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6286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模拟题5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轻视科技教育

C

5.在夸美纽斯论述的教育目的中不包括。

A.学问

B.智慧

C.道德

D.虔信

B

6.“提高人口素质”主要通过

A.计划生育

B.经济

C.文化教育

D.政治宣传

[解答]考查的是教育的人口功能。

7.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景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称为()。

A.有序问题

B.无序问题

C.结构良好问题

D.结构不良问题

8.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班杜拉

9.在做问卷调查时,问卷的回收率达到时,其结果才可以作为研究结果的依据。

A.30%左右

B.60%—65%以上

C.70%—75%以上

D.50%以上

[解答]此题考查的是问卷调查。

一般来说,问卷的回收率如果仅在30%左右,则资料只能作为参考;

如果回收率达到50%以上,才可以采纳建议;

回收率达到70%—75%以上时,方可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

因此,问卷回收率不应少于70%。

10.我国古代政治家重视通过学校阵地来“化民成俗”,可见他们重视教育的

A.生产力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解答]考查教育的政治功能。

二、辨析题

要求判断正误并着重阐明理由。

1.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其理由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具体内涵如下: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

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

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

第三,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

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2)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2.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理由如下: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即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以最终健康、积极地适应环境的原则。

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宜的人际情景,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以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以便学会选择,学会负责任。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

②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

③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

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仅仅是被动的主体性反映,而是具有其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性反映。

(2)儿童中心论是与教师中心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该观点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将教师置于辅助的地位。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家杜威。

儿童中心论的合理之处在于,它看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原有经验,注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教育符合儿童的个性发展。

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起学习兴趣等。

但是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过分注重学生的经验,而忽视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因而,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

这种观点的出现使师生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综上所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儿童中心论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三、简答题

1.简述罗杰斯的学习观。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所以,学习论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尊重学习者;

必须把学习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

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能达到“自我实现”;

必须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

根据上述的基本原则,学习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让学生觉得他是一个真诚的、可信赖的、有感情的指导者。

总之,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认为,不管怎样教学生学习,始终要牢记的是“人”在学习,是具有独特品质的人在学习。

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这些独特的品质,应该而且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

这样的学习机制无疑是异常复杂的,尚待进行系统的大量的研究。

2.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设施。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

离开了教育者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

教育设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它既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采用的一切物质条件等。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凭借这些手段才能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这三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手段和工具,创设必要的教育的环境,调动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

3.简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相应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条件: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4.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

(3)爱护学生。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孔子教师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孔子有关教师问题的论述是从教师如何注重自身修养和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两方面展开的,由此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师思想的基础。

考生宜从上述两方面答题,指出孔子主张教师应以“学而不厌”作为为师条件,以“诲人不倦”作为教师的从业道德,以以身作则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以爱护学生作为促使学生成才的具体保障。

要求考生能就上述方面略作展开,如:

终身好学、乐学,掌握“温故知新”之类学习方法;

毕生事教,对学生采取来者不拒的方针;

重在律己,实行以身示教的感化教育;

从爱护、尊重、要求等方面来对待学生,体现教学相长的精神,等等。

5.简述书院产生的原因及办学特点。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在政治和教育上都有具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

“书院”名称起源于唐代,宋代书院有了大规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书院,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并且这一办学形式一直保留到了明清时期。

(1)书院产生的原因

①唐末五代上国时期,连年征战,文化教育受到了破坏,许多读书士子学者穷居草野,无由显身,私人书院开始出现。

②宋代统一海内,乱世渐平,文风日起,士子们纷纷要求就学读书,但当时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没有充足的实力兴学设校。

书院就在这种形势下兴起,它既满足了读书人的求学要求,又为统治者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一部分书院便兴盛起来并且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

③宋以后科举和官学教育趋于形式化,有名无实,造成了人才危机,这也呼唤着新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的出现和发展。

南宋时私人书院日益发达,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

④书院制度的产生还与佛教禅林讲学制度有密切关系。

宋代形成了新的理学教育思潮,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和知名学者,效法佛教徒于山林名胜之地修道讲习的制度,在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设院讲学。

⑤书院的产生还同雕版印刷的发明有密切关系。

五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广泛采用,印书、藏书之风广为流行,这也为书院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总之,传统的私人授徒讲学,在具备充分的藏书基础上,在理学教育思潮推动下,演化为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书院,在宋代真正形成,并在明清继续保留。

(2)书院的办学特点

①书院在组织管理方面的特点

第一,机构简单,管理人少。

往往主持人又是主讲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

负责人称为山长(也有称洞主、洞正、堂长、山主等),除山长外,有的还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理其事,有的还分派学生兼任管理。

第二,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

主要是学生自学、讨论。

对学生考查,德才兼顾,注意平时考核。

学生有日记册、季考或岁考,其成绩要参考平时成绩。

第三,学规严密。

学规是书院教学的总方针,书院教学的方向、方法和程序多见于书院所定的“学规”或“教约”中。

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有奖惩制度。

第四,经费自主。

其经费常设院田作来源。

院田或私人捐赠、或由官方拨充。

学生来院听讲,由院供给膳食、教材。

书籍也由私人捐赠或官方颁发。

开支主要用于教学、购书与研究。

第五,重视自己的特色。

每个书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内容。

②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特点

第一,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

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和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来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

这种“讲会”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

第三,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

第四,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间有专攻武学、医学者。

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名师讲学常把所讲内容整理为“讲义”,而学者听讲也将老师所讲认真记录并编为“语录”,后世教学中教师的讲义和学生的听课笔记由此而来。

第五,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

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

6.什么是结构性访谈?

结构性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这种访谈最大的优点是访谈结果便于统计分析,对于不同访谈对象的回答易于进行对比分析。

但是这种访谈法对每个研究对象提供的刺激是相同的,缺乏弹性,使访谈者难以根据双方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当的方式、程序进行访谈,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而不利于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分析论述题

1.论述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理论界日益关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教育研究方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思辨、轻实践、少实验。

并且在思辨分析中,又往往把教育问题套入某种既定的公式,单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或者从某种固有的经典模式理论出发,到实际中找例证。

其结果,由于为深入地研究教育实践,缺乏对教育活动规律的深刻揭示而使教育理论显得十分贫乏。

(2)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往往采取直线式、绝对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在纠正某一种片面时又出现另一种片面的情况。

(3)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概括总结。

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进行了新颖多样的教学实验,这是我们教育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

可惜由于不善于提炼、概括,导致对教育成果的认识停留在一般经验总结和感性认识层面,无形中给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带来阻碍。

(4)对国外教育理论及学派观点鉴别、反思不足,往往走向两个极端。

或者因循守旧,一概排斥,或者不加分析,全盘照搬。

(5)教育研究方法中有不少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所以缺乏自身的规范和标准,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另外,有些研究人员把实证方法推崇到极端,企图用完全套用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来研究人文社会科学问题;

有些研究人员则不重视研究规范和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条件,以方法规范弱化的方式解决方法与对象不能完全适应的问题,这在实验方法的使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无疑为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2.试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教育目标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1956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

(1)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

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

①知识——指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

②领会——指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

③应用——指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

④分析——指能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⑤综合——指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

⑥评价——指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

①接受——指注意某种现象;

②反应——指主动参与;

③价值化——指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

④组织——指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⑤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3)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

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七级:

①知觉——指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

②定向——指从生理、心理和情绪等方面做好活动的准备:

③有指导的反应——指对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

④机械动作——指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⑤复杂的外显反应——指能熟练操作复杂的动作;

⑥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即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

⑦创新——指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动作,这里强调以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的创造能力。

评价:

布卢姆将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样以来基本上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这为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但是,生物学上动植物分类学的理论为布卢姆构造其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供了借鉴。

根据人的认知目标是从识记相对简单的知识到非常抽象的思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布卢姆把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主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以及其他亚类。

这种理论被证明“对研究和教学两方面都是相当有用的”。

但由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不是认识过程的先后层次,不是行为发展的过程,没有揭示出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也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诸多困惑。

我们应对布卢姆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立足本国实际,构建本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3.分析下列材料所揭示的德育原则,并论述如何贯彻这一原则。

以下节选自一位新教师的教学日志:

五班是个很“特殊”的班级,说它“特殊”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在这个班上有两个在全校出了名的学生,一个是叫宋磊的小男孩,还有一个是叫杨颖蕾的小女孩!

宋磊很好动,上课不是玩铅笔就是玩橡皮,再不然就是在纸上画一些乱七八糟的图案,他还特别喜欢到处乱跑,只要稍不留神他就会钻到桌子底下跟你玩捉迷藏的游戏!

杨颖蕾虽然是个女孩子,在她的身上却找不到一丁点女孩子的文静乖巧,有的却是男孩子的调皮捣蛋!

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两个一搭档,这堂课要是你没点小本事还真是上不下来!

为此我也十分地头疼,虽然也想了很多的办法,可是似乎起不到什么长久的效果!

我对这两个学生开始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深入地了解。

从各种渠道我开始得知,宋磊特别喜欢上美术课,尤其喜欢画画!

他好动,性格特别外向,很爱面子,讨厌别人在陌生人的面前说他的缺点,在家里特别怕他的妈妈;

杨颖蕾也特别地外向,精力充沛,好表现自己,希望别人能够关注她,偶尔喜欢搞些小恶作剧,讨厌写作业,但是她却特别乐意帮老师做事情。

掌握了他们俩的这些资料后,对于宋磊,我常常在课堂上让他积极发言,然后故意大声地表扬他;

在他做小动作的时候会用手指敲敲他的课桌,提醒他上课认真听讲,有时候实在不听话,我会拿不让他上美术课来“威胁”他,渐渐地,宋磊的表现开始有了好转。

于是,我又对杨颖蕾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上课之前先给她打“预防针”,让她知道上课的时候我会点名让她回答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我常常会拿她和宋磊作比较,让他们俩进行比赛,看谁上课表现最好,下课的时候我会让她帮我搬搬书本,发发作业什么的,以此作为她上课表现好的奖励。

(1)因材施教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也称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展。

(3)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品德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年龄特征,又有各自的个性,优点与不足,以及特定情境中的心态。

对他们进行德育必须依据这两个方面的实际因材施教,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他们品德的发展。

德育特别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心态,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上述材料中的宋磊和杨颖蕾是两个各有特点的孩子,要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4)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