经过大坝,此处是公路结束点到景区之间的一个空间过渡区,道路以山岩的尺度控制,实际宽度以坝宽为准,经过大坝即进入空谷问幽区,石砌山路由此开始。

游览路线以联系各功能区的主园路及穿插其间的次园路形成完整的游览道路系统,游览路线除强调各区块间的通行便利外,着重考虑对人流的引导和景观组织的需要,游客类型一般分为通过型和停留型,主园路充分考虑通过型游人的需要,重要景点能顺畅到达,次园路则发挥寻幽问奇引人入胜的作用,水路由入口码头区至森林游乐园码头停止,整个游览的过程丰富充实,充分体现山野情趣。

园路的铺设参考历史形成的攀山路线,新旧路的铺设与改造以不破坏景观和环境为要,用材以石材为主,最大限度保持山林原貌。

(三)兼顾与原仙岩景区及以后将要开发的天河景区的道路交通,游人中心——仙岩景区2.6公里,罗隐洞——天河景区2.8公里。

九、建筑风貌规划

建筑在化成洞景区的设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建筑的内格定位对景区的整体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设计力求体现化成洞特有的地理环境特色,建筑布局和群体关系注重与地形,环境契合呼应,尽量减少对环境景观的不利影响。

景区入口的游人中心的造型和空间结构抓住“山”的特征,造型简洁有力,并适当拨高,多运用当地石材,以匹配环境,大坡面屋顶,石墙面,具有地砖石民居的风韵。

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木外装。

化成寺的建筑形式不拘古制,求新颖中蕴含古意,设计衙言取唐代寺庙建筑,造型雄浑,立面材料尽量采用本地石材。

曲水茶室傍山而建,群体注重错落关系,仿民居造型,立面白粉墙及仿木结构半露。

深灰色青瓦,掩映竹林之中,因此,仅留一开间上二楼观景,其它均为一层。

主要建筑风貌及技术指标

项目

名称

建筑

面积

层数

材料

最高

高度

色彩

结构

形式

游人中心

400m2

一层

本地石材、木材、钢筋混土

12米

仿木公结构石墙面本色,内装木本色

主体钢砼,外墙用石材

化成寺

137m2

一层

石材、筋混凝土、木材

6米

石本色、内装木色

主体钢砼,石墙面,内装木材、材

曲水茶室

307.9m2

一层(局部二层)

木材、砖、青瓦

10.8米

粉墙、青瓦、栗壳色结构

砖混、仿木,内装木材

十、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分析与计算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并控制风景区今后的游客规模发展趋势,以利于正确预测交通、服务接待和基础工程设施的建设开发规模。

因化成洞景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制,故环境容量主要采用线路法计算。

计算公式为:

瞬时容量=游览线路总长/单位规模指标;

日容量=瞬时容量×日周转率

年容量=日容量×每年可游天数

(一)瞬时容量

单位规模指标对容量测算有着重要作用。

并直接影响到能否保证游客的游览“舒适度”。

密度太高,游客会受到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干扰,容易破坏风景资源。

根据实地考察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化成洞景区的瞬间容量为:

5800米(游线长度)/每人5米(极限)=1160人

5800米(游线长度)/每人20米9理想)=290人

因此,适度指标取10米/人,即瞬间容量为:

5800米/(10米/人)=580人。

(二)容量、年容量计算

按日容量公式:

日容量=瞬时容量×日周转率,即,日容量=580×2=1160人/天。

按年容量计算公式:

日容量×每年可游天数(取270天),即,年容量=1160×270=313200人/年。

十一、分期建设规划

根据化成景区现状及开发项目的不同,确定主要分二期进行开发建设。

第一期建设以观光式旅游为开发重点,范围从人口大坝区至罗隐洞并含曲水茶室。

内容包括修筑步游道,整修环境,培育绿化,修建游人中心,化成寺。

曲水茶室翻修,岩头寺、长春洞、三宝大殿、罗大师墓等,同时修建配套基础设施,如电力、电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使其基本具备一般风景区所需各项内容,在资金、土地、技术等全部到位的情况下,2-3年可完成。

二期开发在一期工程初见成效,游客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开发原派岩村为旅游服务式农居山村。

逐步为天河景区开发作准备,满足日益增加的二日游、多日游游客的需要,二期开发估计需2年。

(分期开发投资估算总表及明细表,见附表)

十二、景区绿化规划

(一)规划原则:

1、以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保护自然环境的自然景观前提,用生态、观赏、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绿化规划,形成乔灌草花混交的植物群落。

2、切实保护好现有山林资源,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封、造、管并举,并以景区、景点绿化和营造水岸风景林为重点,再逐步改善外围保护地带的绿化状况。

3、以点、线、面穿插于山水之间,各景区、景点的绿化要突出主题和个性,明确重点,画龙点睛,寓情于景,起到烘托、渲染作用,达到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树种选择既要从组织风景、丰富林相、提高景观效果出发,又要结合经济效益,根据土壤性质、地形、气候等条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当地适生树种、乡土树种,做到速生树种和慢生树种、常绿树和落叶树、风景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使树种的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相统一。

(二)规划内容

1、全面绿化

(1)面上绿化考虑经济和观赏需要的同时,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维护好自然环境,针对现状,按照植物次生演替规律,通过适地适数的途径,设计植被生态与景观相结合的风景林体系,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山林质量。

(2)对有林地加强封山育林,除防护林和特用林实行死封外,一般提倡轮封,开山时间3—5年一次,开山时要注意留养栎类、槠类等阔叶树种,恢复山林植被。

(3)对疏林地区及灌木林地加速补栽营林工作,主要造林树种选择马尾松、湿地松、黑松、杨梅、板栗、毛竹、柳杉、厚朴、木荷、苦槠、枫香、杜仲、槭树、冬青、樟树、桂花、苦楝、棕榈、油茶、桃、樱、柏、泡桐、杜英等。

将现有的以马尾松林为主的山林改造为常绿树为主以及针叶阔叶混交的多层次的山林植被。

(4)在裸岩石坡地段的残留面选用络石、金银花、薜荔、葛藤等藤蔓植物进行垂直绿化;近水边丛植芦苇、水葱、蒲草、鸢尾等水生植物,以添野趣。

(5)加强农村居民点的绿化,使其掩映在绿树之中,树种以经济林种为宜,如杨梅、板栗、柿树、枇杷、桑树、笋用竹类等,同时结合旅游开发观光农业。

2、游览道路沿线绿化:

游览道路结合环境与地形,进行绿化配置,采取丛植或群植与孤植相结合的方式,疏密有致,前后错落,三五成群,自然添趣,切忌等距离地规则分布。

树种除考虑遮荫外,以基调树种和景点的主题树种为宜。

这样通过带状绿化把各景点统一在景区绿化的基调上,又可以使游人在不同的路段感受到各个景点的不同特色。

此外,各游览道路应充分利用道旁原有林木,并在道旁隙地、林缘空地、转折处、停留赏景点配置适量耐荫花灌木和草本花卉(乡土为主),避免单调呆板,形成枝叶相交、林荫夹道、路转景变、曲径野花的山间绿色长廊,以消游人路途疲劳之感,增加游览兴致。

(1)从主入口至游人中心,此段与外界道路相连接,但仍应建设成自然情趣的风景道路,且考虑遮荫,以体现春秋景为主题。

树种选择香樟、枫香、桉树等,下木参植紫薇、含笑、山茶、桂花、金丝桃、迎春、杜鹃、火棘等,做到春观花、秋观果,与景区内游览步道的绿化协调衔接。

(2)从游人中心沿金河水库经长春洞至岩头寺,基本上保持原貌,适当增植香樟、木荷、枫香、榕树,辅以山茶、夹竹桃、梅花、绿竹、刚竹、杜鹃、栀子花、火棘等,在林下、路缘、石景隙地点缀花灌木及草花,进一步深化风景的意境,并辅之以薜荔、络石等覆盖于露岩裸崖之表,但应避免蔓延到摩崖石刻之上。

(3)从岩头寺至化成寺,此段以岩石景观为主,可植树之地不多,故将“绿”作为陪衬,保留原有风貌,沿途补植一些遮荫阔叶树,如香樟、枫香、苦槠、木荷等,灵活自由地点缀一些小乔木及花灌木,如杜鹃、迎春、火棘、紫薇、桂花、桃花、蜡梅等,地被铺以吉祥草、酢浆草等,使其四季花开不断,绿叶常青,增添游人的揽胜兴致,配置时需留出“绿色风景窗”,不可影响对岩石景观的观赏。

(4)从化成寺到罗隐洞,以烘托化成寺、罗隐洞为主,主植以松柏类和香樟,沿途植以马尾松、黑松、桧柏、侧柏、枫香、银杏、合欢、鹅掌楸、苦槠等,下木植桂花、鸡爪槭、杜鹃、山茶、栀子花、沙地柏、火棘、枸骨等,地被可植吉祥草、蕨类等,衬托化成寺的庄严肃穆和罗隐洞的幽深新奇,作为化成寺和罗隐洞的连结和引导。

(5)以罗隐洞至曲水茶室,以夏景为主题,除原有植被外,增植香樟、合欢、紫薇、石榴、金丝桃、栀子花等,并片植竹林,逐渐并自然地引导游人至曲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