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863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0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docx

全国届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5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苏教版必修

文本5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双层叙事结构下跌宕起伏的情节。

2.把握索科洛夫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领会作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经苦难、人性升华的主题。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梗概(  ) ②掩蔽(  ) ③勋章(  )

④狙击(  )⑤军衔(  )⑥瓦砾(  )

⑦邂逅(  )⑧窒闷(  )⑨胡诌(  )

⑩脸颊(  )

答案 ①ɡěnɡ ②bì ③xūn ④jū ⑤xián ⑥lì ⑦xièhòu ⑧zhì ⑨zhōu ⑩jiá

(2)多音字

①刹

    ②泥

③累

④解

答案 ①chà/shā ②ní/nì ③léi/lěi/lèi ④jiě/jiè/xiè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答案 

(1)胡诌/谄媚/皱纹 

(2)瓦砾/闪烁/流金铄石 (3)脸颊/汗流浃背/裹挟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小心翼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气洋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狼吞虎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气活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形容非常欢乐的样子。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4)形容自以为了不起,得意而又傲慢的样子。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严歌苓说:

“我每次发稿子都小心翼翼,如果人家在三五天之内没有给我什么消息,我就担心自己的作品被否定了。

”(  )

(2)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  )

(3)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我注意到来自北美的几个小伙子一开始就狼吞虎咽而那个欧洲人则从容不迫。

(  )

(4)他取得了那么一点儿成绩,便神气活现起来,真是让人接受不了。

(  )

答案 

(1)× “小心翼翼”侧重于“丝毫不敢疏忽”,表现的是态度,不能体现“害怕” 

(2)√ (3)√ (4)√

2.辨词填空

(1)狙击·阻击

狙击:

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

是进攻性的偷袭,呈主动状态。

阻击:

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

是公开的、不需要隐蔽的行为。

①菲利普斯在印度洋上的一艘救生艇内被困整整五天,之后美军________兵射杀三名索马里海盗,将其救出。

②明天在英超赛场上曼联会遭遇切尔西的________,而周三则会在老特拉福德碰到拜仁慕尼黑,这两场比赛会直接决定曼联本赛季的命运。

答案 ①狙击 ②阻击

(2)震荡·振荡

震荡:

震动;动荡。

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振荡:

振动;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①“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________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②这些条件可用于设计全局指数稳定的和周期________的具可变时滞的神经网络,大大扩展了神经网络设计的范围,这在理论上和应用中都有着重要意义。

答案 ①震荡 ②振荡

三、名言警句

课外名句——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1)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2)不要向井里吐痰,也许你还会来喝井里的水。

(3)不管把狼喂得多么好,它还是想往树林子里跑。

一、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前苏联作家,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曾获得列宁勋章和“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等。

肖洛霍夫因在《静静的顿河》这部描绘顿河流域农村的史诗性作品中,以艺术家的热忱和活力,成功地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侧面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背景展示

《一个人的遭遇》创作于1956年,当时战争已经结束了十多年。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曾为随军记者,战争结束时,他遇见了一个家破人亡的军人,并根据这个军人讲述的不幸遭遇,创作了这篇小说。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名普通的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希特勒入侵苏联,给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肖洛霍夫正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通过他在战争中的所见所闻,来展示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战争带给人的巨大的心灵创伤,以及人在这种难堪的重负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尊严和永远不屈服的精神。

小说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被称为当代苏联军事文学新浪潮的开篇之作。

三、文学常识

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

基本结构模式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描写:

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回顾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完全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流泪……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索科洛夫的遭遇,请根据文意归纳概括,并在图中①②处填写相应的四字词语。

(2)文章通过索科洛夫的遭遇,主要反映了什么主题?

请在图中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①家破人亡 ②领养儿子 ③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1.主人公索科洛夫有着怎样的遭遇?

在面对这些遭遇时他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在他向陌生人“我”口述自己的经历这一过程中,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典型意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物形象:

①索科洛夫是一个勤劳勇敢,饱尝战争痛苦却在苦难中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的苏联普通民众的代表。

②勤劳勇敢、平凡普通。

战争来临时,他能抛弃小家庭的温暖,割断妻子儿女之情的纠缠。

在战争中,他虽然没有建立丰功伟绩,却用自己平凡的行动,表现出了普通人身上不显眼的英雄主义。

当然,他也有惊恐和胆怯的一面。

③饱尝战争痛苦。

他在战争中受伤被俘,在战俘集中营饱受折磨;妻女在战争中被炸死;唯一的儿子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

④富有同情心,善良。

收养孤儿凡尼亚,重新组成新的家庭,去迎接新生活的严峻考验。

(2)典型意义:

索科洛夫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他还具有象征性,他的悲惨命运正是千千万万苏联人民遭遇的缩影。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正是由千百万个像索科洛夫一样的普通人的英勇抗战、巨大牺牲换来的。

索科洛夫这个人物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他身上显示出的人性美。

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关心人类和爱护人类的人道主义的体现。

作品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表现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坚强,揭露了战争给人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3.作者写凡尼亚的遭遇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为什么详写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

为什么凡尼亚向“我”挥手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凡尼亚的遭遇的目的:

反衬战争的罪恶和残酷,表达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主题。

凡尼亚年纪还小,本来应该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可是战争先后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导致他现在只能过着流浪儿的生活,这就反衬了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战争不仅给它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们,尤其是下一代带来伤害,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不仅仅是战争中一个人的遭遇,而且是战争中所有人的遭遇,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2)详写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的原因: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他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

另外,这部分能很好地反映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更能表现文章的主题。

(3)“柔软”是因为“我”的心被凡尼亚的天真可爱融化了,表达了“我”对凡尼亚的喜爱。

“尖利”是“我”对深受战争危害却不自知的凡尼亚的同情,表达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而凡尼亚挥动的小手触动了有良知的人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4.文章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

这里的“一个人”不仅是指索科洛夫,还有凡尼亚,更有无数受难的普通家庭,索科洛夫、凡尼亚只是其中的代表。

“一个人”其实就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其实就是整个民族的遭遇。

文本正文部分第5段写道: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

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

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

在那边我连一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对于这段文字,有人认为“我”“感到穿心的悲痛”竟然没有流泪,这种写法不合常理;有人认为“大悲无泪”,这样写合乎常理。

你的看法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想,这个人站在这个深深的弹坑前时,他内心的情感一定是无比压抑的。

我能体会到他所说的那种“穿心的悲痛”。

我觉得他一定会发泄,会号啕大哭,可是作者没有写他流泪,这不符合生活的实际和主人公当时的处境。

(观点二)我觉得战争让他先是经受了妻儿的分离,又经历了被俘,最后又经历了亲人的死亡。

这几年时间,他经历了太多,特别是在知道妻子和女儿死亡后的这个阶段,他的眼泪都流干了。

所以,当他真的站在原来的家面前时,反而没有眼泪了。

这是合乎常理的。

(观点三)我认为这样写是很有道理的。

战争毁灭了他的家,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

俗话说“大悲无泪”,越是没有眼泪,就越能表现出主人公的悲痛之重。

这不但符合常理,而且是作者的匠心所在,是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

双重叙述视角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中采用了一种双重叙述视角的叙述方法。

第一个视角是小说中的“我”,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我”的存在印证了索科洛夫的叙述,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而且“我”插入在文中的感受文字,也代表了作者的感受,从而点出了作品的主题,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第二个视角是另一个“我”,指索科洛夫,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这种故事中套着故事的叙述方法,使得文章内容厚重,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苦难及在苦难中的坚韧。

技巧点拨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

1.全知视角(零视角)。

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这种叙述视角最大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视野无限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因此颇受史诗性作品的青睐。

其次是便于全方位(内、外,正、侧,虚、实,动、静)地描述人物和事件。

另外,可以在局部灵活地暂时改变、转移观察或叙述角度,这既多少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叙事形态显出变化并从而强化其表现力。

叙事朴素明晰,读者看起来觉得轻松,也是它的一个优点。

2.内视角。

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叙述者不能像“全知全觉”那样,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

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它多为现代小说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

这种类型,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为之取名为“内焦点叙事”。

这种内视角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主人公视角的好处在于,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袒露内心深处隐秘的东西,即使他的话语有所夸张或自谦,读者也许把这当作他性格的外现,而不会像对待全知视角那样百般挑剔质疑。

另外,它多少吸收了全知视角全方位描述人物的优点,特别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描写,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方式接触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角,它的优越性要大于主人公视角。

首先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他的叙述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这是很明显的。

其次,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作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这不仅为作者间接介入提供了方便,而且给作品带来一定的政论色彩和抒情气息。

它的第三个优点是,通过叙述者倾听别人的转述,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他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

3.外视角。

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得还要少,他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

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的“不知性”又带来另外两个优点:

一是神秘莫测,既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由于这一长处,它常为侦探小说所采用。

二是读者面临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阅读时不得不多动脑筋,故而他们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迁移运用

请运用双重叙述视角的叙述方法写一个微型小说或散文片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凡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蹦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挥动一只粉红色的小手。

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

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

这儿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

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运用示例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那些无助的孤儿寡母。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凡尼亚挥动的小手、连跳带蹦的一双短小的腿,是那么的惹人怜爱,就是这么一瞬间触动了有良知的人的悲悯之心。

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让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想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这是作者的心愿,也是千千万万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心愿。

二、课外素材

曼德拉:

南非国父

1964年,曼德拉因所谓的“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被捕入狱,被关押在蛮荒的罗本岛上。

从此,曼德拉的生活就充斥着毒蛇等威胁,重复到麻木的重苦力劳作,以及白人看守的辱骂、痛殴。

曼德拉在适应这样的生活的同时,仍时刻不忘为斗争做准备。

27年的时间里,他每天坚持早起锻炼身体,创造条件进行运动。

因为他认为,只有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做基础,革命的道路才能走得坚实有力。

所以他带领狱友向当局抗议,申请到了每周半小时的踢球时间,这半小时在以后的日子里成了枯燥乏味的监狱生活中唯一值得期待的时刻。

不久,他又向狱方申请了一块菜地,在监狱工作结束之后,便埋头于田园自然中,全身心地做一个普通的劳作者。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27年,曼德拉才被释放。

在他当选总统的就职仪式上,他邀请了监狱里的看守,并向他们鞠躬致礼。

他表示:

“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

”这份慈悲与宽容,也为他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

选材感言

 很欣赏曼德拉的“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这句话。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学会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把眼光放长远些,积极地走向新的生活,就像《一个人的遭遇》中的“我”一样,领着凡尼亚奔向新生活。

顿河边上的巨石——米·肖洛霍夫的墓碑

高 莽

多年前,我从金河的文章中知道肖洛霍夫墓是在他的故乡维约申斯卡镇,一座极平常的长条状坟丘,没有高坊隆冢,“墓碑是用青白相间石料雕成的,造型很像中国常见的石碑,但低矮浑厚,尽量保留石料的一些自然形态,更叫人惊奇的是上面没有任何铭文”。

我想了解得更多一些。

我的朋友孙美玲是我国肖洛霍夫的专家,与肖洛霍夫家人有交往,她访问俄罗斯回来以后,我向她打听肖洛霍夫坟的详情,除了地址和形状以外,还有周围的景色、墓碑的样子、石头的颜色,以及她个人的印象,等等!

孙美玲说:

那天,细雨霏霏,草木葱葱,肖洛霍夫墓位于自家院内,离顿河不远。

墓碑前土坟上长满野花野草。

幕碑后一株垂柳在风中摇曳。

墓石上錾有“肖洛霍夫”名字,但无称谓,无生卒年月。

“碑上这个名字足以说明一切了。

它像碑石后面的顿河,由历史的深处而来,流在永恒的大地上,流在永恒的人心上,流向永恒的历史的远方!

”她讲得很有哲理,但我还不满足,又向孙美玲索要了她在肖洛霍夫墓前拍的照片。

凝视着这张照片,勾起我一些回忆。

大概是1948年前后,我在哈尔滨市第一次听到肖洛霍夫的名字。

那时《静静的顿河》的早期译者金人在东北文联兼职。

我在《苏联介绍》杂志当小编辑,和他同院,常有接触。

他把自己译的法捷耶夫的小说《青年近卫军》交给我们刊物连载。

有一天,他让我为《静静的顿河》设计一个封面,说该书译文在上海出版过,想在哈尔滨市再版。

我读了这部名篇巨作,仿佛听到了金戈铁马嘶鸣和顿河滔滔呼啸。

我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茫茫一片大水,书名采用鲁迅先生的字迹。

后来,金人和我都调离了哈尔滨,那部小说译本是否再版面世,我没有查问。

从那时起,顿河在我心中就是一条传诵着哥萨克人悲欢的大河。

1953年,我随中苏友好代表团在苏联乘船来到顿河,它给我的印象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可是肖洛霍夫塑造的顿河流域的人物却更突出更鲜明了。

1954年,作为译员,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第二届苏联作家代表大会。

我看到《静静的顿河》的作者并听到他在大会上的发言。

肖洛霍夫个子不高,身穿普通的衣服,脚上一双马靴。

褐黄的头发有些稀疏,嘴唇上蓄着短短的胡须。

一对发光的眼睛逼视着会场。

他说话尖刻,但赢得了很多人的热烈鼓掌,也有一些人表现不满。

继他发言之后,有人上台与他争论。

可是会场上早已没有他的影子了,也许他已返回故乡维约申斯卡镇。

过了两天,休息厅的墙报板上挂出一幅漫画:

肖洛霍夫站在很高的一摞著作上,而讲台很低。

我想,画的寓意大概是说他的作品水平高,而发言水平低。

漫画作者是在歌颂肖洛霍夫,还是在讨好作协领导?

肖洛霍夫的著作一部部一篇篇在我国大量发行之后,他的经历也为更多的中国读者所熟悉。

苏联几代领导人都与这位作家有过交往。

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请他到莫斯科谈话。

1959年夏,赫鲁晓夫去美国访问前夕,专程到维约申斯卡镇邀请肖洛霍夫同往,以壮其行。

肖洛霍夫六十诞辰时,苏联举行盛大的庆祝会,政府、部队、群众团体授予他各种勋章奖牌。

不久,我国“文革”开始,林彪、江青等咒骂肖洛霍夫是“修正主义文学的鼻祖”,《静静的顿河》是“修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外国记者利用这件事想挑拨他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肖洛霍夫出人预料含意深远地回答说:

中国人民将来会作出自己的结论。

肖洛霍夫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过中国战士。

他还表示想访问我国,但未能变成事实。

1965年肖洛霍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奖委员会的评语称赞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的品德”。

肖洛霍夫声称:

“承认我的创作,也就意味着完全承认苏联文学。

历史风云漫卷日月。

1980年肖洛霍夫患了喉癌,战争时代的旧病复发,20多年的糖尿病使他不能动手术,他顽强地与疾病进行了斗争。

1984年2月21日深夜,这位大作家与世长辞。

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为家乡修了一座桥,他读的最后一本书是《朱可夫元帅回忆录》,他生平最后的动作是亲吻了与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的手。

他给人间留下来的是《静静的顿河》《新垦地》《他们为祖国而战》……还有顿河边上只刻有他名字的巨石。

天然的巨石做墓碑,表明亡者朴实无华的一生,和大地的血肉联系,历尽风雨而不扭曲。

读后启悟

 这是一篇关于肖洛霍夫的回忆性散文。

文章从肖洛霍夫的墓碑开始写起,回忆了与肖洛霍夫“相识”的过程,最后以墓碑结尾,盛赞了肖洛霍夫的精神,正如文章末尾所说:

“天然的巨石做墓碑,表明亡者朴实无华的一生,和大地的血肉联系,历尽风雨而不扭曲。

”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展现了作者精致的构思。

《论语》经典名句赏读

1.[原文]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

”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

“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