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8937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5 大小:21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5页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5页
亲,该文档总共1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1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docx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

中学生应知的国学常识

  这里所说的“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同义,它不仅写在典籍里,更活在我们的生活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

除了经典常识、制度法律、教育科技,传统的民生礼俗、戏曲曲艺、体育娱乐也是本书要介绍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常识”,有两个重点:

一是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二是读书时经常遇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大家知其然但未必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

本书只是采用杂志栏目式的方式,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

许多重要内容、基本常识将在以后各册陆续回答。

  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严谨准确。

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看起来一目了然。

  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假如您是学生,您可以把它当做课业之余的休闲读物,既释放了压力,又学到了国学知识。

  假如您身在职场,工作繁忙,它“压缩饼干式”的编排方式,或许能成为您快速了解传统文化的加油站。

  假如您退休在家,您会发现这样的阅读轻松有趣,滋养心灵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

1“司马”原来是姓吗?

  “司马”一姓大家都很熟悉,历史上也有司马相如、司马迁、司马光等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实,“司马”是古代的官名,后来以官为姓,成为姓氏之一。

  司马作为官职,在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亦称“三有事”。

司马为朝廷重臣,掌管军政与军赋,常常统兵出征,所率军队为六个师或八个师不等,相当于大将军。

  春秋时,各诸侯国官制中都有司马一职。

有的诸侯国还设有大司马,此外还有左司马、右司马作为司马的属官。

不仅在官制中有司马一职,在军队中也设有此类官称,如晋军中有司马,是低于军尉的官职。

  战国时,军将或军师常常被称为司马,如《战国策·齐策》记载“禽燕之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田单)之功也”,燕司马就是指燕将骑劫。

在军队的将帅之下,还设有很多司马之职,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此外,地方的县、都也有司马的官,如秦有县司马。

春秋战国的铜官玺中还包括很多的县、都的司马之玺。

  司马的官职到了汉代曾一度被取消,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称作少司马。

汉代大将军统管五部,每部各设军司马一人。

  魏晋至宋代,司马为军府之官,总理军府事务,参与军事计划。

隋、唐两代,州、郡、府中各设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而到了明、清两代,司马则成为府同知的别称了。

2洗马是干什么的?

  “洗马”,是古代官名。

“洗”并非读x,而是通“先”,亦称“先马”。

洗马并非洗刷马匹之意,也不是指马夫,而是在马前驰驱之意。

秦汉时期,洗马为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出则作为前导。

晋代时其职责改为掌管图籍,南朝时洗马隶属于典经局,隋唐时则设司经局洗马一职,沿袭至清代。

清代司经局所设之洗马用满汉各一人,从五品。

在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做过洗马之职,如魏徵曾做过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清末重臣张之洞四十三岁时,还只是一个洗马的官。

3“员外”一词是怎么来的?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是一种官职,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

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

南北朝时,又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

到了隋朝,员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次官。

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身居显赫之位了,虽名为“员外”,其实在编制定员之内。

在清代,除了六部外,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一职。

  不过自明朝以后,员外逐渐成为一种闲职,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由于当时地主和商人通常可以通过捐银两的方式来获取员外一职,所以,“员外”逐渐失去了其本来含义,而专指一些有钱人了。

4什么是斜封官?

  “斜封官”,也被称作“墨敕斜封官”,是唐朝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由于任命状是斜封着从侧门交付于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此得名。

“斜封官”也是当时人们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称呼。

  在唐朝,官吏的任命制度有严格的既定的程序,即先由吏部注官,再经过门下省过官,最后经过中书省对皇帝颁下的任命状进行“宣署申覆”。

皇帝和宰相掌管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授职和迁转以及六品以下的一些清要官职的任命权,吏部主要主持六品以下的中低级官员的授职升迁。

此外,兵部也掌握一部分由门荫入仕者的授职之权。

但是唐中宗、睿宗时期,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等擅宠用事,贪污受贿,公开卖官鬻爵,违反正常任官制度,而是由皇帝或以皇帝名义直接任命。

被任命的斜封官名称有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等,有时可达数千人。

墨敕斜封官的授官方式导致朝政混乱,遭到部分官员的强烈反对。

但直到唐玄宗登基之后,才在姚崇等的协助下,罢免了中宗以来的斜封官,并规定此后不得以此法任官,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冗官滥吏充斥的局面。

5“节度使”是怎样的官职?

  节度使是唐时都督带使持节者的称谓,其首次出现,是在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2),然而正式和有计划地设置节度使这一官职,则是在继睿宗之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分别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

节度使是唐朝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然而后来渐渐地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

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了独揽地方军政大权的地步。

“安史之乱”的爆发以及此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正是节度使权力过重造成的恶果。

6被张飞暴打的“督邮”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三国演义》中有张飞暴打督邮的情节,那么督邮是负责什么工作的官呢?

督邮这个官职开始设置于西汉中期,是各郡的重要属吏。

见于记载的有“督邮曹掾”、“督邮掾”、“都邮”等,通称“督邮”。

督邮的职责除督送邮书外,又代表太守巡行属县,督察长吏和邮驿,宣达教令,兼司捕亡等。

一郡分为数部的,每部各有督邮一人。

7鲁智深人称“鲁提辖”,提辖是什么官?

  通过《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章,我们知道了经略府的提辖官鲁智深。

那么提辖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提辖首先是一种指挥官,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

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主要掌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事务;二是事务官,宋朝时,在左藏库(储藏皇家金银钱帛)、文思院(掌管制造宫廷所用的金银器物等奢侈品)、杂买务杂卖场(掌采办宫廷、官府杂物)、榷货务都茶场(掌管茶、盐、香、矾等物品的专卖)四处均设立了提辖官。

此外,还设立了督催检查纲运的提辖官。

北宋末年,为了应付日益突出的财政危机,官府就在各地寻找矿产,开采铸钱,在各地设置了五路坑冶提辖措置专司,如提辖措置京东路坑冶司、河东路提辖措置坑冶钱监司、提辖措置河北路坑冶铸钱司等。

  但是提辖官并非是宋朝才有,如辽朝就设置有四类提辖官:

一是为了护卫斡鲁朵和皇帝陵寝和后妃宫帐,设立宫卫提辖官,如有战事,他们要奉命出征;二是在路一级行政单位也设置了提辖官,高于州刺史,主要掌管番汉相涉及抓捕盗贼的事情;三是在贵族的领地头下州也设置了提辖官,主要掌管头下州的钱帛赋税;四就是职位不高,拥有多项任务的一般的提辖官,这类提辖官数量很多。

8“县令”、“县长”、“知县”这些名称是怎么来的?

  先说县令,秦国的商鞅变法,合并那些小乡为县,县令就是县的长官。

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

而到了秦至南北朝时,县的行政长官有了大小区分,大县称令,小县称长。

秦、汉法令规定,人口超过万户以上的县为大县,不足万户的县为小县。

到了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

宋代则经常派遣朝廷官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亦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如果当地驻有戍兵,知县则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

到了明、清两代,知县就成为一县的正式长官了。

9三班衙役指什么人?

  三班衙役是指衙门里的勤杂人员,他们一般分成三个部分。

  一是站班皂隶,类似今天的法警,负责跟随长官左右护卫开道,审判时站立在大堂的两侧,增加庄严气氛,维持秩序,押送罪犯,执行刑讯及笞杖刑。

电视剧中官员出场时喊堂威的就是他们。

二是捕班快手,类似今天的刑事警察,负责传唤被告、证人,侦缉罪犯、搜寻证据。

也被称为“观察”。

三是壮班民壮,他们负责把守城门、衙门、仓库、监狱等要害部门,巡逻城乡道路,类似今天的武装警察。

这类人也被称为“都头”。

  在当时的习俗中,衙役在社会的最底层,很少有平民和这个阶层的人通婚。

《水浒传》中,武松做过都头,后来被发配到沧州,张团练把自己妻子的婢女玉兰许给他做妻子,武松就十分感激。

因为在地位上,他还不如玉兰高。

  在古代的法律上,也规定了除民壮外,其他衙役都是贱民,子孙要在脱离衙役身份的三代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10宋江人称“宋押司”,押司是什么身份?

  我们读《水浒传》的时候,发现宋江被称为宋押司,而且人们十分敬重他。

那么,押司是做什么的?

  原来,押司就是衙门里的书吏,也就是书写文书的人员。

他们虽然被正式的士大夫阶层看不起,但毕竟属于官吏阶层。

而且衙门中的书吏要比官多,他们代表官府同百姓打交道。

他们也享有免役的特权。

  在穿戴上,他们可以穿长衫(虽然只能是黑色),和秀才一样可以结一根长长的儒绦衣带,脚蹬靴子;而普通百姓只能穿短衫,蹬高帮鞋。

  更重要的是,书吏又掌握着一定权力,可以满足人们的权势欲望。

而且历代法律都允许书吏在供职一定年限后,经过考核没有过错,就可以得到做官的出身。

  书吏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虽然衙门的俸禄很少,但是按照规矩,他们每干一件稍微涉及钱财的案子,或者是要他们出面的政府事务,都可以从中得到好处,算是手续费,可以自己拿到手里。

因此,在《水浒传》里,宋江虽然是书吏,却可以逢人给钱,逢难救济,得到“及时雨”的美称。

11“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太守这一职位原来是战国时代对郡守的尊称,到了西汉景帝时,郡守才改称成太守。

太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朝代不断更换,但太守这一官职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到了南北朝时期,新增加的州、县日渐增多,各郡之间所管辖境地相对地缩小,州、郡之间的地域区别不大了,所以到了隋初,就把州留下,把郡废除了,因此太守的权力也被所谓的州刺史给剥夺了,这样,州刺史就代替了太守的官职,太守则不再是正式官名了,而成为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到了明清时期,则专门用来称呼知府了。

12道台的官级有多高?

  道台是中国古代地区级行政长官,亦称“道员”、“观察”,品级相当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

清朝时,我国实行省、道、府、州、县五级行政区划制,道在清代是省的派出机构,称为分守道和分巡道,是正式行政区划,分守道专掌钱谷,分巡道专掌刑名。

道台就是对道一级行政长官的尊称。

在清代,道员也不尽管辖地方,也有专门承管省内某个具体方面工作的,被称为专业道员,如提学道、兵备道、粮储道、盐法道、河工道等,李鸿章就曾担任过福建粮储道。

13“总督”和“巡抚”哪个权力大?

  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都是从明朝开始设置的。

那时,政府派大臣处置地方军政事务,有两种头衔,全称分别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和“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前者就是总督,后者就是巡抚,都属于临时性质,事罢还朝。

  在清朝的时候,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

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

总督权力比巡抚大,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

当时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

14清代“贝勒”是官职名吗?

  “贝勒”在满语中写作“beile”,在《金史》中被称作“孛堇”或“勃极烈”,是部落酋长之意,其复数被称为“贝子”。

  起初,贝勒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被称为“淑勒贝勒”,意为“聪睿的贝勒”。

此外,努尔哈赤也用贝勒称其子侄。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后,他的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被封为大贝勒、二贝勒、三贝勒、四贝勒,四大贝勒每月一位轮流执政,处理一切国家大事,取代五大臣议政制度。

四大贝勒职位可谓一人(努尔哈赤)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到了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世爵为九等,第三等为多罗贝勒(多罗,满语,即为国家之意),简称贝勒。

乾隆十三年(1748),又定宗室封爵为十四等,第五等为多罗贝勒,亦以封蒙古贵族。

在清朝前期,贝勒领兵出征,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随着满族统治者不断地学习汉族官制,“贝勒”这一实权称谓逐渐演变成一个无实权的虚位爵位名称。

15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学士”原是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唐代开始设置,当时由宰相兼管“学士”,就把宰相称为“大学士”。

到了宋代,大学士的含义有所变化,“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被称为“大学士”。

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参议政务,官阶五品。

如果兼任尚书、侍郎,还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

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中堂”之说起于北宋(一说起于唐),唐宋时期把政事堂设置在中书省内,是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来把宰相也称为中堂。

元代继续沿用这个称呼,没有多少变化。

明朝时候,统治者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力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他们的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所以称大学士为中堂。

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大学士成了宰相的别称。

清朝共设置六部,每部有尚书二人,一汉一满,在大堂上左右对坐,分庭抗礼,如果某个大臣以大学士的身份管部,就坐在大堂中间,称为“中堂”。

不过这只是虚名,并不代表实际权力,实权由军机处掌握。

16古代官署为什么被称为“衙门”?

  县衙八字门

  众所周知,“衙门”是古代对官署的称呼。

其实它最初是军事用语,是用来称谓军旅营门的。

  衙门本作“牙门”。

在古代,常常用猛兽锋利的牙齿象征武力,军营门外常常放有猛兽的爪、牙。

后来为了方便,就用木刻的大型兽牙代替真的猛兽牙齿,还在营中的旗杆顶端装饰兽牙,悬挂的也是齿形的牙旗。

由此,营门也就被称为“牙门”了。

大约到了唐代,“牙门”逐渐被移用于官府,“牙门”也被误传为“衙门”。

正如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所说:

“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

音稍讹变,转而为衙也。

”衙门一词广泛流行开来。

宋以后,“衙门”就彻底取代“牙门”,成为官署的代称。

17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中正”指的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就由他们评定。

一般各州郡的中正官都由本籍人在中央任职的官员兼任,他们的职责是根据家世、才、德,评定辖区内士人的品级、等级。

品级分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共分成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朝廷根据品级的高低任命官职,大官多由品级高的人担任,品级低的人多担任小官。

九品芝麻官就属于最低级别的下下级官员了。

  那么,这一制度是从何时开始实行的呢?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人口流动频繁,使过去乡举里选的人才评定方法已难以推行,旧有的人才档案已经失去作用,要想选拔出好的人才,必须建立新的人才档案,因此曹操建立了九品官人法作为临时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公元221年吏部尚书陈群重申和修订,并经曹丕同意,将其正式颁布全国。

由于中正官大多是由当时的豪门大族担任,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巩固其统治地位,因此在评品论级时他们往往只看门第高下,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望族的纨绔子弟平步青云,坐取公卿,而那些有才能的人却受到排挤,难以施展抱负和才干。

由此,九品中正制成了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远远背离了量才授官、以期公正的初衷。

到了隋代,这一制度被科举制所取代。

九品中正制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400多年。

18明代的东厂、西厂是怎么回事?

  东厂是明代的特务机构。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为了清除建文帝朱允炆余党,缉查谋反、大逆及所谓“奸党”,同时,也用来对付政治上的反对派,于1420年在北京东安门外设立东厂。

东厂在各地都设有分支机构。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除此以外,东厂中设提督太监一人,由有权势的太监担任。

下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余人,十二伙管事,按子丑寅卯排列,各领档头办事,共计百余名。

其下有番役千余人,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档头和番役具体负责侦缉工作。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上至朝廷会审大案,下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柴米油盐的价格。

东厂派人听审锦衣卫审讯重犯,查看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

东厂的人还潜入各个衙门内,监视官员的言行。

东厂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不经过司法手续,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代宦官干政之端。

东厂与明朝命运相始终,存在了224年,东厂所办的案件中,冤案层出不穷,官民深受其害,在人民心目中,东厂就俨如一座地狱。

  西厂,可谓东厂的同胞怪胎。

由太监汪直担任首领。

当时在京城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图谋不轨。

明宪宗为了加强侦刺力量,于成化十三年(1477)设立西厂。

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

西厂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军官,人员扩充速度极快,其势力超过了东厂。

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对怀疑之人,不经皇帝批准就强行严刑逼供。

汪直等人的过激行为,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西厂一度被撤销,但很快得以恢复。

随后西厂势力扩大,汪直的权力极度膨胀,引起皇帝的警觉。

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伴随着汪直被逐出京城,西厂也寿终正寝了。

19明代的锦衣卫主要负责什么?

  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也是明朝的特务机构。

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设御用拱卫司演变而来的,1384年正式改立。

锦衣卫的长官被称为指挥使,由皇帝指派亲信心腹担任。

锦衣卫下辖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

  明锦衣卫木印

  锦衣卫拥有三项职能,一是具有皇帝禁卫军的作用,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

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人数约1500人,到明末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二是皇帝的私人警察。

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锦衣卫的功能提升,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其巡察缉捕之权。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皇帝要逮人,也通过锦衣卫去抓并且让他们审讯。

锦衣卫下辖的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北镇抚司负责传达、受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三是“执掌廷杖”。

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行刑者是锦衣卫校尉,他们受过严格的训练,技艺娴熟。

由此看来,说锦衣卫是爪牙走狗并不为过。

20内阁是什么样的机构?

  内阁是明、清最高官署名。

主要秉承皇帝的意旨办事,直接为皇帝服务,堪称皇帝的秘书厅。

内阁发轫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殿阁大学士”。

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黜丞相,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侍奉皇帝左右,备皇帝顾问。

为了防止擅权,这些大学士的品级都非常低,品秩从五品,大权则集中于皇帝一人。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

大学士秉承皇帝的意旨办理一些政务,俨然智囊团。

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内阁大学士级别也有了高低之别,首辅是内阁的首席阁臣。

  清承明制,内阁仍为皇帝身边最为重要的办事机构,负责代拟意旨及诏令的传达等,但也进行了一些变革,最主要的是内阁中的最高官员大学士设了满、汉各二人,最初为满一品、汉五品,后改汉为二品,到雍正时,才规定满、汉均为正一品。

但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后,商议大政、备皇帝顾问、拟写谕旨、记录国家大事的职权,已完全被军机处取代,内阁从此就形同虚设了。

21清代军机处是负责什么的?

  军机处,本意就是办理军机事务的地方,初设于雍正七年(1729)。

当时,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防止机密泄漏,开始设立“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

西北战事结束后,原本作为临时机构性质的军机处并没有被裁撤,职权反而大大扩充,“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军机处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奉特旨担任,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人数无固定限额,任期亦无固定期限。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亦称“司员”,初期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等机构中选调,乾隆时期,改由内阁、六部、理藩院等衙门中录用。

由于军机处并非国家正式机关,所以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均为兼职,既无品级、也无俸禄。

军机大臣的任命、职务均无制度可遵循,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

军机处的职责就是每天面见皇帝,有时甚至一天数次,汇报各地奏折,商议处理军国要务,对皇帝的谕旨以军机大臣名义下发等等。

军机处直接服务于皇帝,从而使皇权专制达到了极点。

直至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后,军机处才被裁撤。

22“帝”与“后”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

  “帝”和“后”在古汉语中都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帝”最初是指传说中的部落酋长。

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就是传说中上古时的部落首领。

后来,各部落、各朝代都把最高统治者神化,称他们为“皇帝”、“天子”,把他们与天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具有了神的特性。

所以“帝”是天帝、上帝的意思,他们是宗教或神话传说中的最高的天神,万物的主宰。

  “后”原来也是君主、主宰的意思。

与“帝”不同的是,他是地上的统治者。

《诗经》中记载: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大禹的儿子启就被称为“夏后氏”,还有传说中射日的后羿。

皇帝的正妻被称为皇后,是因为她主宰着六宫,在后宫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23“陛下”一词最初来源何处?

  大家都知道,“陛下”一词是臣子对君主的称呼,自秦以后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

而其实,“陛下”中的“陛”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

“陛”有时是土筑,有时是木构,有时还有花哨的形式,如“飞陛”。

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有资格建造台榭作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

  那么,为什么“陛下”一词由一个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

因为在古代,这条通往君主的台阶是有侍卫把守的,只有经过陛下的允许才可登阶升殿,见到君主,“皇帝陛下”即是通过陛下的卫士向皇帝转达的意思,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

蔡邕《独断》卷上:

“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史记·秦始皇本纪》: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也就是说,到了西汉,以“陛下”代指皇帝已经被普遍接受了。

(孙燕撰写)

24“山呼”是什么意思?

  古书上谈到百官拜见封建皇帝时,总是“山呼万岁”。

为什么要在万岁前面加上“山呼”?

这是怎样的一个仪式呢?

  《汉书·武帝纪》中说,元封元年(前110)春,武帝带领群臣登上嵩山,随从的官员们都听见从山中隐隐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

武帝把这件事记在了自己下的诏书中。

这本来是很荒唐的,但后世的统治者却当成“祥瑞”,把“三呼万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