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142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docx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分殖造林:

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

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

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

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

5、相对生长速率(RGR):

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

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

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

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

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

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

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

13、立地条件:

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

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

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

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

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

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

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21、生理前熟:

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前的现象。

22、极性:

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23、再生:

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24、发芽率:

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25、绝对发芽率:

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减去空粒种子的百分比。

26、安全含水量:

贮藏时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量。

27、平衡含水量:

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作用和解吸作用处于平衡的水分含量。

28、良种:

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种子。

29、壮苗:

生根力旺盛、抗性强、移植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的苗木。

30、初植密度:

林分栽植时的密度。

31、收获密度:

林分收获时的密度。

32、伴生树种:

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33、灌木树种:

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树种

34、立地条件类型:

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35、人工造林:

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它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造森林的过程。

36、合理密度:

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37、植苗造林:

也称植树造林或栽植造林,即将苗木栽植在造林地上,使其生长成林的方法。

38、幼林抚育管理:

指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对林分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39、适地适树:

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40、造林:

在无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而形成、恢复和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是在造林地上进行的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的总称。

41、森林立地:

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42、林分结构:

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3、农林复合经营:

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44、造林成活率:

造林成活率是指造林后单位面积成活株数与造林总株数之比,合格的标准为造林成活率要达85%(含85%)以上。

45、立地质量:

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

或森林立地生产力的高低。

46、修枝:

据树木枝条生长的自然规律,人为修除树木枯枝或活枝,以培养优良树形、增强树势、促进主干或侧枝生长发育的措施。

47、造林调查设计:

在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对一个基层单位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

48、人工林结构:

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9、生态公益林:

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50、天然林资源保护:

狭义地说,天然林保护是保护天然林林分不被破坏,维持其林分的结构与生产力,并使其资源得以发展。

广义地讲,是对天然林与可以恢复天然林的地段进行科学经营,使现有天然林具有更完善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使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或按适地适树原则建立较好的天然或人工群落。

51、造林技术档案:

是造林施工的历史记录,一般以小班为单位建立。

是掌握情况、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改进技术和经营工作的可靠依据。

52、树种生态学特性:

指树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范围。

53、森林生产力:

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54、速生丰产林:

是指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树种造林,通过集约经营,能够取得速生、丰产、优质效果的人工林。

55、人工更新:

在各种森林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冠下、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恢复森林的过程。

56、插条造林:

是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直接插植于造林地的方法。

57、插条造林:

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进行造林。

58、经济林:

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木本粮油、药材、香料、工业原料、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59、主要树种:

栽培目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一般为优势树种,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一林冠层,数量上一般占较大优势。

二、填空题

1、《森林培育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区域性强的特点。

2、人工林中商品林指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生态公益林指防护林、特用林。

3、树种选择的原则是经济学原则、生态学原则、林学原则、可行性原则。

4、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5、行状配置有长方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品字形配置四种类型。

6、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有有利(互助、促进)、有害(竞争、抑制)两种形式。

7、混交方法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等。

8、四旁地指的是路旁、村旁、宅旁、水旁。

9、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据林种(经营目的)确定、据树种特性确定、据立地条件确定、据经营条件确定、据经济条件确定。

10、水平结构主要由造林密度、种植点配置要素决定。

11、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等级性。

12、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环境条件、植被条件、林木生长状况。

13、树种选择的基础是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林学特性。

14、防护林适地适树的一般标准是成活、成林、发挥一定的防护效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5、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在量上通常可用__立地指数_和_单位面积蓄积量__来衡量,在质上要求_成活__,_成林__,具有一定的效益__和_具有一定稳定性___。

16、林分结构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

17、混交林中种间关系随时间、立地、混交技术等而发展变化。

18、造林地的清理方法有割除清理、烧除清理、堆积清理、化学清理。

19、马尾松植苗造林要求根系舒展、深浅适度、敲紧打实、方向正确。

20、根据造林检查,成活率在41~80%时进行补植造林,成活率不足40%时重造。

21、幼林松土除草的注意事项是三不伤、二净、一培土。

22、森林立地的物理环境因子是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23、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研究比较成熟的专著是1989年詹昭宁为首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和1990年张万儒和蒋有绪为首《中国森林立地》。

24、用材林树种选择要具有的性质是速生、丰产、优质。

25、人工林建设的程序是项目的确立、方案决策、总体规划设计、年度施工设计和工程管理。

26、造林地的立地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和人为因子。

27、在山地容易施工,保持水土效果好的配置方式是品字形配置。

28、裸根苗的栽植方法有穴植法、小坑靠壁栽植、缝植法。

29、林业两大体系指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30、森林立地划分的方法有按主导环境因子分级组合、按生活因子分级组合、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

31、我国《森林法》将森林划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五大林种。

32、造林技术措施有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结构、细致整地、认真种植、抚育保护六项技术措施。

33、林业区划的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4、《森林立地分类》标准划分立地类型时,通常将其分为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条件类型六级。

35、造林地类型有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和已局部更新的迹地、低价值幼林地、林冠下造林地及疏林地四大类。

36、杉木植苗造林要求穴大根舒、深浅适度、根土密接、不反山。

37、适地适树的途径有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

38、混交林的类型有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和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四种。

39、竹子的地下茎可分为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混生型等三种类型。

40、穴植法造林的技术要求是穴大根舒、深浅适度、根土密接、方向正确。

41、当生态公益林混交林比例在___30%____(不含)以下时,综合造林合格率为零。

42、常见的造林地清理的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

其中块状清理较为常用。

43、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有经验法、试验法、调查法、密度管理图(表)法。

44、混交林中树种可分为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45、造林方法一般可分为植苗造林、直播造林、分植造林。

46、造林检查验收内容有造林成活率、当年生长率、造林各施工环节质量等。

47、成材的数量指标有平均材积生长量和某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立地指数。

48、山地带状整地的方法包括水平阶、水平沟、水平带状、反坡梯田、撩壕整地。

49、幼林生物灾害控制,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50、农林复合经营的基本特点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等级性。

51、造林规划设计按其细致程度和控制顺序可分为造林规划、造林调查设计及造林作业(施工)设计,。

52、速生丰产林的两项重要指标是时间指标、产量指标。

53、种植点行状配置主要有正方形配置、长方形配置、和三角形配置等形式。

54、每年松土除草的次数,受造林地区的气候、立地条件、树种、幼林年龄和当地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55、营造速生丰产林应具备树种具有速生丰产优质的特性、造林地具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和林分具有合理的群体结构三方面条件。

56、林木的枯枝落叶,增加了地表的_透水性_和_水容量___,增强了水土保持效果。

57、手工裸根苗栽植方法有:

穴植法、缝植法、小坑栽植法。

58、合理的修枝强度,应当以不破坏林地郁闭和不降低林木生长量为原则。

59、造林规划设计常用地形图比例尺为1:

10000或1:

25000。

60、农林复合经营的空间结构包括__垂直结构__和_水平结构_。

三、选择题

1、在林分生长过程中,对五大生活因子起再分配作用的立地因子是D。

A、降水量B、土壤理化性质C、地质地貌D、地形

2、判定地位级的方法是D。

A、分析土壤肥力B、比较林木粗度C、比较蓄积量D、比较林木高度

3、下列适合于薪炭林树种选择的要求C。

A、早实高产性B、速生丰产优质性C、生长迅速萌芽力强D、根系发达落叶丰富

4、马尾松是C。

A、喜肥树种B、中性树种C、耐瘠树种D、耐荫树种

5、在江河上游集水区,以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营造的森林称B。

A、水土保持林B、水源涵养林C、防风固沙林D、农田防护林

6、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种间是一种____B__。

A、互助关系B、生态关系C、偏利关系D、共生关系

7、杉木造林时要求苗木不反山是指_____B_。

A、苗梢朝上坡B、苗梢朝下坡C、苗梢直立

8、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采取人工栽培恢复森林的方法称___A_____。

A、人工更新B、人工造林C、人促更新D、天然更新

9、针叶林下多为酸性土壤,可适当施什么肥___C______。

A、氮B、磷C、钾D、钙

10、需要补植造林的幼林地造林成活率范围是___A______。

A、40-85%B、≤40%C、≥85%

11、在人工林的培育过程中,对处于幼林郁闭前阶段的林分应采用__D____管理措施。

A、促进栽植苗木的成活B、抚育采伐C、施肥及松土除草D、以上A、B、C

12、造林采用样地法检查成活率,成片造林面积为10公顷,样地面积应占造林面积_B。

A、4%B、3%C、2%D、1%

14、最常用的造林方法是__B_______。

A、播种造林B、植苗造林C、分殖造林D、扦条造林

15、下列混交方法中哪些是适用于矛盾较大,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主要混交类型_D_____。

A、株间混交B、行间混交C、带状混交D、星状混交

16、农田防护林应选择的主要树种是B。

A、树冠大B、抗风能力强C、根蘖能力强D、材质好

17、下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属于有利的是B。

A、单方抑制B、双方促进C、双方竟争D、互不影响

18、在进行立地质量评价过程中,C一般可以被确定为主导因子。

A、地形和土壤因子B、气候和降水量C、林木生长的极端限制性因子D、立地环境因子

19、毛竹是A。

A、喜肥树种B、中性树种C、耐瘠树种D、耐荫树种

20、营造护火林带应选用C。

A、桉树B、杉木C、木荷D、松树

21、今有一片人工营造的桉树林,计划在若干年后培育为工业原料林,但现阶段每年通过抚育可获取一定量的薪材,该林分应划分为A。

A、用材林B、薪炭林C、用材林或薪炭林D、用材林和薪炭林

22、马尾松适时早栽其主要道理是A。

A、抽梢B、喜寒C、怕湿D、风折

23、下列树种中能在贫瘠土壤上正常生长的树种是B。

A、毛竹B、马尾松C、泡桐D、杉木

24、植苗造林一般不宜太深,其栽植深度小苗应比原土印深多少厘米A_。

A、1-3B、3-10C、10-15D、15-20

25、在干旱瘠薄的造林地上水是影响林木生长的D_。

A、因素之一B、次要因素C、较重要的因素D、决定因素

26、一定密度范围内,成熟林分林木胸径随着林分密度的加大而____B___。

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一定

27、为提高造林成活率,要做到随取随运随栽,其道理B。

A、减少成本B、保持水分平衡C、不误时间

28、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种间是一种________B_。

A、互助关系B、生态关系C、偏利关系D、共生关系

29、混交林主要树种的比例一般要________A_。

A、大于伴生树种B、小于伴生树种C、等于伴生树种D、不考虑比例

30、水源涵养林属B。

A、用材林B、防护林C、经济林D、特用林

31、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属于D。

A、用材林B、防护林C、经济林D、特用林

32、下列适合于经济林树种选择的要求A。

A、早实高产性B、速生丰产优质性C、生长迅速萌芽力强D、根系发达落叶丰富

33、樟树是A。

A、喜肥树种B、中性树种C、耐瘠树种D、耐荫树种

34.划分立地类型的主要依据是A。

A、地形、土壤、植被B、气候、地形、土壤C、气候、地形、植被D、地形、土壤

35、确定造林密度时____B_____。

A、阴性树种宜稀B、阳性树种宜稀C、慢生树种宜稀

36、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是____C____。

A、整地质量B、造林季节的选择C、苗木体内水分平衡D、抚育管理

37、过去生长过森林植被,但在多年前已采伐,原有的植被已被荒山植被所更替,土壤也丢失了森林土壤湿润、疏松、多根穴等特性,这样的荒地称C。

A、荒山荒地B、撩荒地C、采伐迹地

38、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应选用B。

A、木麻黄B、杉木C、木荷D、杨梅

39、马尾松对土壤的适应性是A。

A、较耐干旱瘠薄B、喜湿C、喜肥D、喜中性土

40、按森林法规规定我国的林种分为C。

A、3种B、4种C、5种D、6种

41、国防林属于A。

A、特种用途林B、用材林C、防护林D、经济林

42、造林初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B。

A、株(行)数B、株(穴)数C、穴数D、行数

43、行状配置能较合理的利用营养空间,以下配置对空间利用最合理的是C。

A、正方形B、长方形C、正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44、造林检查时,对于成片造林面积在11~20hm2的,抽样强度应为造林面积的____B__。

A、3%;B、2%;C、1%;D、5%;

45、下列混交类型中,抗火灾能力最强的是B。

A、针针混交B、阔阔混交C、针叶落叶阔叶混交D、针叶常绿阔叶混交

46、公路绿化和四旁植树常采用的苗是C。

A、1-2年生苗B、容器苗C、带土大苗D、带土小苗

47、适地适树的主要途径是A。

A、选地适树或选树适地B、改地适权树C、改树适地D、A+B+C

48、下列树种中能在贫瘠土壤上正常生长的树种是B。

A、毛竹B、马尾松C、泡桐D、杉木

49、营造混交林应使阳性树种处于A。

A、上层B、下层C、上、下均可

50、在保证主要树种占多数的前提下,如主要树种竞争力强,混交树种的比例可适当A。

A、增大B、减少C、A、B均可

51、一定密度范围内,成熟林分林木胸径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而____A___。

A、升高B、降低C、不变D、不一定

52、阳性树种之间混交应选择D。

A、株间混交B、行间混交C、带状混交D、行带混交

53、在江河上游集水区,以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营造的森林称B。

A、水土保持林B、水源涵养林C、防风固沙林D、农田防护林

54、在人工林的培育过程中,对处于幼林郁闭前阶段的林分应采用____D_____管理措施。

A、促进栽植苗木的成活B、抚育采伐C、施肥及松土除草D、以上A、B、C

55、在林分生长过程中,对五大生活因子起再分配作用的立地因子是D。

A、降水量B、土壤理化性质C、地质地貌D、地形

56、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是___C_____。

A、整地质量B、造林季节的选择C、苗木体内水分平衡D、抚育管理

57、下列环境因子中不属于地形因子的是D

A、坡度B、海拔高度C、坡向D、土层厚度

58、下列条件中不是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的是D

A、经营目的B、树种特性C、立地条件D、林龄结构

59、从母树上切取枝干的一部分,直接插入造林地后,生长不定根,形成新林的方法称为A

A、插木造林B、埋干造林C、分根造林D、分蘖造林

60、改变立地环境,满足树木生长的需求称为C

A、选树适地B、选地适树C、改地适树D、改树适地

61、山地造林多用A。

A、播种苗B、移植苗C、营养繁殖苗D、嫁接苗

62、护路林是A。

A、防护林B、特种用途林C、用材林D、经济林

63、杉木造林方法目前一般采用A。

A、植苗造林B、播种造林C、分殖造林D、分根造林

64、马尾松造林季节最迟不应超过A月上旬。

A、3B、4C、5D、6

65、在造林地上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自然因子综合,称为造林地的C。

A、主导因子B、立地条件C、环境因子D、生活因子

66、灌木地是指造林地上灌木的覆盖度占总盖度的D%以上的荒山坡地。

A、20B、30C、40D、50

66、造林整地时间最好在造林前B为宜。

A、1~2个月B、3~6个月C、9~10个月D、一年

67、下列方式中不是造林地清理方式的是D。

A、全面清理B、带状清理C、块状清理D、火烧清理

68、某混交林蓄积马尾松98M3,杉木96M3,阔叶树6M3,其树种组成表示为B。

A、5松5杉+阔B、5杉5松+阔C、5松5杉—阔D、5杉5松—阔

69、造林树种安排的顺序是A

A、适小树种→适广树种→适应特殊立地树种B、适广树种→适小树种→适应特殊立地树种

C、适应特殊立地树→适小树种→适广树种D、无所谓顺序

70、行状配置能较合理的利用营养空间,以下配置对空间利用最合理的是C

A、正方形B、长方形C、正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71、在一个确定的混交林中,随林龄增加,树种比例在林内增加的是C。

A、伴生树种B、灌木C、主要树种D、阳性树种

72、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应A。

A、集约经营B、较细管理C、一般管理D、粗放管理

73、以下不属于适地适树途径的是B。

A、选树适地B、选树适气候C、改地适树D、改树适地

74、适地适树的主要途径是D

A、选地适树或选树适地B、改地适权树C、改树适地D、A+B+C

75、行状配置能较合理的利用营养空间,以下配置对空间利用最合理的是C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