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柳营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4125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细柳营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细柳营教案.docx

《细柳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柳营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细柳营教案.docx

细柳营教案

  

  【篇一】细柳营教案《细柳营》教学设计

  21、《细柳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顺畅朗读

  1、老师范读全文。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读,同桌间互相矫正读音。

  4、齐读全文。

  二、对照注释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小组猜读

  对疑难字句,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部分字词的含义。

  四、翻译课文

  1、请一位同学口头翻译全文。

其他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得的地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怎样翻译比较恰当。

  2、学生和老师共同矫正。

  五、质疑解难

  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字句含义理解的典型性疑难问题,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如军――军细柳(驻军)  上自劳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使――于是上乃使使节诏将军(派)(使臣)

  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 天子为动(被)

  结合以上环节,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朗读课文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思考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

  二、分析人物形象

  朗读课文后,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老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人物史料的介绍)

  明确周亚夫,西汉著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儿子。

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

历仁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

以善于将兵、直方持正著称。

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

本文既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壩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

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

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

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

“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

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

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在表赞扬。

  三、理解对比的写法

  指导学生认识文中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主要因为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

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

  明确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具体表现为

  1、文中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对比。

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中士卒常备不懈、严阵以待。

文帝在军营中两次“不得入”,并被守营门的官兵告知“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文帝按辔而行。

由此可见,击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

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时,众将士受宠若惊,极力讨好文帝。

而击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2、文中结尾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称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四、探究现实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例如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

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争取背诵全文。

  2、结合本课的学习,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细柳营

  对比

  霸上、棘门――细柳

  文帝巡视(上)“直驰入”    军士整装,严阵以待

  两次“不得入”

  “军中不得驱驰”

  “将以下骑送迎”        “请以军礼见”

  文帝评价“若儿戏耳”     “真将军也”

  【篇二】细柳营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复习(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夜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

  

(2)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形容词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4)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

  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6)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亡)/

  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

  (7)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封使…成为边界)

  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

  4、一词多义

  说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欢喜,高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稍微,略微)

  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

  (5)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6)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7)顷之,烟炎张天(调节音节,不译)

  (8)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

  4.焉

  

(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

  

(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6.且

  

(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失其所与,不知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4.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粹”,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故振慑(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卒,通“猝”,cù,仓促,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

  古今异义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

  ②名词作动词

  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左右既前同上

  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衣服,戴帽子)

  乃朝服(朝服穿上朝服)

  ③动词使动用法

  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④形容词作名词

  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⑤形容词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

  (6)形容词作动词

  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接近)

  荆轲废(废倒下)

  4.一词多义

  ①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

  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

  ②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

  ③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

……动词,解释

  毁其盆,解其棕缚:

动词,解开

  土崩瓦解:

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

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

  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

动词,解送,读jiè

  解元:

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jiè

  ④敢

  人不敢与忤视:

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

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

  ⑤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动词,回来

  秦王还柱而走:

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

动词,通“旋”,掉转身

  计日以还:

动词,归还

  一尊还酹江月:

副词,还是,hái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读xuán

  ⑥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

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

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

  ⑦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动词,通“震”,害怕,恐惧

  振长策而御宇内:

动词,挥动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动词,通“震”,震动

  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动词,振动

  振奋作声:

动词,振作奋起

  ⑧图

  乃骇而图之:

动词,图谋,筹画

  图穷匕首见:

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

动词,想,反复考虑

  ⑨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

动词,通“披”,戴

  二、文言虚词

  【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②结构助词,“的”/不译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③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而】

  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④连词,表承接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以】

  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③介词,按照以次进

  ④已经日以尽矣

  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

  【为】

  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

  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其人居远未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2、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3、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顾计不知所出耳(所出,宾语前置)

  4、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有所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岂&8226;&8226;&8226;乎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岂&8226;&8226;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事所以不成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四、重要词义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谒】请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信物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诚】①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诚】②的确,确实

  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对待

  轲自知事不就【就】成功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唯大王命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以次进【次】顺序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殿前的台阶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打开

  五.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发上指冠语出《庄子&8226;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语出本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

  《鸿门宴》

  ——司马迁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据守;内同“纳”,纳入)

  

(2)要项伯(要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7)拔剑切而啗之(啗;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豪同“毫”,丝毫)

  (9)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纳入)

  (10)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11)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1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非常(古义指意外之事今义十分,很)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细说(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省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今义省名)

  (6)持剑盾步走(走古跑今步行)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鱼肉古鱼和肉今鱼上的肉)

  (9)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两次今又一次)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吾得兄事之(兄: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一样用翅膀)

  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在当夜)

  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

  

(2)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籍吏民(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眼示意)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

  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

  (3)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

  豪毛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

  (4)形容词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急危急的事)

  (5)动词使动用法

  臣活之(活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同“纳”,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破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阻止)

  (6)动词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4.一词多义

  

(1)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诃,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2)如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固不如也(比得上)

  万事如意(顺、随)

  (3)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神态)

  (4)举

  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