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462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38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主要的民俗.docx

江西主要的民俗

江西主要的民俗

从定位上来看,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将是依托八大山人历史名人及其书画元素,以文化休闲和文化产业为核心内容,兼具旅游观光、市民休闲等辅助功能的南昌市文化休闲客厅、江西著名文化旅游景区、国际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目前,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文化观光鉴赏类项目较多,文化休闲、文化体验性项目不多,而且主要以书画艺术为主题,其它文化类型载体较少。

江西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以下一些:

一、江西传统工艺众多

1、赣砚制作工艺

江西自古以来就有传统的赣砚手工制作,并且制作精细,包括婺源砚和星子砚

(1)婺源砚, 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即“歙砚”,又名“龙尾砚”。

产于安徽歙州(今歙县),因名。

砚石因产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故又名“龙尾砚”。

现歙县和婺源均有生产。

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

歙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据北宋唐枳《婺源砚谱》载,始于唐开元中,到南唐时,设置砚务,专门为朝廷督制石砚。

这时,龙尾的制砚,达全盛时期。

直至南宋,砚台生产的规模,依然很大,赵希鹄《洞天清禄集》:

赞其砚石“细润如玉,发墨如汛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或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异象”,甚为珍奇。

《一统志》记载:

砚品有五:

一曰眉子石;二曰外山罗纹;三曰黑山罗纹;四曰金星纹;五曰驴坑罗纹。

所谓“眉子”即石材的纹理,象人的眉毛。

其中以金纹对眉子、水浪纹、雁攒眉子为歙砚三绝。

主要品种有:

眉子、眉纹、水浪、锦蹙、金星、金花、金晕、刷丝、枣心、泥浆、豆班、玉带、罗纹等名称。

紫玉金星石历来被人们推为珍品;金晕者颇华丽,称为妙品;细罗纹与暗细罗纹为极品等。

歙砚造型多变,图案匀称,线条挺劲,主要采用浅浮雕、浮雕、深雕、半圆雕等手法,以巧用纹理装饰见长。

1979年安徽歙砚厂生产的歙砚被轻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80年又被安徽省评为优质产品。

(2)星子砚。

星子金星砚,产自于江西省星子县。

以石中纹理金星称为金星砚,金星是星子石中的一种纹理,还有青灰色,有组细罗纹、金星和眉纹,金星砚是星子砚的统称,因此又称为“星子砚”。

金星砚,历史悠久,始于东晋,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

宋徽宗赵估赞其为“砚中之魁”,并赐名“金星宋砚”,从此名扬天下,被人们誉为“与歙砚同辉”。

金星砚,石质致密细润,坚而不脆,纹理妍丽,具有不损毫、不吸水、不渗水等特点。

其颜色以青灰、灰黑色为主;天然纹理繁多,有金星、金晕、金环、银环、眉子、水浪、牛毛纹、鱼子纹等,同时还有名贵的龙暝凤眼、金龟眼等纹饰。

金星砚以浮雕、浅浮雕为主,以圆雕、半圆雕、透雕为次,线条流畅,刀法简练。

造型有规格砚、自然形砚及平板砚;图案以传统优秀图案为主,制作出一批优秀品种,并在1985年和1986年获得“百花奖”,得到书画名人的极高评价。

许德衍、舒同、爱新觉罗.傅杰、欧阳中石、米南阳、萧劳等名家均为金星砚题词赞赏。

金星砚已成为馈赠、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工艺精品。

2、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

中国历史上将铅山连四纸为主要载体制作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今属上饶市。

境内峰峦起伏,水系发达,植被茂盛,水土保持良好,盛产毛竹。

连四纸的原产地在铅山县,明代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妍妙辉光,皆世称也”的精品。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有数处记载了铅山造纸状况,对铅山纸品种的连四、柬纸作了说

  

铅山连四纸制作

明,并给予很高评价。

  铅山连四纸产地分布在武夷山脉南、北麓,鼎盛时期有纸槽两千余张。

“片纸不易得,措手七十二”,连四纸的制作工艺程序十分考究。

原料要用毛竹的嫩竹竿,在立夏前后嫩竹将要长出两对芽叶的时候砍伐取用。

纸料需经几个月的日晒雨淋,使之自然漂白,生产周期长达一年。

连四纸依靠手工操作制成,无理化指标,全凭经验驾驭。

制造过程的技术关键:

一是水质,凡冲、浸、漂、洗所接触的水均不能有任何污染,须采用当地泉水;二是配药,药系采用水卵虫树制成。

  连四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

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

  连四纸制作技艺是历代造纸工人智慧的结晶,其技艺传承自成体系,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又难以完全用现代技术替代,显得十分珍贵。

但是,连四纸的生产对原料、时间、工艺要求都很高,成本也大,技艺仅靠口传心授传承,不易迅速推广,因此目前连四纸制作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保护。

3、瑞昌剪纸艺术

瑞昌剪纸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间风俗密切关联。

瑞昌地处南北交汇处,经过千年的南北文化相互浸润与渗透,瑞昌剪纸融进了南方的花巧和北方的粗犷,渐渐形成了粗细有致、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

瑞昌剪纸采用阴阳交互、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并采取“非镂空”的反常技法,使作品含蓄而不失典雅,神秘而又深刻。

  瑞昌剪纸口授手传,代代相承,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婚丧、制衣等领域。

瑞昌剪纸在反映现代生活题材及采用新手法、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

1986年,瑞昌剪纸被江西省文化厅纳入庐山之夏文化艺术博览会进行专题展出,同年,又被中国剪纸研究会推荐100套剪纸作品在广交会上展出;1988年,黄志纯、张友清、周少瑞等25名作者的41件作品收入中国15省市《雪花剪纸集》,同年有8件作品赴美国得克萨斯州展出并被收藏;1989年,瑞昌26位作者的39件作品被选入北京全国剪纸展览;1999年,在南昌市举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瑞昌剪纸作品展”,20件参加全国群众文化美术作品大展的剪纸作品全部获奖。

瑞昌剪纸以其独有魅力吸引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各个阶层,“中国剪纸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也接踵而至。

  瑞昌剪纸不仅艺术价值引人关注,潜在的装饰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商家的垂青。

如今,在瑞昌从事剪纸深加工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设计到制作,都集观赏性、知识性、纪念性、收藏性于一体,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向现代商品转化,由零散的形式向组织程度较高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剪纸产业大格局。

山村无户不剪纸

  瑞昌民间有“无户不剪纸,无女不绣花”的说法,足见剪纸的涉及面之广。

瑞昌的剪纸高手随处可见,仅凭一把剪刀就可信手剪来,无需画稿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剪出复杂多变的造型。

  正是广泛存在的精湛剪纸手艺,催生出一批城乡文化经纪人,他们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市场运作:

或收集民间剪纸精品,参加各种展览、比赛,使其升值;或出资邀请新老艺人集中创作艺术精品;或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艺术加工,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出售。

文化经纪人的兴起,重新焕发了一大批新老艺人创作激情,加上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把瑞昌剪纸引入良性互动阶段。

  瑞昌剪纸市场的扩大,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激发了剪纸艺人的创作热情。

善剪历史人物的夏畈镇朱朴光先生创作的《水浒108将》、《金陵十二钗》、《四美图》等剪纸作品经过市场运作,一次性获利8000元。

剪纸艺人分布最多的黄金乡,85%的村组有剪纸艺人,该乡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集中培训,并举办大型比赛,造浓剪纸氛围,有80%的农民从剪纸中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4、瑞昌竹编技艺

瑞昌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栖息繁衍。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偏西、长江中游南岸,有山竹面积66520亩,过去林区农民多以小山竹加工蔑器出售。

竹类有:

毛竹、筋竹、水竹、淡竹、苦竹、实竹、墨竹、小山竹等。

丰富的竹资源给了瑞昌竹编艺人无限的制作空间。

瑞昌竹编工艺工序复杂,要求精密、细腻,难度大,品种多,其工艺难以用现代机器代替。

竹编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栖息相关,主要制品有:

床、桌、椅、凳、厨柜、簸箕、米筛、篼、凉席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用竹编工艺品来装饰自己的生活。

1981建立了瑞昌南义竹编工艺厂,生产的花钵、花蓝、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等一百多种竹编工艺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瑞典、希腊等国。

近年来又开发生产各种园艺产品。

如竹篱笆、竹亭子、竹小屋等。

以传统的手工艺向现代大都市发展,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

瑞昌竹编“非遗”传承人田先敏。

田先敏,南义竹编厂厂长。

田先敏很不幸,童年的一场变故让他落下腿疾,家境的窘迫令他过早地离开了学校。

1966年,年仅15岁的他选择了背井离乡、学艺谋生。

他又是是幸运的,南义小山竹资源丰富,民间竹编艺人众多。

学艺路上,田先敏结识了许多能工巧匠。

大家悉心传授,自己刻苦钻研,3年后,田先敏学成出师。

之后,他编藤椅,制箩筐,解决了温饱问题;搞竹艺,跑销售,熟悉着市场行情。

1983年,他从武宁毅然返乡,在南义镇与人合办竹编厂。

身为业务厂长,田先敏在指导设计、加工竹制品的同时,还要克服行走不便的困难,广涉市场,推销竹编制品。

艰苦的打拼,让南义竹编一度十分红火。

市场在变化。

1994年,竹编加工业经营困难,田先敏承包了竹编厂,但未能把企业带出困境。

1998年,竹编厂生产经营更加艰难,迫不得已,田先敏努力拓宽加工领域,努力弥补亏损。

同时,他不断学习,反复实践,认真思考竹木制品路在何方。

2002年,田先敏自费参加广交会,认识了Bambotorches(竹火炬)、BambooTrellis(竹网格)……目睹着小山竹的美丽变身,感受着园林产品的外贸订单,田先敏震撼了。

返回家乡后,他瞄准中东市场,潜心研制竹制园林产品,终于走出困境。

他设计、加工、销售的竹编工艺品和园林竹木制品,2001年获第三届中国竹文化节和竹业博览会金奖,2004年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004年,南义竹编厂加工的竹火炬、竹篱笆和折叠式竹网格、水果篮等园林产品,成功销往以色列、意大利等国际市场。

 2005年,国外商函多了起来,田先敏工作更吃力。

面对着纷至沓来的英文订单,面对着各式各样的竹编工艺品和竹木园林制品,他唯有不断学习,学看英文订单,学与外商谈判,尝试革新工艺,学搞市场营销……时年54岁的田先敏快乐地学习着。

2008年被列入瑞昌竹编“非遗”传承人。

5、万载夏布

  

万载夏布生产追宗溯源可到东晋后期,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经过世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万载夏布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夏布既刚又柔、色泽诱人,“嫩白匀净,通行四方,商贾幅辏”。

唐代时,夏布被列为贡品。

1936年,万载夏布参加粤、湘、鄂、赣特产联合展销会、江西省运杭展销会和1942年江西省国货陈列馆特产展览会,均受好评,被评为江西三大特产之一。

早在上世纪初,万载夏布就已远销海外,享誉甚远。

《万载夏布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万载夏布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的一种文化载体,有独特的品质,其纱质细腻、经纬咸宜、不皱折、挺括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是一种纯手工的环保产品。

其制作分绩纱与织布两大部分,细分工序达几十道。

绩纱要用手工将湿麻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一般一天能绩二、三两纱,精工出细活,若要织出高扣数精品夏布,一天难绩一两纱。

织布有经纱、刷浆、上机、织造四道工序。

其中以经

  

纱、织造为难。

经纱多为男人,在阴凉的地方,将纱丝丝入扣,用细白米浆刷纱。

织布多为女工,织时亢热、严寒都不宜。

夏布用途广泛,可作床上用品、褥垫、墙布、门帘、工艺品、工业用布等。

  由于制作工艺和生产资金的制约,万载夏布虽久负盛名但未成规模。

在马步乡,有小型夏布加工企业的产品出口国外,但是由于缺少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难以强大。

传统产业要发展,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外,还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的改变,崇尚绿色自然、反璞归真意识提高,再加上现代纺织印染工艺,夏布这一传统产品必将再展新姿,再现辉煌。

6、彩瓷艺术制作

手工彩绘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在景德镇、唐山等瓷区得到发展,但多是以生产粗瓷为主。

50年代以后,在以新彩艺术形式与传统陶瓷彩绘技法的结合方面,景德镇出现了一些潜心探索的艺术家。

其中陆云山以传统国画画梅的技法为基础,结合新彩的彩绘特色,逐步形成了景德镇特有的“梅桩”画法,并以手工彩绘的方式进行大量生产。

徐成亦以国画没骨花鸟为基础,结合瓷的表现要求及造型的装饰要求进行彩绘装饰,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黄海云则是以传统“洋彩”的扁笔画法为基础,结合一定的传统国画写意画技法,保持“西洋画”一定的色彩感觉,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

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的刷花大家陈先水,吸收新彩技法创造性地发展景德镇刷花工艺,使成本低廉的“洋彩”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些艺人的艺术风格,以黄海云最为突出。

虽然有少数陶瓷艺人在新彩的手工彩绘上也有所创新,但就景德镇整个新彩发展的大局来看,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陶瓷艺术的创作气候。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制作首都机场大型陶瓷壁画,景德镇召集了大批陶瓷艺人与壁画创作者通力合作,如著名陶瓷艺术家张松茂、施于人教授等均参与其中。

这次合作力图体现设计者祝大年三近二十年景德镇新彩瓷艺术发展的基本面貌如前所述,新彩的手工彩绘虽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便在景德镇、唐山等瓷区得到发展,但多是以生产粗瓷为主。

50年代以后,在以新彩艺术形式与传统陶瓷彩绘技法的结合方面,景德镇出现了一些潜心探索的艺术家。

其中陆云山以传统国画画梅的技法为基础,结合新彩的彩绘特色,逐步形成了景德镇特有的“梅桩”画法,并以手工彩绘的方式进行大量生产。

徐成亦以国画没骨花鸟为基础,结合瓷的表现要求及造型的装饰要求进行彩绘装饰,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黄海云则是以传统“洋彩”的扁笔画法为基础,结合一定的传统国画写意画技法,保持“西洋画”一定的色彩感觉,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

(图3)还有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的刷花大家陈先水,吸收新彩技法创造性地发展景德镇刷花工艺,使成本低廉的“洋彩”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些艺人的艺术风格,以黄海云最为突出。

虽然有少数陶瓷艺人在新彩的手工彩绘上也有所创新,但就景德镇整个新彩发展的大局来看,还没有形成一种新的陶瓷艺术的创作气候。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制作首都机场大型陶瓷壁画,景德镇召集了大批陶瓷艺人与壁画创作者通力合作,如著名陶瓷艺术家张松茂、施于人教授等均参与其中。

这次合作力图体现设计者祝大年教授的设计要求,把装饰性绘画的厚重感和色彩感力图在瓷绘上体现出来,使景德镇新彩彩绘技法及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向前推进了一步,也进一步扩大了瓷上新彩艺术的表现空间,并对新彩在大型陶瓷壁画和瓷板画上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7、上栗和万载传统烟花制作工艺

万载是全国五大花炮主产区之一,万载花炮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万载花炮制作工艺于2005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这一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传统产业,在安全性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花炮品种达3000多个,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届花炮节将为期两天,期间将开展国际音乐烟花邀请赛、经贸洽谈、花炮发展高峰论坛、花炮精品展、迎宾晚会、彩龙表演(挑战吉尼斯记录)等活动。

在9月17日的“龙腾盛世彩龙”表演中,由江西彩天科技公司组织燃放日景彩色烟雾类烟花,总长度为2008米,将挑战吉尼斯纪录。

  2008年9月17日,两千零八米长的“龙腾盛世”彩烟彩龙,在中国花炮之乡江西省万载县成功燃放,创下最长的日景烟花燃放吉尼斯纪录。

这是继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烟花燃放之后,又一烟花视觉奇观。

  9月17日上午,2008米“龙腾盛世”彩烟彩龙在江西省万载县龙珠广场成功燃放,创下最长的日景烟花燃放吉尼斯纪录,

  

  

万载花炮文化节

当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负责人向万载县颁发了相关证书。

“龙腾盛世”彩烟彩龙日景烟花,打破了烟花只能在晚上燃放的传统做法,采用国外引进的安全、环保生化材料,花色、造型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艺术享受,为当地由传统型烟花生产向科技型烟花生产开辟了一条新路。

8、会昌传统藤器制作工艺

工艺概述

会昌县的藤器是民间传统工艺产品,早在清代,生产的篮、盘、托、箕、箱类藤器用具就行销各地。

民国期间,因藤器产品单调,款式古老,藤器只有农村少数工匠制作。

建国后,筠门岭圩藤器老艺人开始试编藤坐椅,为藤器生产开创了新路。

1958年,成立了会昌县城镇公社藤器厂。

1978年后,会昌藤器生产发展加快,由原来的独家生产,发展为多家生产。

1980年“会昌山”牌客厅套装藤家具被评为部优产品,1984年单双人藤沙发被评为省优产品,客厅套装藤器曾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

藤器生产主要分布在县城老城区、郊区的个别家庭,县各乡(镇)圩场旁的少数家庭简单作坊。

  会昌藤器制作是用杉条、赣藤(又名土藤)或海南藤作架,外用经防腐处理的藤皮编织而成。

有侍椅、沙发、排椅、茶几、藤桌、儿童用品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

经久耐用,雅观大方,款式新颖,具有不生虫、不霉变,凉爽舒适,四季适用等特点。

藤器制品透气性好,具有朴素、典雅之风格,以及较高的装饰性和欣赏性,自然天成,无污染,极具环保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多样化,藤器受市场上皮质、铁制品的冲击,藤器制品的市场逐渐萎缩。

编织的种类相比20-30年前减少许多,部分种类近乎失传,市面上流动的藤器制品也越来越少。

自然环境的恶化,藤器编织的原材料生长受到影响,资源缩少。

编织藤器的手工艺人收入低,而本地域的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此类手工技艺,面临后继无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增强,居家绿色用品的需求量必将愈来愈多,藤制品将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藤器生产的前景也会更加喜人。

传承发展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会昌藤艺于2005年成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手工业产品,会昌藤器从未停止进军市场的脚步。

在皮质、铁质、木质家居产品的冲击下,会昌藤艺产品该以何种方式重新挺立市场?

  衰落:

“象牙”变“柴梗”

  会昌县的藤器是民间传统工艺产品,早在清代,生产的篮、盘、托、箕、箱类藤器用具就行销各地。

它的制作主要用杉条、赣藤(又名土藤)或海南藤作架,外用经防腐处理的藤皮编织而成。

藤器工艺讲究,经久耐用,外观大方,具有不生虫、不霉变,凉爽舒适、四季适用等特点。

编织纹样主要以“米”字、“人”字型为主。

  上世纪初叶,因藤器产品单调,款式古老,会昌藤器只有农村少数工匠制作。

新中国成立后,筠门岭圩藤器老艺人开始试编藤坐椅,为藤器生产开创了新路。

1958年,成立了会昌县城镇公社藤器厂。

1978年后,会昌藤器生产发展加快,由原来的独家生产发展为多家生产,产品有侍椅、沙发、排椅、茶几、藤桌、儿童用品等8大类120多个品种。

1980年“会昌山”牌客厅套装藤家具被评为部优产品,1984年单双人藤沙发被评为省优产品,客厅套装藤器曾选送北京人民大会堂。

此时,会昌藤器“昂其值,居为奇货”。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会昌藤艺便逐渐步入寒冬,在市场上“四面楚歌”。

  在皮质、铁质、木质家具及工艺品的强势冲击下,藤器因为没有机械化生产的优势,阵地不断丧失。

如今,会昌藤器编织的种类相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许多,部分种类近乎失传,市面上的藤器制品越来越少。

原先以生产精美工艺家居产品闻名的会昌藤器手工业,成了只编织藤椅的“藤椅业”。

在家居市场一系列变化的消磨下,会昌藤艺从“象牙”变成了“柴梗”,艰难地向市场讨着生活。

  因为编织藤器的手工艺人收入低,年轻人又不愿意学习此类手工技艺,会昌藤艺濒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回归:

从环保和健康出发

  随着人们环保、健康消费意识的兴起,藤器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家居产品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会昌藤器似乎看到重回巅峰的曙光。

文平青作为会昌藤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乐观地说:

“藤制品透气性好,清爽怡人,具有朴素、典雅之风格。

加上其自然风格的装饰性,十分符合当前的消费潮流,市场潜力很大。

  文平青说,在会昌县城的各藤器作坊每月只能制作出600多张藤椅,只有提前个把月定货才能买到。

因为人力不足,文平青已推掉了好几批来自福建、广东的订单,回绝了来自吉安、梅州等地的好几位经销商的承销意愿。

他还说:

本来还有人需要制作藤质工艺品,但由于时间和精力不足,也没有去做。

  在会昌藤器的最新消费走向中,家居类和办公类坐椅占了主要份额,其次是餐饮及娱乐业用椅。

很多中老年人及上班族选择藤制品,是因为藤椅相比木椅、皮椅,有软度适中、透气,适合长时间坐躺,而且不伤害皮肤,不会有疲劳感等特点。

作为家居用品,藤器的轻巧、耐用、无需专业保养也是其它家具难以比拟的。

  在文平青的手工作坊里,堆放着大量从印尼进口的藤条和藤皮。

文平青介绍说,采用进口材料制作藤器生产油漆藤器,可以根据需要上不同的颜色,更时尚,更有个性。

  会昌一家饰品店的店主预测:

现在草质、竹质的箱包、佩饰、儿童用品及观赏工艺品就因为环保和绿色,很受市场欢迎。

如果藤器能进入饰品市场,肯定能独领风骚。

  看来,从环保和健康出发,加上时尚元素,会昌藤器将会有更多的市场“话语权”。

  突击:

剑指产业升级

  步入了“遗产”的危崖,会昌藤艺必须寻找自己的突围途径。

会昌藤艺如果始终靠藤椅等家居用品与木质、皮质家具争天下,道路将曲折而艰难。

要重扬会昌藤艺的魅力,就应独辟蹊径,制作高附加值的藤质工艺产品及高档家居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会昌藤艺应通过工艺创新、广拓市场,争回昔日的辉煌。

据会昌县文化馆馆长梁玲娜说,现在,会昌藤器已列为会昌县的重点对外推介产品,正借着遗产保护的东风,以文化产业的形式重整崛起之路。

  目前,会昌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出发,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藤艺向产业转化。

他们将筹备组建会昌县藤艺协会,整合会昌藤艺的各种资源,重树会昌藤艺的品牌。

今后,将以行业协会的名义将一些有创新的藤质产品申报专利,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会昌藤艺不断创新的土壤和动力。

  文平青坦言,对藤质工艺品和高档家居产品的市场前景,会昌藤艺的继承人心里都是清楚的。

比如开发藤质电脑椅,其有利健康的功能就能有效体现,市场潜力肯定很大。

但市场需要培育,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作后盾,而目前会昌藤艺的传人中还没有一个人有这样的资金实力。

会昌藤艺现在是“巧妇无米”,引入资金是会昌藤艺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如果有资金保证,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都是指日可待的。

  传承创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

会昌藤艺作为机械无法替代的手工技艺,要向市场“突击”,盲目的规模扩张行不通,亮剑必须直指产业升级。

二、江西民间舞蹈多样

1、婺源傩舞

简介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

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

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

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

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

历史溯源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

是一种古代的民间舞蹈。

源于原始巫舞,一种驱鬼逐疫的祭仪时跳的舞,又称舞鬼戏。

  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把自己装扮成想象中的比鬼疫更凶猛狼狞狰之傩神,随着强节奏的鼓点,跳着狂热的舞蹈来驱邪。

  婺源傩舞历史悠久。

早在明代初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

婺源傩舞的起源,各说不一,秋口长径村的傩戏传说是做官的从外带回婺源的。

  明嘉靖壬戌年进士程义春,是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