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265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docx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学期末复习

绪论

1.森林培育的概念:

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是一种生产过程:

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行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植物性有机物、工业原料和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树木和森林的存在,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是一项建设事业:

用科学手段营造或更新森林并加以抚育、保护的一项建设性事业。

2.目的: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3.特点:

生产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实践性强;

4.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天然林保护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5.森林覆盖率:

中国21.63%

6.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的地位;

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特殊地位。

7.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核心

生态建设—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安全—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8.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五大转变:

–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

–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的转变

–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的转变

–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第一章人工林概述

1.人工造林:

在无林或原来不属于林业用地的土地上造林。

2.人工更新:

在采伐迹地或火烧迹地上造林。

3.低产林改造:

对某些低价值林分采用造林的方法进行改造。

4.人工林营造的目的:

为了维持、改进和扩大森林资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和各种林产品,

并发挥森林的多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目的)。

根据林种不同,其造林目的各有侧重。

5.林种:

指根据人工林的不同效益以及不同的造林意愿,为追求最大的有效生物产量而将森林划分成的不同种类。

6.林种划分:

我国森林划分为五大类,即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7.定向培育:

指按最终用途所确定的对木材原料的要求,生产出种类、质量、规格都大致相同的木材原料,加强工业与木材原料生产之间的联系,并采用集约经营等科学管理措施以缩短营林周期,从而提供在价格上有竞争力的大批木材原料。

8.人工林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主要包括4个方面:

光合速率、光合面积、生长期和老化过程。

9.阳性树种和阴性树种在光合特性方面的区别:

1 阳性树种:

光补偿点及光饱和点高,生长快,开花结实早,寿命短,自然整枝强烈,要求林分透光度大。

2 阴性树种:

光补偿点及光饱和点低,树冠枝叶比较稠密,自然整枝弱,生长较慢,开花结实较晚,寿命长。

10.叶面积指数(LAI):

单位林地面积上叶面积的总和。

Ø光合产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产量随LAI的增大而增加,但当超过一定范围后产量则不再增加,甚至还会减少。

因为受叶片之间互相遮荫的影响,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上的受光面积一定,当叶面积指数超过这个面积后,必然有部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为负,导致光合产量下降。

Ø最适的叶面积指数随树种的差异而不同(主要受光补偿点的差异影响),一般为4~6。

可以通过采用一定的造林密度,适当的树种配置以及后期的抚育措施来维持最佳的叶面积状态。

11.森林潜在生产力:

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森林植物群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生产力,也可称为气候生产力。

12.现实生产力:

是指现存的森林植被所具备的实际生产力,它往往低于潜在生产力。

13.提高林分经济产量的措施:

1 优良品种选育,提高林木自身的生理基础,同时优化林分的群体结构,改善林内的环境条件;

2 降低林木的呼吸消耗,包括光呼吸及暗呼吸消耗;

3 避免病、虫、兽为害所引起的损失;

4 通过树种选择及林分结构调整等保证林分内的有机物分配有利于干材的积累,以提高林分的经济系数;

通过一定的抚育措施(如适当增大林分密度等)提高干材形质(枝下高、通直度、饱满度、枝节大小等),以提高出材率。

第二章林木结实规律

1.良种:

具有良好的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的种子。

优良的遗传品质取决于母树的遗传品质;优良的播种品质与母树的遗传品质及其生存环境、种子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密切相关。

2.采种的最佳时期(壮年期)引种的最佳时期(青年期)

3.产生林木结实周期性(大小年)现象的原因取决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环境条件。

1 营养状况:

大量结实的年份由于开花结实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使当年的花芽分化少,降低来年的种子产量。

营养平衡中的C/N比理论:

C/N比高,促进开花结实,反之促进营养生长。

2 内源生长激素的平衡:

成花激素与抑花激素的消长控制花芽分化,两者平衡时,有利于形成花芽;大年残留大量的抑花激素,不利于花芽形成。

3 土壤水肥条件:

土壤水肥供应状况影响树体的养分吸收和有机物质积累,从而影响开花结实。

4 气候条件:

集约的经营措施(疏伐、施肥、人工辅助授粉、疏花疏果等)保证林分结构合理,养分供应充足,营养与生殖生长平衡。

4.影响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因子

1 内因树体条件:

树木开花结实习性:

树冠不同部位的差异:

2 外因土壤条件:

气候因子:

天气因子:

生物因子:

5.林木种子产量和质量相应的促进措施

1 疏伐;改善土壤的水肥条件;授粉树的配置及人工辅助授粉;树体管理;使用生长调节物质

第三章林木良种基地的建立

1.种源:

取得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原产地理区域,实际即是指某一批种子或其它繁殖材料的产地及其立地条件。

2.母树林:

在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通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3.种子园:

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的穗条和种子培育的苗木为材料,按合理方式配置,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的场所。

4.采穗圃:

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根段的良种基地。

5.种子园与母树林相比的优越性:

1 建立母树林的意义:

良种生产速度快,成本低;„种子产量高;„种子的遗传品质得到一定提高。

一般遗传增益3~7%。

建立种子园的目的:

提高林木种子遗传品质,遗传增益15~40%;提早结实;提高种子质量;便于集约经营。

2 母树林与种子园就是通过有性过程生产改良种子的主要形式。

母树林是为了满足近期造林用种的急需,属于林木改良的初级形式;种子园是为解决长期用种的需要,属于林木改良的高级形式。

3 因此建立种子园不仅可以达到母树林的目的,由于具有更适宜的生长条件,可以更大程度上提高种子的遗传增益,获得更高品质的种子。

6.种子园分类:

1 无性系种子园:

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个体作材料,通过嫁接或扦插建立的种子园。

因多数成年针叶树的枝条扦插不易成活,目前我国建立的针叶树种子园多数是用嫁接苗。

2 实生种子园:

用实生苗建立。

对于尚不能用无性繁殖的材料,嫁接后期有不亲和的树种,以及开花结实较早的树种,可建立实生种子园.

第四章种实采集与贮藏

1.种子成熟:

指受精后的合子发育成具有种胚必备的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的过程。

2.生理成熟:

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种子发育到具有发芽能力的阶段。

Ø特点:

---种子含水量较高,酶活性强,呼吸强度大,有些内含物还处于易溶状态;„

---种皮不致密,松软,保护能力差;„

---种子不耐贮藏,易丧失发芽能力。

3.形态成熟:

果实具有成熟时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种皮坚硬致密,种子含水率较低,内部营养物质转化为难溶状态时,称为形态成熟。

简而言之,即种子外部形态,如颜色、软硬度、是否开裂等表现出成熟的状态。

Ø特点:

---种子内部生理生化反应基本结束,营养积累停止,内含物由易溶状态转化为难溶状态;

---种子含水量降低,酶活性降低,呼吸弱,抗性增强,耐贮藏。

4.生理后熟:

自然界中仅有部分植物种子生理成熟和形态成熟的时间几乎一致,大多数树木种子先完成生理成熟,然后完成形态成熟,因此,生产上通常以形态成熟作为采种依据。

有部分树种,当种子形态成熟后,种胚仍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继续发育,才能具备发芽能力,如银杏、七叶树、冬青、水曲柳等,这类种子的生理成熟是在形态成熟之后,通常称为生理后熟。

有后熟现象的林木种子一般需经过催芽处理后才能进行播种。

5.种实调制:

种子调制是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目的是获得适合于贮藏或播种用的种子。

6.净种:

去掉混在种子中的杂物,如鳞片、果柄、枝叶、土块、异类种子等,为种子运输、贮藏创造良好条件。

7.种子寿命:

种子生活力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够保持的期限。

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从收获后降低到半数种子存活所经历的时间,即为该批种子的平均寿命,也称半活期。

8.种子临界水分含量:

当种子中的结合水达到饱和程度并开始出现游离水的时候,种子中的酶由钝化状态转变为活化状态,这个转折点的种子水分含量称为临界水分含量。

当种子处于临界水分含量以下时,耐贮性较高。

9.种子安全含水量:

种子不能忍受过分的干燥,一般当种子含水量低于3%时,容易导致种子内部生理结构变形,膜受到伤害,组织变性,从而使种子失活。

贮藏时,有利于种子维持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量称为安全含水率。

树种不同,种子贮藏的适宜含水量不同。

10.平衡含水量:

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作用和解湿作用处于平衡时的含水率。

11.种子脱落方式与采种期及采种方式间的相互关系:

---形态成熟后,果实开裂快的,应在未开裂前进行采种,如杨、柳等;

---形态成熟后,果实虽不马上开裂但种粒小,一经脱落则不易采集,也应在脱落前采集如杉木、桉树等;---形态成熟后挂在树上长期不开裂,不会散落者,可以延迟采种期,如槐、女贞、樟、楠等;

---成熟后立即脱落的大粒种子,可在脱落后立即由地面上收集,如壳斗科的种实。

12.影响种子贮藏寿命的因子:

1 内因种皮结构;内含物性质;成熟度和损伤程度;含水量。

2 外因空气相对湿度:

温度:

通气条件:

生物因子:

13.种子贮藏方法及应用条件:

干藏法安全含水率低的种子和湿藏法安全含水率高的种子

Ø干藏法:

适合干藏的种子安全含水率在3~14%。

Ø湿藏法:

适合湿藏的种子安全含水量较高,一般在20%以上。

第五章林木种子品质检验

1.种子批:

产地的立地条件、母树年龄及采种期相同;加工调制和贮藏方法相同;种子经过充分混合,使组成种批的各成分均匀一致地随机分布;种子重量不超过规定限额;在同一个种源范围内采集的某一树种或品种;

2.初次样品:

从种批的一个抽样点上取出的每一次样品。

3.混合样品:

从一个种批中抽取的全部初次样品合并混合而成的样品,供抽取送检样品用。

它是供检验种子质量各项指标和测定含水量用的种子样品。

混合样品的数量一般不小于送检样品量的10倍。

4.送检样品:

是从混合样品中随机抽取的送交检验的种子,可以是整个混合样品或从中随机分取一部分。

但数量不得少于规定要求。

5.测定样品:

从送检样品中分取,供作某项品质测定用的样品。

6.净度:

指纯净种子的重量占测定样品各成份(纯净种子、废种子和夹杂物)的总重量的百分率。

7.千粒重:

是指气干状态下1000粒纯净种子的重量(g)。

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能反映种子的大小和饱满度,是计算田间播种量的依据之一。

8.发芽率: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与供测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发芽率高的种子质量好。

发芽势:

是种子发芽数达到高峰时正常发芽粒数占供试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通常认为在发芽率相同时,发芽势越高的种批发芽能力越强。

发芽势高表明种子发芽迅速、整齐,所测定的值更接近于场圃发芽率。

9.场圃发芽率:

是在场圃条件下的发芽率,是在场圃条件下,发芽种子总数占播种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10.种子生活力:

通常指用生化试剂对林木种子进行染色而测定的种子潜在发芽能力,用有生命力种子数占供测定种子总数的百分率表示。

11.林木种子质量检验的意义:

1 通过种子检验,确定种子质量,作为定价依据。

2 作为确定播种量的依据。

3 控制种子质量,保证种子贮藏运输的安全。

4 了解种子质量变化情况和影响种子质量的原因,

5 对种子的采收、脱粒、干燥等提出改进意见。

6 掌握不同产地,不同林分以及不同年度种子质量变化的情况。

7 打击不法分子出售假冒伪劣种子。

12.种子质量检验中测定样品的选择:

含水量测定单独送样,净度测定从送检样品中抽取,其他项目的测定须从净度测定后的纯净种子中分取。

13.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方法:

四唑法:

红色的有生命部分和不染色的死亡部分。

第六章苗圃建立

1.苗圃地选择时对地形的选择:

1 坡度低于3°(2~5°),地势平坦,不易水土流失,便于耕作;

2 坡向以东南向或东北向为宜;

3 坡位以下部为好;

4 低洼地、山谷、风口、山岗地、重盐碱地不宜。

对土壤的选择:

1 物理性状:

一般要求结构良好的沙壤土、轻壤土或壤土。

利于苗木根系生长,起苗容易。

2 化学性状:

主要涉及土壤酸碱度、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等。

不同树种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同,多数阔叶树种以中性土壤为宜,而多数针叶树种则要求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一般苗圃均要求土壤有机质和肥力都比较高。

2.苗圃地区划中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的比例(<25%)

3.苗床育苗方式:

Ø高床:

指床面高出步道的苗床。

1 优点:

排水良好,土壤通透性好,有效土层较厚,便于侧方灌溉,土面不易板结。

2 缺点:

做床及后期的管理较费工,成本高。

3 适用条件:

降水较多(南方)或气候寒冷的地区;易积水的苗圃地;要求排水良好,对土壤水分较敏感的树种。

Ø低床:

指床面低于步道的苗床。

1 优点:

做床比高床省工,蓄水保墒性能好,灌溉省水。

2 缺点:

灌溉后床面易板结,防碍土壤的通透性,要及时松土,起苗比高床费工。

3 适用条件:

保水性能较高床好,广泛应用于降水量较少,无积水的地区;适用于对土壤水分条件要求不严的树种。

4.大田育苗方式:

Ø垄作:

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在培育生长迅速、管理技术要求不严的阔叶树苗木时多用。

1 优点:

除具有高床的优点外,还有苗木行距大,通风透光好,苗木根系发达,便于实行机械化经营。

2 缺点:

单位面积的产苗量比高床低。

3 适用条件:

适用树种与高床相同,对速生树种尤为适宜。

适用于北方。

Ø平作:

指将苗圃地平整后直接进行播种或移植育苗,不设苗床或垄。

1 优点:

一般苗木采取多行带式配置,株行距较小,适用条件与低床相近,土地利用率较高,单位产量高,同时也便于机械化作业。

苗木培育的成本低。

2 缺点:

苗木的质量不如高床质量好。

5.轮作:

在同一块苗圃地上,按一定的顺序,轮换培育不同树种的苗木,或将苗木与农作物绿肥轮换种植的方法。

6.轮作的意义:

轮作是改良苗圃地土壤的一种重要方式。

1 充分利用和调节土壤养分(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量和对不同种类养分的需求比例不同,同时某些轮作树种或作物还有固氮作用);

2 有效防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改变了病虫害发生的生境),并能有效防除杂草(通过作物的耕作);

3 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通过轮作绿肥或农作物的秸秆还田)。

7.连作:

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同一植物。

8.间作:

不同植物相间种植在同一地块上。

第七章播种苗培育

1.苗木的种类:

1 实生苗:

用种子繁殖的苗木。

2 营养繁殖苗:

利用树木的茎、枝条、芽、根等营养器官繁殖的苗木,又称为无性繁殖苗。

能保持母株的遗传特性,是经济林木、果树和速生用材树种的良种繁育的主要育苗方法。

营养繁殖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插条育苗、压条育苗、嫁接育苗、组织培养育苗等。

3 移植苗:

凡在苗圃中把原育苗地的苗木移栽到另一地段继续培育的苗木。

一般用于培育大苗(如园林绿化苗木),常常需要移植1次或1次以上。

2.种子休眠:

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萌发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的生理状态。

3.种子催芽:

通过人为措施,使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打破休眠状态,促进发芽。

使种子发芽迅速而整齐,提高场圃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

4.种子休眠的原因及相应的解除办法:

1 种皮或果皮结构的障碍

→种皮处理(物理伤擦、酸蚀、电灼处理等),增加透水性和透气性解除。

2 种皮外源性抑制物质影响(酚类化合物、脱落酸等)

→流水(冷水或热水)浸种,使抑制性物质溶出。

3 种胚发育不完全(后熟)或胚的代谢活性降低

→层积(低温层积和变温层积)处理,活化酶系统,促进胚进一步生长。

5.种子催芽的目的:

使种子发芽迅速而整齐,提高场圃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

6.浸种催芽的处理要点:

浸种水温和浸种时间

7.常用的播种方法:

1 点播:

按行距开沟后再按株距将单粒种子播在播种沟内。

主要适用于银杏、核桃、七叶树等大粒种子或量少珍贵树种。

播种时,种粒间距应大致相等。

2 条播:

在苗床上按一定行距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播种沟内。

3 撒播:

将种子全面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的播种方法。

主要用于小粒种子的播种。

8.播种后的覆土厚度要求:

种子厚度的2倍左右;

9.覆土后镇压的目的:

为使种子与土壤密切结合,以利种子吸水萌发,多在气候干旱和土壤疏松的情况下,

小粒种子在覆土以后应适当加以镇压。

但在土壤粘重或土壤过湿的条件下则不宜镇压,以免土壤板结。

10.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中各阶段的特点及相应的培育技术要点:

从幼苗出土到秋季苗木封顶,生长结束,是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

根据苗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长状况以及对环境条件要求的不同,可以将一年生播种苗的年生长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Ø出苗期:

从幼苗出土到地上部分长出真叶、地下部分长出侧根为止。

(1)特点●地上部分生长慢,地下部分发展快;●利用种子内部贮存营养物质供应生长。

(2)育苗技术要点,管理核心:

给发芽、幼苗出土创造有利条件。

1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2 播前种子预处理:

精选、消毒、催芽等;

3 确保播种质量:

下种均匀、覆土厚度适宜。

Ø幼苗期:

自幼苗地上长出真叶,地下生出侧根时开始,到幼苗的高生长量大幅度上升时为止。

(1)特点●幼苗地上部分生出真叶或初生叶,地下部份生出侧根;

●营养来源依靠光合作用制造的营养物质;

●前期高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较快;后期地上部分的生长速度由慢转快。

(2)育苗技术要点:

1 及时灌溉、松土、除草和施肥,为根系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追施氮肥1-2次。

2 间苗和定苗。

3 病虫害防治。

尤其对于易患猝倒病的苗木,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4 注意高温和低温危害。

Ø速生期:

从高生长量大幅度上升到大幅度下降时为止。

是决定苗木质量的关键时期。

(1)特点●地上部和根系生长量达到最大。

●苗木在速生期已形成发达的营养器官,根系和地上部分发达。

●同时环境条件方面,气温较高,土壤的温度和水分适宜,空气的相对湿度大,适合苗木生长。

(2)育苗技术要点

1 需肥、水量最多,光照要充足,土壤的通透性良好。

要追肥2-3次,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及时中耕、防治病虫害。

2 未定苗的针叶树,速生初期定苗。

后期及时停止施氮肥和灌溉。

Ø苗木硬化期(生长后期):

从高生长量大幅度下降到苗木直径和根系生长停止时为止。

苗木地上、地下部分充分木质化,即将进入休眠期。

(1)特点●高生长速度急剧下降,出现冬芽;

●硬化期前期直径和根系仍会有所生长;

●体内含水率逐渐降低,干物质增加,营养物质转入贮藏状态,完全木质化。

●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提高,落叶树种苗木的叶柄\逐渐形成离层而脱落,进入休眠期。

(2)育苗技术要点

1 主要任务:

促进苗木木质化,防止徒长,提高苗木对低温和干旱的抗性。

停止一切能促进苗木生长的措施。

2 切根可减少苗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促进苗木木质化,又能促进多生须根。

3 进行越冬防寒等工作。

11.除草剂的分类:

按吸收方式分为触杀型和内吸型;按作用方式分为灭生性和选择性

12.灌溉方式:

侧方灌溉,畦灌(漫灌),喷灌,滴灌

13.苗木切根的目的和作用:

使苗木多生侧根和须根,促使根系发达,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

14.苗木越冬死亡的主要原因:

生理干旱:

苗木地上部分因干旱风而失水,地下部分则因土壤冻结而吸水困难,导致苗木体内失去水分平衡。

主要发生于早春。

地裂伤根:

因冬季严寒,土壤结冻,土面隆起开裂,导致苗木根系拉断。

冻死:

因严寒使苗木细胞原生质结冰,细胞组织损伤而失去生理机能。

第八章营养繁殖苗的培育

1.营养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芽)繁殖新植株的方法,又称为无性繁殖。

用这种方法培育的苗木,称为营养繁殖苗。

优点:

(与有性繁殖相比)

1 有利于林木优良遗传特性的保存以及优良基因、品种和类型的繁殖;

2 适用于某些种子繁殖比较困难的树种,如杨树、泡桐、楸树等;

3 生长速度快,可以提早开花结实,为杂交育种创造条件。

缺点:

繁殖材料来源不足,大面积育苗和造林受到限制;

多代无性繁殖后,会产生早衰现象。

2.根据扦插繁殖材料的木质化程度可分为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

3.扦插成活的关键及生根类型:

关键为能否形成不定根(皮部生根、愈伤生根、综合生根)

4.影响插穗成活的

内因⑴树种遗传特性;⑵母树及枝条年龄;⑶枝条部位;(4)枝条生长发育状况及营养物质含量;

⑸插穗的留叶量;主要针对常绿树种或嫩枝扦插。

插穗上的叶子可以直接制造养分以及合成生长激素,促进插穗生根但是,留叶量太多,容易造成水分过度蒸腾和蒸发。

一般2-3片即可。

(6)插穗的长度;

外因⑴扦插基质;⑵温度;⑶空气湿度;⑷光照;

5.嫩枝扦插时留叶数量对扦插成活的影响

插穗上的叶子可以直接制造养分以及合成生长激素,促进插穗生根。

如池杉扦插,带叶插穗成活率为93%,而不带叶的成活率仅7%。

但是,留叶量过多容易造成水分过度蒸腾和蒸发。

一般留2-3片。

6.促进插穗生根的浸水处理的作用:

许多树种的插穗含有抑制生根的物质,采用流水浸条可以冲洗掉一部分抑制性物质,同时还可以促进插穗吸收充足的水分,有利于体内物质转化,缓和生根过程中水分亏缺的矛盾,促进插穗生根。

7.嫁接:

是切取植物的枝、芽或其他器官作接穗,接在另一植株的茎干、根或其他器官(砧木)上,使之愈合成活为一独立的植株。

用此方法培育的苗木叫嫁接苗。

一般采用培育的目的树种和品种作接穗。

8.亲和力:

指接穗和砧木通过嫁接能愈合生长的能力,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9.亲和力强弱主要取决于亲缘关系的远近:

亲缘关系越近,亲和力越强。

10.嫁接苗的特点:

(1)根系具有砧木植株的遗传特性。

通过选择适宜的砧木种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乔化或矮化,控制树体大小。

(2)树干和树冠是母株营养器官生长发育的延续,保持母株遗传性。

保持接穗母株的优良性状;提早结实,

在果树培育、林木种子园的建立、观赏植物的繁育等方面十分重要。

11.砧木的选择要求:

(1)要与培养目的树种(接穗)有良好的亲和力;

(2)适应栽培区环境;

(3)符合栽培的特殊要求,如矮化;

(4)容易繁殖。

12.嫁接的关键技术要求:

快平准紧

13.嫁接的具体方法(枝接:

劈接、切接、插皮接等;芽接:

T字形芽接、嵌芽接等)

第九章工厂化育苗

1.工厂化育苗:

在人工创造的优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