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145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C.中国古典诗词一挥而就达到文学的最高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了。

D.丰子恺的漫画《瞻瞻的脚踏车》将瞻瞻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解析】“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褒义词,不可用于贬义。

“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

指对自己的能力等没有自信,不相信自己可以完成。

多用于贬义。

用在句子中本身没有问题,但后面还有一个“自己”,造成了语义的重复。

所以,不够精当。

“一挥而就”指一动笔就写成了。

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不能用来表达“文学的最高境界”。

因此也就只剩下D选项了。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_▲_)(2分)

A.珍视杨绛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就是对她最真挚的怀念。

B.电视剧《欢乐颂》播出时,收视观众和点击率一路飙升,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C.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D.徐凝的一首诗,让扬州及明月结下了难以分开的不解之缘。

【解析】B选项中“收视观众”是不能“一路飙升”的,能飚的应该是“收视率”。

且“引起了业界的关注”的是什么呢?

句子缺主语。

C选项缺宾语,及“采取”搭配的应该是“措施”。

D选项中“不解之缘”本身指不可解散的缘分,难以分开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

句子中的“难以分开”重复。

故选A。

4.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_▲_)(2分)

A.鸟儿啼鸣,婉转如古诗;

雄鸡振翅,欢呼着衔起了旭日。

解说:

这一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B.在一个清晨,两只黄鹂在树上欢快地歌唱。

“黄鹂歌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五颜六色爱国情怀冰天雪地锻炼身体

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你的笑容像一朵花,你的笑容像一幅画,你的笑容像一首诗。

解说:

这句话有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范围较广,有标点符号用法、有句子主干、有短语结构和修辞手法,对学生的要求自然就略高一点,认真才是硬道理啊。

C选项中“五颜六色”和“冰天雪地”都是并列短语,“爱国情怀”是偏正短语,“锻炼身体”是动宾短语。

因此,“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的表述不恰当。

5.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_▲_)(3分)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A)赏析沈从文的《端午日》,能了解湘西茶峒人端午节赛龙舟、抓鸭子等习俗,感受他们奋发向上、合作争先、向往自由的民族精神;

/(B)品读沈括的《梦溪笔谈》,能知晓我国古代人民在天文、地理、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科学成就,活字版印刷术就是其中的成就之一;

/(C)欣赏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能看到鲍西娅超群出众的才智,她欲擒故纵、先退后进,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了陷阱;

/(D)诵读朱自清的《背影》,能体会父亲肥胖的背影下浓浓的爱子之情。

【解析】A选项中“向往自由的民族精神”属于无中生有;

要知道,“向往自由”的往往是因为“不够自由”或是“没有自由”。

6.根据拼音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方格内,4分)

王羲之《兰亭序》帖的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

笔画之间的萦带,xiān细轻盈,笔断而意连,提按顿cuò

恰到好处;

整体布局上,前几行较收liǎn,中段逐渐放开并保持至篇末。

通篇一气呵成,具有xiāo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

【解析】这几个字都有点小九九,“纤”、“挫”、“敛”、“潇”等字在书写上还是有点小难度的,就看平时的积累了。

7.默写。

(每空1分,共9分)

(1)感时花溅泪,___▲___。

(杜甫《春望》)

(2)___▲___,乞人不屑也。

(《<

<

/span>

孟子>

二章》)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4)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

(鲁迅《自嘲》)

(6)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

(刘禹锡《秋词》)

(7)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8)近期,《中国诗词大会》在央视热播。

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动全民重温学过的古诗词。

假如你参赛,当右图徐徐展开时,你应该用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的“___▲___,___▲___”抢答。

【解析】名句背诵默写及其要求已多次谈及,不再赘述。

最后一题只要仔细看看图的构成就能得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答案了。

8.语文实践活动。

(8分)

扬州,一座古代文化及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古代文化】

扬州和《水浒传》亦有渊源。

宋江平方腊时,曾在军师吴用的指挥下,以扬州为据点攻占了润州(今镇江)。

《水浒传》中吴用的智谋随处可见。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

(1)

(2)两题。

吴用笑道:

“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

我有一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

如此,如此。

”晁盖听了大喜,攧着脚道:

“好妙计!

不枉了称你做智多星!

果然赛过诸葛亮!

好计策!

——《水浒传•第十六回》

(1)请根据这段文字将第十六回回目补充完整。

(2分)

杨志押送金银担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几个提示性词句“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杨志”、“金银担”,就能看出是“智取生辰纲”的情节了,因为是吴用谋划的,所以,就叫做“吴用智取生辰纲”。

(2)晁盖听了吴用的计策,大喊“好妙计”“好计策”。

这个计策实施的关键是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对此他们做了精心安排。

请根据小说情节,完成下表。

(3分)

人物

事情

刘唐

_▲_

把药下到瓢里,也来舀酒,药便混在酒中,假意兜半瓢吃。

白胜

【解析】这道题是对智取生辰纲核心情节的梳理。

原文是“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教人死心塌地。

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

这个便是计策。

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

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可见,名著要细读。

【现代文明】

一叶白帆沿着运河古道,从唐诗中缓缓而来,回眸已是千年。

如今,继润扬大桥开通和扬泰机场启航后,宁启铁路动车,又让扬州多了一条腾飞的跑道,从此扬州进入“加速时代”。

(3)某报记者登上宁启铁路首发动车,体验扬州“新速度”后,发布了一条微博(见下图)。

这条微博一发布,就有许多网友不断点赞留言。

网友一:

从身边小事做起,一点一滴都是文明。

小朋友,好样的!

网友二:

你用美丽行为展现美丽心灵,你是动车上最美的小孩!

请你参照网友的留言也为这个小朋友点赞留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点赞”哦!

“点赞”就要点出值得肯定、赞美的地方,再表扬一下;

而不是“我为你点赞”或“赞一个”。

答案示例:

你从地板上捡拾起来的是美德,你用你的行为诠释了文明,你点亮了扬州人心中的文明之光。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

(6分)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

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②包大中丞括:

包括,人名;

大中丞,官名。

③些小:

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

我们。

9.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歌的首句和文中的首段一样,作用基本一样,你完全可以“套打”。

如,总领全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点明中心、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起因、渲染气氛、铺垫照应(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分题目,建议扣住“衙斋”“萧萧竹”答两方面,当然,把“卧听”也分析一下亦可以,注意,要谈“作用”。

“衙斋”是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点明身份、听竹的处所和环境,照应了标题(“潍县署中”、“大中丞”);

“萧萧竹”,也有点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萧萧”指的是风吹动着竹子发出的声音,呜咽婉转,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为诗人联想到“民间疾苦声”和表达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

参考答案:

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得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为下文作者的联想作铺垫。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4分)

【解析】作者的情感还是很明显的。

尽管“些小吾曹州县吏”,但始终要“一枝一叶总关情”,要时刻关注“民间疾苦声”。

注意要“结合最后一句”,就是要找到着力点。

窗外的一枝一叶,是饱受风雨的百姓的化身,作为他们的父母官,又怎能不去关心他们的疾苦呢?

全诗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作结,更说明了作者对民情的体察入微,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千万不要提炼过于高大上,以至于空洞洞的(如忧国忧民、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反而及诗歌联系不紧密了。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

(15分)

刘善明,平原人。

元嘉末,青州饥荒,人相食。

善明家有积粟,躬食饘①粥,开仓以救乡里,多获全济。

少而静处读书,刺史杜骥闻名候之,辞不相见。

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甚异之。

五年,青州没虏,善明母陷北,虏移置桑乾。

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②。

帝每见,为之叹息,时人称之。

转宁朔将军、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善明以母在虏中,不愿西行,涕泣固请,见③许。

元徽初,遣北使,朝议令善明举人,善明举州乡北平田惠绍使虏,赎得母还。

建元二年卒,诏曰:

“善明勤绩昭著,不幸殒丧,痛悼于怀。

谥烈伯。

”善明家无遗储,唯有书八千卷。

(选自《二十四史•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饘:

zhān稠粥。

②持丧:

守丧。

③见:

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多获全济(_▲_)

(2)甚异之(_▲_)

(3)见许(_▲_)(4)朝议令善明举人(_▲_)

【解析】文言文实词一直是考察重点。

字词解释需要根据多年积累、在语境中推敲。

“开仓以救乡里”,因此,“济”可解释为“救济、救助、援助、帮助”。

“异”带了宾语“之”,应该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奇特”。

“许”文中应该是“同意、允许、许可”,即答应了他的请求。

“举”简单,用组词法解释,就是“推举、举荐、推举、推荐”。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_▲_)(2分)

A.宋孝武见其对策强直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B.为之叹息是吾剑之所从坠(《刻舟求剑》)

C.善明以母在虏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痛悼于怀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

【解析】“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用法主要是词性变化等,虚词在同一词性下还有不同的细分,如,“之”作为助词还分为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A选项中的“其”一是“代词,他”,一是“恐怕,表猜测”。

B选项中的“之”一是“代词,他”,一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选项中的“以”一是“介词,表原因,因为”,一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选项中的“于”都是“介词”,可解释为“在”。

12.翻译下列句子。

(1)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丧。

(2)微斯人,吾谁及归?

(《岳阳楼记》)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经典题型,无需多言。

可我忍不住又啰嗦起来,同学们,文言文翻译的诀窍,是什么呢?

就是——①连猜带蒙,力争读懂;

②逐字解释,用词慎重;

③查漏补缺,句意要通;

④注意句式,内外兼工。

(1)善明布衣(主语后面,应该作动词,穿布衣)蔬食(动词,吃素食、吃素斋),哀(悲哀、哀伤)戚(忧伤、哀伤、悲伤)如(如同)持丧(服丧、守丧)。

后两句都是课内名篇中的句子,应该没问题的。

注意第二句中的“微、归”和问句形式,第三句中的“美、私”和判断句式。

13.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刘善明的特征。

①_▲_②_▲_③_▲_

【解析】“特征”“四字短语”。

可以是“形容词”组合的并列短语,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短语,四个字就可以了。

如,勤绩昭著、善良质朴、刚毅正直、孝顺清廉、乐于助人、孝顺母亲、不畏权贵、节俭清贫、喜爱读书。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16分)

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

白雁

①丝绸之路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一条古代中国腹地连接亚非欧商业贸易的通道。

经过这条通道,中西方互通有无。

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就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了中国。

②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

黄瓜最初叫“胡瓜”,公元6世纪前传入中国。

“胡瓜”为什么改叫“黄瓜”呢?

原来隋炀帝因为有鲜卑血统而“讳胡”,所以将涉“胡”的字眼一律更换。

按照五行学说,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黄色属于中央之色。

隋朝以鲜卑血统入主中原,为了宣示隋皇室统治的正统性,才无视“黄瓜”之绿色而改为黄色。

④其实,具有传奇色彩的植物还不止这些呢。

大蒜的原产地是西亚和中亚,最迟在汉代传入中国。

它的最初用途是和西方一样作为药用的,后来又变成了辟邪之物。

原产于印度的甘蔗传入中国南方后,唐朝向印度学习熬糖法制作出了红糖。

唐代宗年间四川一带人探索出了制作白糖的方法,然后再次传回到了印度。

⑤丝绸之路上穿行的植物还有很多。

在这些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还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

(选自2015年7-8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14.结合全文,分析本文标题包含了哪些信息。

【解析】文章的“信息”自然是由文字来传递的。

把标题“丝绸之路上穿行千年的植物”拆开来、合起来分析一下就可以解读其中的信息了。

标题可以简单地拆解为“丝绸之路”、“穿行”、“千年”、“植物”等部分,逐一解读就可以了。

4分,最好答4点。

①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互通有无的道路,②丝绸之路上的植物的穿行具有神奇色彩,③丝绸之路上的植物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改良,④丝绸之路上植物传奇变化的背后,有很多文化遗产的奥秘。

15.文章分别从哪些角度说明了这几种植物的“传奇色彩”?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析】“哪些角度”?

先找文章中的“角度”:

黄瓜名称的改变就具有传奇色彩(植物名称的改变),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和北非地区的两河流域(植物产地的改变),汉字演变(在汉字字形字义上的演变、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它的最初用途是……用法、提炼制作方法(植物用途的改变、新用途的探索开发及交流)……4分,还真伤脑筋,起码要答4点吧。

穿行的原因、传入的方式、历史信息、文化内涵、植物的变迁等角度。

16.请指出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第③段划线句——比如出土于中原黄河流域的甲骨文中有“来”和“麦”这两个汉字,就保存了小麦由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信息。

说明方法明显是举例子。

说明小麦是“西向东传入中原地区”,传递了“历史信息”,增添了“传奇色彩”。

举例子,用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小麦是外来植物,从而说明了丝绸之路上植物的穿行具有传奇色彩。

17.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第⑥节划线句子的理解。

材料:

“申遗”是某国家或地区以某一特殊文化遗产价值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为。

申遗成功后,可使该遗产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

2014年中哈吉三国“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

【解析】第⑥段划线句——丝绸之路正以它博大的胸怀向世人述说着它的历史……材料中的关键词有“特殊文化遗产价值”“较好的保护”“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两句中的共同信息是“丝绸之路”。

再结合“特殊文化遗产价值”“较好的保护”等词语,针对“丝绸之路”、“正以”、“博大的胸怀”、“它的历史”,“谈谈你的理解”就可以了。

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是中西方文化和贸易交流的见证,这一项目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交流,扩大三国之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而使三国人民甚至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更加密切。

(四)阅读下文,完成18-21题。

(18分)

孙子的麦收

王旭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了!

”孙子高兴地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

好玩着呢!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地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了。

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了,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

他想着。

“猜不到吧。

我割了二百六十棵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

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

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计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一点也不辛苦啊!

我把麦棵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

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

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者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8.请用合适的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