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280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 文言实词学案22.docx

步步高语文总复习一轮古诗文阅读文言实词学案22

学案22 文言实词

  

学案目标

 1.理解文言实词的几种现象,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2.理解实词推断的方法。

3.掌握实词选择题的技巧。

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知识点。

高考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在______题中单独考查,二是在__________题中重点考查。

1.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实词考查的最主要的一个知识点,掌握好多义实词,关键的有两点:

(1)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同时,要有所侧重,要牢牢记住出现频率最多的义项。

试写出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兵

 “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由此引申出“拿武器的人”——士兵,军队,由“士兵,军队”自然引出“战争”义项,由“战争”自然引申到“用兵策略、谋略”义项,而“士兵、军队”则是最常见的义项。

②朝

 “朝”的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朝见的事“政事”,又引申为“朝代”。

“朝见”“朝廷”则成了它出现频率最多的义项。

(2)因文定义。

在众多义项中选一个最符合语境的义项。

①下列加点的词注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②说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

A.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

(《促织》)

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古今词义差异有六种情况: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

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试说明古今词义变化特点。

①臣等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秦以虎狼之心,与中国抗衡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颜色不少变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义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又一个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

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

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__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________

④(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________

⑤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________

(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经过

(并州刺史高

,袁绍甥也)。

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

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博涉书记B.

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D.可以自娱

3.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同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起陪衬作用,这就是偏义复词。

试辨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偏义特点。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②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

④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

一、实词推断的方法有哪些?

实词推断,最重要的是分析实词所在的句子语境,包括处于什么地位(词性)、应该有什么样的含义(内容)、实词本身所传达的信息(词义引申)。

实词推断方法很多。

如:

①组词推断。

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是古代单音词的继承和发展。

组词推断,即以文言单音节实词A为语素组成双音节合成词AB或AC,依据B或C可推知A义。

如“赞助”,“助”是“帮助、辅助”,可推知“赞”为“助”义,又如2009山东卷“犯风而罢虞人”中“犯”可组词为“冒犯”,可见“犯”是“冒”义。

②字形推断。

依据形声字的形旁或其造字法如会意、指事等推断其义。

如“趋”字,“走”为形旁,自然与走路有关。

③成语联系法。

即借助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来推断。

下面重点介绍几种主要而常用的推断方法。

1.对称推断法(利用对举现象推断词义)

(1)充分利用句中加“△”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①殚其地之出,

其庐之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思

始而敬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忠不必

兮,贤不必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法的运用。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

‘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文推断法(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词义)

(1)利用连文推断法,试推断下面短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

“夫子若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

“彼一时,此一时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

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

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2005年北京卷《吕氏春秋·慎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连文推断法,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季布为河东守。

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

季布因进曰:

“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存以窥陛下。

”上默然惭,良久曰:

“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断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性推断法(根据词性推断词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大天而思之

大:

尊崇,形容词作动词用

B.因物而多之

多:

与“少”相对,指数量多

C.物畜而制之

物:

把……当做物质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D.思物而物之

物:

把……当做物质,名词的意动用法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孰与骋能而化之        骋:

施展

B.有物之所以成有:

掌握

C.故错人而思天错:

错误

D.则失万物之情情:

本性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2008·江苏卷,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

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

逼迫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

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

考虑

二、做文言实词选择题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做文言实词选择题的方法其实是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另外,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技巧:

①巧妙使用命题规则解题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难度过低的和过高的实词不会纳入考试范畴,但高考所考的文言文中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词,考生不要被题中出现的陌生词语吓坏,因为这些词大多只是起干扰作用,一般情况下命题者会将它的意思设为正确的。

相反,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比较熟悉的词,它的解释恰恰是常见却又常常出错的。

这叫疑熟信生法。

高考还有一种设错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诱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

②代入检验法

把这些实词义项代入到原文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

反之,则错。

这种技巧是必须使用的。

③排除法和认定法相结合

实词题一般是三对一错,我们可以认定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选项,把它排除掉,对没有把握、持怀疑态度的选项,则可推断,或代入,根据上下文甄别。

综合演练

1.阅读下列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公(指龚春所)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

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至四十余,始举于乡。

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公笑而谢之。

……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

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

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

一日,与诸亲朋游,至深夜乃归。

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

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

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

(节选自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发奇中,令人绝倒绝倒:

极为佩服

B.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易:

轻视

C.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烂:

光鲜亮丽

D.俱以游倦晏起晏:

安逸

2.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行,复召为法曹。

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

“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

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

(《北齐书·循吏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河王岳拜司州牧拜:

拜见

B.闻业(孟业)行行:

出行

C.业形貌短小形:

形体

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

寻找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可谓有过躯貌之用用:

才能

B.寻迁东郡守寻:

不久

C.以宽惠著著:

著称

D.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合:

集合

1.推断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并说明推断方法。

①冀得一归觐(    )

②下者飘转沉塘坳(    )

③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

④须其力疲,乃可击也(    )

⑤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

⑥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

⑦洪武十五年,太祖召见(方孝孺),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当老其才。

”(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王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     御:

抵御

B.三易马而三后易:

轻视

C.术已尽,用之则过也过:

超过

D.马体安于车安:

安稳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人心调于马调:

协调

B.今君后则欲逮臣逮:

捕捉

C.夫诱道争远道:

同“导”

D.上何以调于马上:

同“尚”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

“卿能暗诵乎?

”曰:

“能。

”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

棋者不信,以帕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其强记默识如此。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使背而诵之 背:

背诵

B.不失一字失:

丢失

C.局坏,粲为覆之覆:

恢复

D.棋者不信信:

诚信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强记默识如此识:

读zhì,记

B.善属文,举笔便成属:

读zhǔ,连缀

C.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加:

超过

D.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垂:

流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操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越王勾践反国 ②置胆于坐 ③饮食亦尝胆也 ④折节下贤人,厚宾客 ⑤振贫吊死

A.①③       B.②④

C.③④D.④⑤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苦身焦思苦:

使……痛苦

B.身自操作操作:

操练

C.衣不重采重:

重视

D.与百姓同其劳劳:

劳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

常戒其子曰:

“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

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

保身全己,岂不乐哉!

”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帝甚重之。

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宏顿首自陈:

“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令臣魂神惭负黄泉,愿还寿张①,食小乡亭。

”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列传》,有删节)

 ①寿张:

地名。

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道恶满而好谦恶:

憎恶

B.宗族染其化化:

变化

C.车驾临视,留宿车驾:

驾着车

D.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许:

赞赏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谦柔畏慎,不求苟进

苟进:

以不正当手段谋取功名

B.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

便宜:

此指应该办的事情

C.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草本:

草稿

D.及病困,车驾临视

病困:

因生病而想睡觉

学案22 文言实词

知识整合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实词活用 选择 主观(翻译)

1.

(1)①兵器 士兵,军队 战争 谋略,策略

②早晨 朝廷 朝见,上朝 朝代 政事

(2)①C [A.下句为“竟”义,B.上句为“顽固”义,D.下句为“快”义。

]

②A.狡猾(贬) B.聪明(褒)

2.

(1)①古:

父母兄弟等亲属 今:

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词义扩大

②古:

崤山以东 今:

山东省 词义缩小

③古:

求学的人 今: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词义缩小

④古:

外交使者 今:

出门时带的包裹 词义转移

⑤古:

羞愧,感到耻辱 今:

害羞,不好意思 词义弱化

⑥古:

中原地区 今:

全中国 词义扩大

⑦古:

秋日的天空 今:

秋季 词义转移

⑧古:

容颜,脸色 今:

色彩 词义转移

⑨古:

仇恨,怀恨 今:

埋怨,责备 词义弱化

⑩古:

遗憾,不满 今:

仇恨,怀恨 词义强化

古:

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 今:

帮凶,贬义词 感情色彩变化

古:

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

表示品德低下

感情色彩变化

(2)①那实际上 ②那个人 ③这一行是 ④亲近信任 ⑤平常人

(3)C [A.“书记”,同义复词,书籍,不同于今义。

B.“待遇”,同义复词,对待,不同于今义。

D.“可以”是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

]

3.①偏指“入”义,语义相对。

②偏指“急”义,语义相对。

③偏指“去”义,语义相对。

④偏指“园”义,语义相近。

重点突破

一、1.

(1)①竭尽 ②佩戴 ③慎 ④任用

(2)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推断方法 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意。

这叫对称推断。

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特点。

2.

(1)①豫色:

高兴的脸色。

推断方法 “豫色”作何解?

下文说,我前些日子听你说:

君子应不怨天,不怨人。

孟子说,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代不同了。

说明孟子此时对以前不怨天人的态度是有保留的。

由此可知,这“豫色”应是“高兴的脸色”。

这叫“连文”推断:

文章中语句连贯,相承相接,意义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因而可联系上下文语境来推断词句之意。

②诛:

讨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