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9317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doc

案例分析报告

题目:

唱片产业的转型之路

团队名称:

火蓝

团队成员:

目录

一、唱片产业发展背景

二、唱片产业形势分析

(1)SWOT分析

1.1行业优势分析

1.2行业劣势分析

1.3行业外部机遇分析

1.4行业外部威胁分析

(2)综合案例分析

三、唱片产业分析结论

四、唱片产业未来发展预测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唱片行业发展背景

21年前mp3的问世开启了数字音乐的大门,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使在线音乐独领风骚,唱片产业逐步由实体化向数字化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被开发的免费音乐下载平台让举步维艰的实体唱片产业雪上加霜,更多的人不再是通过VCD等传统唱片接收音乐,而是被新的数码产品所取代,渐渐地CD成为收藏品。

而中国盗版产业异军突起无疑又是唱片产业的一大威胁,滚石、华纳等知名唱片公司也在加速传统唱片产业转型,纷纷与音乐平台联手合作,意图力挽狂澜,改变被动局面。

今天,面临数字音乐,盗版等威胁的唱片产业摇摇欲坠,它是在困境中从此没落,还是突破重围?

它又该何去何从?

台湾历史唱片销量排行榜

历史排名

专辑名称

演唱者

销售量

发行年份

1

《吻别》

张学友

136万

1993年

2

《BADBOY》

张惠妹

125万

1997年

3

《真爱新曲+精选》

张学友

122万

1995年

4

《酒后的心声》

江蕙

116万

1992年

5

《泰坦尼克号》电影原声大碟

詹姆斯·霍纳

110万

1997年

6

《姊妹》

张惠妹

108万

1996年

7

《忘记你我做不到》

张学友

105万

1996年

8

《伤心太平洋》

任贤齐

102万

1998年

9

《梦醒时分》

陈淑桦

97万

1989年

10

《新鸳鸯蝴蝶梦》

黄安

94万

1993年

历史排名

专辑名称

演唱者

销售量

发行年份

1

《I'mOK》

陶喆

43万

2000年(1999年底)

2

《走过一九九九》

张学友

42万

2000年(1999年底)

3

《妹力新世纪精选》

张惠妹

41万

2000年

4

《爱情故事精选》

郑秀文

41万

2000年(1999年底)

5

《1019》

蔡依林

40万

2000年(1999年底)

6

《我要的幸福》

孙燕姿

40万

2001年(2000年底)

7

《范特西》

周杰伦

40万

2001年

8

《爱你爱的》

陈慧琳

37万

2000年

9

《不顾一切》

张惠妹

36万

2001年(2000年底)

10

《八度空间》

周杰伦

35万

2002年

在2000年以前,各唱片的销量均在100万上下浮动,但2000年以后销量降为原来的40%左右,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唱片行业在这一年销售量下降反应出行业形势即将发生巨变。

二、唱片行业形势分析

(1)SWOT分析

分析法简介:

SWOT分析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将唱片行业作为一整个大环境来分析。

1.1行业优势分析

1)拥有成熟的创作团队和商业模式

唱片行业经过多年的改善和研究在音乐制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稳固的流程,拥有经验丰富的实力创作团队。

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打造了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拥有完整顺畅的销售渠道,形成稳定的行业结构。

2)多样化的人力资源,迎合多样化的消费群体

唱片行业签约风格各异的歌手与音乐团体,打造不同曲风的音乐。

在演唱风格上独具优势,从而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3)唱片具有收藏价值

唱片不仅仅是音乐的载体,同时也可以保留某一时代的社会风气和人文景观,通过收藏唱片也表现了我们对喜爱明星的支持,帮助人们留存曾经的美好记忆。

4)唱片相比较单纯的音乐而言更具画面感

相比单纯的音乐,唱片的MV更能传递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表达歌曲的真实情感和神韵,增强观赏的视觉冲击。

1.2唱片行业的劣势

1)音乐水准下降

唱片行业竞争激烈,一些公司看准“眼球经济”效应,利用其制作出内容粗陋、水准低下的音乐来吸引消费者,为商业利益放弃对高品质音乐的追求,败坏行业风气,导致整个行业音乐品质的下降。

2)制作成本高

音乐人才的培养和唱片包装的巨额投资致使唱片的创作成本过高。

一些企业为了平衡售价,不得不缩减在制作上的费用,但音乐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奢侈,降低资金投入意味着以降低音乐质量为代价。

3)唱片本身的固有缺陷

数字音乐、网络音乐的便携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流畅清晰的视觉盛宴,而唱片会因为破损或陈旧而影响音质和画面感,加之其体积大不方便携带且价格不菲,相比较能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MP4来说,唱片是如此没有优势。

4)唱片性价比低于电子音乐

人们在购买一张唱片时可能喜欢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两首歌,在价格和获得的满足感上不成比例,而MP3、MP4等音乐收听工具可以只下载自己喜欢的歌曲,在获得同样的满足感的同时减少了资源与资金的浪费。

1.3唱片行业的机遇

1)网络技术的运用日益成熟

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线音乐平台日益完善,有利于唱片公司向在线音乐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2)各行业合作多样化

唱片产业合作日益趋向多样化,广告,彩铃,微电影等新业务的注入,为行业拓宽了传播渠道。

3)网站付费下载新模式的出现

微博上流传,今年底或明年初,唱片公司将联合百度、腾讯等几大音乐网站,推出免费试听、付费下载的新模式,如果消息属实,或许唱片公司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另谋出路。

1.4唱片产业的威胁

1)盗版市场的迅速膨胀

市场中发行商死守高价不降,导致盗版市场迅速膨胀,严重抑制正版唱片市场,导致堆压囤积,唱片公司持续性生产遭到破坏,阻碍资金回笼,周转难以维系生产发展。

2)各式替代品的出现

电子高新技术的发展,催发数字音乐产生,传统CD唱片产生逐渐落后,难以满足高新工具的要求,需求减少,严重冲击了传统唱片产业。

3)产业链的脱节

由于数字音乐和在线音乐的兴起,唱片行业的产业链受到一些冲击,以前是通过唱片制造商传给消费者,而现在是通过互联网直接传播给消费者,致使唱片制造商与销售链脱节,无法从中获利。

4)市场法律机制的不健全

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对市场监管力度不足,致使唱片市场混乱,对唱片销售造成严重破坏。

(2)综合案例分析

由上表可以看出唱片销量在第8年,也就是2000年销量发生了骤降。

百代旗下DamonAlbarn的虚拟乐队Gorillaz纪念三月初的新发专辑《PlasticBeach》给惨遭盗版蹂躏的唱片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该专辑作为一张唱片,却向歌迷提供了多媒体体验。

唱片的购买者可以获得特殊的代码,通过代码,歌迷便可以在Gorillaz的网站上进行电脑游戏,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观看漫画风格的MV,并收听实时播放的音频流,从而专辑获得大卖。

滚石唱片公司则没有那么好运,由于对市场敏感度不够,对早已改变的听歌方式视而不见,仍然使用老套传统的唱片生产——销售模式,再加之严重受到各式替代品和盗版的威胁,因而导致市场份额急剧萎缩,进而引发财政危机,使艺人纷纷选择离开,中流砥柱的离去便进一步加速了滚石的衰落。

最终,以传统唱片兴盛的滚石最终在新兴的网络在线音乐和盗版夹击下,逐渐走向没落。

百代旗下Gorillaz乐队专辑的大卖和滚石唱片的没落是唱片产业在各种外力冲击下应对战略不同产生的结果。

百代公司就是看准了行业变化的趋势,在服务形式上创新,不一样的消费体验抓住了顾客的心,从而获得成功。

滚石的没落也无不说明传统的音乐模式已经和这个时代脱节了,变革现存的产业模式,突破传统,才能在行业站稳脚跟。

一句话,唱片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变则通,不变则亡。

三、唱片行业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唱片行业有其内在的优势与外部面临的机遇,但盗版商的违法制造,数字音乐的发展,工具的进步,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快将传统的唱片产业逐步瓦解,唱片产业的升级转型迫在眉睫。

部分敏锐的唱片公司也已认识到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巧妙地借力卸力,同样利用网络平台,与各大音乐播放媒体合作经营或收购平台,以网络生产销售取代传统的人工销售和工厂制造,既节约人力成本也节约材料成本,同时也符合信息时代对于收听方便的大众要求。

这是唱片产业在生死存亡之际打出的一张妙牌,对现今的颓势有所缓解。

可是其一直是实行免费开放下载,通过捆绑业务和版权获利,对于整个唱片行业,利润显然是不够分配的,即使是实行收费制,同样会衍生网络盗版。

以此看来,唱片产业中兴首要需国家法律的完善,打击盗版;其次,要重视科技的力量,做到收听方式同步于收听工具;然后,要重视合作,积极与通讯公司拓宽彩铃,手机下载音乐等业务,拓宽获利渠道;最后,要与时代接轨,积极转型,寻找新的发展点。

四、唱片行业未来发展预测

唱片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载体,音乐文化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其传播形式在创新变革,但音乐不可脱离载体独立存在。

时至今日,面对网站付费下载新模式的出现,对于网络平台或许是机遇,兴许是更大的危机,更决定于各唱片公司是否能灵活运用该平台。

附录

什么是数字音乐?

数字音乐是用数字格式存储的,可以通过网络来传输的音乐。

无论被下载、复制、播放多少遍,其品质都不会发生变化。

目前,数字音乐产业己经确立了它在我国数字内容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传统音乐产业、电信运营企业和数字技术新贵们争相进入这一领域,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竞争优势的代表性企业相继涌现,对在中国市场条件下发展数字音乐产业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

由于是以数字格式记录和存储的,数字音乐数字音乐具有如下特点:

1.数字音乐抛弃了实物载体

从早期的蜡盘唱片、黑胶唱片到后来的磁带、CD,传统的音乐总是附着在某种实物介质上供人们消费和欣赏。

这些音乐载体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时代,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可触摸的外在形态。

数字音乐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

它以数字信号的方式被储存在数据库里,在网络空间中流动传输,根据人们的需要被下载和删除,它的传播不再依仗于某种实物载体。

2.数字音乐传输速度快

数字音乐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中传输,其速度是以物流方式进行传播的传统音乐不可比拟的。

尤其是在宽带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数字音乐在传播速度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3.数字音乐的音质不会产生损耗

传统音乐载体,比如磁带、CD等,在多次使用后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磨损,进而导致音乐品质下降。

而数字音乐因为没有实体形态,所以不存在磨损的情况,无论被下载、复制、播放多少遍,其品质都不会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刘鑫.Radiohead唱片业的多米诺[J].OVERSEAS海外,2009,11:

36—40

[2]胡军.世界主要唱片公司略览[J].CHINAAUDIOPHILE,2007,5:

33—34

[3]威廉.全球唱片业现状及展望[J].音像动态,2006,9:

128—129

[4]刘健.流行音乐产业数字化发展研究[J].社会发展,2009,4:

47—48

[5]伊小山.流媒体将拯救唱片公司?

[J].CEOCIO,2009,8:

17—17

[6]杨斐.国际唱片业的市场特征和发展趋势[J].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2009,1:

94—95

[7]JohnCDvorak.犯晕的唱片业[J].ChineseEdition,2002,7:

120—120

[8]施雪钧.传统唱片业面临尴尬[J].MUSICLOVER,2007,2:

8—12

[9]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12:

144—1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