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85299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连云港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题详解】

根据图示,圈层I为大气层,越向下密度越越大;

圈层II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圈层III为地壳,地壳由各类岩石组成,地壳厚度不均;

圈层V为地核,地核的外核部分,横波不能通过,据此推测其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

据此分析选B。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近地面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物组成,其主要成分是N、O,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由气态水、固态水和液态水组成,根据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并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渗透于其他圈层的。

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图甲、图乙、图丙为三种地貌景观图。

5.图甲所示地貌名称是

A.雅丹地貌B.黄土地貌C.喀斯特地貌D.丹霞地貌

6.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海水侵蚀D.海水沉积

7.图丙所示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B.冰川广布C.沟壑纵横D.地势坦荡

【答案】5.A6.C7.A

【5题详解】

据图示,图甲中有大量独立而残存的小丘,且景观所在地有明显的干旱环境特点,属于雅丹地貌,选A。

【6题详解】

图乙所示地貌为海蚀崖,是由海浪侵蚀形成的,选C。

【7题详解】

图丙所示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特点是奇峰林立,峰林、峰丛、溶洞广布,多地下暗河,景色秀美,选A。

【点睛】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

西北地区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

挪威峡湾)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

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

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8.甲层大气

A.赤道地区厚度最大

B.臭氧密度较大

C.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9.乙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有

①天气复杂多样②人类天然屏障

③适合飞机飞行④影响无线电波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答案】8.A9.C

【8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甲层大气为对流层,其厚度因纬度而不同,赤道地区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薄。

甲层臭氧较少,乙层为平流层,臭氧密度较大;

甲层空气下热上冷,大气以垂直运动为主;

其热量主要来自近地面,故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据此分析选A。

【9题详解】

乙层大气为平流层,该层大气稀薄,水汽、尘埃杂质等都较少,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该层有臭氧,臭氧可以吸收大量紫外线,是人类天然屏障;

该层对无线电波影响不大,据此分析②③正确,选C。

【点睛】大气垂直分层是:

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连云港市2018年12月15日、16日天气示意图。

10.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④→③

11.与15日相比,16日气温日较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①减弱,③增强B.②减弱,③增强C.②增强,③减弱D.②增强,④减弱

【答案】10.B11.C

【10题详解】

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太阳辐射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后传到地面,地面吸收热量后以地面辐射④形式放散热量,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据此结合图示,①为太阳辐射,②为经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为地面辐射,选B。

【11题详解】

与15日的多云天气相比,16日为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较多,气温高;

晚上,云量少,大气逆辐射③较弱,气温较低,故16日比15日的气温日较差大,选C。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

近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经过大气的削弱作用后会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会增温,之后以红外线长波辐射形式向外辐散热量,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后大气会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放散热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可以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被称为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其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与云量呈正相关。

日光温室结构多样,为了使作物能够更好的生长,通风换气和湿度调节成为主要环节。

图甲为我国北方某日光温室示意图。

12.日光温室中的作物质量难以优质的原因是

A.太阳光照强B.土壤肥力差C.水热条件差D.昼夜温差小

13.当通风口打开换气时

A.上通风口以出风为主,下通风口以进风为主

B.上通风口以进风为主,下通风口以进风为主

C.上通风口以进风为主,下通风口以出风为主

D.上通风口以出风为主,下通风口以出风为主

【答案】12.D13.A

【12题详解】

日光温室与露天环境相比,昼夜温差小,导致作物的有机质消耗较多,质量难以优质。

与露天环境相比,日光温室的太阳光照较弱,但土壤肥力较高,水热条件较好。

据此分析选D。

【13题详解】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外边进来的是冷空气,走下通风口。

当通风口打开换气时,上通风口、复合墙体、下通风口之间形成顺时针的环流,也就是上通风口以出风为主,下通风口以进风为主,选A。

【点睛】近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受热区域为上升气流,对应低压;

近地面受冷区域为下沉气流,对应高压;

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

风总是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14.在图示气压场中,当空气质点受力平衡时,正确表示地转偏向力的箭头是

A.aB.b

C.cD.d

15.在空气质点运动过程中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

B.地转偏向力和风向始终平行

C.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等压线的夹角为锐角

【答案】14.B15.C

【14题详解】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总是与运动方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据此结合图示,正确表示地转偏向力的箭头是b,选B。

【15题详解】

在空气质点运动过程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不变,总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总是和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

摩擦力总是和风向相反,故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等压线的夹角为直角。

据此分析选C。

【点睛】风的受力分析要点: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偏向的是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台风“山竹”2018年9月16日在广东海宴镇登陆。

图为台风“山竹”登陆位置示意图。

16.台风“山竹”到达海宴镇后继续西进,受其影响玉林

①风速减弱②风向偏南

③气压降低④雨势增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7.受台风“山竹”影响,受灾山区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A.风暴潮B.洪水C.泥石流D.地震

18.在监测台风“山竹”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了解

①雨涝灾害范围②地质灾情

③受灾人员数量④经济损失

C.②④D.③④

【答案】16.D17.C18.A

【16题详解】

台风“山竹”属于气旋,中心为低气压。

台风“山竹”从海宴镇西进,距玉林越来越近,受其影响,风速加大,风向偏北,中心气压降低,雨势增强,③④正确,选D。

【17题详解】

受台风“山竹”影响,受灾山区因为地势起伏大,地表受强降水冲刷,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泥石流,选C。

【18题详解】

利用遥感技术可及时了解雨涝灾害范围、地质灾情,但受灾人员数量及经济损失需要通过切实调查和GIS技术实现,据此分析选A。

【点睛】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

该项目利用三江源区天然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此项目引起广泛争议。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9.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地球的重力能

C.天体之间的引力能

D.太阳辐射能

20.目前人类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

21.“天河工程”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19.D20.D21.B

【19题详解】

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选D。

【20题详解】

目前人类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图中的④,选D。

【21题详解】

“天河工程”是利用三江源区天然水汽输送格局,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主要改变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大气降水环节,对应图中的②③,选B。

【点睛】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其主要形式有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其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目前人类主要可以干预地表径流。

坎儿井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特殊灌溉系统。

下图为坎儿井结构示意图。

22.暗渠对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

A.减少水分蒸发B.减少大气降水C.减少植物蒸腾D.减少地下径流

23.蓄水池最大水量出现在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答案】22.A23.B

【22题详解】

暗渠将水引入地下,让水体在地下流动,这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选A。

【23题详解】

坎儿井的水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最大,此季节蓄水池水量最大,据此分析选B。

当地时间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发生地震,随后引发1.5米至2米高的海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图甲为本次地震位置示意图,图乙为本次海啸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此次地震造成重大损失主要原因是

①震级大、震源深②熟睡时间,防范意识薄弱

③建筑物抗震性能差④道路崎岖,救援不力

25.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①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海啸应急逃生演练

③围海造陆增高海岸堤防④将人们迁至内陆居住

【答案】24.D25.A

【2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次地震7.7级,震级高;

震源深度11千米,为浅源地震;

地震发生时间为下午,并非熟睡时间。

图示显示,在地震及海啸影响下,许多房屋坍塌,说明建筑物抗震性差,且区域有起伏,道路崎岖,救援不力,据此③④对,选D。

【25题详解】

建立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减轻损失;

加强海啸应急逃生演练可以降低生命危险;

围海造陆使得海啸缓冲带减少,不利于减灾;

将人们迁至内陆居住不现实。

据此分析①②对,选A。

【点睛】地震中,地面建筑物的受灾程度称之为烈度,烈度与震级、震源深浅、地质构造、距震中的距离、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均有关。

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地壳活跃、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年7月,意大利宇航局在火星南极附近发现一个液态水湖。

2018年11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洞察”号探测器安全穿越火星大气层(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其次是氮、氩),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

图甲为太阳系示意图,图乙为“洞察”号探测器图。

材料二下表为八大行星物理性质比较。

八大

行星

质量

(地球=1)

体积

自转周期

公转

周期

轨道

倾角

偏心率

表面平均温度

(℃)

水星

0.05

0.056

58.6天

87.9天

0.206

昼350夜-170(固体表面)

金星

0.82

0.856

243天

224.7天

3.4°

0.007

-33(云)480(固体表面)

地球

1.00

1.000

23时56分

1.0年

0.017

22(固体表面)

火星

0.11

0.150

24时37分

1.9年

1.9°

0.093

-23(固体表面)

木星

317.94

1316.00

9时50分

11.8年

1.3°

0.048

-150(云)

土星

95.18

745.000

10时14分

29.5年

2.5°

0.055

-180(云)

天王星

14.63

65.200

侧向17时15分

84.0年

0.8°

0.051

-220(云)

海王星

17.22

57.100

17时48分

164.8年

1.8°

0.006

备注:

轨道倾角是指其他行星公转轨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偏心率是椭圆焦点到中心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比值越小,椭圆越接近正圆。

(1)图甲所示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代表火星的是________(填字母),代表地球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据材料,说明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

(3)有科学家推断火星可能存在生命。

你是否赞同,并请给出理由。

【答案】

(1)太阳DC

(2)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说明具有同向性;

轨道倾角都比较小,说明具有共面性;

偏心率都比较小,说明具有近圆性。

(3)观点:

反对理由:

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表面平均温度较低/观点:

赞同理由:

发现液态的水;

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

【详解】

(1)图甲所示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火星、地球依次是距太阳由内向外的第三颗、第四颗行星,对应C、D。

(2)根据表格信息可归纳出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是:

同向性,即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

共面性,绕日轨道倾角都比较小;

近圆性,轨道偏心率都比较小。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

如果反对,则从火星缺少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

表面平均温度较低方面进行分析。

如果赞同则从火星上发现液态水;

自转周期、公转周期等与地球相近进行分析。

【点睛】在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物质存在时可从“四看”入手分析: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绿洲是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绿地,绿洲与周围的沙漠在局部地区会形成热力环流。

材料二图甲为夏季某日新疆吐鲁番盆地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图乙为该地景观图。

(1)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________,此时段绿洲气压________(高或低),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在下图中添加箭头,完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填写风向。

白天该地近地面吹________,夜间该地近地面吹________。

(3)简述沙漠绿洲局地热力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06:

00~21:

00高地面冷热不均/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2)顺时针逆时针西南风东北风

(3)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温度;

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水汽交换,可以增加湿度;

绿洲具有消减风力的作用。

(1)根据图示信息,沙漠气温比绿洲高的时间段是06:

00,此时段绿洲气温较低,气压高,沙漠绿洲局地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沙漠绿洲热容量不同,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

(2)由于沙漠绿洲热容量不同,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白天绿洲是冷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是从绿洲吹向沙漠,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晚上陆地是冷源,图示地区热力环流是从沙漠吹向绿洲,形成逆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

结合图示、指向标及风向的判定方法,白天该地近地面盛行从绿洲吹向沙漠的西南风,夜间该地近地面盛行从沙漠吹向绿洲的东北风。

(3)由于沙漠绿洲热容量不同,导致近地面冷热不均,形成局部热力环流。

绿洲和沙漠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可以降低温度;

【点睛】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

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

(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

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

丙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

丁处地貌主要为________。

(填序号)

(2)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

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

(3)下列是某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a、图b、图c),据此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

(1)②④①③

(2)①②④③⑤⑥

(3)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展开;

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

沉积物变细。

(1)根据图示可知,甲处位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之巅,为冰川地貌,对应地貌②;

乙处位于云贵高原,多喀斯特地貌,对应地貌为④;

丙处为三峡,对应①地貌;

丁处为河口三角洲,对应地貌主要为③。

(2)①—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①(三峡,流水侵蚀地貌)②(冰蚀地貌)④(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貌);

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③⑤⑥(分别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地貌)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