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416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0 大小:2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0页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20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一语言应用.docx

专题一语言应用

专题一语言应用

Ⅰ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相关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

2.学习恰当选取事例证明自己文章观点的方法。

3.了解学习语言与应用语言的关系,努力提高语言的应用水平。

4.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正确看待语言特别是网络语言的发展。

Ⅱ学习诊断

1.写作是极平常的事

【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特殊(chū)真知灼(zhuō)见

B.躐(liè)等一模(mú)一样

C.书塾(shú)勉强(miǎnqiǎnɡ)

D.雄赳赳(jiū)赘瘤(liú)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工夫一时之弊凭空而来B.历练惶惑诞妄

C.笔砚一窍不通承袭D.陷井揣摩言不由衷

3.填入下列句子的空格中,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①胸中只有这么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______,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

②写作对于他(普通人)是生活上非常有益的技能,终身______不尽。

③无论说话作文,最要不得的是言不由衷,语不切实,而那些人______落在这个陷阱里。

A.情感享受偏偏B.情思享用恰恰

C.情思受用偏偏D.情感享受恰恰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微软收购雅虎这场角逐,可谓两败俱伤,而让他们强大的对手谷歌渔翁得利。

B.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放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C.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D.上山路上,我们常打开等高线图察看,有的同学还用军事望远镜煞有介事地东张西望,引来不少人围观。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熊猫受到病饿威胁,当地群众得知后,给病饿熊猫喂食、治疗,减少了大熊猫的死亡率。

B.起初他只是为犯罪分子提供窝点,到后来则亲自上阵,打着推销保温材料的名义拐骗妇女。

C.“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谁能否认这一点呢?

D.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每届春节晚会都会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有时甚至达到让人欢喜让人忧、台上台下齐动情。

但是,看得多了,你就会觉得小品有点矫情、煽情。

【课文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六段,回答6~8题。

认真地学习写作也不是什么艰难的事情。

简单地说,自己有什么写什么,就是认真。

一件事物,你知道得清楚的,一个道理,你明白得透彻的,一个意思,你思索得周到的,一种情感,你感受得真切的,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为了需要须动手写作,你就以这些为范围。

反过来说,自己没有什么而勉强要写什么,就是不认真。

所以,没有弄清楚孔子的学术思想而论孔子之道,没有某种经验和想象而作某种小说,自己一毛钱也不捐而作劝人献金的传单,平时从不想到国家民族而作爱国家爱民族的诗歌,都是不认真。

其次,写什么定要竭尽自己的能力把它写出来就是认真。

你心里知道得清楚,明白得透彻,是一回事;把它写出来,大半是为了给人家看,人家看了你的文字,能不能知道得清楚,明白得透彻,又是一回事;两回事必须合而为一,你的写作才不是白费心力。

理想的目标当然是写出来的刚好和你心里所有的一模一样,不多不少。

但是把意念化为文字,要做到这般地步,事实上几乎不大可能;唯有竭尽你当时所有的能力,使写出来的差不多贴合你心里所有的,使人家看了你写出来的差不多看见了你的心。

我说“所有的能力”,为什么在前边加一个“当时”?

因为能力是逐渐长进的,在甲阶段不会有乙阶段的能力,要求躐等,实际上固然办不到,但本阶段的能力不可不尽;各阶段都有它的“当时”,每一阶段的“当时”都竭尽能力,你的写作就一辈子认真了。

反过来说,写什么而马马虎虎,草率了事,就是不认真。

所以,用一个词儿,不审察它的意义和用例,造一句句子,不体会它的句式和情调,以及提笔就写,不先把通体想一想,写完就算,不再把全文念几遍,以及不肯就自己的观点问一声“这写出来的是不是差不多贴合我心里所有的”,又不肯就读者的观点问一声“读者读了这文字是不是差不多看见了我的心”,都是不认真。

认真的项目不过如上面所说的两个,普通人能如此,写作对于他是生活上非常有益的技能,终身受用不尽;就是著作家或文章家,也出不了这个范围,不如此而能成为著作家或文章家,那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6.简要概括什么是认真,不超过8个字。

7.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论述认真的内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说:

“各阶段有它的‘当时’,每一阶段的‘当时’都竭尽能力,你的写作就一辈子认真了。

”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译《天演论》例言

【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不佞(nìnɡ)畴人(chóu)敷衍(yǎn)

B.晦涩(huì)踟蹰(zhú)生吞活剥(bō)

C.旨意(zhǐ)抒发(zhū)怀铅握椠(qiàn)

D.绪论(xū)俟候(sǐ)接踵而至(zhǒn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象寄融会楷模审铎B.钓奇删削正轨压抑

C.接踵挚爱精要仿照D.毫厘刻意审择疏漏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顾信矣不达顾:

但是,不过

B.而意义则不倍本文倍:

通“背”

C.颇贻艰深文陋之讥贻:

通“遗”,遗留

D.乃会摄精旨之言摄:

吸取

4.下列各句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译文取明深义B.吴丈挚父汝纶

C.往往抑义就词D.皆当时名硕

5.下列加点“之”的意义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A.如中文之旁支B.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C.一切畴人之学D.虽作者同国之人

【课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什法师有云:

学我者病。

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6.文中提到“象寄之才”多,但书中“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请问此二者是指什么?

为什么“寡”呢?

(请用白话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作者说本书的翻译“实非正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

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

顾其事有甚难者,即如此书上卷导言十余篇,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

仆始

“卮言”,而钱唐夏穗卿曾佑病其滥恶,谓内典原有此种,可名“悬谈”。

及桐城吴丈挚父汝纶见之,又谓“卮言”既成滥词,“悬谈”亦沿释氏,均非能自树立者所为,不如用诸子旧例,随篇标目为佳。

穗卿又谓:

如此则篇自为文,于原书建立一本之义稍晦。

而悬谈、悬疏诸名,悬者玄也,乃会摄精旨之言,与此不合,必不可用。

于是乃依其原目,质译“导言”,而分注吴之篇目于下,取便阅者。

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

他如物竞、天择、储能、效实诸名,皆由我始。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我罪我知,是存明哲。

8.翻译:

(1)乃因正论理深,先敷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以见定名之难,虽欲避生吞活剥之诮,有不可得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在译本书上卷导言十多篇时,经过了怎样一番揣摩和商讨,才最终决定译为“导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的演变

【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朱熹(xǐ)②昳(yì)丽③引擎(qínɡ)④平仄(zhè)

⑤雪茄(jiā)⑥冰淇(qí)淋⑦荚(jiá)果⑧忌讳(huì)

A.①②④⑤⑦⑧B.②③⑤⑥⑦⑧C.①②④⑥⑦⑧D.①③④⑤⑦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清晰翕动栖息熟悉B.镶嵌倩影壕堑拉纤

C.机杼贮藏穿著铸造D.昳丽翌日后裔摇曳

3.按汉字形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

B.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C.金文甲骨文小篆大篆楷书隶书

D.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4.下列单纯词属于同一类的是()

A.朦胧逍遥叱咤峥嵘B.崎岖踌躇酩酊翩跹

C.妖娆玫瑰徘徊蜿蜒D.龃龉悱恻玲珑蹉跎

5.本文论证古今汉语的不同,广泛地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下列五项中有一项不属于比较说明,它是()

A.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B.“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

C.“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

D.“忌不自信”也是古代的句法,现代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E.“不若君之美”的“之”字,按照现代语法也是多余的。

6.“在语法方面,也有不少差别。

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就是古代特有的句法,底下‘吾与徐公孰美?

’才跟现代句法相同。

‘君美甚’现在说‘您漂亮得很’,当中必须用个‘得’字。

……”这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B.下定义C.分类别D.作比较

【课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7~8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

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

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

下面是大家都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

不能光看字形。

光看字形,现代不用的字只有四个:

昳、曰、孰、吾。

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十二个字:

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

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

7.在第一自然段中“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这句话:

①从语法角度看是什么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思路看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样”一词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那儿”是什么词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朱熹听不懂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这一设例说明了什么,哪几项分析是正确的?

()

A.春秋时代的话,宋朝人听不懂。

B.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

C.他们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D.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⑦本段是从()和()两方面讲语言的变化和发展的。

8.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中的“文字”指()

A.作品B.汉字C.古代汉语D.书面记载

②“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获得一定的认识”中的“这些”是指()

A.那些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

B.那些离语言较远的文字。

C.那些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字。

D.那些至令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字。

③“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中的“差别”是指()

A.古代文章与现代文章。

B.古代文字与现代文字。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D.古代作品与现代作品。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9~11题。

(1)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甲的事儿。

可是他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三件事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

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

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采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2)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②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乙,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③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④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9.文中甲、乙两处空格,应分别填入哪个词语最恰当?

甲()乙()

甲A.普普通通B.难能可贵C.司空见惯D.稀松平常

乙A.发现B.觉察C.发现D.分辨

10.以上两段文字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A.因果式B.总分式C.递进式D.并列式

11.给第

(2)段中第③句话划分层次,并注明层次之间的关系。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4.新鲜的网络言语

【语文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活跃(yuè)蔓延(màn)潜水(qián)毋庸讳言(wù)

B.玷污(diàn)徜徉(chánɡ)浇水(jiāo)鱼龙混杂(hún)

C.萌芽(ménɡ)泛滥(làn)显露(lòu)唁唁狂吠(yàn)

D.隐匿(nì)便捷(biàn)防御(yù)忧心忡忡(chō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白充斥莫名其妙闪烁火花B.发泻面具约定俗成青春律动

C.隐蔽暄嚣剪除枝蔓喜闻乐见D.倡议笑讷生机勃勃负面影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B.他最近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C.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D.据专家测算,在首都市内的空气污染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可算首当其冲,竟占了污染总量的45%。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B.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C.科学工作者需要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D.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你这样用,我也这样用,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也不成其为错了。

B.诸如此类还有“菌男”(“俊男”之意)、“霉女”(“美女”之意)等等。

C.网络圈内有句尽人皆知的话: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

D.对待网络这个“自由世界”也应该这样:

该管就要管,该堵就要堵——任网语病毒蔓延而不顾,会损害整个网语肌体。

【课文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对这样的网络新语,你也许会始而摇头,继之担忧。

这还是中国话吗?

中国人写的中国话,中国人读不懂了,呵呵,悲哀!

但事实是,你担忧也好,悲哀也好,它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

网络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它改变了而且还继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正经受着网络的冲击与洗礼,它变化着,也在丰富着。

被人们称为网络语言的,其实多指语言学上的“言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语言,指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指人们对语言使用的过程与结果。

人们所说的网络语言,往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中对语言的使用。

所以我们这里不叫网络语言,而称作网络言语。

6.面对网络新语,作者持什么态度?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作者说“我们这里不叫网络语言,而称作网络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网络特殊言语的形成,大致与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是输入法问题。

拼音输入,无须专门学习,也不必背记规则,于是许多网民使用。

但由于声调和同音字等问题,导致输入不够准确。

其次,是语言使用问题。

某些人发音不规范,可是不规范也有交际的权利;“经济原则”支配,能简单就简单,能用符号就用符号;英语越来越普及,汉语里夹杂英语,甚至术语、符号;再就是刻意求新、求变,有的年轻人以游戏心情对待语言。

第三,交际“隐私性”问题。

有些交谈者为了保证谈话私密性而故意用别人不懂的词语。

网络言语是新的时代语言多样化的体现。

网上主要靠视觉符号进行交流,除了记录一般常见的言语,还记录一些特殊的群体用语。

这些在总数中比例不多的特殊用语,可以认为是一种以视觉符号记录的特殊的社会方言。

中老年网民的言语与平常人所说、所写的言语没什么两样。

但网民以青年人为主,年轻人充满活力,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在网络交流与传播过程中,自然会显露出青春的律动,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时尚前卫的年轻人喜欢一切新鲜玩意。

在自由的“聊天室”里、在个性的“博客”中,他们快乐徜徉,尽情展示,不断地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交互”。

从这层意义上说,某些网络用语已经成为年轻人网上交流最基本、最常用的符号,甚至成了他们表现个性的一种标志。

8.作者认为,网络特殊言语的形成大致有几个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作者认为网络言语是“一种以视觉符号记录的特殊的社会方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