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258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重点老师所划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

8.质粒: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9.异染颗粒:

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其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1.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黏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凡黏液性物质牢固地与细胞壁结合,厚度>

=0.2μm边界明显者称为荚膜。

2.菌毛:

必须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普通菌毛:

黏附结构性菌毛:

传递遗传物质

3.芽胞: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胞。

第三节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1.染色法:

最常用的分类鉴别染色法是革兰染色法。

四种染液及顺序:

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

1.根据细菌代谢时对分子氧的需要与否,可以分为四类。

(1)专性厌氧菌;

(2)微需氧菌;

(3)兼性厌氧菌;

(4)专性厌氧菌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

(1)迟缓期:

能量储备

(2)对数期:

又称指数期,研究细菌的生物性状应选用该期的细菌

(3)稳定期:

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4)衰亡期

第四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1.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基础培养基

(2)增菌培养基(3)选择培养基(4)鉴别培养基(5)厌氧培养基

2.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的不同可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三大类。

液体培养基可用于大量繁殖细菌,但必须种入纯种细菌;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细菌的分离和纯化;

半固体培养基则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短期保存细菌。

3.在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菌落一般分为三型:

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黏液型菌落。

第五节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

一、消毒灭菌的常用术语

1.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病毒和真菌等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消毒:

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1.干热灭菌法:

焚烧、烧灼、干烤(玻璃器皿最好灭菌方法)、红外线

2.湿热灭菌法:

最常用,在同一温度下,比干热灭菌方法效果好。

其原因是:

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变性;

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湿热的蒸汽有潜热效应存在,水由气态转为液态时放出大量的潜热,可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

(1)巴氏消毒法:

用于消毒牛乳、酒类

(2)煮沸法(3)流动蒸汽消毒法(4)间歇蒸汽灭菌法

第三章噬菌体

第一节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1.噬菌体的定义: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2.噬菌体的形态:

噬菌体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噬菌体在电子显微镜下有三种基本形态,即蝌蚪型、微球型和细杆型。

第二节毒性噬菌体

1.毒性噬菌体在宿主菌内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等四个阶段。

第三节温和噬菌体

1.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组中,这种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

前噬菌体可随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菌的分裂而传给下一代,不引起细菌裂解,这种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细菌基因组

1.细菌基因组组成包括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基因组。

第三节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1.根据DNA片段的来源及交换方式等不同,将基因转移和重组分为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性转换等方式。

2.转化的定义:

转化是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1.正常菌群的定义:

正常菌群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2.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

屏障和占位性保护作用;

产生对病原菌有害的代谢产物;

营养竞争

(2)营养作用(3)免疫作用(4)抗衰老作用

二、机会致病菌

1.机会致病菌也称为条件致病菌,常见的情况有:

(1)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宿主某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称为菌群失调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作用

1.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特性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编码基因

质粒或前噬菌体或染色体基因

染色体基因

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oC,30分钟被破坏

160oC,2~4小时才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

甲醛液处理下不形成类毒素

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1.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是宿主机体同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和较量的过程。

根据两者力量的对比,可以出现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和带菌状态。

2.全身感染在临床上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情况:

(1)毒血症:

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2)内毒血症: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

(3)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

(4)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

(5)脓毒血症:

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

第八章球菌

球菌的定义:

球菌是指细菌中的一个大类,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球菌包括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奈瑟菌属四个属的一些细菌。

第一节葡萄球菌属

一、金黄色普通球菌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阳性,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

无芽胞、无鞭毛。

2.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养要求不高。

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呈金黄色,于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后在菌落周围还可见完全透明溶血环(β溶血)

3.抗原:

(1)葡萄球菌A蛋白:

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

(2)荚膜多糖(3)多糖抗原

4.致病物质

葡萄球菌溶素:

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为α溶素,α溶素为外毒素,抗原性好。

肠毒素:

肠毒素是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抵抗胃肠液中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第二节链球菌属

链球菌的分类:

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三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又称草绿色链球菌,多为机会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又称为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

(3)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又称为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一、A群链球菌

A群链球菌中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主要为化脓性链球菌,是人类常见的感染细菌,也是链球菌中对人致病作用最强的细菌。

球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

2.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链球菌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可用这两个特性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链球菌与葡萄球菌不同,不产生触酶。

3.链球菌溶素:

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可分为链球菌溶素O(SLO)和链球菌溶素S(SLS)。

SLO对O2敏感,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SLS对O2稳定,无免疫原性,对白细胞和多种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二、肺炎链球菌

革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多成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

无芽胞、无鞭毛,在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

营养要求较高,在含有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

兼性厌氧。

在血平板上形成草绿色α溶血环。

3.生化反应:

肺炎链球菌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

4.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鉴别:

(1)胆汁溶菌试验

(2)Optochin敏感试验(3)荚膜肿胀试验(4)动物毒力试验

第四节奈瑟菌属

一、脑膜炎奈瑟菌

肾形或豆形革兰阴性双球菌。

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

营养要求较高,需在含有血清、血液等培养基中方能生长。

常用经80oC以上加温的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培养基),专性需氧。

二、淋病奈瑟菌

革兰阴性菌,常成双排列。

脓汁标本中,大多数淋病奈瑟菌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无芽胞,无鞭毛,有荚膜和菌毛。

专性需氧,初次分离时需供给5%CO2。

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血琼脂平板是适宜培养基。

3.致病物质:

(1)菌毛:

有菌毛的细菌可黏附至人类尿道黏膜上,抗吞噬作用明显

(2)外膜蛋白(3)脂寡糖(4)IgA1蛋白酶

第九章肠杆菌科

肠杆菌科细菌的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抗原。

O抗原:

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的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耐热。

H抗原:

存在于鞭毛蛋白,不耐热。

荚膜抗原:

存在于O抗原外围的多糖,能阻止O抗原凝集现象,具有型特异性,不耐热。

第一节埃希菌属

1.生物性状:

IMViC试验(即吲哚、甲基红、VP、枸缘酸盐试验)结果为“++--”。

2.致病物质:

黏附素、外毒素

☆3.肠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的不耐热肠毒素致病机理:

不耐热肠毒素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不耐热肠毒素Ⅰ(LT-Ⅰ)是引起人类胃肠炎的致病物质。

LT-Ⅰ由一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是毒素的活性部位。

B亚单位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A亚单位穿越细胞膜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令胞内ATP转化为cAMP。

胞质内cAMP水平增高后,导致肠黏膜细胞内水、氯和碳酸氢钾等过度分泌至肠腔,同时钠的再吸收减少,导致可持续几天的腹泻。

毒素还可刺激前列腺素的释放和炎症因子的产生,进一步导致水分的丧失。

第二节志贺菌属

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

2.志贺菌属的分类:

A群即痢疾志贺菌,13个血清型;

B群即福氏志贺菌,13个血清型;

C群即鲍氏志贺菌,18个血清型;

D群即宋内志贺菌,1个血清型。

3.志贺菌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入侵血液

第三节沙门菌属

1.部分沙门菌属产生H2S。

2.所致疾病

肠热症:

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沙门菌是胞内寄生菌。

3.免疫性:

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特异性体液免疫也有辅助杀菌的作用。

4.血清学诊断:

肥达试验

肥达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第四节其他菌属

1.迁徙生长现象的定义:

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形的层层波状菌苔,称为迁徙生长现象。

2.外斐试验:

普通变形杆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体O抗原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恙虫病东方体有共同抗原,故可用这些菌株的O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交叉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

此称外斐试验,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第十章弧菌属

第一节霍乱弧菌

有菌毛、无芽胞,在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运动非常活泼。

取病人米泔水样粪便或培养物作悬滴观察,细菌呈穿梭样或流星状运动。

耐酸不耐碱。

霍乱弧菌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黄色,培养基呈暗绿色。

霍乱肠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

由一个A亚单位和5个相同的B亚单位构成的热不稳定性多聚体蛋白。

B亚单位可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GMI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介导A亚单位进入细胞,A亚单位在发挥毒性作用前须经蛋白酶作用裂解为A1和A2两条多肽,A1作为腺苷二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可使NAD上的腺苷二磷酸核糖转移到G蛋白上,称为Gs,Gs的活化可使细胞内cAMP水平升高,主动分泌Na+、K+、HCO3-和水,导致严重的腹泻与呕吐。

第二节副溶血性弧菌

1.生物学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与霍乱弧菌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嗜盐。

2.神奈川现象:

在特定条件下,某些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D-甘露醇作为碳源的我萋琼脂平板上可产生β溶血,称为神奈川现象。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否,可将厌氧性细菌分为两大类:

有芽胞的厌氧芽胞梭菌属和无芽胞厌氧菌。

厌氧芽胞梭菌属临床常见的有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及艰难梭菌,主要引起外源性感染。

无芽胞厌氧菌则包括多个属的球菌和杆菌,大多为人体正常菌群的成员,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

第一节厌氧芽胞梭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1.形态:

革兰染色阳性,有周鞭毛、无荚膜。

芽胞呈正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为该菌典型特征。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为两段近乎平切的甘兰阳性粗大杆菌,芽胞小于菌体,位于次极端,呈椭圆形,但在组织中和普通培养基上很少形成。

无鞭毛。

在被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有明显的荚膜。

2.产期荚膜梭菌多数菌株在血琼脂平板上有双层溶血环。

3.Nagler反应:

在蛋黄琼脂平板上,产气荚膜梭菌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混浊圈,是由产生的卵磷脂酶(α毒素)分解蛋黄中卵磷脂所致。

若在培养基中加入α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混浊。

此现象为Nagler反应,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特点。

4.汹涌发酵现象:

在牛奶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其中酪蛋白凝固;

同时产生大量气体(H2和CO2),可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层上推,甚至冲走试管口棉塞,气势汹涌,称“汹涌发酵”现象。

三、肉毒梭菌

革兰阳性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有鞭毛、无荚膜。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无鞭毛、无芽胞。

一般常用齐-尼抗酸染色,结核分枝杆菌染成红色,而其他非抗酸性细菌及细胞等呈蓝色。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3.主要菌体成分及作用:

(1)脂质:

磷脂:

能刺激单核细胞增生,并可抑制蛋白酶的分解作用

分枝菌酸:

在脂质中比重较大,与分枝杆菌的抗酸性有关。

抑制中性粒细胞游走和吞噬。

蜡质:

具有佐剂作用

疏酸脑苷脂和疏酸多酰基化海藻糖:

能抑制吞噬细胞中的吞噬体和溶酶体融合,使结核分枝杆菌在细胞内存活;

这类糖脂能结合中性红染料产生中性红反应,借此可鉴定结核分枝杆菌有无毒力。

4.抵抗力(四耐、四怕)

耐干燥、耐酸、耐碱、耐一般消毒剂;

怕湿热、怕紫外线、怕酒精、怕抗痨药物。

5.变异性:

结核分枝杆菌可发生形态、菌落、毒力、免疫原性及耐药性等变异。

6.结核菌素试验:

(1)原理:

将一定量的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在注射部位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判为阳性,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则为阴性。

(2)结果分析:

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超敏反应,并说明有特异性免疫。

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尤其是婴儿。

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

(3)应用:

结核菌素试验可用于:

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

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

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第十四章嗜血杆菌属

1.流感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

由于该菌氧化还原酶系统不完善,生长时需要“X”、“V”两种生长辅助因子。

“X”因子存在于血红蛋白中,是血红素及其衍生物,可耐高温。

是细菌合成过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呼吸酶的辅基。

“V”因子存在于血液中,是辅酶Ⅰ或Ⅱ,在细菌呼吸中起递氢作用,耐热性较差。

2.卫星现象:

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于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该现象有助于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第十六章其他菌属

第一节棒状杆菌属

一、白喉棒状杆菌

1.白喉棒状杆菌能产生强烈外毒素,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而致病。

2.形态与染色:

菌体为细长微弯曲的杆菌,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故名为棒状杆菌。

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

革兰染色呈阳性,用亚甲蓝短时间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出现有深染的颗粒(异染颗粒)。

3.培养特性:

在含有凝固血清的吕氏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根据该菌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的三种不同形态特征菌落,分别被称为重型、轻型和中间型。

4.毒力试验:

是鉴别产毒白喉棒状杆菌与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方法。

第十八章支原体

1.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中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菌型微生物。

2.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异同点:

支原体有许多特性与L型细菌相似,如无细胞壁呈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对低渗敏感、“油煎蛋”样菌落,但L型细菌在无抗生素等诱导因素作用下易返祖为原菌,支原体则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

第十九章立克次体

1.普氏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或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世界各地均可发生流行。

病人是普氏立克次体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人虱是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是虱-人-虱。

第二十章衣原体

1.衣原体是一类严格真核细胞内寄生,具有独特发育周期,并能通过细菌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于细菌范畴。

2.发育周期:

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形态:

一种是小而致密的颗粒结构,称为原体;

另一种是大而疏松的结构,称为网状体(始体)。

3.原体与网状体的比较:

原体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具有强感染性;

网状体是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不具有感染性

性状

原体

网状体

大小

感染性

繁殖能力

代谢活性

活跃

RNA:

DNA

1:

1

3:

胞外稳定性

细胞毒性

第二十一章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成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生物学地位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

对人致病的螺旋体主要分布在三个属:

钩端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和疏螺旋体属。

第一节钩端螺旋体属

1.钩端螺旋体属可分为以问号钩端螺旋体为代表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及以双曲钩端螺旋体为代表的非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两大类。

需氧或微需氧,常用培养基为含10%兔血清的Korthof培养基,也可用无血清的EMJH培养基培养,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在液体培养基中,28℃培养1周后呈半透明云雾状。

在固定培养基中,28℃培养2周后可形成菌落。

第二节密螺旋体属

1.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类引起梅毒,梅毒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获得性梅毒临床上可分为三期:

表现为发作、潜伏和再发作交替的现象。

Ⅰ期梅毒:

梅毒螺旋体经皮肤黏膜感染后2-10周,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其溃疡渗出液中又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

Ⅱ期梅毒:

全身皮肤及黏膜出现梅毒疹,主要见于躯干以及四肢。

全身淋巴结肿大。

从出现硬性下疳至梅毒疹消失后一年得Ⅰ、Ⅱ期梅毒,又称为早期梅毒,传染性强,但组织破坏性较小。

Ⅲ期梅毒:

亦称晚期梅毒,多发生于初次感染2年后,也可见潜伏期长达10~15年的病人。

此期病变波及全身组织和器官,呈现为慢性炎性损伤,常见病变为慢性肉芽肿,局部组织可因动脉内膜炎所引起的缺血而坏死。

第二篇病毒学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1.病毒体大小的测量单位为纳米或毫纳米。

测量病毒体大小最可靠的方法是电子显微镜技术。

第二节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病毒的结构:

(1)核衣壳:

根据衣壳所含的壳粒数目和对称方式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种对称类型:

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

(2)包膜(3)其他辅助结构

第三节病毒的增殖

1.人合动物病毒的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饰与释放等5个阶段。

2.病毒的异常增殖:

(1)顿挫感染: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就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或者虽合成部分或合成全部病毒成分,但不能组装和释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称为顿挫感染。

(2)缺陷病毒:

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者因某一基因位点改变,不能进行正常增殖,复制不出完整的有感染性病毒颗粒,此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病毒致病作用

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

水平传播是指病毒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动物再到人的传播,为大多数病毒的传播方式。

垂直传播是指病毒由宿主的亲代传给子代的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