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333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docx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Word版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

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如李忱的《瀑布联句》: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

另:

象征存在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

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

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意之法。

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

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

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

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的表现效果是:

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

“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

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

比兴呢?

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

比如: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

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

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

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

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

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

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

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

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

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

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开的。

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

当然,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

其次,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趣、追求,针对自己,如《爱莲说》是作者借莲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情”指作者对人对物的感情,多因外物引起,也包括自己的喜怒哀乐,如《荔枝蜜》就是通过对蜜蜂的赞美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的;“人”是对人物形象而言的,如千里马喻人才。

再次,象征与其他几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在于象征具有暗示性,如《变色龙》一文用变色龙象征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军警,但文章中并没有出现变色龙,它只是一个象征物;再如《海燕》一文,通篇也没有出现象征本体,象征意义暗含在象征体之中。

一般地,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具有约定俗成姓,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生命,橄榄枝象征和平等。

当然,我们在使用其他几种表现手法时,也往往赋予了所借之物临时的象征意义,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等。

3.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

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 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区分象征和托物言志

象征和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各类考试多有涉及。

许多同学甚至老师都感到,这两种表现手法非常相似,难以区分。

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浅析如下:

象征和托物言志都借助某一物象来表述另外的东西,都是把直白的概念或抽象的事理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使要表达的概念或事理更加形象、鲜明和深刻;都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它们的区别在于:

首先,二者表现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这是象征和托物言志最显著的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事理)、形象(人或物)、精神或品德节操的一种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

宿灵鹫禅寺

杨万里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作得许多声。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它弦外有音,别有深意,意在讽刺某些为官者。

据此,请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简要分析全诗的寓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表面上写的是夜宿灵鹫禅寺,被潺潺的水声扰得终夜难眠。

他本以为是天雨,第二天一早看到天空晴朗,才悟出这终夜不息的水声原来是山泉奔注流淌所致。

这次偶然的经历触发起诗人的联想:

山泉“在山”时的作声和汇入“前溪”后的“无语”,跟某些习见的为官者非常相似:

这些人失意时满怀匡时济世之态,宏论滔滔;一旦得志做官,便全然忘却昔时的抱负,心安理得地做起太平官来。

因此,全诗表面上写的是山泉,其实是用山泉象征那些跟山泉相似的某些士人,讽刺含蓄蕴藉,不露声色。

本题答案为:

全诗采用象征的手法,用山泉暗指当时的一些士人,未做官时慷慨激昂地评说国事,褒贬人物;一旦得了一官半职,便也学得乖巧起来,缄口不语,与他们先前所鄙视的官僚一样庸碌无为。

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讽刺之情。

再如: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全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写的都是孤雁,但我们知道,古人写物,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就像上文写的“山泉”一样。

作者描写的孤雁形象,孤单、失群、漂泊和想念同类;但它又明显不同于“无意绪”的野鸦,虽然失群但仍奋力追赶,毫不放弃。

联系杜甫身世,可见写孤雁其实就是写他自己。

所以本题答案为:

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用孤雁来象征自己,表达了对自己颠沛流离的伤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虽处于困境之中仍勉力追求的思想感情。

与象征不同,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

所谓“胸怀心志”,它明显区别于象征所表现的概念、形象、精神或品德节操,它所表现的是一个人的抱负、理想或追求。

例如: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

请说说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诗前两句写景,表现了四月初夏、雨过天晴时景物的明丽。

后两句写的是柳絮和葵花,我们会隐隐感到意有所指。

联系题干上的提示,“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显然,作者是借这两种物象来表明心志的。

所以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明自己不会做随风飞扬的柳絮,(不会随便附和王安石),要像一株向日的葵花那样始终忠贞不二,保持人格。

再如: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陈维崧: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家道中落,直到四五十岁,未谋得一官半职,生活贫困不堪。

这首词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词题目叫“咏鹰”,上阕咏物而抒怀,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接着由鹰及人,写到自己对往事的追忆。

下阕顺上阕驱鹰逐兽的场景直抒胸臆,抒发了自己的牢骚不平;接着表达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决心;最后一句抒发“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奸除弊”的壮烈情怀。

所以全诗表面上是“咏鹰”,实则主要是抒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想为国家铲除奸佞小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其次,二者表现的形式不同。

象征对象征义的表达一般含蓄隐晦,甚至不着一字,任读者咀嚼品味,寻找弦外之音、味外之旨。

如《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