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381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docx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

Ⅰ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基层医院及中医药技术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决定在“十五”期

  间投资巨额专项资金实施“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项目”(简称“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

该项目计

  划在5年内在全国筛选100项中医特色突出、临床实用、确有疗效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技术进行系统整理,

  在进行多中心、前瞻性评价临床效应和建立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后,向全国推广。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

  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系“百项中医临床实用技术”之一。

    

(二)技术介绍

    本技术是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实施、由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孔尧其主任医师为组长的针灸科专家组,经过

  多年的临床验证而总结出来的,是一种新型的能提高偏瘫患肢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的能力

  的有效方法。

课题组成员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出“头皮针抽提法”(将头皮针扎进帽状腱膜下层,当指下有一种不紧不松的吸针感的时候,行抽提操作,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至今已在临床运用20余年,总例数达2000多例,

  并与头皮针捻转法(将头皮针扎进帽状腱膜后,施捻转法得气,静留针20小时)作对照,系统观察180例,结果表明,

  头皮针抽提法的总有效率为%,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愈显率为%,与对照组的5%比较,差

  异更大。

    1.定义

    头皮针抽提法是用头皮针在头部针灸腧穴和某些区域而治疗疾病的一种针灸方法。

因其施术部位在头部,而中医

  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诸经皆归于脑”,因此,头皮针抽提法被认为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一种较好的治疗

  方法。

    2.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者,也可扩大至脑出血和脑梗塞等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偏瘫后遗症患者。

禁忌症:

    ⑴神志昏迷或生命指征不稳固者,禁用;

    ⑵头皮有瘢痕、肿瘤、严峻感染、溃疡和创伤者,禁用;

    ⑶施术部位为头颅手术部位或未植入颅骨者,禁用;

    ⑷怀胎者,忌用。

    3.治疗原理

    为什么头皮针抽提法能有效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的肌力呢?

因为本技术选取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为治疗穴位。

  顶中线属督脉,顶颞前斜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都有疏通全身经络和升阳益气、平肝息风的作用。

  同时,解剖生理学也认为,神经系统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功能定位,顶颞前斜线对应于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支配对侧

  肢体的运动中枢,因此,针刺顶颞前斜线,能达到治疗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的目的。

此外,根据生物全息律的原理,头部

  存在有一个与人体相对应的缩影,通过头部穴位的刺激,可以治疗身体对应部位的疾病。

4.临床技术操作

    

(1)器械准备:

采用32~30号(直径~)、1寸~寸(25mm~40mm)一次性不锈钢毫针、镊子、

  75%的酒精棉球、消毒棉签和干棉球等。

    

(2)体位:

坐位。

    (3)取穴:

取顶中线和顶颞前斜线。

顶中线:

在头顶部前后正中线,自百会向前至前顶。

顶颞前斜线:

在头部病灶侧,

  即瘫痪肢体对侧的侧面,起于前顶穴,止于悬厘穴,取上2/3节段。

    (4)消毒:

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针刺部位的皮肤,以及常规消毒医者的双手。

    (5)进针:

采用快速进针法。

顶中线:

由前顶穴刺向百会穴,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与头皮呈15~30度角,针

  尖对准进针点(前顶穴),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使针尖快速到达帽状腱膜下层,然后将针卧倒,再缓缓插入皮肤1寸

  左右。

顶颞前斜线:

由前顶穴刺向悬厘穴,用两根毫针接力刺法,即在前顶穴进针1寸,然后在第一针的针尖部位再沿同一

  方向进第二针。

(6)行针:

当指下有一种不紧不松的吸针感的时候,再进行运针操作,即用暴发力向外速提3次(约5秒钟),每次

  至多提出1分()许,又缓插至1寸,如此反复运针10遍,共计约5分钟。

    (7)留针:

间歇动留针2个小时,每隔30分钟运针5遍(约2分30秒)。

行针和留针期间,可结合患肢的运动。

    (8)出针:

出针时,应先以左手拿镊子夹棉球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慢慢提至皮下。

然后,将针迅速拔出,

  并以干棉球压迫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

    该方法隔日针1次,每周针刺3次,共12次为1个观察疗程。

    5.技术要领

    这项技术的技术要领:

    一是力度,必须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手指,然后形成爆发力向外抽提;

    二是速度,即瞬间速度要快,但针体又最好不动,每次至多抽出1分()许,不能将针体大幅度抽出。

6.注意事项

    这项技术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出现头皮板紧、不适、疼痛,甚而牵连到面部、牙关,可将针体适当调整,稍稍提出一点

  即可解除;如果出现晕针,则让患者平卧,把针退出少许,或饮少量热开水即可恢复。

    头皮针抽提法安全可靠、施术简便、易于学习,能显著提高偏瘫患肢肌力,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

  的能力,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Ⅱ参考资料

    

(一)脑血栓形成简介

    脑血栓形成是指流动着的血液在脑动脉内发生凝固,或血液的某些成分发生了聚集,使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其

  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梗死的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学“中风”或“脑卒中”范畴,是心脑血管

  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常常后遗“偏瘫”等症,肢体致残率极高,给广大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直是中西医学界高度重视的难题之一。

 

据国内部份资料统计,脑动脉血栓形成占同期急性脑血管病的%~%。

近几年的研究资料证明,随着儿

  童肥胖症和早发性动脉硬化的增多,脑血栓形成正趋向年轻化,发病率有增无减。

且目前我国中风发病率为80~120

  万人/10万人,已跃居我国疾病谱的第二位。

而据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

  据的公报指出:

脑内疾病所引起的肢体残疾约118万人,占全体残疾患者的%,我国幸存者中的3/4不同程度丧

  失劳动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中、老年人以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为主,而青、少年则以凝血功能障碍为多见。

    目前,血栓形成的机理仍沿用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于1856年提出的三角原则:

①血管壁的损伤;②血流转变;

  ③血液成份的改变。

    患者脑血栓形成后,病灶对侧上、下肢会出现瘫痪,肌力可下降至0级,并容易并发肺炎、褥疮、肢体肌肉萎缩、

  关节变形等症状。

因此,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肌力,然后通过生活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是该病康复的

  重要任务和目标。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脑血栓形成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应标准。

    ⑴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⑵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⑶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⑷一般发病后1~2日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⑸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⑹腰穿脑脊液一般不该含血;

    ⑺CT检查发觉脑梗塞部位。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和《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

    ⑴主症: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⑵急性起病。

    ⑶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预兆症状。

    ⑷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有主症2个以上,急性起病,结合舌、脉、诱因、先兆、年龄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标准:

    ⑴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

  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⑵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

  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⑶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

  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⑷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

白,气短乏力,口流

  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⑸阴虚风动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

  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3.辨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和脑出血的鉴别

鉴别点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风湿性心脏病

高血压

发病年龄

60岁以上

青壮年

50~60岁

发病形式

较慢(数小时至数日)

最急(数秒至数分)

急(数分至数小时)

发病情况

多在安静、睡眠血压下降

和血流缓慢的情况下发病

常在心内膜炎、心房

颤动的情况下发病

多在情绪激动、用力、

血压突升等情况下发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常有

可有

多无

头痛

可有

可有

常有

起病时呕吐

常有

昏迷

常无

可有

颈项强直

可有

脑脊液压力

正常

正常

增高

脑脊液颜色

正常

正常

含血

3.辨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和脑出血的鉴别

鉴别点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脑血管造影

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部

位和狭窄处斑块溃疡

栓塞血管不充盈造影剂

血肿压迫出现血管移

位,小血管可因出血破

坏或附近血块压迫而不显影

CT扫描

显示大小不等、外形不一的低密度区,

于发病12h后出现,24h至1周边缘清楚,

12至24h内阳性率为62%,7~10d内为64%

出现低密度区

起病3d血肿区显示高密度阴影,3~7d内阳性率为100%,一个月后消失

    (三)其他疗法

    1.改善脑的血循环:

恢复血运,一般采用扩容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可以改善脑的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

  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范围。

    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烟酸、罂粟碱、维脑路通、654-2、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抗栓丸、已酮可可碱、培他定、西比灵等。

低分子右旋糖酐有扩充血容量,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避免红细胞凝聚

  作用。

每日静滴250~500毫升,连用7~10天。

    有人采用脱水与扩容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塞,有效率90%。

    具体方法:

发病后即用20%甘露醇25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入,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每日2次。

  3~5天后,再用脑血管扩张剂,如维脑路通或罂粟碱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7~l0次为l疗程。

    2.抗凝疗法:

适应于存在高凝状态的病人,目的是为防止血栓扩延加重病情。

用抗凝疗法前,通常应该行脑CT

  检查,证明为缺血性病变。

有出血倾向者,如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疾病及感染性血管栓塞忌用。

每日应测出凝

  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

常用肝素、香豆素类。

肝素12500~25000单位,溶于5%葡萄糖液500~l000毫

  升,缓慢静滴,通常每分钟15~20滴。

24~36小时达到应起的作用后,视病情掌握使用。

香豆素类同时口服,第1

  日200~300毫克,以后每日维持50~100毫克,治疗天数依病情而定。

    近几年有人以血液稀释疗法(即放出适量静脉血)治疗脑血栓形成,有—定效果。

根据病人体重、血压、红细胞压积,确定释出血量,一般在200~400毫升,输入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

    3.溶血栓疗法:

常用链激酶、尿激酶溶解血栓。

用国产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每分

  钟50滴,每日1次,l0天为l疗程。

    曾有人采用尿激酶颈动脉给药治疗脑梗塞,有一定疗效。

—般在发病后24小时之内应用,取尿激酶2万单位加入

  生理盐水l00毫升中,颈动脉加压滴入,每分钟15~2O滴,1~3次治疗即可。

    还有用蝮蛇抗栓酶颈动脉内给药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溶栓疗法,无论是静脉给药还是动脉给药,都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用药时机。

一般认为,溶栓药物应早期使

  用(脑血栓发病l天内,血栓富含水分,易溶解),见效快、疗程短。

溶栓和抗凝疗法一样,要密切注意出血倾向,

  需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

    4.防治脑水肿:

临床上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有三大类,即高渗液、利尿剂及自由基清除剂。

    高渗液能起到高渗利尿脱水作用,常用甘露醇和甘油。

①20%甘露醇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方面作用快,效果显著,且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如毒性最强的(OH)自由基,从而保护脑细胞。

有人以为,甘露醇能降低全血

  粘度,减少血管阻力,提高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

②甘油的长处是:

作用持续时刻长,反跳作用甚微,甘油可作

  为能量被利用,能改善钠泵功能,有利于细胞毒性脑水肿的消除。

促进代谢而改善脑功能。

渗透压性利尿作用较小,

  肾损害较轻。

    利尿剂也有脱水、降颅压作用,尤其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良者。

常用的药物有安体舒通、速尿、利尿酸等。

    缺氧后产生的自由基连锁反应,可使细胞膜发生过氧化损害,从而导致脑水肿和微循环障碍,所以应清除自由

  基。

常用的药物如地塞米松(或强的松)、巴比妥类、维生素E、维生素C,氯丙嗪、甘露醇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等。

地塞米松具有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的作用,抑制花生四酸从细胞膜上释放,从而抑制自由基对脑血管壁的损

  害,研究中曾发现地塞米松可促进消化道出血,尤其合并新抗凝片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故应慎用。

    5.高压氧治疗:

在脑梗塞急性期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可能有一定效果。

治疗是在密闭型加压舱内进行的,吸氧时

  间总共为90~1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有人用5%二氧化碳高压混合氧治疗脑梗塞,效果比单纯用氧更好些。

尽管高压氧和混合高压氧治疗脑梗塞有些报道有效,但是也有人认为效果并不可靠,所以目前未能广泛开展。

    6.外科手术治疗:

选择适应证较严格。

其适应证如下:

①颈内动脉外段血栓形成,管腔完全闭塞或狭小程度超过

  50%以上者,作血栓摘除以及动脉内膜切除术。

如果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都有血栓形成,可选择狭窄严重的一侧,先

  作血栓摘除术,使血流量增加。

②颈内动脉血栓形成尚未成立良好的侧支循环者,可作颈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支吻

  合术。

③大网膜移植术和脑-颞肌瓣覆盖术医治脑梗塞,通过临床观察,带血管蒂大网膜颅内移植,较游离的网膜移

  植和颞肌瓣脑表面覆盖效果好。

④如已形成脑软化灶,临床有颅高压表现,或有脑疝迹象者,经降颅压药物医治效果

  不显著,应迅速手术,清除软化坏死组织,或行颞肌下减压术。

⑤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时,可按照具体情形手术医治。

    7.中医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依据病人脉证,判断病情轻重、病位浅深、阴

  阳偏颇、气血盛衰、标本兼顾等辨证施治。

    8.颅脑超声波治疗:

超声波穿透颅骨通过脑实质时,机械振荡波被组织吸收,转化为热能。

组织受温热作用后局

  部血流增加,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有利于缺血区侧支循环建立。

每次治疗2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l疗程。

没有痛苦,无副作用,可以在康复期选用。

    9.神经活化剂的应用:

神经活化剂能改善脑代谢,防止脑坏死、变性,预防梗塞后痴呆。

常用的药物有ATP、

  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Y-氨络酸、脑复新等。

近年来用活血素等治疗脑梗塞受到重视,究竟哪种药物效果更好

  尚难肯定。

    10.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脂、高血糖:

目的是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血压过高、过低均需予以适当处理。

  血压过高时注意不要降压太迅速,以免影响脑血流灌注;血压过低时宜适当给予提高。

高血脂增加血液粘度,影响

  微循环,应限制脂质摄入和增加消耗,如功能锻炼。

可给予降血脂药物,如烟酸肌醇酯、安妥明等。

糖耐量低下是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糖耐量低下,且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

高血糖

  要给予适当的处理。

同时如要使用甘露醇、皮质激素时,应特别慎重。

    11.处理神经性内脏综合征:

脑梗塞发生后易并发许多内脏症状,如心电图改变(包括脑源性心肌梗塞)、呼吸

  节律异常、上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呃逆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脑梗塞的恢复和预后,应予以处理。

12.一般支持疗法:

脑血栓急性期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如有心肺合并症者,必要时吸氧、补液。

昏迷病人

  注意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翻身。

    13.针灸治疗:

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有研究资料表明,针灸可以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

  小板聚集和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及降低血球压积,达到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供氧,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

  最常用的为体针,根据瘫痪肢体选取穴位,结合补泻手法施术治疗。

近些年来,头针被广泛地用于脑血栓的治疗,

  还有人应用刺络法来治疗脑血栓,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脑血栓若能早期进行针刺治疗,并予以适当瘫肢功能锻

  炼,效果会更好些。

    (四)参考文献

    【1】朱明清,孔尧其等.中国头皮针.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

118

    【2】孙光荣主编.中风康复研究.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王永炎序

    【3】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12

【4】于致顺.针灸学报.1911;7

(1):

39

    【5】陆寿康,孔尧其等.实用头针大全.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

56-71

  Ⅲ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 头皮针抽提法提高脑血栓形成后偏瘫患肢肌力技术

    技术负责人 孔尧其 主任中医师

    技术参与人 徐福 林秀蓉 冯祯根 史红斐 俞国桥

    技术负责单位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技术协作单位 浙江省中医院 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金华市中医院

    杭州铁路中心医院 东阳市肿瘤医院

    组织实施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技术负责单位简介:

    本技术负责单位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是一所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

  医院。

    技术负责人简介:

    本技术负责人是该院针灸科主任孔尧其主任中医师,现任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头皮针

  研究会主任委员,是浙江省中医重点专科中风后遗症针灸专科的带头人。

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

  部,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并应邀赴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