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272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docx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

上海应昌期围棋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题(含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生成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生成单质与化合物的质量比为7:

22

2.碳12是指含6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对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子数相同B.质量相同

C.电子数不相同D.16和18表示原子个数

3.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B.碳在空气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

C.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D.CO可用于冶炼金属、做气体燃料;CO2可用于人工降雨、灭火

4.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加热立即收集

C.

收满后移出集气瓶D.

结束时停止加热

5.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C.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D.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6.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

液体喷出B.

污染试剂

C.

酒精溅出D.

读数偏大

7.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0

0.3

4.8

2.8

反应后质量/g

3.2

待测

8

6.4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

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

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9.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X、Y、Z代表三种不同的元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

X>YB.核外电子数:

X=Z

C.Y和Z处于同一周期D.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10.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B.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催化剂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则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11.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12.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操作符合要求的是

A.

看B.

听C.

闻D.

13.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14.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15.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是的(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A.

B.

C.

D.

16.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

A.分子是运动的B.分子体积很小

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间有间隙

17.苏州盛产杨梅。

杨梅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对防癌抗癌有积极作用,其化学式为Cl9Hl9N7O6。

下列有关叶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叶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1g

B.叶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

19:

7:

6

D.叶酸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18.如图是关于氧气化学性质的部分知识网络,关于该图说法正确的是(  )

A.S,P在氧气中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白烟

B.Ⅰ,Ⅱ两类反应均体现了氧气的可燃性

C.Fe在Ⅰ、Ⅱ两类反应中的产物不相同

D.Ⅰ类反应放出热量,Ⅱ类反应吸收热量

19.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O2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

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2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某兴趣小组用下图装置制取氢气、点燃氢气,并收集氢气燃烧后的产物。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_____。

(2)实验中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3)为了实验安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

(4)为便于收集氢气燃烧后生成的液珠,可在②处添加_____(填仪器名称);要使制取氢气的反应停止,最简便的操作方法是_____。

(5)根据所学知识和上图提供的信息可知,此实验中氢气燃烧后的生成物除了水之外还有_____。

(6)已知该实验状态时,氢气的密度为0.09gL,求至少需要多少升氢气燃烧才可以生成4.05g水。

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22.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1)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有关化学方程式为:

,硫化氢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的气体,能溶于水,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实验室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为_____(用字母序号填空),收集装置为_____(用字母序号填空)。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碳酸钠粉末、粒状大理石、稀盐酸、浓盐酸、稀硫酸这几种药品,探究哪两种药品的反应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请你参与下列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上述酸和碳酸盐的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制取CO2?

(方案设计)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浓盐酸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你认为原因是a:

_____;

讨论后大家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与结论)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

A

剧烈反应,迅速放出大量气泡

反应速率过快,气体不便收集,不宜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B

产生气泡,速率迅速减慢,反应几乎停止。

无法持续产生CO2,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C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速率适中持续产生CO2,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根据探究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第C组药品,该药品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是b:

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

_____;验满方法是d:

_____;检验方法是e:

_____。

(3)由上述探究可知,在确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要考虑诸多因素,例如反应速率要适中,便于收集等。

请你再写出一种需要考虑的因素:

_____。

(4)如图: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反应,现取用三朵紫色石蕊染成的干花进行实验。

现象:

第一朵紫色干花喷上水,紫花不变色;第二朵紫色干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紫花也不变色;第三朵紫色干花先喷上水,再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紫花_____(填写关于颜色的现象)。

结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

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

23.实验室常利用下列仪器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请按要求回答: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

G___________,H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要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装配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想把制取二氧化碳结束后的废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写一条)。

(4)如何检验已集满一瓶CO2气体_____________。

24.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①:

可能是H2O;

猜想②:

可能是Na+;

猜想③:

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滴~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

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

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

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

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26.小辰和小昕看到一则新闻:

2009年12月15日,某市一辆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引发熊熊大火.电石遇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

请教老师后获知:

电石主要成分为碳化钙(CaC2),它没有可燃性且遇水会产生气体.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实验现象

结论

(1)______

向盛有一小块电石的试管中,滴入少量的水,发现有气泡产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到______

电石与水反应放热

(2)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具有可燃性?

收集一小试管该气体,点火,观察到有明亮的火焰

该气体具有______性

(3)该气体可能含有碳、氢元素吗?

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雾;然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______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含碳、氢元素

[反思]通过上述素材,谈谈你对灭火方法的新认识______.

27.某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其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通常状况下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例如:

它与CO2反应时,只生成了Na2CO3和O2,它与稀盐酸反应时,只生成了NaCl、H2O和O2.上课时,老师做了如下实验:

a.取少量的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投入到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再向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可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变红.

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淡黄色的颗粒状固体中一定含有元素.你做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是.

(2)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可用法收集.

(3)同学们对实验a中产生的气体的组成看法不一,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设:

①该气体是CO;②该气体是H2.

请你推测该气体还可能是(写化学式).

(4)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在(3)中的推测(写出简要操作步骤,反应现象和结论).

操作步骤

 

反应现象

 

结论

 

28.化学小组围绕“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产物”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究活动。

活动1:

“火星四射”的现象与铁丝含碳量的关系

活动2:

黑色固体中是否含有铁?

资料:

①铁粉是黑色或灰黑色粉末。

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具有磁性。

②铁、四氧化三铁均能溶于稀盐酸

(即:

铁+盐酸→氯化亚铁+氢气;四氧化三铁+盐酸→氯化铁+氯化亚铁+水)

③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氯化铁溶液为黄色。

小明质疑小刚用磁铁来检验黑色固体是否含有铁的方案,其理由是③;同学们都认可了下列实验方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C

解析:

C

【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判断该反应为:

2CO+2NO=2CO2+N2,通过该反应将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

生成单质为N2,故A正确;

空气质量标准监控对象为:

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臭氧,故B正确;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故C错误。

两者的质量比为:

14×2∶2×(12+16×2)=7∶22。

故本题选C。

点睛:

注意把握反应特征及物质的性质。

2.A

解析:

A

【解析】

A、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属于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正确;B、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质量不同,错误;C、氧16和氧18两种氧原子的质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错误;D、16和18表示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错误。

故选A。

3.C

解析:

C

【解析】

A、《清明上河图》至今图案清晰可见,是因为墨汁中含有炭黑,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生成CO2,不充分燃烧时生成CO,故选项说法正确.C、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CO2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

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C不正确;

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D不正确。

故选A。

5.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三种气体,可选用的最佳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正常燃烧的为空气,燃烧更旺的为氧气,熄灭的为二氧化碳,故答案选择B

6.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故选C。

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故选C。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

【详解】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在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0g﹣3.2g=6.8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6.8g;同理可以确定丙是生成物,生成的丙的质量为8g﹣4.8g=3.2g;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6.4g﹣2.8g=3.6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待测的数值为0.3g。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待测值为0.3,错误;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此反应可表示为:

甲→丙+丁,错误;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6.8g:

3.4g=2:

1,错误;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生成物是丙和丁,属于分解反应,甲是分解反应的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序数是Z>Y>X,说法错误;B、X和Z位于同一族,同一族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说法错误;C、Y和Z处于同一周期,说法正确;D、Z的电子层数比X的电子层数多1,说法错误。

故选C。

10.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不一定显负价,例如水中,氢元素化合价是+1,不符合题意;

B、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时放热,不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单质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符合题意;

D、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例如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氮气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是氮气不是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4=2+8+18=x,x=6,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由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

圆圈内的数字是34,则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B

解析:

B

【解析】

A、量取液体时,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B、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操作正确;C、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或刺激性,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凑到瓶口用鼻子闻,图中操作错误;D、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不能用嘴吹,用嘴吹易引发危险,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

点睛:

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

1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4.A

解析:

A

【解析】

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

丙。

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B、乙由14%→11%,减少了3%,图3应减少6%,b=14%-6%=8%;C、丙由6%→40%,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17%=23%;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

故选A。

1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通入二氧化碳时,虽然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是无明显现象;

B、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试管中气压减小,从而导致液体在试管中上升;

C、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气球膨胀;

D、实验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导致烧杯中的水流入锥形瓶中。

故选A。

1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在吸烟场所造成非吸烟者吸入“二手烟”的主要原因是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故选A。

17.B

解析:

B

【解析】

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错误;B、叶酸分子中氮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大于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故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正确;C、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

=228:

19:

98:

96,错误;D、一个叶酸分子是由19个碳原子、19个氢原子、7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B。

1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气体不会产生白烟,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氧气不具有可燃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Fe在Ⅰ中生成四氧化三铁、Ⅱ中生成三氧化二铁,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两者都是放热的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9.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O2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O2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O2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20.D

解析:

D

【解析】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