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3508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诗赏析Word文件下载.docx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濂溪老,指周敦颐。

他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神宗时居洛十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

他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一悠闲自得的生活。

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

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

逆,迎接之意。

私,当“偏爱”解释。

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而《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作“忆”“思”,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

“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招魂,用屈原《离骚》典。

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

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

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

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

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

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

上句“无赋”,用得果断!

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脑,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2.摸鱼儿辛弃疾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

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

然而,事与愿违。

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

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

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

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

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

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

表面上,"

更能消"

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

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

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

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

这是第一层。

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

“惜春长怕花开早”。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

“何况落红无数!

”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

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

这是第二层。

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

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

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

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

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

这是第三层。

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

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

春色难留,势在必然;

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

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

然而怨恨又有何用!

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

画檐蛛网"

即使能象"

蛛网"

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

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

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

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

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

这是词中的重点。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

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

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

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

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3.泊公安县

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秋。

整整八年前的一个秋日,诗人曾经乘舟溯江,经过湖北公安入蜀,在北临秦关的南郑前线以及成都等地任职。

所以说:

“秦关蜀道何辽哉!

公安渡头今始回。

”一个“辽”字,一个“回”字,照应甚密,含蕴很深。

不仅指时间的漫长,空间的辽远,更寓有诗人对最高统治者恩怨交织的复杂心情。

  陆游入川后,曾参与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工作。

能够亲临宋金对峙的前线,“宾主相期意气中”,并参加了一些小的战斗,牛刀小试,兴奋异常。

这时的孝宗,尚有恢复之意,王炎也在积极进行军事部署。

然而陆游在南郑不到一年,王炎便被召回,随即免职,他的幕僚也遭遣散。

陆游奉调成都,北伐的热烈期待又一次破灭了。

他仰天长叹:

“渭水秦关原不远,著鞭无日涕空横。

”(《嘉州铺得檄逆行中夜次小柏》)此后五年,他的生活是“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登塔》),但热血无时不在沸腾: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三月二十七日夜醉中作》)。

淳熙三年,他又一次受到打击,嘉州知州之职被罢免。

淳熙五年,复起用为叙州知州,旋即奉诏到临安廷对。

《泊公安县》就是他赴临安途中,舟经公安时所写。

  孝宗对决策北伐是举棋不定的,他对陆游仅是赏识其文才而已。

明乎此,“何辽哉”、“今始回”二语的内涵可知。

陆游对此感慨很深:

“少鄙章句学,所幕在经世。

诸公荐文章,颇恨非素志。

”(《喀潭德称归》)“何辽哉”,写尽了八年外放之感,“今始回”,又透露出身赴廷对,以求一用之情。

一冷一热,诗人饱经颠沛、壮志未泯的形象,跃然纸上。

面陈素志的机会就在眼前,诗人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

他不由长长地吐出一口郁闷之气,凭靠在卷起窗帘的船窗口远眺——“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

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萍花开。

”秋高气清,江天无际;

海风送爽,月光如水,境界是何等的开阔!

胸怀是何等的高远!

正与诗人心中的宏愿相交融。

尽管已是黄昏,但萤火喧闹,萍花盛开,生意盎然。

诗人虽然已经五十四岁,可理想之火,希望之花,不是也还在放射光辉么?

  “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舵楼长笛哀。

”回首往事,二十岁时即已树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志向,以身许国;

时光奄忽,弹指间三十多年过去了,几经挫折,至今仍是一介“腐儒”。

此去临安,面见那位犹豫反复、优柔寡断的孝宗,又将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想到这里,心情不免又有些沉重。

不知是谁,在舵楼上吹起了长笛,呜呜的哀音在晚风中飘荡。

诗人不禁想起了两年前自己写的那首《关山月》中的两句:

“笛里谁知壮土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耳边的笛音,不是也传出了爱国壮士的心曲吗?

一样忠心几处同,然而前途渺茫,恢复难期,捐躯无地,“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怎不令人心折涕下啊!

这一首《泊公安县》,苍凉雄浑,意深境远。

颔联气象阔大,浑然天成;

颈联信手拈来,属对工巧。

两联一远一近,一上一下,错落有致。

且颔联之阔大承首联之辽远;

颈联之细密启尾联之哀思,可谓珠圆玉润、毫无雕琢痕迹。

正如杜甫夔州以后之诗,“豪华落尽见真淳”(元遗山《论诗绝句》中句)。

试题

(1)首联中“辽”和“回”值得玩味,请简要说说这两个字表达出的情和义。

  答:

写出了入蜀时间的漫长,蜀地离京空间的辽远,饱含着诗人对朝廷恩怨交织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颔联与颈联写景角度有什么特点。

远近结合。

写远景,江天、海风、明月等写出高远;

写近景,萤闹、露下、萍开等写出近观。

  (3)有人说,尾联与陆游《诉衷情》中的词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明两者共同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之憾,人生衰老之感,前程渺茫之意,对统治者的失望之情。

4.临江仙

译: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

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

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

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

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说法一: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

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如何;

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

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

“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

“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

“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

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

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

  这首政治讽喻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

讽刺词并不多,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有风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说法二:

北宋神宗时期,侯蒙三十一岁了,才被地方推荐去考进士。

同辈人见他年龄大,容貌长得又丑,因此看他不起。

有轻薄的人想使侯蒙难堪,故意将他的像画在风筝上,放到天上让大家都看。

侯蒙知道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并在风筝上题了一首《临江仙》。

侯蒙不生气反而大笑,是因为他想到我国的习惯说法“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升入碧霄中”都是要飞黄腾达的意思。

词的下阙表面上写的是风筝,实际上是对自己前途的祝愿,其含义为:

刚被人宣扬才站稳脚跟,好像又要进一步高升到朝廷内或皇帝身边。

你看我前程似锦,到时候将有多少人在平地上伸着脖子,看我这个高高在上手握大权的重臣。

说也凑巧,就在三十一岁这年,侯蒙考中了进士,以后步步高升,在宋徽宗前期,担任过户部尚书兼枢密使等重要官职。

5.满江红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

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

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

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

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

地理志·

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6.晚泊岳阳

译文:

日暮钟声,“城里”应是灯火辉煌,美丽无比,而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

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可是江面云水茫茫,前路又在何方呢?

夜深月亮洒下清辉,又传来舟子晚归时的歌声。

这歌声引起多少思绪,其中感情体味不尽,只感觉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本诗三处写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作伴;

第五句用拟人的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做引;

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这首诗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于被贬夷陵途中,隐含诗人旅中思归的情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诗的开头融化张继和孟浩然这四个名句的意境。

至于城里钟鸣鼎食之家的欢乐,和自己城外孤舟上羁旅之苦况,那就不必明说了。

  接下先写在“大江阔千里,孤舟四无邻”的空旷江面上,“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诗人也许想起张弱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许想起白居易的“绕船明月江水寒”,也许想起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然后再写江面上云水苍茫,连航道也分不清了。

心情抑郁的诗人不由想起柳永的“念去去千里,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起王勃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面对明月,面对大江,诗人情不自禁要发出“敢问路在何方”?

第五句写深夜,在“江天一色无纤尘”下“浩月千里”,“静影沉璧”。

“明月随人来远浦”,这不是自己写的诗句吗?

想不到今天晚上又再一次来到这种境界中。

突然,水面上传来了一阵渔人的歌声,虽然不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也没有范老前辈《岳阳楼记》中的“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却不乏王维“欲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那种意境。

王维在写这一联诗时,用的不就是《楚辞·

渔父》的典故吗?

目送“轻舟短棹去如飞”后,诗人又吟起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7.喜外弟卢纶见宿

【译文】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

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

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

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

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

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

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

“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

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

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

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

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

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

“韦苏州曰: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

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说:

“‘雨中’‘灯下’虽与王摩诘相犯,而意境各自不同,正不为病。

”王维《秋夜独坐》: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这两句纯属白描,是赋体,并不兼比;

不仅意境不同,手法亦自有别。

马戴《灞上秋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语虽近似司空曙,但手法也并不一样,这里只写灞上秋居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情景,不曾以树喻人,没有比的意思。

司空曙“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艺术手法。

8.三月晦日偶题点绛唇

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

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

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秦诗之理趣:

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

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

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

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

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