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058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课内阅读及答案

姓名()

第一课 《 观潮》

(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  拉长 ),( 变粗),(   横贯江面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两丈多高的水墙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 ),(  浩浩荡荡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  由远及近  )顺序来写的。

2、这段话从( 景象 )、( 声音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比作( 白线 )、( 水墙 )和( 战马)。

 

4、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

为什么?

 

答:

该句子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大潮发出的巨响和浩大的声势。

 

5、《观潮》这篇课文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6、《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色,而这篇文章按照记叙文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这篇课文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工,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是(  天下奇观  )。

(二)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觉得这些词语好在写出了潮的高及来势凶猛。

 

2、这段话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3、画横线的句子先写大潮的样子,我是从齐头并进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大潮的声音,我是从山崩地裂这个词语知道的。

第三课 《鸟的天堂》

(一)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 

1、选出该段中的一对反义词( 静寂 )-----(热闹 ) 

2、这是作者第(  二    )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3、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 大的 )、( 小的 ),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有( 花的)、( 黑的 ),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 站  )、(飞 )、( 扑  )。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比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 或动作 ),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里鸟的生活的(  快乐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 热爱 )和(  赞美  )之情。

4、这段话是 (  动    )态描写。

5、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知道了鸟的(  种类  )多、( 数量 )多,还能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   自由自在   )。

 

6、仿写“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红的,紫的,黄的,白的,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微微张开,有的亭亭玉立。

 

(2)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的在唱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舞剑。

  

7、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

树林里的鸟儿真多,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1)今天的雨下得真大,窗外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无休无止,好像老天爷遇到了什么伤心事儿,一股脑儿的要发泄出来,哭得伤天动地。

(2)这次考试得了第一名,我高兴极了,脸上的笑容如一朵灿烂的花。

  

8、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句中有两个“鸟的天堂”,第一个是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所以加上引号。

 第二个是指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是真正的鸟的天堂,所以不加引号。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9、给画      的句子加标点。

(二)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棵榕树的特点是(高大、茂盛、充满生机)。

 

2、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 

3、“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写出了树叶的(繁茂)。

 

4、为什么说“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答:

大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一种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这绿色中感受到大榕树生命力的涌动,赞美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表现了对大榕树的喜爱之情。

5、“颤动”一词可换成“涌动”“跳动”或“颤抖”吗?

为什么?

 

答:

不可以。

因为如果把“颤动”换成“涌动”“跳动”或“颤抖”,就不能把绿叶明亮得一闪一闪这种富有生命力的状态准确地描写出来。

 

6、一对近义词是:

(好像)(似乎)

7、“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描写大榕树叶子的繁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描写大榕树叶子绿得发亮,让人感到有一种生命在涌动。

 

8、朗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时,语气应当

(2)     

 

第四课《火烧云》

仿写“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 

(1)稻田里的稻子从这边一直熟到那边,黄灿灿的,好像是稻田里铺满了黄金。

 

(2)柳树上的柳絮从这边一直飘到那边,白茫茫的,好像是天空中在下雪。

 

  

第五课 《古诗两首》

1、《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  庐山  )时题在( 西林寺 )墙壁上的一首诗。

诗人分别从( 横 )、( 侧 )、( 远)、( 近 )、( 高 )、( 低 )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

苏轼字( 子瞻 ),( 宋 )朝人,号( 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西林壁》中“题”的解释:

(书写、题写)   

3、山穷水复疑无路中的“疑”的解释:

(以为、怀疑) 

4、《题西林壁》这首诗告诉我们:

想要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让人想起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游山西村》的作者是( 宋 )代的( 陆游 ),诗人以( 游 )字贯穿全诗,诗中(足 )字写出了农家款待客人用尽其所有的盛情。

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句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许多事情看似无望,实则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 

 

第六课 《爬山虎的脚》

(一)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均匀 ),没有( 重叠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空隙 )。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2、根据选文写出“嫩”的意思          

嫩红:

颜色浅。

         嫩叶:

初生而柔弱。

 

3、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答:

(叶子新鲜;叶尖而一顺儿朝下;叶子在墙上铺的均匀,即没有重叠的起来的,也没有空隙。

4、文中画“”的语句中,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答:

① 仔细观察;② 连续观察  

(二)

爬山虎的脚 触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变 成小圆片, 巴 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拉 一把,使它紧 贴 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用横线画出第一段的动词。

     

2、你认为这些动词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

因果关系) 

3、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拟人的修辞方法) 

4、爬山虎的脚上的细丝触着墙后先是( 直的 )的,后变为( 弯曲)的了。

5、从“小圆片”、“巴”、“萎”、“灰色”等描写中,我知道作者是从形状、动作、颜色[小圆片是形状、巴、萎是动作、灰色是颜色。

]等方面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第七课 《蟋蟀的住宅》

(一)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工作做得很快。

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他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这外面,触须轻微的摆动。

不大一会儿,他又进去继续工作。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它用前足扒土”的“扒”字的读音和字义分别是( bā   )和(  刨开、挖  )。

 

2、找出第一段中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动作的词:

( 扒 )、( 搬 )、( 踏 )、(推 )、( 铺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

蟋蟀不辞辛苦挖它的住宅,非常勤劳。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4、蟋蟀的住宅内部特点是( 简朴 )、( 清洁 )、( 干燥 )、和( 卫生)。

 

外部特点是(向阳 )、( 隐蔽 )、(干燥)、( 有门 )和( 有平台  )。

   

 5、蟋蟀的出名是因为它的(  唱歌 )和( 住宅 )。

 6、选择恰当的关联词 

A:

蟋蟀的出名( 不光 )由于它的唱歌,( 还 )由于它的住宅。

 

B:

(  因为 )它的工具是那么简单,( 所以 )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C:

蟋蟀( 宁可  )自己一点一点挖掘,(  也不 )肯随遇而安。

 

7、修辞:

 

A:

在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拟人   ) 

B:

蟋蟀有特别好的工具吗?

没有。

(  设问   ) 

C: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  比喻  ) 

D: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夸张  )

(二)

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

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

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1、文中的“它们”指的是(别的昆虫),“它”指的是(蟋蟀)。

 2、“随遇而安”的意思是(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

)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答:

①蟋蟀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②蟋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它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三)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

这就是蟋蟀的平台。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

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

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蟋蟀出来吃草,它不吃洞口地方的那丛草的原因是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3、仿写“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小溪丁丁冬冬地唱着歌儿,走过我们的小村庄。

一阵风吹来,荷叶就跳起了好看的舞蹈。

 

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就惊散了。

4、“伟大的工程”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座住宅被称作是“伟大的工程”?

 

答:

“伟大的工程”指的是蟋蟀的住宅。

因为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建造的住宅却是那样的隐蔽、光滑、清洁、干燥。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

“喂!

你赶快滚出去!

”巨人大声叱责。

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不知怎的,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了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哦!

是这么回事呀!

”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它不仅抱住了那个孩子: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

谢谢你!

1、解释词语           

叱责:

大声地斥责。

            任性:

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

 

2、为什么说“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答:

因为有了孩子,才有希望,才有快乐。

 

3、巨人看着小男孩的眼神,为什么心里火辣辣的?

他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

 

答:

(1)看到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巨人为自己的冷酷、任性而感到羞愧,所以心里火辣辣的。

他从小男孩的眼睛里读懂了温情、读懂了爱。

(2)巨人终于明白春天不到他的花园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二是他有颗任性、冷酷的心。

 

4、小男孩用眼睛对巨人说了些什么?

 

答:

小男孩可能会说:

“伯伯,人是需要朋友的,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只顾自己,那他只能与孤独为伴,与寂寞为友。

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您把自己锁在花园里,即使花园再美,您也不会快乐的。

打开花园吧!

快乐就在您的身边。

” 

5、本文是一篇(  童话  )。

作者是( 英 )国作家( 王尔德 )。

本文显著特点是运用( 对比  )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从中揭示了(  快乐要与大家分享才会感到无比幸福 )的道理。

 

 

第十一课 《去年的树》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他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1、文中的两个“看”字,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第一次“看”,是“鸟”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好朋友树,它仿佛在说:

(“ 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

第二个“看”,是鸟儿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

再见了朋友。

”)  

2、你从这两个“看”字中读出了什么?

 

答:

我从中能够感受到鸟儿对树无比深情和留恋,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我还知道表示“看”的字有(  瞅)、( 瞧 )和( 望 )

4、鸟儿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信守承诺、珍惜友情。

)      

树也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  

5、读了这段话,你想对小鸟说什么?

 

答:

①你真是一只重感情的小鸟,我很欣赏你的这种做法。

 

②你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朋友。

 

③鸟儿,你对树的那种真挚情谊感动了我,我要和伙伴们友好相处,珍惜现在的友情。

 

 6、读了这篇童话,你想到了什么?

 

(1)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2)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同发展。

(3)我们也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7、《去年的树》作者是( 日本 )国作家( 新美南吉 )。

这篇童话通过( 对话  )展开的故事情节。

推动故事的发展。

全文共有四次对话。

第一次是( 鸟儿 )与( 树 )的对话;第二次是( 鸟儿 )与(  树根  )的对话;第三次是( 鸟儿 )与( 门先生 )的对话;第四次是( 鸟儿 )与( 小女孩 )的对话。

这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赞美了高尚的、令人感动的( 友情)。

 

第十三课 《鹅》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1、用“”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作者在这段中主要运用了( 拟人 )的修辞方法,好在哪里?

答:

形象地突出了鹅傲慢的特点。

 3、这段话从( 鹅的步态 )和( 见人不让还咬你一口 )两个方面写了鹅( 傲慢 )的特点。

 4、这段话中将鹅的步态与( 鸭 )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鹅的( 傲慢 )。

 

5、作者还用( 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来比喻鹅的(  步调 ),不仅形象生动写出了鹅( 步调的从容 ),更显示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6、作者在课文中重点表现白鹅的性格特点是(  高傲 ),主要采取了( 对比、反语  )等方法。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 叫声 )、( 步态 )和( 吃相 )中”,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  ),起(  统领全文  )的作用;又是(   过渡)句,不   仅承接上一句,还引起下文对鹅的描写。

 

7、想象说话 

(1)见到生客进来,它会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叫喊:

“你是谁?

为什么不通报一声就进来?

没礼貌的家伙。

” 

(2)当篱笆外有人走路时,它会放大喉咙大吼道:

“外面谁在走动?

最好离这儿远点!

”或“主人,外面有人走动,快出来赶走他!

” 

(3)“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如果这只鹅会说话,这时它可能会说什么?

(“让开,没看到本大爷吗?

还不快点让路!

”)

第十五课 《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

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

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

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2、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三个方面:

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极其冷漠;

有时无比勇敢,有是又无比胆小。

 

3、“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

突出了什么?

 

    答:

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和耐心。

突出了猫的尽职尽责。

  

4、描写猫的叫声的词有:

( 丰富多腔、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5、 “小梅花”指的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指猫的爪印。

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答:

写猫高兴时极其温柔,不高兴时极其冷漠。

 

 7、“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也„„”突出了猫的极其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痛快快。

 8、“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写出了猫等老鼠的决心与耐心,突出地表现了猫的尽职尽责。

 

9、“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写出了猫在不高兴时极端冷漠的表现。

 

10、《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  老舍 ),原名(  舒庆春),字(  舍 予  )。

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 古怪 ),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时特别(老实 ),有时又特别(贪玩、尽职 );二是高兴时(  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又(   一声不出  );三是有时无比( 英勇 ),有时又无比(  胆小 )。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 喜爱)之情。

 

第十七课 《长城》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着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1、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过渡句。

承上启下的作用。

 

2、哪些动词说明已经来到了长城?

答:

站、踏、扶。

3、 “很自然的想起”体现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

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 多少 )表示无数,包含了作者无数的感慨;(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突出了长城的长,与文章开头( 一万三千多里 )相呼应;(才 )字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 )之情。

 

5、“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长城的(长)的特点。

 6、“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7、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答:

①因为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建筑。

②因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建成这样浩大的工程。

 

 

第十八课 《颐和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文中能表现有人心情舒畅的词语是什么?

答:

神清气爽。

 

2、第一段重点描写了(长廊),突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

 

3、请用横“            ”画出各段中的过渡句。

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明(游览的顺序)。

 4、有些动词记述了游览的过程,请写出来:

第一段中用(进了)、(绕过)、(来到)。

第二段中用(走完)、(来到)。

第三段用(登上)、(站)。

 

5、第二段描写了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佛香阁)和(排云殿)。

观察顺序是(从上到下)。

 6、第三自然段描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的颐和园的景色。

分别写了(树丛)、(屋顶)、(宫墙),重点描写(颜色),突出(色彩的美丽)。

 7、耸立的意思是:

(高高的直立),从“耸立”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佛香阁的高大),从“一排排”这个词中能体会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8、从“滑”字能体会到什么?

换成“划”字好吗?

为什么?

 

答:

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静”。

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