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3069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精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答案B

下表为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情况表。

读表完成3~4题。

年份(年)1965197519852019201920192009

荒漠化面积万公顷

697189197.26257.8262.2267.4

3.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变暖,降水减少②冬季风强劲,沙尘暴频发③过度放牧,草场破坏④过度开垦,土地退化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有关。

4.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以下可以采取的相应措施中正确的有()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退耕还牧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A.①②⑤B.③④⑥

C.①②④D.④⑤⑥

解析大规模人工降雨不现实;

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大规模垦荒行动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5.乌兰布和地区位于黄河西侧,地势低平,引黄灌溉率为60%以上,经过近20年来的土地开发,耕地面积增加近一倍。

本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沙漠化、水土流失

B.盐碱化、水土流失

C.沙漠化、盐碱化

D.水源短缺、植被破坏

解析乌兰布和地区属于黄河灌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大量引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地盐碱化。

同时该地气候较干旱,靠近沙漠区,易产生沙漠化。

6.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

解析据图可知,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直接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答案A

胡杨林是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一道生态屏障,但是在过去50年里胡杨林急剧衰败。

读塔里木河下游某断面胡杨林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

7.影响图示区域胡杨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热量

C.水源D.土壤

解析从图中可见胡杨离河道越近密度越大,水源是影响图示区域胡杨分布密度的主要因素。

8.胡杨林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意义是()

①改善当地气候②阻挡风沙侵袭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④防止土地盐碱化

C.①③D.②④

解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因此胡杨林的作用是改善当地气候,阻挡风沙侵袭。

9.下图是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量的大小)。

影响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中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

C.生物条件D.地质条件

解析气候条件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10.读图,近年来,对A所在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③地下水位上升④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大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②④D.①③⑤

解析A区域是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区,对该区域进行大规模开发会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CO2浓度上升,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还会导致当地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

读洪湖湿地生物种群变化资料,回答第11题。

11.造成湿地环境生物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物种群数量自然减少

B.全球气候变暖

C.围垦湿地,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D.生物迁移

解析从表格中可得知:

洪湖湿地水生植物种类和水禽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在减少,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湿地面积减少,使生物的生态环境恶化。

12.湖泊、沼泽等湿地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蓄水池,有利于调节气候

B.提供多样性的水生生物

C.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

D.吸烟滞尘,净化大气环境

解析湿地被称为天然蓄水库,湿地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把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

回答13~15题。

13.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原因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的荒漠在强烈的副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解析不同地区的荒漠成因不同,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处安第斯山背风坡,降水稀少,南美洲西海岸荒漠延伸较长是因为寒流经过;

而C项热带荒漠的形成是因为受副高控制,信风带加剧了干燥程度;

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则因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不易到达。

14.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林

解析在绿洲地区,营建防护林体系可以防风固沙,限制沙丘活化前移。

15.江南红壤和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因素是()

A.地形B.土壤

C.干湿状况D.热量

解析江南红壤酸性强,土壤贫瘠,而盐碱地土壤也不利于植物生长,故需共同改造的自然因素是土壤。

植树造林是治理风沙的有效措施。

右图是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三幅图按治沙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A.ABCB.BCA

C.BACD.CAB

解析植被能减小风速,防风固沙。

答案D

17.在我国进行这项工作时,最适宜选种的植物是()

A.杨树B.桦树

C.沙拐枣D.柳树

解析沙拐枣耐干旱、盐碱,适宜种植在沙漠地区。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A.春季B.秋季

C.冬季D.夏季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该区域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补给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最高,湖泊水量最大。

19.现发现图中绿洲退化现象严重。

对这一现象成因的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解析西北地区水源缺乏,经济发展落后,污染严重不能成立。

20.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

C.水源丰富D.土壤肥沃

解析绿洲地区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辐射量充足是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二、综合题(40分)

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原因。

(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概述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解析

(1)题图示地区为新疆地区的局部。

根据降水量分布可以看出降水量自天山山脉向天山两侧递减且北部降水多于南部。

(2)题新疆地处内陆,河流补给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迎风坡降水为主,且降水量少,所以河流以内流河为主。

且河流流程短,季节变化大。

第(3)题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且变率大;

风力强;

地表物质疏松。

第(4)题本区水资源缺乏,所以城市分布在水资源多且交通便利的地区。

城市化过程中关注的问题有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交通堵塞、失业人口增多等问题。

答案

(1)自天山山脉向其南北两侧递减。

(2)特征:

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

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3)深居内陆,降水少且变率大;

(4)分布特点:

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绿洲)和铁路沿线。

关注的问题: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22.玛雅文明曾经高度发达,森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源泉,农业是他们高度繁荣的基础。

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入上图中的空白方框内。

①暂时农田②建筑材料和燃料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④文明衰落⑤森林消失⑥农业生产力下降

(2)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这种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后不得不废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还可得到另一个信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__就不可避免,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4)当前亚马孙河流域破坏雨林的主要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际社会和巴西政府正在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护这一原始森林?

解析玛雅文明的消失与其说是人类没有善待自然,倒不如说人类没有善待自己。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人为原因是雨林被毁的主要原因。

雨林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地上植被一旦被毁,雨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就会丧失,流水的侵蚀作用就会非常严重,将给人类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从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考虑,国际社会和巴西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片原始森林。

答案

(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②①③①⑤⑥④

(2)严重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使土地肥力下降

(3)水土流失流水侵蚀

(4)过度的迁移农业;

商业性伐木;

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开辟大型农牧场。

(5)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生态旅游等;

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通过统计记录,科学家们发现,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其中,每年的12月到次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

材料二现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

冰川退缩后,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形成越来越高的戈壁滩。

如下图所拍摄的景观所示(拍摄于珠峰北坡2019年11月)。

(1)分析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沙尘暴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的原因。

(2)现在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在6300米以下,基本没有常年积雪。

这一现象可能给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3)风沙滚滚天畔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

这是流行于内蒙古一带的顺口溜,其具体反映了哪种地理现象?

要缓解这种地理现象,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冬季受高气压控制,大风天气多;

气候干旱,降水少;

地表疏松物质多;

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

(2)冰雪融水减少,加剧了干旱的程度;

地表遭受风蚀加剧;

影响植被生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荒漠化现象。

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中注意环境保护。

高二年级地理必修3第2单元练习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