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275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装检验细则文档格式.docx

1.5.5检查电缆扎带收紧以后,电缆护套不应有明显的变形。

1.5.6检查紧固在电缆托架上的电缆,应尽可能平行敷设成矩形,且不超过两层,厚度不超过50mm。

宽度不超过200mm。

1.5.7检查紧固在扁钢(样板条)上的电缆束的直径应按照上述要求检查。

1.5.8检查穿过贯穿件和电缆管的电缆总面积应该不超过贯穿件截面的40%。

1.5.9检查穿过不设密封贯通件的电缆,在距贯通件100~150mm,内应设置紧固电缆结构的支撑并紧固电缆。

穿过密封贯通件的电缆,应该在距贯通件250mm,内设置支承件并紧固电缆.

1.5.10检查穿过密封贯通件的电缆应均匀分布、不得扭曲,一般要求电缆之间的间隔距离应大于5mm,电缆与贯通件壁之间的间隔距离应大于10mm。

1.5.11在当电缆需要弯曲敷设时,应检查其曲率须符合“敷设电缆最小弯曲半径表”的规定。

3

固定敷设电缆最小弯曲半径表:

单位:

mm

电缆结构

电缆总外径

(D)

最小弯曲内半径

绝缘材料

外护套

热塑性材料和弹性材料

金属护套、铠装、编织

任何

6D

其它保护层

≤25

4D

>

25

矿物

硬金属护套

1.5.12检查电缆的紧固间距应满足电缆紧固间距表:

单位:

紧固间距

超过

不超过

非铠装电缆

铠装电缆

8

200

250

13

300

20

350

30

400

1.5.13检查电缆敷设是否平整、紧固、美观。

1.6电缆检查除上述重点注意外,另外还需要重视的方面有:

1.6.1当电缆处于油管、水管和蒸汽管下方时,原则上要求无管系管接头或阀,若不可避免时,电缆上方须加防滴罩。

1.6.2电缆走向应避开热源。

如锅炉加热油柜,排气管、蒸汽管电阻器,热水管等,电缆与热源平行时其间距最小应该不小于100mm;

若垂直则最小不小于80mm,当无法做到上述要求时,应该采用隔热措施。

1.6.3电缆不应敷设在隔热或隔音绝缘层内,也不应该在电缆上喷涂油漆,泡沫塑料等隔热材料。

1.6.4对于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影响场所,照明电缆应穿电缆管敷设,且贯穿舱壁处密封,其它电缆原则上不得穿过。

如油漆间、蓄电池室、被服间等。

1.6.5对于冷库,无线电室等舱室的电缆敷设。

应检查与该舱室无关的电缆不应穿过,且要做到水密,且冷库电缆应明线敷设。

1.6.6贯穿油舱、水舱的电缆应穿管敷设并且电缆管应做到水密。

在易受油水浸渍的舱底花铁板下敷缆时,应将电缆在有盖板的电缆槽和金属管内或普利卡软管,为保证管内不产生积水,在管子最低处开放水孔,管(槽)应贴近铁板安装,电缆的引出端的管端应高出花铁板。

1.6.7电缆的走向应该尽可能平直而且使于维修,当主干电缆暗式敷设时,敷设线路上的封板应能开启,当电缆线路的分支接线盒为暗式安装时,封板应能开启。

1.6.8下列电缆之间应尽量远离敷设,我们在检验电缆时要关注到:

a).电力推进系统的主电路电源电缆与励磁电缆,

b).机舱以外的重要辅机的主干电缆和备用机组馈电电缆。

1.6.9A-60级防火框的检查,目前船上采用两种封堵A60级防火框的方法,一种是用防火堵料浇注,在检查此类防火框时,主要检查是否已浇注满,且中间无气泡。

另一种是新型的ROX组件,目前采用也较多,在检查ROX组件框时,一定要注意各模块之间是否有空隙,进框时电缆是否垂直于框平面,另外就看其模块叠放顺序是否符合安装工艺。

1.6.10当电缆成束敷设时,若采用单根滞燃型电缆,在检查时应同时

检查是否已采用限制火焰沿电缆来蔓延措施。

通常在电缆束外面涂以经船级社认可的电缆防火涂料(例如:

AEG-A128AIK阻燃系统)

a).对于水平线路:

两个至少为B-0级防火分隔之间大于14M覆盖1M(图a);

b).对于垂直线路:

两个至少为B-0级防火分隔之间大于6M覆盖两个分

5

隔的电缆全长(图b)。

1.6.12在检查房舱电缆时,房间与房间之间都有防火肋板,通过防火肋板的电缆贯通件一定要用防火泥堵塞。

1.7单芯交流电缆的敷设检验要求详见JNS46-002-94《电缆敷设工艺》。

1.8对于电缆托架、电缆贯舱件、电缆扎带等可能有多种工艺形式,应同时参照《电气安装工艺图册》。

2.关于电气设备和电缆接地工艺要求

2.1基本要求

2.1.1工作电压超过50V的设备,电缆应予以接地(保护接地)。

2.1.2不论是专用导体接地或靠设备底座(或支架)接地,其接触面须无渣打平贴,保证有良好的接触,并应有防止松动和生锈的措施。

2.1.3安装在铝质轻围壁上的设备,电缆接地应接到船体的钢质部分。

2.2电气设备接地

2.2.1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及工作接地,应接到船体永久结构或与船体相焊接的基座或支架上。

2.2.2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点位置的选择应便于检修、维护。

2.2.3工作接地不能与保护接地共用接地导体和螺栓,且不得将设备的紧固螺栓作为工作接地的接地螺栓。

2.2.4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一般应设有专用接地导地,可选用电缆中的连续接地导地或单独固定的专用接地导体。

2.2.5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工作接地的接线的螺纹直经应不小于6mm。

专用接地接线或接地板的导地能力,至少应相当于专用接地导体能力,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2.2.6当电气设备直接紧固在船体的金属结构上或紧固在与船体金属结构

6

有可靠电气连接的底座(或支架)上时,可不另设置专用接地导体接地。

2.2.7固定安装的电气设备保护接地专用导体的选择。

2.2.7.1导体材料应用镀锡的紫铜或导电良好的耐蚀金属制成.

2.2.7.2专用接地导体一般应采用多股软线,并在两端设有接头.

2.2.7.3专用接地导体的标称截面积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接地导体的截面积

接地导体的形式

相关的载流导体截面积S

铜接地导体的最小截面积Q

软电缆或软电线中的连续接地导体

S≤16

Q=S

S>16

Q=S/2但不小于16

固定敷设电缆中的边疆接地导体

Q=S但不小于1.5

单独固定的专用接地导体

S≤2.5

2.5<S≤120

Q=S/2但不小于4

S>120

Q=70

2.8可移动和可携电气设备的不带电的裸露骨金属部分,应以附设在软电缆或软电线中的连续接接地导体,并通过插头和插座接地,其接地导体截面积应符合上表的规定。

2.2.9电气设备工作接地导体的选择。

2.2.9.1利用船体作回路的工作接地导体的型号和截面积应和绝缘敷设的一根(或多)的导体相同,不得使用裸线.

2.2.9.2用于平时不截流的工作接地线,其截面积应为截流导体的截面积的

7

一半,但不应小于100mm2.

2.2.10电气设备底脚接地要求

2.2.10.1应在设备底脚与支架(或基座)之间的厚度不小于0.5mm,大于等于接触面的锡铂或镀锡铜片。

2.2.10.2采用设备底脚接地,当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底脚时,应取对角两接地,三个或三个以下底脚的设备,则须选一脚接地。

2.2.10.3接地装置的紧固应牢靠,均应设有弹簧垫圈螺母,以防松动。

2.2.11电气设备接地形式

2.2.11.1底脚接地----电气设备借助安装底座金属接触进行接地。

2.2.11.2专用接电导体接地并设有接地接线柱

2.2.11.3电气设备装在非导电材料上的接地。

2.2.11.4电气设备装在本垫上接地

2.3电缆接地

2.3.1除工作电源不超过50V及具有单点接地要求的电缆外,其它电缆均应于两端可靠接地,但最后分支电缆允许仅在电源端可靠接地。

2.3.2.对于控制厂仪表设备的电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若一端接地较为有利时,则无需两端接地。

2.3.4应保证电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外护层在基合尺上,特别是在连接处和分支处保证电气上的连续性。

2.3.5接地导体的截面积Q与电缆导体S间的关系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S≤25mm2时,Q≥1.5mm2

当S>25mm2时,Q≥4mm2

2.3.5电缆的金属护套或金属外护层可用下列方式接地:

2.3.5.1用专用接地填料函接地;

2.3.5.2用电缆金属编织护套编或辫子接地;

2.3.5.3电缆末端部(进设备)的接地

a)用电缆金属编织护套或辫子接地

b)用锡铂内衬

2.4检验项目和要求

2.4.1检查设备和电缆是否按要求均已接地,接地是否良好与可靠。

2.4.2检查设备的接地脚是否都垫以铂片,螺钉是否紧固压紧。

2.4.3检查电缆金属护套,电缆管的电气连续性。

2.4.4检查电缆金属护套接地是否符合工艺要求。

2.4.5必要时用电桥检查查电气设备,电缆接地点对地之间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0.02Ω。

3.关于机舱集控台检测报警点检验

集控台检测报警点是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对被监控的机电设备及其安全和控制系统运行的工况实行监测,对所出现的故障发出声光报警。

其视觉信号一般以红色表示,清晰可见,声响信号应该具有足够的响度,并与火警、电话延伸铃及其他声响信号有明显的区别。

目的是实现系泊试验大纲(轮机、电气部分)及检测报警系统部分的有关项目。

3.1检验前应准备的条件和内容

进行检测点检验的首要条件是线路安装结束,一是对设备试验运行有影响的检测点应该先分开检验,二是全封闭设备的检测点,应该在安装之后封闭之前进行检验,以免以后无法进行实际检验。

对于系统运行的综合及报警点,允许放在系统试验中去做。

检测点包括的内容一般有几个方面,一是压力,二是温度,三是液位,四是

供电运行等。

9

3.2检验前所需准备的图纸资料

3.2.1机舱集控台及检测项目表;

3.2.2机舱集控台系统图;

3.2.3电力系统图;

3.2.4机舱检测报警系统调试方法等。

3.3检验所需准备的工具

3.3.1钳工、电工常用工具;

3.3.2万用表、绝缘电阻测量表DC500V;

3.3.3标准电阻箱、标准压力手泵;

3.3.4电加热器、水银温度计。

3.4检验的实施和方法

报警系统的试验:

3.4.1报警系统的供电方法应该是双套电源;

3.4.2报警系统的自我检测,应有故障报警;

3.4.3报警的声响和视觉信号均应符合船级社的规范要求;

3.4.4报警信号应发送到值班室,驾驶室和轮机员常滞留的场所;

3.4.5集控台的绝缘应符合技术要求。

3.4.5.1对压力报警点的检验:

试验时,一般使用手动液压泵对被检测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测试,对其控制点进行调整,以此达到设定的数据动作。

a).压力开关或传感器的试验方法:

通过试验泵对该设备进行增压或减压,通过压力表观察达到所需要监控显示报警的设定值,检查显示报警,正确无误。

b).压差开关的试验方法:

通过试验泵进行增压或减压,通过压力表观察

达到所需报警的设定值,应正确无误。

10

3.4.5.2对温度测量点的检验:

温度测量通常是利用热膨胀、热变换、电阻变换等方法进行测量的。

一般分为100°

C以下和100°

C以上两种试验方法来检验的。

a).100°

C以下温度传感器的检验一般采用实际加热的方法。

将温度传感器插入试验装置中,调节温度器使温度箱中的介质的温度升高或下降,通过标准温度计观察达到所需的设定值,检查报警显示状况,应正确无误。

b).100°

C以上热电阻式传感器的试验方法。

它是利用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来测温的,见下表:

常用热电阻参数表

名称

代号

分度

温度测量范围(°

C)

时的电阻值R及其允许差(Ω)

电阻值W100及其允差

铂热电阻

WZP

Pt1

Pt2

–200+650

46+0.046

100+0.1

1.3910+0.0010

铜热电阻

WZC

Cu50

Cu100

–60+150

50+0.05

1.428+0.002

镍热电阻

WZN

Ni50

Ni100

–60+180

1.617+0.007

试验时将接线盒中的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断开,接上可调电阻,根据

温度所对应的电阻值标准图表查出所需设定的温度值所对应的电阻

值,调节可调电阻达到所需电阻值,检查显示与报警,应正确无误。

c).100°

C以上热电偶式传感器试验方法。

热电偶的结构简单、尺寸

小、热惰性小、输出为电信号(热电势)。

通常使用精度较高的毫伏计精

11

确测量热电偶的热电势的毫伏数。

检验时,在接线盒中将温度传感器的接线断开,接上毫伏表,根据温度所对应的电压(毫伏)值标准图表册,查出所需设定的温度值,检查显示与报警状况,应正确无误。

见下表:

常用热电偶参数表

分度号

测量温度范围

(°

允许误差(°

温度范围

误差

铜-康铜

CK

-200→+300

-200→-40

±

1.5%t

-40→+80

+0.6

+80→+300

0.75%t

镍铬-康铜

EA-2

0→+800

≤400

4

NK

1%t

铁-康铜

FK

≤400、>

3→0.75%t

镍铬-康硅

EU-2

铂銠10-铂

LB-3

0→+1300

≤600、>

600

3→0.5%t

铂銠30-铂銠6

LL-2

0→+1800

钨铼5-钨铼20

WR

10→+2800

≤1000、>

1000

10→1%t

3.4.5.3对于液位报警的检验:

液位报警点一般都是以浮子形式出

现,检验时应用手动的方法进行实际检测。

检验中应该重点注意浮漂安装的位置和延时时间选择。

这是为了防止由于船的摇摆,或者液面处于临界状态时所产生的误报警,而采取的延时措施。

延时时间一般都是可以调整的。

3.4.5.4工况检测报警的检验:

这种报警点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

一种是重要故障或保护系统动作的单独报警点。

另一种是设备的综合报警点。

检验时应先重点试验保护系统的报警点。

对于综合报警点,检验首先要搞清楚

几种状态的报警,然后按功能逐一进行测试,以保证每种状态的报警传递均

正确无误。

4.燃油锅炉试验

4.1自动控制系统

4.1.1燃烧自动装置:

使炉膛内蒸汽压力保持在规定范围内,设有压力过高,过低报警。

当燃油压力过低时会自动信守炉并报警。

同样,燃烧空气故障或点火失败时,喷油日油阀自动关闭并报警等,锅炉风机在点火前扫气时间应大于30S,熄火后扫气时间应大于20S。

4.1.2水位自动装置试验:

分为高水位,低水位和极低水位控制。

在高、低水位报警值之间,有一段值可控制给水泵自动给水。

到极低水位时,自动切断燃油,停炉并报警(见下图)

H.Lalarm

HLSTOP

L.L.start

L.Lalarm

L.Llevelshutdown

4.1.3燃油加热器自动装置:

使燃油温度控制在范围内,油温过低时会自动切断燃油供给(有的可能仅报井)。

当油温高时会报警。

4.1.4备用泵自动起动。

(给水泵、燃油供给予泵)

4.2其它报警

其它报警的试验方法与一般报警点相同。

试验时请参照设计提供的资料,并请特别注意,有停炉功能的报警点。

5.柴油发电机组试验与验收

一、运行前的准备和检查

5.1在柴油发电机组系泊试验前应先熟悉系泊试验大纲轮机部分和电气部分,了解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并准备好试验所需的记录表格。

5.1.2船上发电机动体前应事先检查并确认下列项目:

a)、柴油发电机及发电机区域内电缆敷设必须满足电缆敷设要求。

b)、柴油机上的传感器及发电机的接线是否正确、牢固。

发电机及发电机电缆保护套是否已接地,并检查发电机内部的清洁情况。

c)、柴油发电机的附属设备是否已运转正常,如滑油予供油泵等。

d)、试验盘车机联锁装置的可靠性(如设置的话)。

5.1.3在柴油发电机动体前,所有的静态报警需交验结束。

5.2原动机安全装置试验

原动机安全装置试验应按轮机系泊试验大纲进行,但一般包括:

a)滑油低压停车装置的报警及动作。

b)柴油机超速停车装置的报警及动作

c)缸套冷却水高温停车装置的报警及动作

5.3配电板主开关保护装置试验

配电板主开关保护装置试验应按电气系泊试验大纲进行,但需包括:

a)过电流继电器脱扣试验b)优先脱扣试验

c)逆功率继电器脱扣试验d)欠电压脱扣试验

5.4发电机组冷态绝缘测量

在发电机负荷试验前,用直500伏兆欧表测量记录下列回路的绝缘电阻。

a)电枢绕组对地b)励磁绕组对地

c)空间加热器对地d)调速电动机对地

5.5启动试验

应分别在柴油机上和发电机旁就地控制箱及主配电板上进行启动试验。

14

5.6负荷试验

每台发电机应在额定电压和额定转速下,用水电阻作为负载进行负荷试验,负荷试验连续运行试验的时间应按电气系泊试验大纲要求进行,同时测量和记录发电机的电压、电流、功率、频率、时间、负载及发电机的温度参数。

5.7发电机热态绝缘测量

在发电机负荷试验结束后,应立即用直流500伏兆欧表测量记录发电机的热态绝缘电阻

5.8电压特性试验(COSφ=1.0)

用水电阻作负载,在额定负荷下,把每一台发电机的电压和频率调整

到额定值。

然后,在功率因素为100%情况下,把负载从额定值调到0,再从0到额定值变化,测出前记录各放态电压频率,功率和电流。

在此试验期间,需验证各点电压变化率应不超过±

2.5%.

5.9调速器试验

按100%→0%→50%→100%负荷可变以化的顺序进行试验,即突然卸云发电机的全负荷,然后突然50%的负荷,再加上剩下的50%负荷,测出并记录频率和电压的变化情况及预定时间.频率变化满足:

瞬态频率变化不超过±

5%,预定时间不大于5秒。

5.10并联运行试验(COSφ=1.0)

调节每台并联运行的发电机,使其能负担各自75%的额定功率,然后使

并联发电机的总负荷按75%→100%→75%→50%→75→100%进行变化。

测量记录止述各点每台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各理发压,并计算并联运行发电机额定功能的偏差值,最大的偏差应不大于单台发电机额定功率的±

15%。

5.11自动电站试验

15

自动电站试验应按电气系泊试验大纲进行,其功能一般包括:

5.11.1手动遥控起动和停止试验

应分别用发电机旁就地控制箱和主配电板上的起停开关起停发电机

5.11.2报井保护及自动起动试验

5.11.2.1在一台发电机单机运行情况下,一台发电机作第一备用,另一台作第二备用。

若发生下列情况时,备用发电机应自动起动并报井。

a)汇流排电压高b)汇流排电压低c)频率高

d)频率低e)汇流排失电f)柴油机应急停车

g)柴油机启动故障

三台发电机处于自动模式时,二台并联运行,另一台作为备用,且并联功率高于单机功率的90%情况下,当任何一台运行中的发电机ACB(主开关)故障脱扣,备用机组应自动启动并自动投入。

自动并联运行和自动切换运行试验。

并联运行和自动控制试验应参照“发电机控制流程图”所示的控制程序进行,并验证系统功能的正确性,一般应具备下列功能。

⑴发电机自动启动;

⑵自动同步;

⑶并联运行期的自动负荷分配;

⑷发电机换车期的自动负荷转移;

⑸通过自动负荷检测,当检测功

率超过单机功能率的90%时,备用机组延时启动并自动投入。

6.主机遥控试验

6.1主机保护装(安全系统)

6.1.1目的:

在主机运转过程中,为保证其正常动转,在主机上设置了保护装置,当某一参数超过或低于安全运行的规定值时,能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