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8897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docx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

  这是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第1篇

  一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

语文应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同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贯彻了这一教学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培养自己的学习文言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个字,却蕴涵深厚,文章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风格清丽、冷峻而又不乏洒脱,表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是让学生体验人生的好教材。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比较明确,他们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并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由于想象力欠丰富,学生在学习本课文时可能对文中的比喻句不容易理解,另外在领会文章要旨时比较难,这就需要老师对写作背景作详细介绍。

由于学生比较活跃,我的教学目标指向能力养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把握文言文的停顿,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游记散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文为优美的文言游记,我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我运用自学——情景的教学模式。

选用问题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及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利用录音机、小黑板等教学手段进行。

  七课前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

1、查阅苏轼生平,了解苏轼。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教师教学准备:

1、上网查阅资料,钻研课文,参考精品教案,认真备好课。

  2、录音机及磁带。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那皎洁的月亮;喜爱那朦胧的月光;喜爱那月色中的山川与草木。

月亮正如横笛之音,而月夜的美感幽邈难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体会月夜带给我们的美感吧!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其词开豪放派新风。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洲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元丰六年,其友张怀民也被贬黄洲,寓居于承天寺,本文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查一查

  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遂:

念:

相与:

  盖:

但:

欣然: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读一读

  1、师朗读。

  2、学生自读,师作朗读指导(随时正音,点拨句子停顿)。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语句顺畅,停顿正确。

  4、教师指名诵读,师生评价。

  (四)想一想

  1、整体感知

  生读后思考:

  这篇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答案后回答:

(1)寻友夜游

(2)庭院月色(3)月下感慨

  (学生回答意对即可,不必苛求)

  2、合作探究

  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如不能解决,可提交全班共同探讨。

  ①、作者虽贬黄洲,成为“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豁达的胸襟。

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请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或者句子。

  师点拨: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他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

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

因此,文章融情于景,处处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雅趣。

  ②、师问:

作者与好友欣赏到了月下美景,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生答:

作者通过想象,新奇的比喻描绘了庭院月色“空明”的特点。

  ③、师问:

你能具体说说这几个比喻句吗?

  师点拨:

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明喻,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池水。

第二句用了借喻,作者索性把庭院中当作水中来比喻,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步入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④、师问: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

  师点拨:

月光非夜夜明,竹柏不是处处有之,但大自然的美景却能处处找到。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大自然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此阐明了这一真谛,但结尾的“闲人“点睛,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情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对美是如此执着地追求啊!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第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对字词的疏通外,重点是体味文章凝练含蓄的语言,并从中感觉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式学习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2、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

  3、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

  4、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

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生交流

  师组织:

  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

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

(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

  生交流

  师组织:

  “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

(衬托月色的美妙)

  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

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交流

  师组织:

  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

  “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

  “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

  投影张怀民资料:

  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

  生交流

  师组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

  (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

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

(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

  生交流

  师组织

  

(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

  

(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

  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

  3、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心境)

  生交流

  师组织

  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

  4、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

  生交流

  师组织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

说说你的看法。

  理解: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

  “闲人”

(1)字面意义上:

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

  

(2)安闲自在的心境

  (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

  (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

  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生交流

  师组织

  豁达、乐观

  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

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三、总结

  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教后记】

  教后体会有几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仅84个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是一篇文言文。

由于篇幅短小,难度不大,因此在上课之前已经要求学生自行先翻译好课文,很多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前已经能流利背诵,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就为课堂上体味作品语言,挖掘作品内涵,理解作者情感以及乐观豁达的情怀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我们就没有安排翻译这一环节。

而从学生课堂反应来看,学生们掌握的确实比较到位,这就提醒我们:

学生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老师尽量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也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有了上面这样的想法,我在6班上课时,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学生课堂上朗读的时间安排不够,虽然有音乐的介入,学生的反应还是较为被动。

让学生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画面时,学生未能进入作品的情境,语言表达不够优美,很是遗憾。

后来在10班再上时,增添了这个环节,效果就比在6班要好一些。

以后再上此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多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意的体会。

  另一方面,事先备课充分,上课时能紧扣文本分析透彻,但因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就想对学生做更为充分的讲解,不知不觉中就会抢学生的表达时间,这在以后的课堂中一定要注意,时刻记住老师的指导与引导作用,而不能用老师的体会强行取代学生的感受。

  不过,上课时音乐的选择很贴切,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这种音乐声中,很快就会被带入作品情境。

艺术都是相通的,在语文课上恰当地运用音乐作为背景,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

形式虽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要的。

正如王维生老师在解读《阅读教学指导意见》时强调的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元,只要能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帮助,方法越多越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采访放牛娃,问:

“你为什么放牛?

”“赚钱。

”“赚钱干啥?

”“娶老婆。

”“娶老婆干吗?

”“生娃娃。

”“为什么生娃娃?

”“让他放牛。

”初听很可笑,可是仔细一想,我们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这样过的吗?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

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边说边出示引号中文字)

  师: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师:

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

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

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师: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

(出示文字)

  (念):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

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初读

  1、生介绍苏东坡。

  师: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2、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

再齐读。

  5、读懂了吗?

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三、寻“乐”

  1、找原因:

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寻人物:

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

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

  

(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分析。

月,竹柏影。

  (3)翻译。

  (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

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没有美?

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了解“乌台诗案”

  

(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

有诗曰:

“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3)闲人:

闲情逸致的人。

(齐读、背诵这句话。

  (4)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

乐、悠闲。

  3、师:

这样看来,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

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生:

各抒己见。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生:

各抒己见。

  明确:

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师:

常人有何杂念?

  追名逐利

  五、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

美是到处都有的。

  

(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无一物。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第4篇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

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在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文章内容,把握重难点。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

门;遂:

于是;盖:

大概;但:

只是;耳:

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