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329831 上传时间:2023-07-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docx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 发布日期:

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 投稿 | 收藏 ]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

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

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 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

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

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

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

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

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

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

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

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 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

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

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

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

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

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

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神秘性与实用性 神秘与实用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性,这是就民俗事象本身性质来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来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样复杂,目的也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

  首先看中国民俗的神秘性。

民间传承着大量古老风习,“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民俗事象大多蒙上了神秘色彩。

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尤其是道教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其次,实用性。

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

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

  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

稳定性,是中国民俗性格突出表现之一。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虽然发生了几十次大规模的王朝更迭的战争,但农业社会的基础并未动摇,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农业宗法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由此围绕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大农业民俗得到相对稳定的传承。

这种稳定性主要有以下体现:

家族观念的稳定性,节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仪礼习俗的稳定性。

  但是,中国民俗性格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在讨论民俗的稳定特性时更应强调其变异的特性。

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民俗的变异性还表现在横向的地域分布中。

我们在论述民俗地方性特征时已涉及到民俗的地方变异问题。

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有的是因为发生的基础不同,有的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

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

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精品课程:

《蒙古民俗》教学大纲

《蒙古民俗》教学大纲

敖其编写    扎格尔审定

 

课程名称:

蒙古民俗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教学目的:

  1.通过传授蒙古民俗学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民俗的容、概念、功能、研究方法、蒙古民俗的分类、学科研究现状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了解蒙古民俗与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原则与方法:

  1.理论结合实践,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结合课堂教学、讨论和田野调查,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课时共:

54课时

主要教学容和课时分配:

导言(1课时)

  在导言部分介绍民俗的涵义、蒙古民俗发展史及特征的同时介绍蒙古民俗的分类、研究现状等。

第一部分生产民俗民俗(2课时)

第一章采集业民俗

第一节文献中的信息

  本节主要从文献、游记中收集有关采集业民俗的容,追述生产民俗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民间野生采集食物

  介绍了野生植物蒙古族游牧生活中的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将采集到的食物分为果实类植物、叶类植物,同时阐述了食用采集食物的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

  1.说说您家乡野生植物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2.从民俗角度出发,谈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狩猎民俗(3课时)

第一节狩猎目的

  本节将蒙古族狩猎的目的分为满足生活需要、进行军事演练、保证食品来源、娱乐作用等几方面加以解释。

第二节狩猎方法

  介绍蒙古族传统狩猎方法的同时,介绍狩猎工具及技巧。

第三节猎物的价值

  介绍狩猎是出于皮、肉油、贵重器官的实用价值。

第四节特殊的狩猎习俗

  阐释狩猎习俗中的昂根仓(意为猎神祈颂词)、甘旗甘仓、朱力特礼、图腾崇拜、去躁礼及禁忌、

思考与讨论题:

  1.举例说明狩猎民俗。

  2.简述昂根仓与甘旗甘仓的联系与区别

  3.信仰崇拜在狩猎过程中的影响?

第三章牧业生产民俗(6课时)

第一节五畜及其名称

  在饲养和管理五畜过程中,牧民们对牧养的牛、马、骆驼、羊、山羊根据毛色、牙齿、体态等不同特点命名。

第二节四季游牧营地及走场

  主要讲授游牧的目地;春、夏、秋、冬四季营地;介绍与其相关的民俗事项,以及选择游牧迁居点的过程。

第三节饲养

  牧业生产是一项有规律的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中包括接羔、打印、育肥、配种、分群、驯化使用,以及相关民俗事象。

第四节畜产品的加工与利用

  畜产品加工与利用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制作奶食品、肉食品棕毛利用、皮革加工、燃料利用等,通过介绍上述形式及相关的民俗事项,介绍五畜的价值及牧民利用畜产品的技艺。

思考与讨论题:

  1.掌握根据五畜体态与特征的命名方式。

  2.游牧的有益之处是什么?

  3.简述马奶宴?

  4.举例说明利用畜产品的生产经验。

第四章农业生产民俗(3课时)

第一节农耕史概要

  考古学和文献记载证明蒙古草原很早就有了农业生产活动。

随着清朝末期大规模的开垦土地,及其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得农耕面积逐渐扩大,形成了四大农业区。

生产方式的多方面改变影响了蒙古族生活方式,并促进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二节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

  蒙古族农业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起初是最原始的耕种方式,后来受到汉民族农民的影响,改进了耕种方式。

随着农作物品种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粮农与菜农两类农民。

介绍私田、合作田、租田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节农业的其他民俗

  农业生产逐渐成为蒙古族生产中的主要生产方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蒙古族创造了新的农耕文化及独特的民俗。

其中包括梨米拉礼、驯礼、观征兆、福苗宴及颂词粮仓宴及正月二十五天仓日仪式等。

思考与讨论题:

  1.了解蒙古族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

  2.举例说明蒙古族农业民俗。

第五章工匠习俗(3课时)

第一节蒙古族手工艺特点

  蒙古族手工艺产品是以家庭生产,仅供给家庭需求,牲畜及其皮毛等初级畜产品用于和异邦进行交易。

蒙古族工匠以自己娴熟的工艺技术展现了手工技术的高超,其中不仅有蒙古族还有中原地区的(工)匠、回族、尼泊尔、俄罗斯工匠。

第二节铁匠和其他工匠

  关于铁匠,在《史集》《蒙古秘史》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并主要记载了生产工具和在战争中使用铁的纪录。

使用铜制作家庭用具的同时作装饰。

金银为珍贵金属,所以能显示人们的富有、社会地位、名誉声望等。

第三节木匠和其他工匠

  工匠在蒙古族生产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作品渗透于蒙古族生活各方面。

除蒙古族工匠,需专门提到瓦匠和农区的其他工匠。

思考与讨论题:

  1.讨论蒙古族手工艺的特点。

  2.举例说明在手工艺制作过程中需完成的民俗。

第六章交易和运输的民俗(3课时)

第一节交易民俗

  交易民俗的渊源;基本因素,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双方需有剩余产品或为了交易而生产的产品;有固定的时间、固定地点、媒介。

介绍蒙古族商贸的历史概况,从交易猎物皮到交换五畜产品的规律,介绍各种媒介的区别。

第二节交通运输

  本节将注明交通运输习俗的构成因素,介绍蒙古地区交通运输概况、运输方式及工具。

介绍有关交通运输组织和阿音钦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

  1.交易习俗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2.掌握蒙古族商贸历史概况。

  3.举例论述交易的基本因素。

 

第二部分生活民俗

第七章服饰民俗(3课时)

第一节蒙古族服装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讲述体现在蒙古服装的颜色、镶边儿、纽扣缝制针线的蒙古族传统思维和审美观。

介绍蒙古服装的种类及因性别、地区差别而产生的不同蒙古服装,总体介绍蒙古服装的象征礼仪、祝福礼、迷拉礼等。

第二节腰带

  本节要介绍腰带不仅是适应游牧生产的蒙古装饰,并且是精神、主权的象征物。

阐述蒙古族珍重腰带的历史记载及腰带的颜色、形状、阐释用腰带辨别性别的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思维方式。

第三节蒙古帽子

  本节阐释蒙古文化习俗中的尊重帽子的礼仪。

详细介绍蒙古帽子的种类:

鹰帽、狐皮帽、圆顶帽、头巾等。

介绍蒙古帽子的形状、帽子颜色的象征礼仪和禁忌习俗。

第四节其他类蒙古服装

  本节详细介绍蒙古族传统服装中的皮马甲、上衣等的制作工艺、形状、作用。

介绍在各地区的不同称谓和颜色及形状所体现的蒙古族思维方式及审美观。

第五节靴子

  介绍靴子是适应游牧生活的一种服饰,并讲述蒙古靴子的总特征。

从形状特征、制作材料上分类;靴子的构成和缝制技法;不同名称;介绍毡靴的种类、袜子的作用、制作工艺。

第六节蒙古族男士的饰物

  本节介绍蒙古族男士的褡裢、戒指、鼻烟壶、火裢、腿带、银碗、套马杆、刀、弓箭等饰品的构成材料、制作技法、作用价值和象征意义及蒙古族的审美观。

第七节蒙古族妇女饰物

  本节介绍蒙古族女士的饰物概况;装饰的目的和不同年龄段女士的装饰的区别。

介绍分发礼仪、头饰和镯子及带戒指习俗;荷包袋的形状、制作技法和饰的变异性。

思考与讨论题:

  1.掌握蒙古袍的制作工艺及地域区别。

  2.阐释蒙古族用“有腰带”、“没腰带”来辨别性别的特殊文化现象。

  3.论述蒙古服饰的象征礼仪。

第八章蒙古族饮食习俗(6课时)

第一节蒙古文化习俗和饮食

  本节在介绍蒙古族传统饮食与传统文化习俗、经济、环境、气候、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同时探讨饮食与蒙古族思维意识之间的关联。

介绍蒙古族注重提炼饮食的精华、注重饮食的新鲜、注重饮品的基本观点及有关禁忌、“份食”的价值与作用。

第二节蒙古族的精神生活与饮食

  蒙古族饮食不仅要满足生存需求并且渗透到信仰习俗、尊重礼仪、象征习俗、馈赠礼仪等诸多方面。

从萨察礼、德吉礼、迷拉礼的细微区别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讲解蒙古族所谓“污食”的概念与容,涉及到饮食的禁忌、祝福礼、馈赠礼;介绍饮茶颂词、肩胛骨颂词、用奶食、酒、茶、肉食、全羊、酸马奶等实例来详细说明有关习俗礼仪。

第三节蒙古族饮食的种类

  本节介绍蒙古族传统饮食的种类及奶饮品、茶饮品、酒饮品、汤饮品的分类及各自的作用。

包括介绍奶食、肉食、紫食等蒙古族传统饮食的分类,各自的作用、区别和使用及提炼过程中产生的特有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

  1.论述蒙古族对饮食的基本观点。

  2.谈一谈蒙古族的文化生活与饮食的联系。

  3.萨察礼、德吉礼、迷拉礼的区别是什么?

第九章蒙古族居住习俗(3课时)

第一节居住习俗的产生

  居住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和地方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介绍由自然洞穴发展而来的居所的发展历程。

阐释窝棚的种类、构造、作用;介绍帐篷的形状和不同地区帐篷的区别;蒙古包的结构与发展、“棚车”的由来、金帐。

第二节蒙古包和传统游牧生活礼仪

  本节介绍蒙古包是蒙古人智慧的结晶,思想与生活的结晶。

解释体现在蒙古包的形状、颜色、结构中的审美观、象征意义。

蒙古包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无论从适应环境、便于生产,还是科学的角度审视,蒙古包都是游牧文化的结晶。

第三节蒙古包的结构

  本节介绍蒙古包的原材料、基本结构和作用。

蒙古包的“木制部分”包括脑、乌尼、哈那、门、柱。

“绳索部分”包括围绳、固索。

第四节蒙古包的空间布局风俗

  本节介绍使用蒙古包的部空间布局的传统风俗。

蒙古包有明确的炉灶区位、祭神区位、主人区位、男人区位、女人区位等。

介绍涉及以上区位的风俗习惯,蒙古人对区位和方向的理解和尚右习俗。

第五节蒙古包的拆迁与搭建风俗

  本节介绍蒙古包便于拆卸和装运的特点。

讲解从上至下,从外到里的顺序拆卸蒙古包的习俗和所涉及到的其它礼俗,蒙古包装运礼俗及顺序等。

第六节蒙古包的起居礼俗

  本节注明居住在蒙古包是蒙古人向往吉祥与美好的心理反映。

举例说明起居蒙古包的有关礼俗、禁忌及走出蒙古包时所遵守的礼俗等。

思考与讨论题:

  1.简述蒙古包的发展历程。

  2.结合蒙古族文化意识论述蒙古包各部位的象征涵义。

  3.掌握蒙古包的结构及拆迁与搭建风俗。

 

第三部分社会民俗(9课时)

第十章家族民俗(3课时)

第一节家族形成的习俗

  本节介绍家族是社会民俗产生的发源基础和传承单位。

讲解家族的历史发展概貌、构成家族概念的基本因素、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介绍以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介绍以姻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及习俗等。

第二节家庭的种类

  本节介绍为家庭进行分类的不同依据。

介绍依据辈份划分的不同家族形式和以婚姻关系划分的单一家族与复合家族之间的区别。

第三节家族的分工

  介绍家族分工的概念及蒙古族家族细微分工。

举例说明男人与妇女所分得的工作,详细介绍与家族分工相关的习俗惯制。

第四节家族职能

  家族职能一般分为对和对外两种。

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合、管理、制约、调整部成员行为,尤其对老人的关照是家族对职能。

讲解家族对外,即对社会所负的职能以及对外只能所涉及的礼俗。

第五节家产继承

  本节介绍家族遗产和财富的容及功能。

讲解蒙古族传统的家产继承习俗和有关的文献记载;长子为主要继承人及与幼子共同生活的习俗以及该习俗产生的时间,涉及到的其它习俗等。

第六节家教

  本节介绍家教的概念和作用。

注明家教是蒙古族思维、习惯和生活习俗之反映。

具体介绍对幼子的教养,其容及其社会价值;关于生活生计的教导及对新娘的教导等。

第七节家谱

  介绍家谱的概念及不同称呼。

论述蒙古族铭记自己的祖先,传授给子的习俗与此相关的历史记载以及研究家谱的价值。

思考与讨论题:

  1.掌握家族概念的构成,血缘与姻缘关系的习俗。

  2.儿子继承家产是指什么?

  3.举例说明蒙古族铭记自己祖先的习俗。

第十一章人生礼仪(3课时)

第一节求子习俗

  本节介绍求子习俗和信仰的关系、通过祭拜敖包、石人、庙宇、祖先神灵、朝拜活佛等方式来求子的习俗。

第二节诞生礼仪

  本节介绍孕期习俗、诞生礼仪、割脐带礼仪、坐月子礼仪、摇摇篮礼、洗礼、满月、起名、周岁、剪胎发、少儿骑乘礼等一系列诞生礼仪,介绍相关的禁忌与信仰礼仪。

第三节成年礼仪

  本节介绍蒙古族留发传统、儿童发型、男子发型、姑娘发型和妇女发型之间的区别。

通过《成丁礼》以及蒙古族男子三项竞技来说明已成年的礼俗惯制。

第四节婚礼礼仪

  本节阐明婚姻礼仪的作用,出现于求婚、定婚、喝小酒、迎亲、女方婚姻、嫁女、男方婚姻、探望礼等全部过程中的婚姻习俗、禁忌等。

第五节本命年礼仪

  介绍蒙古族数年龄和过本命年的习俗,介绍在不同的本命年遵循不同礼节的习俗以及贺岁礼品、本命年宴庆等。

第六节丧葬礼仪

  本节介绍丧葬礼仪的概念,属于蒙古族丧葬习俗的家庭、乡土习俗、敬重礼与禁忌。

比较土葬、坟葬、天葬和火葬等不同丧葬习俗。

第七节造福礼节

  蒙古族造福习俗,喇嘛和平民百姓造福习俗的区别。

以阿拉善、蒙古族、尼特、喀尔喀蒙古族造福习俗为例,介绍造福礼仪的地方区别。

第八节守寡习俗

  本节介绍不同地区对守寡的叫法,妇女与男子们的居葬礼节、禁忌行为以及《解除禁忌礼节》或《安慰礼节》。

思考与讨论题:

  1.谈一谈求子习俗与信仰的联系。

  2.蒙古族成年仪式包括哪几个方面?

  3.蒙古族婚礼礼节中应当履行哪些象征仪式与习俗?

 

第四部分信仰民俗(9课时)

第十二章信仰民俗(6课时)

第一节自然崇拜

  本节阐明自然崇拜是原始信仰崇拜的一种形式。

详解蒙古族天崇拜、地崇拜、日月崇拜、北斗星崇拜、山水、土地神崇拜、树木崇拜、石头崇拜、火崇拜的同时介绍牲畜系放生绸习俗。

第二节图腾崇拜

  本节阐明图腾概念、特点和分布,介绍历史文献和传说中所记载的蒙古族狼图腾、鹿图腾、天鹅图腾、种牛图腾,介绍图腾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及其对图腾进行研究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祖先崇拜

  本节解释祖先崇拜的根源;比较并解释成吉思汗祭祀、哈萨尔、拖雷祭祀和萨刚彻辰祭祀。

介绍关于祖先崇拜的习俗与燔祭习俗。

第四节其它崇拜

  本节介绍蒙古族吉雅其(牲畜保护神)崇拜与宝木乐(自然神灵)崇拜,判断两者的信仰渊源,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萨满信仰

  本节阐明萨满信仰是亘古的蒙古族原始信仰,并解释萨满祭祀翁公、驱邪、治病习俗,判断翁公崇拜的渊源。

介绍萨满的主要疗术、治病方法。

第六节征兆

  本节阐明征兆是从原始崇拜活动中遗留下来的一种理解与手段。

举例介绍从自然景象、动物姿态、人的身体器官、梦境及器物上获知征兆的习俗。

第七节占卜

  本节介绍肩胛骨占卜,黄历卜算,扔筛卜算、泉卜、看方向、出路迹、观时辰方法及习俗。

第八节巫术咒语

  本节阐明巫术咒语是信赖言语和动作魔力的习俗。

举例解释转移隔离巫术咒语和模仿巫术的容与用途。

第九节禁忌

  本节介绍禁忌概念,蒙古族禁忌种类,举例介绍因崇拜而产生的禁忌、因惧怕而产生的禁忌和因厌恶而产生的禁忌两者之间的区别。

思考与讨论问题:

阐述蒙古族自然崇拜的分类。

论述对图腾崇拜的理解与认识。

论述信仰崇拜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

论述蒙古族萨满、翁公崇拜、萨满的疗术。

第十三章节日民俗(3课时)

  1.节日

  本节介绍蒙古族节日分类及腊月二十三、除夕、春节、清明、五月初五、成吉思汗祭日,与活动有关的祭祀日等节日庆典与相关习俗。

  2.集体盛会

  本节解释了集体盛会的组成根据和分类,劳动生产集体盛会的容畴,社会文化价值及敖包祭祀集体盛会的心理依据、目的及作用。

思考与讨论题

  1、阐述与蒙古族节日相关的习俗。

  2、谈一谈集体盛会的种类以及需要履行的习俗。

第五部分游艺民俗(3课时)

第十四章游艺民俗(3课时)

第一节体育竞技

  本节介绍蒙古族竞技产生的原由、目的及类型,蒙古族男子三项竞技的由来、容、特征、尊从男子三项竞技的文化意识及其价值、掷布鲁的由来、布鲁竞技的种类、掷布鲁的方法和所涉及的礼仪及禁忌等。

第二节智力竞技

  本节介绍蒙古族智力竞技的基本导向、分类及吉日格、蒙古象棋、帕尔吉、牌、羊拐游戏等的玩法与独特的文化涵。

第三节儿童游戏

  本节介绍儿童游戏的目的、特征和羊拐游戏、石子儿游戏、老鹰捕鸟、狼抓旱獭、捉迷藏、踢毽子等游戏的游戏规则及其社会价值。

第四节民间歌舞民俗

  本节注明歌、舞、文化艺术是民众的观念认识和生产生活的反映,对蒙古族的围茂树舞、宴歌、好来宝对词等文化艺术进行比较解释,阐释蒙古人的文化观点的特征及习俗。

思考与讨论题:

  1.掌握游戏的种类、男子三项竞技的容和价值。

  2.谈一谈智力竞技的种类与社会文化价值。

  3.谈一谈儿童游戏、民间歌舞的习俗。

 

实践指导:

  1.给学生布置暑假、寒假的调查实践作业,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实际方法。

  2.让学生撰写田野调查报告,锻炼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与观察能力。

考试与评语:

学期论文和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占50%,期末考试分数占50%。

 

参考文献

一、蒙文参考书目

罗布桑却丹:

《蒙古风俗鉴》,人民1981年

哈·丹碧扎拉桑主编:

《蒙古民俗学》,民族,1995年

赛音:

《蒙古民俗学》,民族,1996年

散布拉诺日布:

《蒙古风俗》,民族,1990年

  5.敖其:

《蒙古民俗》,大学,2008年

  6.[蒙古]X·桑琵乐登德布:

《蒙古族风情》,科学技术,1989年

  7.巴雅尔标音:

《蒙古秘史》,人民,1981年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