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204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A.21日,记者在泉水节办公室了解到,经市民、专家及相关业内人士建议、评选,l0件优秀口号作品脱颖而出。

B.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胜其烦。

C.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

D.在影片《2012》中,地震、冰雹、狂风接踵而至,火山穿云裂石,这些灾难带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震撼。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4月22日下午,鲁能泰山俱乐部常务副总韩公政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在图拔执教鲁能期间,与我们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谊,老朋友回归中超,真的是可喜可贺。

B.该报告认为,2009-2010年期间中国银行业贷款大幅度增长,从而免于陷入经济衰退泥潭。

但贷款的飙升意味着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上升,从而可能推动不良贷款上升。

C.4月23日,山东省卫生厅专家组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实验室检测和患者临床表现等,诊断该病例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D.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各市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将学生课业负担检测结果作为教育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行使普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调查。

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美国创新模式变革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发展日趋成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成功案例。

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我们不可能照搬其做法,但从中可得到一些启示。

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和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新世纪,社会强烈呼吁高新区的“二次创业”。

但十几年过去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前沿的高新区,仍没有彻底摆脱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的模式。

关键原因是缺少新技术、新产品的储备,缺少跨越式创意和创新模式的供给。

往往,我们在欢庆取得生产能力重大突破时,又同时发现,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又落后了。

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走自主创新道路是唯一选择。

科技创新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

美国的创新人才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而中国的人才需要在大学毕业后去磨炼。

这样,就形成了时间差,正所谓:

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尽管我们可以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进行改革,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但是,创新的未来仍属于“新生代”的年轻人。

学院式教育模式已不适合快速的发展与激烈的竞争。

如果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我们也无法走出“出国预备班”的尴尬。

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创新,让年青一代在跨越式的激烈竞争中及早站在制高点。

中国年青一代的接受能力与知识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超过老一代人。

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冲动和选择,创造环境使他们成长。

鉴于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增加自学习、自组织和从创意转变为价值的创新动力。

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对未来的储备。

在科技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今天”的暂时落伍并不意味着“明天”的落后,但是,如果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

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成为当务之急。

对下一代产品的开发研究及其市场开拓应成为重点。

创造学科交叉、技术集成、人才流动的环境和激励创新的评价体系定将为中国实现创新性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精英教育与教育公平应成为“一体之两翼”。

美国学者认为,创新过程中大致有三类人:

精英式人物不足1%,他们思维敏捷、引领潮流、统筹大局:

干将式人物不足10%,他们执行力特别强,属得力的“创新操盘手”:

工匠式人物占90%左右,数量众多,且替补性很强。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这一提法,但也理解其中有些道理之处,如同中国的一句俗话: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在创新竞争中,只有一批高端、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才能有实质性的希望。

6.下列对高新区“二次创业”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高新区彻底摆脱依靠来料加工和规模扩张的模式。

B.储备新技术、新产品,供给跨跃式创意和创新模式。

C.生产能力取得突破的同时,在新一轮竞争中走在前头。

D.走自主创新之路,并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7.下列不属于美国创新模式变革对我们的启示的一项是

A.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大学就开始培养创新人才。

B.改革教育体制,让年青人在激烈竞争中及早站在制高点。

C.改革科技体制,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以减少科技投入。

D.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同时,培养一批高端、领军的精英人物。

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所以我国人才的出现总是晚于美国,这让我们长期处于比较被动的发展状态。

B.“没有为了‘明天’的储备,则注定了‘明天’的失落”,言简意赅地证明了前文“追赶战略不能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观点。

C.“出国预备班”生动形象地指出当下国内教育的尴尬处境:

生送到国外培养。

D.引用“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意在说明精英、干将、都需要培养,不可偏废。

我们缺乏人才苗子,于是不得不把学工匠式人才都很重要,“兵”与“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2分,每小题3分)

封伦,字德彝,观州蓚人。

北齐太子太保隆之孙。

父子绣,隋通州刺史。

伦少时,其舅卢思道每言曰:

“此子智识过人,必能致位卿相。

开皇末,江南作乱,内史令杨素往征之,署为行军记室。

素将营仁寿宫,引为土木监。

隋文帝至宫所,见制度奢侈,大怒曰:

“扬素为不诚矣!

殚百姓之力,雕饰离宫,为吾结怨于天下。

”素惶恐,虑将获谴。

伦曰:

“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

”明日,果召素入对,独狐后劳之曰:

“公知吾夫妻年老,无以娱心,盛饰此宫,岂非孝顺。

”素退问伦曰:

“卿何以知之?

”对曰:

“至尊丝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

后,妇人也,惟丽是好,后心既悦,帝虑,必移,所以知耳。

”素叹伏曰:

“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索负责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

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大业中,伦见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每有承受,多失事机。

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

外有袁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

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

策勋行赏,必抑削之。

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

宇文化及之乱,逼帝出宫,使伦数帝之罪。

帝谓曰:

“卿是士人,何至于此?

”伦赧然而退。

化及寻署内史令,从至聊城。

伦见化及势蹙,乃潜结化及弟士及,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

遇化及败,与士及来降。

高祖以其前代旧臣,遣使迎劳,拜内史舍人。

寻迁内史侍郎。

萧璃尝荐伦于高祖,高祖任伦为中书令。

太宗嗣位,瑀迁尚书左仆射,伦为右仆射。

伦素险彼(bi,不正),与瑀商量可奏者,至太宗前,尽变易之,由是与瑀有隙。

史臣回:

封伦多揣摩之才,有附托之巧。

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

托士及以归唐朝,殊无愧色。

当建成之际,事持两端;

背萧瑀之恩,奏多异议。

太宗,明主也,不见其心:

玄龄,贤相焉,尚容其谄。

狡算丑行,死而后彰,苟非唐临之劾,唐俭等议,则奸人得计矣。

(选自《旧唐书卷.六十三》,有删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为行军记室署:

委任

B.非吾所及及:

比得上

C.虞世基幸于炀帝而不闲吏务闲:

娴熟

D.狡算丑行,死而后彰彰:

表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卿是士人,何至于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请于济北运粮,以观其变作《师说》以贻之

D.与瑀商量可奏者,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封伦“揣摩之才”的一组是

①公当弗忧,待皇后至,必有恩诏②素负贵恃才,多所凌侮,唯击赏伦

③伦赧然而退④伦又托附之,密为指画

⑤后心既悦,帝虑必移⑥乃潜结化及弟士及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隋文帝与杨素有矛盾,所以对杨素营建仁寿宫非常不满,杨素非常害怕。

封伦深谙皇后的爱好及文帝与皇后的关系,劝杨素不必担心,结果,正如封伦所言。

B.大业年间,虞世基受到隋炀帝的宠幸。

虞世基由于不熟悉政务,因而失误颇多。

但得到封伦韵帮助,他日益显贵。

C.宇文化及反叛,逼帝出宫后,让封伦列举炀帝之罪状。

在炀帝的严厉斥责面前,封伦惭愧地退下,自此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D.封伦非常嫉妒曾经推荐自己为官的萧璃,在太宗面前,经常把两人事先商量好的上奏的内容任意改变,导致二人有了矛盾。

第II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l)至尊性俭,故初见而怒,然雅听后言。

(3分)

(2)骤称荐于文帝,由是擢授内史舍人。

(3)党化及而数炀帝,或有赧颜: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①②小题。

(8分)

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遵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①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②有人评说此词沉郁豪迈已颇具豪放派之词风,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

15.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日:

“巧言乱德,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卫灵公》)

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2)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靡不有初,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大雅》)

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李密《陈情表》)

五、(12分)

16.PM2.5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机动车排放是PM2.5的主要污染源。

目前我国已有74个城市开始发布PM2.5监测信息,但各种质疑不断。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监测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未来的路很难也很长。

仔细观察下面的《美国颗粒物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历程》。

①请概括图表内容写一条结论(30字以内),②借鉴美国经验,就我国PM2.5的监测给环保部提一条建议(20字以内)。

两问答案标明题号,如答题纸上的方格不够用,多出的字,写在第一行方格之上的空白处。

(5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请你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要求:

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有人曾问过某位登山专家这样一个问题:

“①”

登山专家说:

“你应该向山顶走。

“②”

“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

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登山专家严肃地说,“③”

除了登山,④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你我都是人,还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吗?

②可不是吗?

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

③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

④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

⑤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口

⑥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一生都付母亲河

冯骥才

生命缘于水。

无论一棵小草还是一片森林,一只蝼蚁还是一个物种,一个村落还是一座城市,皆缘自于水和依赖于水。

因之,大地上任何民族的缘起皆受惠于一条大江大河。

当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逆时序地上溯到一个民族的源头时,最终一定迷醉在一片无比壮美的高山峻岭和冰天雪地之间的江河的源头里。

人类的源头在江河的源头里,人类的历史在江河的流淌中:

人类一旦离开了这些江河就必然消亡,所以,人们称这些最本源的河流为“母亲河”。

古老东方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几条巨龙般的长河自西天奔泻而下,激涌般地穿过山河大地,东入大海,一路浸润、滋养、恩泽了茫茫万里中华大地上的生灵万物。

它们就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中华民族感恩于赐予并养育自己生命的母亲,但谁把这无限大的报恩之情及其使命,交给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摄影家,并叫他心甘情愿地几乎付出了一生,来表达一个民族的良心与心愿?

这位摄影家便是郑云峰。

中等偏矮的个子,天生健壮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这些都适合于他所痴迷的摄影专业:

特别是他天性豪爽,富于激情,故而,头一次见到长江、黄河,即刻与这奔腾咆哮的大地上的苍龙一拍即合,成为知心与知音。

他最初与“母亲河”结缘是上世纪中期。

那年他40岁吧。

从那时起,他一边造小舟,入江心,搏巨浪,寻找“母亲河”最为动人心魄的姿容:

一边背着相机徒步而行,逆江而上,历尽艰苦与危难,最终进入三江源——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

他不只一次讲述头一回进入三江源的震撼,在那片30万平方公里罕见人迹的世界里,一如天国庄严而瑰丽的圣地上,他被净化了。

于是,他大彻大悟,到底是怎样的天地和境界才能创造人类与生灵?

他几乎是用跪拜的姿态拍下了他当时眼前的一切。

摄入他胶片暗盒的第一组三江源的画面是1986年。

随后,便激情难耐地一次次奔往那里。

自费、徒步、高寒、缺氧、车祸、遇险、饥饿、迷路、生病、孤独,但对于他这匪夷所思的艰辛,较步入天国的感受与发现,不如九牛一毛。

他早期拍摄的三江源是:

纤尘未染的蓝天,夺目而通彻的阳光,峥嵘的雪山,玻璃般纯净的冰川与湖泊,海一样黑压压的森林,肥软的草甸子间丰沛的清流,成群的珍禽与异兽,原住民天人合一的习俗和人文……这一切都被他的长短镜头珍藏下来。

他早期的作品更像一首首颂歌,惊喜的、兴奋的、激情的、明亮的:

他要做的是把他在天国里寻觅到的中华大地母亲的模样,告诉人们。

他做得既单纯,又虔诚,又快乐。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叶及至本世纪,郑云峰眼前的“天国”变了。

他每一次千辛万苦到那里,恶化的现实都令他惊愕。

冰川开始消融,绿草出现枯黄,湖水污染变色,沙漠气势汹汹扩张起来。

这变故除去全球变暖,更多来自人为的破坏。

随着经济开发的热潮而来的是,淘金热、虫草热、伐木热、开矿热和猎杀鱼鸟。

这变化让他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疼痛。

他没有挎着相机掉头而去,把绝望的现实扔在背后,相反他举起相机把这一切真实地记录下来。

他像当年不遗漏任何一处美一样,如今他决不放过所有必须正视的现实的丑。

他进了一个全新的摄影阶段。

他从唯美、激情、感性,变为审丑、冷峻、理性:

他用镜头证实和批判现实的荒谬,同时警示世人关注照此下去难逃的厄运与悲剧。

这一阶段,他在长江的拍摄,也从大自然的赞歌转向对即将逝去的山水的挽留:

他十分清醒地为长江水库化的过程留下了视觉的档案。

这样,他本人便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型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者。

这一转变出于一种文明的自觉和历史的责任,因而使他的摄影内涵与价值变得非同寻常。

一种严峻的基调和痛苦的呼叫充溢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将这些作品与他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三江源比较而看,常常使我感到一种震撼与痛彻。

由于摄影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人类学者开始使用相机做为田野调查的手段。

直观的视觉的现场记录带来的真切性、全息性以及特定的环境氛围,是传统单一地使用文字来记录不可能做到的。

于是,一个崭新的人类学的新的研究手段与学术概念受到人们关注,即“视觉人类学”。

对于郑云峰来说,由于他在自己的“母亲河”的摄影注入了记录现实与记录历史的意义,他更像一位生态学者和文化保护者,他的视角与镜头也更接近视觉人类学的理念。

这便使他的摄影作品有了多种价值。

除去摄影艺术本身的审美价值,还有见证价值、文献价值、研究价值,而且涉及生态、环境、民俗、遗产等诸多方面。

此外,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则是一种呼唤、激发与推动。

前不久见到郑云峰,我刚问道:

“最近三江源情况怎么样,有改进还是更糟?

”谁想到他竟哭出声来。

哭声是回答,更像控诉。

控诉我们这一代的无知、野蛮与贪婪,也哭出了一位真正知识分子与艺术家的心声。

我在本文开篇时说:

“谁把这无限大的报恩之情及其使命,交给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摄影家?

”其实没有谁,完全出于他的自愿与志愿,出于良知与使命。

可是,为什么如今我们的良知这么少,而使命又这么重?

郑云峰今年72岁,至今依然孤自一人端着相机在“母亲河”边流连。

他可以把一生付给“母亲河”,但他不可能永远站在那里。

地球是不会完结的,人们还要一代代生存和繁衍下去,可是他身后谁是来者?

(有删改)

19.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说“生命缘于水”,请简要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20.这篇文章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其中问句的使用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试举两例分析其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

21.文章最后闯“可是他身后谁是来者?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就这一问题给出你的答案。

22.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在不同的时间阶段,郑云峰面对三江源的变化,其心境及其摄影作品的功能(除了作为艺术品的审美功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按时间顺序分别概括出这种变化。

(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有棱角的陈独秀

张耐冬

似乎每个时代都有为众人所不容的清醒者,被迫害也成了他们集体的命运。

在历史学家称为“极端的年代”的二十世纪,更有清醒者们先被众人心悦诚服地推为偶像,后因政治原因被矮化、被侮辱,乃至遭千夫所指的怪现象。

“陈独秀”就是其一。

教科书里,“陈独秀”是一个思想不断退化、最终被时代洪流所抛弃的可悲角色,同时这一角色也带给我们离奇的诡异感:

为何这位启蒙的导师,一手缔造中共并成为初期党首的陈独秀,居然接连犯下“右倾机会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最终成为“反党”之“叛徒”?

真实的陈独秀,并非只是“党史”或“革命史”中的人物,因此他的很多人生选择,都出自其个性,而非百分百受到时代洪流的左右。

据其晚年回忆,“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优容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然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母亲的性格之遗传,也有影响。

另外,他自称“性情暴躁”,这一点却一直被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视。

人们往往只在一些轶事上谈到他的性格,诸如他收到沈尹默的诗作,直接跑上门去指责其字体“其俗入骨”,正体现了他直率冲动的性格,但对这种性格在他进行人生中重要问题的抉择方面的影响,却并不注意。

其实,陈独秀在面临人生难题时,常有一种另起炉灶、推倒重来的惯性思路,如组建中共,是在北大以教务长取代文理二科学长(即对陈文科学长一职的实际解除)以后:

转向托派,是在其遭遇党内处分、被解除中共党首职务之后。

这种思路与他易冲动的个性有何关系,多大程度上左右了他的人生选择?

这个问题并未受到关注,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单纯以革命史的角度作出的解释,即他的选择都是所谓大形势的变化驱使的,陈独秀个人并无太多转圜的余地,如此一来,陈独秀便成了革命的螺丝钉,除了完成自己嵌入某个具体时代任务的使命之外,再无作为人的个性可言,甚至连个人情绪都没有这是不真实的。

事实上,陈独秀棱角分明,且常有意气用事之举,这一点在1933年国民党开庭审判其“危害民国”的案件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当时陈氏故友章士钊为其辩护,章氏提出应由国民党与陈氏为首的中国托派联合“清共”,是为其脱罪,他竟拍案而起,当场直斥章氏之说。

面对个人之生死,陈独秀尚且如此,又怎会在建党、组织托派等问题上全然没有个性的作用?

陈独秀的棱角,是他作为政治人物的鲜明标记,而这也是他作为政治人物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从人格的角度来说,这种棱角是风骨,是儒家所谓“浩然之气”。

从政治家的标准看,这是大忌。

相比中共其他领导人,他没有周恩来的坚忍,没有朱德的谦和退让,没有毛泽东的强韧,棱角只让他自己在现实的挤压下鲜血淋漓。

个性让他成为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也让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既然是不合格的政治家,为何偏偏要选择政治?

这是陈独秀一生最大的问题,也是所有评论者必须回答的问题。

陈独秀是一个富于想象力的天才,是一个思想深邃的启蒙者,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社会活动家。

假若没有成为职业革命家,他会成为大学者,也可能成为观察家与评论家。

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他应该是卢梭,而不应该成为罗伯斯庇尔。

可是,在20世纪上半叶,卢梭偏偏要兼任罗伯斯庇尔的角色,这也是陈一生中最奇诡的事。

回到陈独秀生活的时代,他的选择不足为怪。

当时投笔从戎者甚多,若不参与革命只以启蒙为业,难入时代主流。

作为陈北大时期的挚友,李大钊、胡适等人也积极参与政治,作为其早年的相识,刘师培这样的大儒也曾是革命者。

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成为那个时代知识界的共同选择。

于是,并未亲身参与政治的鲁迅,在去世后除了“文学家”、“思想家”外,也被加上“革命家”的头衔。

由知识精英充当政治家,不但是中国传统士人情怀的延续,也是近代中国尴尬的现实。

从康梁变法开始,为变革而号呼奔走、为革命马革裹尸的,往往是知识精英。

陈独秀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很深刻,对时局常有惊人预见,可是他的应者寥寥,甚至还引起同道者不满,更不用说乡间父老。

知识精英与普通国民的沟通不畅,于此可见一斑。

但卢梭终究无法成为罗伯斯庇尔。

陈独秀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国民党的蒋介石时代,和共产党的毛泽东时代。

蒋借着党国体制建立起有效的统治,毛则发动农民组建革命军队,政治强人取代启蒙者,无论作为政治家还是启蒙者,陈独秀都是落败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