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87277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接触网实训教案-软横跨软横跨测量、计算作业指导书.doc

作业指导书编号

项目内容

软横跨安装

软横跨测量、计算

一.施工准备

1、组织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负责人

1

技术人员担任

2

司镜

2

经纬仪、水平仪各1人

3

测量人员

5

扶塔尺1人,拉尺子4人

4

微机操作员

1

5

防护人员

4

2、工具、机具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微型计算机

奔腾2以上

1

2

钢卷尺

3.5m、50m

1

配塔尺

3

经纬仪

J2

若干

带三角架

4

水准仪

S3

1

带三角架

5

塔尺

1

6

丁字尺

2.5m~3.5m

1

含水平尺

7

铅笔

若干

8

喇叭

1

9

防护旗

红、黄

4

各2面

10

油画笔

2

11

粉笔

若干

3、材料设备

序号

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1

调合漆

红或白

kg

若干

捆绑瓷瓶用

2

记录表格

若干

捆绑瓷瓶用

二.操作程序

1、工艺流程

现场测量

施工

准备

计算

(微机)

结束

计算

(人工)

2、操作方法

(1)测量

①测量准备

根据设计平面图绘制测量示意图。

图1软横跨测量示意图

(2)现场测量

①电化股道曲线超高的测定。

将水平仪设置在适于观测一组或数组软横跨跨越股道的位置上。

调平仪器。

把塔尺分别置于软横跨跨越股道的每根钢轨轨面上,并记录水平仪观测读数。

确定同组软横跨最高轨面的股道和各股道外轨超高。

然后将塔尺置于基础面(混凝土支柱为地线孔)上,用水平仪测出基础面(或地线孔)的相对标高(如图2),现场计算出H值(钢柱为基础面至最高轨面的距离;混凝土支柱为最高轨面至地线孔的距离),并用红油漆将其标注在支柱上。

图2电化股道曲线超高测量示意图

②测量软横跨横向跨距

用50m钢卷尺在支柱最高轨面标高线平面上,依次测量CX1、CX2、(或CX1′、CX2′)和各线间距a2、a3、a4、a5的数值(钢筋混凝土支柱以支柱内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内缘;钢柱以支柱外缘测起,终止于支柱外缘,如图3)。

图3软横跨横向跨距测量示意图

③测定d值

置经纬仪于支A柱顺线路方向适当距离、横线路方向与被测支柱基本相同的位置上。

调平仪器,将望远镜十字丝瞄准支柱顶端(钢柱为外缘,钢筋混凝土柱为内缘)。

然后,望远镜竖直向下到支柱下部测量基点水平位置。

(钢柱为基础面,钢筋混凝土柱为预留地线孔)。

用钢卷尺配合量取d1值。

以相同的方法测量B柱的d2值(如图4)。

图4“d”值测定示意图

2.计算

(1)手工计算

①整理测量数据表(测量计算数据表见附表)。

②计算

δ1=

10.8+H1

d1

a.支柱斜率

钢筋混凝土柱

δ2=

10.8+H2

d2

δ1=

15(13)±H1

d1

注:

式中10.8m为钢筋混凝土软横跨支柱耳环孔至地线孔的距离。

钢柱

δ2=

15(13)±H2

d2

b.上部固定绳的总长L上=a1′+a2+……an+an+1′

其中钢筋混凝土柱a1′=CX1+d1′=CX1+S2·δ1 

an+1′=CX2+d2′=CX2+S2·δH2 

钢柱a1′=CX1′±d1′=CX1′±S2·δ1 

a4′=CX2±d2′=CX2′±S2·δ1 

钢柱小于外缘直立时取“-”,大于外缘直立时取+。

c.下部固定绳的总长L下=a1″+a2+……an+an+1″

其中钢筋混凝土柱a1″=CX1+S1·δ1 

an+1″=CX2+S1·δ2

钢柱a1″=CX1′±S1·δ1 

an+1″=CX2′±S1·δ2

钢柱小于外缘直立取“-”,大于外缘直立取“+”。

d.股道间距a,依前述实测及计算数据。

e.横向承力索悬挂点至上部固定绳间距离

h=S3-S2

其中钢筋混凝土柱为:

h=10.8±H-S2

钢柱为:

h=15(13)±H-S2

f.横向承力索悬挂点至最低吊弦点的距离

f=h-最低点吊弦长度

g.估计最低点,计算l1、l2值

h.计算各节点重量F

单横承力索Fn=0.719(an+an+1)+悬挂重量+节点重量+所承担绝缘子和分段绝缘器等的重量

双横承力索Fn=1.026(an+an+1)+悬挂重量+节点重量+所承担绝缘子和分段绝缘器等的重量

注:

节点重量查点重量表

i.计算悬挂重量对横向承力索悬挂点的力矩和M0

M1=a1(F1+F2+……+Fi-1)+a2(F2+F3+……Fi-1)+ai-1·Fi-1

M2=am(Fm-1+Fm-2+……+Fi)+am-1(Fm-2+Fm-3+……Fi)+ai+1·Fi

f1l2+f2l1

Y=

f1M2-f2M1

j.求软横跨最低点左侧与最低点相邻的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的竖垂直分力

利用公式进行软横跨计算,选择横向承力索最低点时:

当求出的Y值符合判别式0≤Y≤Fi说明最低点选对了,否则说明选错了;当Y<0时,则最低点应向左移;当Y>Fi时,则最低点应右移;如Y=0或Y=F1,则说明横向承力索有两个最低点。

当Y=0时,另一个最低点在所选的最低点左侧,当Y=F1时,另一个最低点在所选的最低点的右侧。

f1l2+f2l1

l1M2+l2M1

k.求横向承力索的水平分力

Kn=

T=

l.求相邻两重垂吊弦的高度差K

Kn=an

Fn+……+Fi-1+Y

TTT

T

最低点左边

Kn=an

Fn+……+Fi-Y

TT

最低点右边

T

m.求横向承力索各分段长

bn=√

Kn2+an2

由于支柱挠度影响,算出横向承力索各分段长度后,按以下规则减去经验数据。

b1和bn各减n×10mm(n为股道数)

5股道以上:

b1和bn各减50mm。

n.将计算所得结果进行检验,确认无误。

填入软横跨示意图。

三.技术标准

1、如最高轨面股道为曲线,应以轨面连线中点为标准。

2、支柱位于站台上,还应测量站台边缘至支柱内缘(钢筋混凝土柱)或外缘(钢柱)的距离。

3、根据测量数据,即可计算CX1、CX2和各股道线间距。

4、测量数据精确到mm。

四.注意事项

1、测量时应防止钢卷尺短接轨道电路;

2、计算前应根据设计采用的材料、支柱、节点等对软横跨计算常用数据进行维护,以确保计算准确无误;

3、初次使用应用其它计算方法进行校核,确定无误后运用。

4、测量时要加强防护,注意来往车辆。

9

附表:

测量计算数据表

支柱号

支柱类型

股道数

支柱偏斜

支柱高差

节点8

位置

节点9位置

承力索减

零件长度

固定绳减

零件长度

线路数据

说明:

1、减零件长度为节点1至节点4的零件

连接长度。

2、节点8或节点9位置为所在股道间位置。

3、股道数为该组软横跨股道总数。

4、节点有拉出值项,以左支柱相邻股道开始依次向右排列。

若节点方向是朝左支柱

侧,则节点前加英文大写字母Z,若是朝右支柱侧拉,则节点前加大写英文字母Y,拉出值按平面图标示填写。

悬挂点在曲线处时,拉出值应考虑超高。

CX1

a1

a2

a3

an

CX2

节点数据

节点

节点

节点

节点

节点

节点

拉出值

拉出值

拉出值

拉出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