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250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Word文件下载.docx

3.解题。

  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一句。

  教师:

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一篇说明文。

(加黑字板书)

  教师朗读课文第1段,学生标注有关名称,

  教师提示;

“紫禁城”:

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了,他的住地称皇宫、紫宫,是禁地,不许百姓靠近,所以称紫禁城。

这个词表明了它过去的封建性质和功用。

  “故宫”:

明清两代已成为历史,皇宫被人们称为故宫,这是人们习惯的称呼,表明着时代的变迁。

  “故宫博物院”:

博物院展览陈列各种文物标本,供人们参观。

这个词表明了它今日的功能。

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能去参观这座“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课题采用“故宫博物院”既介绍了历史渊源,也体现了现实功能,与文章内容一致。

二、学习课文一、二段,了解故宫概况与全貌。

提问:

如果我是一名导游,你们是来首都北京观光的游客,我们就要去游览故宫博物院了,你们首先需要我介绍一些什么呢?

  归纳:

首先要介绍概况,即位置、历史、价值。

对这些,刚才我在读第一段时做了介绍。

  提问:

我们现在来到了故宫的正门天安门前,我这位导游又该介绍些什么呢?

应当介绍一下它的全貌。

课文第二段就做了如下说明:

  教师朗读第2段。

  这一段介绍了故宫的四座城门,宫城的形状面积,宫殿房屋数量,城墙、护城河和角楼。

概括说,就是故宫的总布局。

故宫建筑群的总特点又是什么呢?

  同学齐读第2段最后一句。

  “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十六个字,四个主谓短语,整齐和谐的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建筑群的总特点,全文就是围绕这十六个字说明的。

三、学习课文3——19段。

理解课文主体的空间说明顺序。

  

(一)学习课文3——10段。

  1.默读,标注有关建筑物的名词,表明方位的词语和说明走向的词语。

  2.四人一组讨论,填写练习一中《故宫博物院示意图》有关部分(第2段中介绍的也一并填写)。

  3.出示《故宫博物院导游图》,边讨论,边填写,边讲析。

(图,见文后)

  讲析:

天安门是文章导游的起点。

“里”、“前面”、“东西”、“北面”、“中心”等词语标明了方位。

“从……往里走,沿着……穿过……到……。

走进……”,“过了……就到了……”表达空间转移的走向。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介绍这座宠大的建筑群,作者选取了沿中轴线由南而北的顺序,使读者很快来到故宫最重要的建筑──三大殿。

对三大殿的建筑介绍有分有合:

4段、7段合,5、6、8、9、10段分;

有详有略:

太和殿详,中和殿、保和殿略。

文章选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而且很好的运用了这个顺序。

  

(二)学习课文11——19段。

第11段是过渡段。

在这之前介绍的是前三殿,顺便提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武英二殿,合称“前朝”;

在这之后转入介绍“内延”即后三宫,东西六宫。

  对“内延”的说明也有个重点。

那就是养心殿和储秀宫。

同是重点侧重面与对太和殿的说明又有所不同,不同在哪儿呢?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讨论。

除此之外,“内延”的其他建筑也采取了合写方法介绍。

“前朝”是皇帝政务活动场所,以“龙”为主要图案,“内延”居住后妃。

“凤”图案增加。

文章点明了这个主要特征的变化。

  (三)对照图,归纳板书。

  四、学习课文第20段,总结全文。

至此,我们游览观赏了故宫博物院中最重要的建筑物,对这座古代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有了初步认识。

这时,作者带着我们走出故宫,来到景山,居高临下,再一次回顾这座“城中之城”。

  同学齐读第20段。

“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既写出了站在高处俯视的景象,又呼应第二段未句对故宫总的特点的概括,形象的语言给读者贸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

“令人不能不惊叹”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文化和劳动人民的热爱,钦敬之情;

也是我们读到这里所必然引发的激情。

布置作业。

  1.将字词记入积累本,并进一步巩固。

  2.整理课堂讨论记录,完成练习一。

  3.预习课后练习二、四。

第二课时

  1.学习课文说明的重点:

太和殿、养心殿的内容。

进一步了解空间顺序和故宫特点。

  2.总结课文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说明三大殿的部分(4-10段)。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游览了故宫博物院,由于文章采用了合理的空间顺序,所以我们对这座古代建筑群的特点──主要是规模宏大。

布局统一,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节课,我们首先重点参观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进一步体会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学习按空间说明的顺序。

  1.指名朗读第4段。

三大殿的名称是什么,总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台基七米多高、三层。

  精美──汉白玉栏杆,刻着龙凤流云,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未进殿堂,我们已清楚的感受到三大殿的“形体壮丽,建筑精美”。

  2.提问:

现在我们来到了太和殿前,假如你是一位导游,你应向客人们介绍什么,并按什么顺序说明呢?

作为建筑物,我们应介绍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

作为古迹文物,我们还应介绍它的历史作用。

  现在就请一位同学带我们观赏一下太和殿的外观。

指名朗读第5段,注意突出事物特征的词语要重读。

这一段说明了太和殿的什么,请归纳。

  归纳分析:

介绍外观的高度,面积,格局和色彩。

列出具体数字说明太和殿的高、大,格局的雄传壮丽。

参照注释,同学们可了解大殿外部雕镂设计的华贵和精美。

色彩以金黄和红色为主,金色表示富贵,红色象征荣华。

上映湛蓝的天空,下衬白玉镶边的台基,的确是色彩鲜明,金碧辉煌。

具体说明了“形体壮丽、建筑精美”。

  3.现在,我们就要迈入这座雄伟大殿的门槛了,请同学们先阅读练习四,思考备答。

  指名朗读第6段。

提问练习四。

教师逐一归纳:

  ①方位词有:

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②立足点:

大殿正中的朱漆方台前。

③按空间顺序:

先以朱漆方台为立足点,由上向后再向两旁介绍下部布局,然后沿大柱导上,以中央藻井的雕金蟠龙为中心点向周围展开,介绍上部装饰。

  先择立足点,按照合理顺序,准确使用方位词语是运用空间说明顺序的重要环节。

太和殿内,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龙多。

座,雕龙;

屏,雕龙;

大柱,蟠龙;

藻井,蟠龙。

金色的龙成了太和殿的主宰。

文章怎样摹写梁枋间龙的图案的?

先总写“彩画绚丽”,然后分两组写龙的姿态。

“双龙戏珠、单龙翔舞”,主谓短语,对称整齐;

“行”、“升”、“降”,排比出不同姿态;

很自然的归结为“多态多姿”。

最后加上”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一句,更烘托出龙的气势。

短短一段,十二次写龙,摹写简洁生动,太和殿,简直成了龙的世界。

为什么要这样多的摹写龙呢?

因为故宫建筑,尤其是“前朝”建筑,突出的就是龙。

皇帝自命“真龙天子”,龙是皇帝的化身,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因此,对故宫中心太和殿的说明也突出龙,这样,使建筑的特点得到明确。

  4.阅读第6——10段。

思考回答:

  强调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突出皇权这个核心,皇帝的宝座就在这八公里中轴线的中心点。

  第7段介绍的是什么?

用意是什么?

描摹大典的历史画面,说明太和殿在政治上的重要作用。

  比起太和殿来,中和殿和保和殿说明得简略得多,为什么这样处理详略?

三大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

从政治角度来说,它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是皇权的象征;

从建筑角度来说,它是故宫最大的大殿,是故宫建筑群中“形体壮丽、建筑精美”的杰出代表,首屈一指,因此详细说明。

  二、学习课文介绍养心殿到御花园的部分(16——19段)

  1.阅读16——18段。

相对于太和殿而言,东西六宫介绍得比较简略,但也突了几处建筑,是哪些?

重点说明的是这些建筑的什么内容?

为什么?

突出说明了西边的养心殿,重点没有介绍它的建筑、装饰,而是说它的历史背景。

还突出说明了西六宫中与慈禧太后有关的几个宫院,以储秀宫为主,重点点明慈禧太后的挥霍。

这样选择说明重点和重点方面既避免了重复,还介绍了有关知识。

使我们在赞叹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贡献的同时,也认识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对故宫有更完整的认识。

  2.指名朗读第19段,思考讨论练习六。

介绍宫殿,尤其介绍太和殿,用的是精雕细刻的工笔画的写法;

介绍御花园,用的是速写笔法。

由“亭台楼阁”到“点缀其间”,寥寥三十三字,写出布局特点,烘托环境气氛。

正如文中所说,这里“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不同的事物,运用不同的笔法。

给读者的感受是景致典雅,布局和谐,耳目一新,仿佛参观之后享受到休憩之趣。

  三、总结。

  这篇课文按空间顺序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这座“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突出了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在赞扬祖国古代建筑的宏伟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同时,也对封建统治者的专权挥霍做了揭露。

  故宫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

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装饰雕镂更是纷繁复杂。

把这个建筑群介绍清楚是很不容易的。

作者成功的运用了空间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很好的体会、学习。

  首先,文章选择了一条重点突出的、合乎事理的空间顺序。

那就是在概述全貌后,经天安门、端门,选择了午门为说明起点,然后依次介绍前殿、后延,最后神武门到景山结束。

由南往北沿中轴线为序正与故宫建筑本身的序列吻合,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其次,在空间顺序的线索上,选择最能反映故宫本质和建筑特点的太和殿、养心殿等详写,其余略写,繁简适度,有合有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者,准确的运用了表示时间的方位词语,简洁而清楚的使用了表明走向的词语,使空间顺序一目了然。

描写适度,既突出了事物特点,又不蔓不枝,十分得体。

  这些,同学们应当在以后的阅读中进一步体会,在写作中进行练习。

布置作业

  1.根据课堂笔记,整理完成练习二、三、四、六题。

2.思考练习五、七。

  

 

 写不尽的苏轼

大唐的风烟已逝,连同大唐的繁华和大唐的那些曾经耀眼的星辰,大宋的帷幕拉开,时光流转,西蜀的山水间走来了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顿时划亮了大宋王朝文化的天空。

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

他就是苏轼。

天才的苏轼、灵动的苏轼、超逸的苏轼、多情的苏轼、别致的苏轼!

千古大家绝千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为了他的到来,巴山蜀水望穿了双眸,大宋文坛翘首了千年,是日月精华的一种成全吗?

二十一岁刚过弱冠,便踏入京都,金榜提名,与其第同榜高中进士及第,让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惊叹,宋仁宗惊喜!

大宋何幸,得此奇才!

  难得的是苏轼是一座宝藏,时光是刀,世事如剑,在刀光剑影之中,腾挪飞跃的他练就了一身的才艺!

历沧桑,逐逝水,那绝代的才华越是熠熠生辉,灼灼其华!

横绝了千古难越的高度。

  他绝在父子三人合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在中国文学史上,父子、兄弟、叔侄并称的著名例子不少,如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三国后期的阮籍与其侄阮咸并称“大小阮”,西晋的陆机与其弟陆云并称“二陆”,潘岳与其侄潘尼并称“两潘”,明代公安派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合称“三袁”,等等。

但就整体的文学水平和社会影响来说,“三苏”才是独步天下的!

  他绝在挣脱了唐五代以来词的侬丽香艳,开创了豪放一派,屈子之浩然,陶翁之淡远,太白之超迈,杜叟之沉郁,纳之笔端,轻蘸淡墨,巨笔一点,就点出北宋的半壁繁华,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绝在和欧阳修在散文上并称“欧苏”,在聆听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失意后,我们能够随着苏轼思接千古,情系一身,“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然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又有何防?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轻裘雕鞍,纵马轻狂的过往他已经忘了,只有这明月清风的此刻才是心之向往!

  他绝在诗歌创作方面,他又与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并称“苏黄”,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无穷理趣,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丽,是诗坛的一道绝妙的风景。

  天地古今齐集笔下,日月风流情满江河,胸中沟壑,笔底波澜,前人谓之“苏海”,能够象苏轼这样能够在诗、词、文方面都堪称大家,真可谓千古一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然而苏轼已经遨游了仙境,其人间遗文,只是其脚下浮云吗?

无言诉说着千古的风流!

  而东坡的风流远不止于此,也许是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文学和艺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文学的个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成就艺术的个性,然而这种个性的形成又离不开个人的颖悟和灵慧。

  他绝在斜执笔,用侧锋,笔挟伟力豪气。

置“书贵瘦硬方通神”的训则于不顾,用既肥又扁的字形,吐露萧散风神。

在苏轼那里,书艺与他的文学成就一样,随着生命的流走,阅历的加深,愈益闪放光辉,通向美妙的境界。

他的书法丰润、雄健、朴拙、凝重、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因此被尊为书法“宋四家”之首。

有“宋代第一书法家”之称,这无疑是他深厚的书法功力、高超的书法见解、强烈的个性、完美的人格,和精深博大的学养的一种外化,一种诠释,一种喷发。

  他绝在以诗写画,以画蕴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苏轼之画,却是“画中有诗”!

苏轼的画“取诸造物之炉捶,尽用文章之斧斤”,他没经过任何系统的绘画训练,所以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依靠厚实的书法功底,旺盛的诗意灵感,对宇宙万物的一点禅悟,寥寥数笔,一派生机,把平生心志托付与古木竹石,在北宋的画坛上,心有灵犀,孤鸿振翼,把一腔赤子的天真寄托于率性的画之逸趣中。

平远中自有一份超然的深远和高远。

和画竹名家文同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

  他绝在不仅仅是这些,他还通音律,知稼穑,精品茗,谙歧黄之术,于天文、河治乃至烹调、酿造无不通晓。

  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达到苏轼的高度就足以让人仰视了,然而苏轼却“诗、词、文、书、画”五绝天下,也许这些才是他人生的最重要的支点,使得他能够摆脱俗世之中那个“小我”,靠近那个超越了一己兴衰荣败的达观超脱的“大我”,做飘渺的孤鸿横渡人世的悲欢,做飘然的智者笑对蜗角虚名,做世外的高人斜睨人生沉浮,做红尘的过客留下千古风流。

一蓑风雨任平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生的风霜并不因为他的奇才俊秀就不降临到他的身上,相反,回首处,却是无处不萧索,风雨如晦,是另一种形式的成全,砥砺品行,磨练意志,造就人格,成就人生。

  虽然他深知“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但是处庙堂之高,他却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和人格坚持,初入朝廷,他不满王安石的变法,忠言谠论,直而不随,“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不能见容于元丰,于是自请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处江湖之远的苏轼也没有忘记兼济天下之志,关心民生疾苦,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改革邑政。

惠民于实际。

  元丰二年,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他泼来,“乌台诗案”使得苏轼九死一生,侥幸被赦的苏轼战战兢兢,被贬黄州,闭门思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那时的他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被醉人推骂,湮没于众,然而“惊起却回首,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寂寞的苏轼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惊心而不移心,收魂而不丧魂,屈身而不屈怀的高洁和高尚。

  痛定思痛,他开始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寻找立身处世的方法,他选择了直面人生而不是逃避,儒家的治世,佛家的修心,道家的养身,被苏轼信手拈来,激浊扬清,存精去粗,批判继承,所谓杂佛老而不溺,主儒术而不迂,在最黑夜的旅程上,他放逐了心灵的扁舟,孤傲达观地穿越世俗的汪洋而不至于触礁。

心灵的自由也拯救了苏轼的寂寞无奈的现实,在黄州任上,这只缥缈的孤鸿面对黄州赤壁写下了惊世骇俗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鸿篇巨制,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阔壮观,那“东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宁静悠远,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千古一叹,那“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的睿智自观,无不是超越了自身悲欢,站在了宇宙高度而超然地反观自身的一种颖悟和超脱。

他慷慨淋漓地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笔蕴至情,胸凝浩气,超越的豪情万丈化为笔底的汩汩劲力,挟风雷动天地,谁说这不是人生的另一种叱诧和快意!

  元佑元年,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恰逢旧党司马光执政,对于旧派人物对新派变法的矫枉过正的一味否定的不满,引起了旧派的猜忌和排挤,苏轼再次请求外放,与其在朝堂之上被缚住手脚,不如去地方惠政于民,于是,先后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做过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的知州,所到之处,致力于地方性的赈济救荒,建立病坊(提供免费医疗的地方),兴修水利,整顿军纪,做一番不出卖良心的实事,苏堤无言,也记得苏轼的功绩,定州无言,却记得苏轼的一番整饬,军备肃然!

  元佑八年,新党重新执政,打击旧党,而苏轼被打入了旧党一派,苏轼被一贬再贬,绍圣元年被贬到惠州、新党觉得这一处罚还不够重,于是与绍圣四年被贬到儋州(海南岛)。

一直到元符三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才将苏轼赦免,却不幸病逝于回朝的途中—常州,风波乍歇,山林肃穆,天地动容,一代天才溘然长逝,身前的荣辱悲欢都化为烟云,身后的功业人格却铭刻天地。

  “苏轼何罪?

独名太高!

”苏辙如是说,然而苏辙即使不说,历史的双眸清澈无邪,不会不记得苏轼这一生挺挺大节,忠规谠论,但为小人忌挤,使不安于朝廷,木秀于林,独树一帜,终成仕途坎坷多舛。

然而,如果苏轼做官做得太顺,这世间也不过是多了一个高官清官,可正因为这无数的坎坷历练,成就了苏轼不朽的传奇!

 青衫磊落的他,仿佛正从风雨的郊外走来,竹仗芒鞋,“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就这样一蓑风雨,走向他曾经憧憬过的“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人野趣。

  然而,同样是面对风雨,谢灵运选择了去“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于魏阙之下”的工丽的山水诗中去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选择了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外桃源去独善其身,退隐田园,而苏轼没有逃,虽然生活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环境中,他却能遵从心灵的指引,实现对人生的积极的观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从容地做了一个摆渡者,长篙一点,繁华付水,而自己却翩然靠岸,守住了那个乐观、持重、朴拙、豁达、天真的自我!

  同样是面对风雨,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贾谊苦闷彷徨,柳宗元意志消沉,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然而,苏轼所受的苦难和逼害,和他的名声是成正比的。

乌台诗案是飞来横祸,九死一生。

有一位和东坡同关一个牢房的官员,耳闻审询东坡的过程,写下这样的诗句“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我们可以想象,不论是肉体,还是精神,苏东坡都备受摧残。

被贬黄州,等同犯,“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还得亲自耕种养家,有如一个农夫。

远谪海南,没衣没药无食,几乎客死海角天涯。

打击是一串串,逼害是接踵而来,贾谊死了,柳宗元死了,李贺死了,李商隐也死了,但苏东坡没有死。

苦难和逼害,没能将苏东坡打垮,却让他更加乐观豁达,回顾自已颠沛一生反而引为自豪: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同样的面对风雨,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随遇而安,而是用超然的态度,以平常心对待,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苦难是更大的磨砺,而豁达乐观,荣辱不惊也是一种养身之道吧?

不然,遭受重重打击的杜甫就百年多病,客死江湖,而曹雪芹呕心沥血,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一把心酸泪中凄然远逝。

  同样的面对风雨,他没有做骑墙派,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

光明磊落,一世坦荡,他更能积极处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同样是面对风雨,他能够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一面体验着“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一面又轩昂着“诗穷而后工”的独特感受,这样独特的人生价值观,是他的灵魂和气度,是他的气骨和诗胆。

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

  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有一派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和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的善良心肠的天真稚童!

  无情未必真名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简单的词句,挚情的话语,深沉的凄怆,人生最凄惶处莫过于这样的生死茫茫,天人永隔,然而“天若有情天也老”,正因为上天无情,才显得人间有爱。

这爱能够超越生死,抵达灵魂,变短暂为永恒,化腐朽为神奇,非有情之人不能深味,非衷情之人不能体察,非挚情之人不能拥有。

 正因为情到深处,不能自己,才从多情的心扉里迸发出这样的伤情断肠的话语,最动人的情感,正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王弗何幸,担此深情!

 她是苏轼的结发妻子,十五岁就嫁给了苏轼,是青神县中岩书院老师王方的女儿,而她所嫁的苏轼是一个以爱情为美食的美食家,是一个浪漫的月夜徘徊者,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一个天真质朴的稚童,盼望着王弗能够带给他期待神往的红袖添香的温存,带给他牵魂引魄的心灵相偎,带给他两情相悦的惊喜。

 大宋的夜晚,和无数个清凉的夜晚一样的浪漫,苏轼挑灯读妻,他希望她是一本读不完的书,然而他错了,王弗固执地要他读书,一夜一夜地陪他熬下去,她是一个理性主义者,她要所嫁的男人出人头地,所以陪读的她比他还要专心,苏轼无由地感动,埋首书本,换得了进士的功名,王弗笑了,大宋那无数个耿耿良夜的美好期盼随岁月湮没。

这是一个完美的妻子和一个率性的男人之间的无法言说的不完美。

  虽然遗憾,但聪明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