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3057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6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东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doc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任务书

学校名称广东药学院(盖章)

专业名称生物技术专业

建设内容B

负责人黄树林

联系方式39352201

广东省教育厅制

二O一二年五月

填写说明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

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封面及简表中的“建设内容”填写“B”,表示与“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农林人才”等相关专业。

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生物技术

建设内容

B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修业年限

4

学位授予

门类

理学

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3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576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7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512人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名

黄树林

性别

姓名

黄树林

学位

硕士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硕士

毕业院校

武汉大学

职称

教授

毕业院校

武汉大学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广州市大学城广东药学院生科院办公室

电话

办公:

(020)39352199手机:

13650861746

电子信箱

shulhuang@

邮政编码

510006

主要教学成果

(1)2009.9,“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实践与探索”,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2)黄树林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7.12;

(3)黄树林获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2009.12;

(4)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07.12;(负责人)

(5)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2011.3;(负责人)

(6)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生物技术专业”,2010.9;(负责人)

(7)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2010.12;(主持人)

(8)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2009.12(负责人)

(9)广东省高教本科教改项目,“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构建”,2008.10(主持人)

二、主要参与人员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李浩明

硕士

教授

主管教学管理

邵红伟

博士

副教授

主管科技、“创新班”、实验班

李黄金

博士

教授

生物制药专业负责人

田素娟

硕士

教授

生物医药方向负责人

李青南

博士

教授

负责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刘顺会

博士

副教授

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方向负责人

余雪松

博士

讲师

生物技术安全评估方向负责人

何崚

硕士

助研

负责教学办公室教改工作

吴凤麟

博士

讲师

协助研究所科研促教学

沈晗

博士

讲师

负责科研管理及课外科技活动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承担研究型企业“创新班”工作

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公司

承担应用型企业“创新班”工作

广东工业集团

承担教学改革及产学研工作

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承担教学改革及产学研工作

四、建设目标

一、建设创新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团队。

具体包括:

①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一支能适应社会的,生物技术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能力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交叉融合的,起点高的创新应用型教学团队;②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及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积极性及主动性;③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教师走进企业等途径培养应用型青年教师。

二、创新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促进开放共享。

以《分子生物学》省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具体包括:

①1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培育新专业,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目标;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③以《分子生物学》省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④拓展完善“创新班”、新开设“实验班”,借助优势资源培养多样化的人才;⑤继续国际交流(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及短期培训,开拓学生视野。

三、以生物制药研究所为依托,以科研促教学,推动教学方法方式改革,教学促进科研的发展。

具体包括:

①以科研促教学,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开设设计性实验、科研课题设计、药物开发计划;②学生从进校伊始就进入到研究所和老师的科研项目组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思维;③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参加“挑战杯”和创新实验项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四、强化实践教学,以省级特色专业为基础带动生物技术四个方向的跨课程综合性大实验。

具体包括:

①生物技术专业四个综合性实验,分别是生物制药专业--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已实施五届)、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药物安全评估方向)--生物技术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综合性实验(已实施两届)、生物技术专业(系统医药方向)--系统生物医药跨课程综合性大实验(将要实施)、生物技术专业(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方向)--能源环境与酶工程综合性大实验(正在实施第一届);②构建“五个层次”的生物技术类工程集训实践训练体系。

五、整合资源,更新教学管理理念,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具体包括:

①确立以师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为师生提供正常教学、学习的良好后勤保障;②专业垂直管理模式与跨专业教学团队横向管理模式相结合,保证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建设方案

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简称生科院)是在生物制药研究所基础上成立的。

其指导思想是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发展。

我院注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本科教学中,以科研促教学为特色,开设多门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007年,生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08年,承担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课题1项;2009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2009年教改项目“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实践与探索——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0年,承担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生物医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2011年,《分子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当前,生科院承担5项国家级、省级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项目。

这些基础工作为接下来的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建设创新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1、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一支能适应社会的,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有能力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交叉融合的,起点高的创新应用型教学团队;

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是于2008年建设培养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黄树林教授是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特色专业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负责人;作为副主编、编委等参与全国“十一五”、“十二五”等教材的编写,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小企业项目评审的专家,并在SARS期间接受凤凰电视台吴小莉邀请参加“小莉看世界”的访谈节目,具有一定的影响。

该团队经过4年的建设,目前团队中有4名教师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名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对象。

该团队以校级生物学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致力于生物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及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的建设,结合广东省的区域特色,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研究、探讨和改革。

团队发扬“开拓进取”的团队精神,通过以科研带动专业建设,面向广东经济发展需求,开设生物制药、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安全评估、系统生物学等板块,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锻炼出一支高水平老中青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继续带动培养青年教师,对在课程建设、教书育人、教学竞赛、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促进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2、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及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积极性及主动性;

(1)制定教学团队发展规划。

教学团队制定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发展目标,团队负责人将建设任务分解逐一落实到团队成员,学院对团队的建设进行跟踪检查和监督,并根据建设任务对其进行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保证教学团队运行管理顺畅,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实现规划发展目标。

(2)建立团队成员考核评价机制。

确定团队成员的考核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评价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

教学情况、教研教改情况、教学论文和著作、教材编撰情况、团结协作及培养人才、科研情况等方面。

要完善团队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业绩突出的,给予重点扶持优先支持培训。

团队成员考核不合格,要提出警告或劝其退出团队。

(3)建立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

根须学校优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培养相关制度、考核标准和实施办法,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出国做访问学者等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教学梯队遴选方面,向教学团队成员倾斜,培育优秀团队成员成为学术带头人、教学骨干和科研骨干,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重点引进有国内外适合本专业经历的学术骨干。

3、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教师进修等途径培养创新应用型教师。

(1)参与和承担“创新班”、“实验班”的策划,教学从实战中获得创新思想,学习到新的教育知识和专业知识。

(2)培训老师尽早建立学术方向,提高学术水平。

在生科院生物学学科的大前提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纳入生科院的学科整体发展中。

(3)产学研结合:

加强产学研教育合作,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使我们教师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研发联合开发产品,如在北京、深圳企业中办创新班培养学生的同时,老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到相关企业、国内知名的研究院所或各级重点实验室参与实际的生产、研发或科研攻关,参加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培训课程或相关的学术会议。

(二)创新生物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促进开放共享;以《分子生物学》省精品课程为基础,形成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1、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培育新专业,及时调整专业建设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原由生物制药方向、生物技术药物安全评估方向、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方向、系统生物医药方向四个方向组成。

为紧扣国家与广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于2010年向国家教育部申请在“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生物制药”这一新专业,并获批准(教高[2011]4号)。

我们将继续培育生物技术其余专业方向,同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我们还将计划申报生物工程专业(以基因工程为基础,利用发酵技术进行生物转化及酶工程应用为该专业目标)。

(1)生物制药专业,

专业定位:

本专业是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定位是培养生物制药及相关行业,具有集成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始终以“市场需要”确定专业定位,并以“核心课程体系”培养核心专业能力。

“核心课程体系”将来源于生物制药研究所基因药物及蛋白药物的成熟科研成果应用于综合性实验,并通过将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整合,以基因药物的开发流程为主线设计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将本院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三门主干专业课《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设了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着重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

在总结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结合学科特点先后开设了单一课程的综合实验如:

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课、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酶工程设计性实验、抗体工程设计性实验等,基本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系统实验技能培养体系。

(2)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药物安全评估方向),

专业定位:

以生物药物安全性评价为专业特色,主要培养掌握扎实的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及其安全性评价相关技能,生物技术产品分析和检测技术(尤其生物药物毒理评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该专业以“生物技术药物安全性评价”为中心,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程的交叉融合。

理论课教学中,根据专业课程的内部关联加强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动物学》、《毒理学》和《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三门课程的实验进行整合,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围绕特定生物药物毒性检测这一主题,充分发挥我院学科特色和科研促进教学的教学模式,将学院的专利成果TCR基因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引入到学生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加强与企业(北京昭衍新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合作交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和就业平台。

(3)生物技术专业(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方向)

专业定位:

作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能源与环境生物技术定位于“培养清洁可再生能源、环境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等领域具有前瞻视野、专业娴熟、市场契合的应用型人才,重点致力于能源生产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生物技术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该专业通过开展特色实践教学,通过开设能源与环境立体跨课程综合性大实验,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支撑平台:

统筹《生物能源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两门专业特色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并整合了《生态学》、《微生物学》以及《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相关内容,即通过“环境废弃物(城市污泥、有机垃圾等)——>微生物、蚯蚓生物降解——>微藻培养——>生物柴油酶法生产”整个流程的方案设计、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对本专业方向核心理论知识的整合能力。

(4)生物技术专业(系统生物医药方向)

专业定位:

根据珠三角地区医药行业特点,通过建设分子生物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实验设计能力的创新型系统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重点突显以分子生物学为主线、生物医药为特色的完整系统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形成了以分子生物学为主线、生物医药为特色的完整系统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涵盖了从分子、细胞、机体、发育乃至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

整个课程体系是将基因定位及基因功能与应用,学生所学的理论课融会贯通,拓展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生物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以科研促教学为特色,根据学科特点,以系统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着力塑造学生的其创新意识与拓展能力,强调科研素质的塑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具体内容包括:

(1)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因此实践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根据生物专业的特点,调整理论课的学时数,采用多种授课方式,同时增加专业实践课、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和实验课等学时数,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实践技能,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步提升。

(2)科研能力的培养。

用应用基础平科研课题带动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实现向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我们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科学研究,组织鼓励学生组成团队申报生科院“国家级创新人才实验区”的课题,撰写标书,获得资助项目的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项目;将设计性实验、实验室开放所完成的实验课题形成实验报告,完成从基础、专业知识积累到专业实践训练的过渡。

(3)创业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选拔具有较高科研潜能,创新意识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创业性项目,通过参与创业的过程,学生不但能体会自身知识、能力如何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与发挥,而且完成了学以致用的过渡,也了解了学科的技术进步与发展动向、科研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方法等。

3、以《分子生物学》省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分子生物学(基因Ⅷ)作为标志性课程,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科类的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承上的课程包括:

细胞生物学、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启下的课程包括:

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技术药物学、抗体工程、酶工程等),为建立跨专业、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团队奠定了一定基础。

本项目将国家级“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特色专业、省精品课程等资源整合共享,对教师、学生充分开放,达到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核心课程群。

我院的专业基础课《分子生物学》2010年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并选定《基因Ⅷ》作为教材。

目前已完成课程设计,校外专家论证,编写教学大纲,拟定主讲教师,编写授课计划,编写新的实验讲义等准备工作,拟于2012年开始对2010级学生开始实施。

以最新一版的《基因Ⅷ》中译版为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材,将原来的10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36学时)增加到180学时(其中理论课108学时,实验课72学时)。

4、开展“创新班”、“实验班”的建设,借助优势资源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以教育部“生物医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为基地,开展在二年级暑假前筛选专业基础扎实、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进入创新班学习。

搭建不同特色的创新实践平台,以实现创新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创新班的模式如下:

与生物制药研究所联合开设“系统生物医药实验班”

实验班

(1)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以基因制药为特色):

依托生物制药研究所(研究所以创新生物药物为主要研究方向,以肿瘤新型基因治疗与药物研发为重点)有针对的培养有意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学生。

研究所将为每名学生指定了专职科研人员作为导师,并为每名学生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做到一人一题。

研究所专门为创新班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了本专业核心技术的流程化教学。

每周均组织创新班全体师生进行学术seminar,由学生通过PPT向全体师生介绍最新英文论文,并由教师实时点评。

(2)与研究型企业联合(以基因组学为特色):

当前主要加强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合作来完成,借助华大的基因组科学研究平台,培养有意在生物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专才。

每年从大三学生中筛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开展“2.5+1.5”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

(3)与生产企业联合(以基因检测为特色):

依托学院转让的科研项目推动产业化进程,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面向企业、面向实战的生物医药产业应用型人才。

当前,我院与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2.5+1.5”人才培养模式,选拔动手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进入该“创新班”,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在企业学习的教学大纲是教学委员会批准执行。

(4)系统生物医药实验班(与生物制药研究所联合):

目前正在准备向学校教学委员会申报“系统生物医学实验班”。

该实验班以学生兴趣为准,在新生入学后,由学生提出书面申请,导师组逐一进行面试筛选,挑选思维活跃、成绩优秀、求知欲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入班学习,计划录取人数约为10人。

实验班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和思辨能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生物医药创新人才开拓新的道路。

(实验班课程设置,课程与实践内容均由学生与导师组共同制定。

5、继续国际交流及短期培训,开拓学生视野。

生科院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的项目。

2007年,在学校的支持下,我院与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开拓了办学思路;2009年,生科院与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尝试合作,派老师到该医学院进行交流和实习。

2011年,我院与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学生的项目,生科院有3名学生通过审查公示,并于2011年9月交换到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进行半年的学习。

目前,3名学生已经回校,顺利完成了所修的学分,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已发回成绩单,学生成绩优秀,其中一名学生还获得台湾海洋馆两个月的实习机会并发现一种新鱼种,而且台湾海洋馆再次发出邀请,希望该同学在2012年7月-2013年6月再到台湾海洋馆实习研究一年。

2012年4月份,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继续与我校开展访问学生项目和交换学生项目。

通过上述的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项目的尝试与实施,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及短期的学术或实践培训,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

在两届生物制药研究所“创新班”学生中,学生参加了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及会议、中科院系统举行的暑期学习班等。

(三)以生物制药研究所为依托,以科研促教学,推动教学方法方式改革,教学促进科研的发展。

1、以科研促教学,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开设设计性实验、科研课题设计、药物开发计划;

(1)设计性实验

《转基因技术与安全评估》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安全评估方向)的专业课,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对该课程开设了设计性实验。

实验内容由学生设计并讲解,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筛选优秀设计方案,并把部分优秀实验设计作为实验课的内容,分组实施。

通过实验设计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对转基因生物的研发、鉴定、检测及评价方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选择实

验方案

、修改

和论证

设计

性实

验答

学生

查阅

资料

设计

题目

教师

提出

实验

目的

《转基因技术与安全评估》设计性实验流程图(已实施三届)

(2)科研课题设计

科研课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

尽管已经开设了大量的设计性实验,但是由于条件和学生人数的限制,让学生普遍进行自主设计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尚有困难,因此我们通过科研课题设计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规范的教学形式完成科研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科研标书:

开设于选修课,如《肿瘤生物学》、《抗体工程》等课程。

流程如下:

首先是理论准备阶段,目的是为设计性实验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并确定研究模型为:

针对分子药靶设计抗肿瘤化学药与生物药。

以分子药靶一章作为理论授课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研究团队,由学生自行完成备课与讲授。

由全体本科生导师组成评议组对学生讲课情况做出分析和点评。

第二阶段为确定选题阶段与标书撰写。

由各组学生的导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研究的方向与范围。

在大胆假设、自由选题、科学论证的原则下,学生提出各自的课题。

并与导师讨论课题的可行性,学生定题后,分别完成资料的查阅,研究方案的制定。

并严格按照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为模板撰写课题计划书,最终提交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为课题评定阶段。

本阶段将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进行点评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