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4285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9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稳定不变。

3.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一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

【答案】C

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神经-体液调节:

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4.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体温升高都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热增加引起的

C.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会引起皮下毛细血管舒张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同时还对某些腺体活动具有调节功能

【答案】D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详解】恒温动物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体温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则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B错误;

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会引起皮下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C错误;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对某些腺体活动具有调节功能,如肾上腺、胰岛、垂体、甲状腺等,D正确。

【点睛】注意: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的原因是体内产热量=散热量,不能从单纯的产热量或散热量多少来确定体温是否发生改变。

5.如图表示用电表测量膜内外的电位差。

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Na+通道打开,膜外Na+顺浓度梯度大量流入膜内,此后Na+通道很快就进入失活状态,同时K+通道开放,膜内K+在浓度差和电位差的推动下向膜外扩散。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电表不能测出电位差

B.受刺激后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C.从神经纤维受刺激到恢复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不偏转

D.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图中从静息状态受刺激到形成动作电位,电表指针会通过0电位偏转一次,由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又会通过0电位偏转一次,共2次。

【详解】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电表会测出电位差,A错误;

B、由于受刺激后,神经细胞兴奋,膜外Na+大量流入膜内,所以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是外负内正,B错误;

C、从静息状态受刺激到形成动作电位,电表指针会通过0电位偏转一次,由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电表指针又会通过0电位偏转一次,C错误;

D、由于神经元之间存在突触,当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D正确。

故选D。

6.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当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

【详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正确;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

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确。

故选C。

7.胃酸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在生物学上叫做()

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D.特异性免疫

【详解】胃酸为胃粘膜的分泌物,属于机体的第二道防线,为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点睛】

8.下列属于免疫失调的是()

A.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B.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细胞

C.移植的器官被细胞免疫排斥D.过敏原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

【详解】A、抗体与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为正常的体液免疫,A错误;

B、效应T细胞清除体内癌变细胞为正常的细胞免疫,B错误;

C、移入的器官是抗原,人体会产生抗体,抵抗抗原的侵入,是正常的免疫反应,C错误;

D、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功能失调;

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失调症,对于自身免疫疾病、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及正常免疫反应的区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一般会失去活性

D.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需经血液运输才发挥作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详解】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寒冷环境条件下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升高,A正确;

B、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因此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

C、神经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一般会失去活性,从而保证调节过程的精准性,C正确;

D、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而后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显然该过程中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发挥作用,D错误。

【点睛】

10.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且Ⅰ处和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相同

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或移走

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a是传入神经,b是突触结构,Ⅰ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Ⅱ是传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间

传递是单向的,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不能检测到电信号,A错误;

B、兴奋在结构b处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Ⅰ处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B错误;

C、图中b是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或移走,C正确;

D、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D错误。

11.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抗原不都是外来异物

②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③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④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⑤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过敏反应

⑥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完全丧失,体液免疫能力减弱

A.①②④⑥B.①②③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⑥

1.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①人体内部癌变的细胞也是抗原,因此抗原不都是外来异物,①正确;

②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因此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③正确;

④过敏反应一般不损伤组织细胞,具有遗传倾向,④正确;

⑤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⑤错误;

⑥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体内没有了T细胞成熟的场所,因此细胞免疫完全丧失,只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功能,⑥正确,即D正确。

12.如图为探究生长素对某植物茎段生长影响的结果,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生长素促进该植物茎段生长的最适浓度在10-7~10-5 

mol/L之间

B.继续增大实验浓度,会出现与不添加生长素组相同的实验结果

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该实验不能证明该植物茎段的生长只与生长素有关

从题图中可看出,生长素浓度设置为0的为实验的空白对照,从其它浓度的生长量可以看出,它们均能促进茎段的生长,在10-6mol/L时促进作用最明显。

【详解】A.据图可知,生长素浓度在10-7~10-5mol/L之间,离体茎的长度最大,表明该浓度范围是茎段生长的最适浓度,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则抑制生长,B正确;

C.在所设置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内,茎段长度均比对照组长,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C错误;

D.图中仅研究生长素与茎段生长的关系,此外茎段生长还需要其它激素,D正确。

13.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图中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在下列4幅营养关系图中,与其所表示的种间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关系最符合的是(  )

C.

【详解】题干中甲乙两种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A中的甲乙之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B中的甲乙靠在一起,说明乙仅仅从甲的体表获得了营养,甲乙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中的甲乙之间共同竞争丙,二者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D中的甲乙没有靠在一起,乙从甲中获取营养,所以甲乙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正确

故选D

1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以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A.1.2N0B.1.44N0

C.2.2N0D.3.6N0

【答案】B

考点是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考查对J型增长的数学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详解】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

λt中λ为某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1为增长率,所以该题中λ=1+0.2=1.2,所以经过2年后也就是第三年种群数量Nt=N0×

1.22=1.44N0,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弄清λ和增长率的关系,然后套用公式即可解答。

15.对某草原上仓鼠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A.总数量调查法B.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D.无法估测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

【详解】由于草原上仓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仓鼠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故选B。

16.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不变

B.图乙为“S”型增长,G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F点时进行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

分析图形:

图甲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图乙表示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

E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

G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图甲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始终增加,A错误;

图乙为“S”型增长,F点开始,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所以G点时增长速率为0,B错误;

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C错误;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生物学意义,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7.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10年和第20年种群的数量基本相当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大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

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详解】A、1~5年λ>1,而且基本保持不变,种群数量持续增加,A错误;

B、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B错误;

C、15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C错误;

D、20~30年之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D正确。

18.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青蛙数量增加可减少病毒的传播,可知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

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

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9.若下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

(1)若上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a为_______,b为_______,c为_______它们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用文字箭头绘制)。

(2)目前普遍认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

(3)氧气从血流上方到达a处含量_________。

【答案】

(1).血浆

(2).组织液(3).淋巴(4).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6).减少

据图示可知,血管A端为动脉端,血管B端为静脉端,1、2、3、4、5分别代表物质出细胞、渗入血管、渗出血管、进入细胞、渗入淋巴管;

abc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详解】

(1)由以上分析可知,abc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物质,组织液与淋巴和血浆之间是单向的,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2)目前普遍认为,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氧气从血流上方到达a处,由于中间存在组织细胞消耗氧气,所以氧气含量降低。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内容,需要考生分析图中各字母和数字表示的含义,结合教材内环境的知识解答。

20.如图是人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A、B和a、b、c代表相关结构,①、②、③代表不同的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a的形成与细胞器__________有关,兴奋从A传到B导致B兴奋,c的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一方面使骨骼肌颤栗,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______(填序号)的含量升高,产热增加。

这一过程的调节中枢在__________。

(3)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刺激_______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该激素调节血糖与胰岛B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有拮抗作用。

(4)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图中结构________(填a、b、c)上的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临床上可以切除__________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体的产生。

【答案】

(1).高尔基体

(2).内正外负(3).下丘脑(4).②(5).A(6).胰岛素(7).c(8).胸腺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题图分析:

图示是人体内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部分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神经元,a为突触小泡,b为突触间隙,c为突触后膜。

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1)结构a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静息时,c处的膜内外电位表现外正内负,当兴奋从A传到B导致B兴奋时,c处产生动作电位,即表现为外负内正。

(2)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一方面使骨骼肌颤栗,另一方面使肾上腺素和②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3)血糖含量降低时,会刺激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则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

(4)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某病人体内产生的某种抗体作用于图中结构c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递质)受体后,使乙酰胆碱受体退化且再生受阻,从免疫角度上说,该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临床上可以切除胸腺来治疗重度患者,其原因是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场所,切除该器官能抑制T细胞的发育,使淋巴因子不能产生,从而减少抗体的产生,但这也会使细胞免疫丧失和体液免疫受影响,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而容易被感染。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在维持稳态中

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突触的结构,掌握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识记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激素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21.下图为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甲为某病原体,乙~己为免疫细胞,①和②为相应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细胞_______可将吞噬的病原体进行处理并___________给T细胞识别。

(2)丙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在体液免疫中可作用于丁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作用于T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_________细胞。

(3)针对HIV的效应T细胞在产生一段时间后,无法识别新感染的细胞,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