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404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志的信任 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docx

同志的信任第一课时高一语文教案

同志的信任第一课时_高一语文教案

同志的信任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一、理解革命同志间的深厚友情,学习方志敏、鲁迅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文章运用插叙的结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插叙方志敏的事迹对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法:

插叙部分要用复述和讨论的方法;描写部分要用朗读和笔答的方法。

教时:

2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导入新课

2.指导预习

3.讨论内容结构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鲁迅先生不是中国共产党员,但他与一些共产党人有着亲密的交往,深厚的情谊。

鲁迅曾说:

“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

”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自觉地站在共产党的一边,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着顽强的斗争,赢得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对他的无限崇敬。

因此,在所有共产党员的心目中,他永远是一个能以生命相托的、最可信任的同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志的信任》就是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对鲁迅的信任,鲁迅冒着生命危险完成重托的事,从而表现鲁迅先生确实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mòjìnzìzhǎnkòngjìxiángchéngmízhuó

陌生浸渍辗转空白字迹劝降盛满弥漫着落

jièdiàozhuànmó

解到南昌调集自传模糊

2.解词(补充)

辗转:

翻来覆去。

弥漫:

充满,布满。

弥,满;漫,散开。

稳妥:

稳当,可靠。

渠道:

文中指途径。

堵截:

堵塞、(切断)阻拦。

目不转睛:

不转眼珠地(看),注意力很集中,看得出神。

望风而逃:

老远看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逃跑了。

风,气势。

3.预习思考题:

(1)课文题目中的“信任”是谁对谁的信任?

(2)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写的是什么故事?

(3)全文共13个小节,集中写方志敏同志事迹的是哪几节?

(4)按照内容,全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5)本文最后一节是议论,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必要时,教师提示。

(1)课文题目中的“信任”是指方志敏对鲁迅的信任。

(2)鲁迅先生为方志敏烈士收藏转交给党中央的密信和文稿的故事。

(3)集中写方志敏同志事迹的是7—11节;

(4)按照内容,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1—6节:

鲁迅先生收看密信、文稿。

第7—11节:

插叙方志敏同志的被捕经过,狱中斗争和写密信、文稿的情况。

第12节:

鲁迅先生珍藏、转交密信、文稿。

第13节:

对鲁迅先生的崇高评价,揭示了主旨。

(5)课文最后一节议论,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崇高的革命道义,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在共产党人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最可信任的同志。

补充说明:

本文运用细节描写与概括叙述相结合的写法,两都各尽其妙,有力地表现了中心。

描写鲁迅收、看、藏、转密信、文稿等细节是故事的主线,概括叙述方志敏的故事,对表现本文的中心思想起了重要的衬托作用。

四.布置作业:

先阅读课文,然后以“方志敏的故事”为题,复述课文7—11节的内容,注意复述的完整性。

后记:

以鲜明的板书使学生明确事件的主线是什么,写方志敏的部分按时间顺序安排应放在何处,现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作用是什么?

同志的信任第一课时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的

  一、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增强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想

  1.课文教学重点是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

  文章的第一个难点是虚实结合的两条线索,以理清这两条线索为突破口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二个难点是作者安排结构时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教学中如能把握读者的这种心理态势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

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3.要求学生学会“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

  三步精读是:

  第一步:

初读课文。

看内容,圈圈点点,然后再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二步:

精读课文。

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第三步:

研读课文。

研究写法,理解作者为了表达特定内容,怎样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写法有什么特色。

  4.教学本课以“思考和练习”一、二为纲,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记叙文的材料”为辅助材料,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布置课前预习

  1.根据“三步精读法”的第一步要求初读课文。

并利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课文的“思考和练习”一、二。

  3.预习“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记叙文的材料”短文。

  

第一教时

  一、上课开始,利用小黑板公布本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1.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学习课文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说明、议论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会运用“三步精读法”学习课文。

  4.明确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在材料的搜集、选用和剪裁上下一番功夫。

  5.培养口述能力和口头作文的能力。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剧作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代表作有报告文学《包身工》和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包身工》,1936年发表于‘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贫苦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的劳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上海工人运动的威胁,就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字注音:

  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

  栅(shān)趾(zhǐ)骷髅(kū)

  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黑词:

  吆喝:

(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

(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

(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

(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

(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

(不但)

  四、第二步精读,理清作者思路,掌握中心内容。

以“思考和练习”为纲,采用讨论法进行。

  1.要求学生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前半部分内容,限时八分钟快速读完全文,然后答题。

  

(1)先讨论:

哪些段落是记叙部分?

记叙部分写了几个生活场景?

  明确:

(1-5自然段)写包身上清晨起身的情景,并说明恶劣的住宿条件。

  (9-11自然段)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

  (18-23自然段)写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26-30自然段)以“芦柴棒”为例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2)接着讨论:

课文哪些段落是说明和议论部分?

这些部分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明确:

(6-8自然段)是说明部分,补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12-17自然段)是说明、议论部分,插述日本厂家之所以特别愿意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24-25自然段)是说明部分,插叙日本大财阀三井系三十年资本迅速膨大的事实和日本纱厂雇佣包身工的数量。

  (31-33自然段)是议论部分,揭示包身工制度的必然结局。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两条线索交互结合,脉络分明。

  2.根据“思考和练习”一、二的后半部分内容,再次快速阅读。

  

(1)要求找出记叙部分的细节描写,讨论领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1-5自然段中,通过工房的大小,躺满的人数,起身时慌乱骚动的情景以及从楼梯上冲下来的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囚牢般的住宿环境和因遭受非人的折磨而麻木的精神面貌。

  9-11自然段中,通过板桌、餐具的安放,薄粥的质地,进食的情景,以及老板娘刮粥拌粥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包身工的日常饮食竟不如猪狗。

  18-23自然段中,通过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的细节描写,反映包身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劳动和遭到非人的折磨。

  20-30自然段中,通过“抄身婆”不愿用手去接触“芦柴棒”的身体的言行描写,突出了包身工形象的悲惨,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对包身工的野蛮压榨。

  

(2)要求学生找出说明和议论时,作者引用了生动的事例,举了确凿的数字,说说它们在说明事物情况或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明确:

6-8自然段中,带工老板的游说,破产农民的心理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中国农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12-17自然段中,“芦柴棒”重病时惨遭毒打的令人目不忍睹的场面描写,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劣发展,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而促成的。

  24-25自然段中,大量的数字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是靠榨取落后的国家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3.小结:

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4.布置作业:

  

(1)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2)书面完成“思考和练习”三,思考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就“思考和练习”三作如下点拨:

  

(1)六个词组排比,既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又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情色彩。

  

(2)“引号”的各种主要用法本文都有出现,归纳如下:

(用小黑板)

  a.标明文章中引用部分:

某人说的话。

“工房重地,闲人莫入”。

  b.表示特定称谓:

“芦柴棒”、“包身契”。

  c.表示突出强调:

“安全地”“罐装了的劳动力”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d.表示讽刺或否定:

“慈祥”“文明的惩罚”。

  e.节日或历史事件的数字:

“一·二八”战争。

  2.就“思考和练习”四作如下点拨:

  使用特殊句式,一般都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点。

  3.全班同学起立,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开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口述的机会。

  然后指名学生口述。

  教师对学生的口述稍作评价后,引导学生与包身工的生活作个比较,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感情,从而奋发学习,争做四有人才。

  二、第三步精读,研究写法。

  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师生双向交流。

  引疑:

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材的主线,同时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来构思谋篇?

  议疑: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比较集中,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定向。

  作者写了包身工起身,读者目睹她们的凄惨形象会怎么想呢?

自然会产生关切之情,希望了解她们的来历、身份,所以,接着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早餐,读者目睹她们猪狗不如的饮食自然会想到带工老板的残忍刻毒,于是插叙日本厂家大量雇佣包身工的原因。

  作者写了包身工的上工,读者目睹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动情景自然会愤愤不平地想到,她们创造的财富到哪里去了?

于是,紧接着插叙日本纱厂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作者写了包身工收工,读者目睹了包身工受到的侮辱自然会产生一种痛恨这种罪恶的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感情,文章通过议论,预示了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结局。

  释疑:

这一篇报告文学,是作者经过几年的材料积累和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之后写出来的,材料极为丰富,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事件,作者却能把它组织得井井有条,这得力于作者在安排结构时能把握读者的心理规律,精心而巧妙地安排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读注释

(1)。

教师补充: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

“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兰亭集》的内容又是什么呢——请看93页的补白。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三、课文诵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最后学生齐读。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2.练习三,并补充:

所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其情一也);3、成语及常用语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2.练习一;3.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第一部分:

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

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

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课文分析

  1.逐句请学生试讲,教师订正、补充。

  2. 重点语句赏析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

由此想到了人生。

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

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

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

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

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

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3.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语文教案-兰亭集序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

(《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

(《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包括《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二、简介“序”

  什么叫序?

什么叫自序呢?

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分析课文

  1.引出“梦”

  问:

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

  明确:

开头部分:

“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问:

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确:

“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问:

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

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

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

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师:

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2.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的过程。

(用投影复片)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侍亲疾

   

        

        

        

        

  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

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

  

(1)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问:

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确:

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

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

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

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

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

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

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

  问:

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

渐悟中医是骗子,知道西方医学能维新,于是去仙台学医,“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疾苦,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因此我们可概括为“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3)仙台  攻医学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在仙台,作者主要攻读西方医学,初中学的《藤野先生》就是对仙台学医生活的回忆,作者回忆了最使他鼓舞,最使他感激的藤野先生。

学医之梦很美满。

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动摇呢?

  明确:

原因是看时事画片。

领悟了要著,弃医从文。

  时事画片的内容是日本人杀中国人,围观的是自己的同胞,这场景使鲁迅受到极大震动,他为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同胞感到激愤和悲哀,这使鲁迅的学医之梦彻底破灭,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4)东京  搞文艺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在东京,鲁迅为搞文艺从事了许多工作,文中主要叙述了办杂志《新生》。

《新生》的结局如何?

(并未出版)

  《新生》的失败,给鲁迅以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他那时心情的词语:

 

  悲哀、寂寞,并且进行了深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