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6733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docx

河北省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

河北省2020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箴言(zhēn) 游弋  尴尬(ɡān) 大发雷庭

B.容赦(shè)  弛聘  广袤(mào) 淘神费力

C.箱箧(qiè)  广袤  解剖(pōu) 金戈铁马

D.珐琅(fǎ)   显赫  恪守(kè)  不可名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取谛 荒辟 澜语 言外之义

B.炽痛 肿胀 延绵 锋芒毕露

C.响午 踌躇 懊悔 回环曲折

D.筹划 烦燥 深霄 慷慨淋漓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令人忧虑:

不阅读的中国人

我坐在从徳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

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蹑手蹑脚地起身去厕所。

座位离厕所比较远,我穿过很多排座位,吃惊地发现,我同时穿过了很多排ipad——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时,我就注意到,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中国乘客中也有阅读和工作的,但不太多——大部分人或者在穿梭购物,或者在大声谈笑和比较价格。

在欧洲,火车的速度也许已经没有中国快,火车站的现代化程度也许不再领先,但大部分人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生怕吵到了身边乘客宁静的阅读。

当然,我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不读——很多年轻人几乎是每10分钟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但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当然,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

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比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当中,显得尤其稀少。

我其实更想说的是,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灵魂——对话的空间。

生活总是让人疲倦,我们都需要有短暂的“关机”时间,让自己只与自己相处,阅读,写作,发呆,狂想,把灵魂解放出来,再整理好重新放回心里。

链接一(权威调查) 

调查一:

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

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

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等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受访者比例达39%,而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29%。

调查二:

数字化阅读趋势在亚马逊“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得到了体现,2014年看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78%,相比2013年增长11%。

从亚马逊中国销售数据来看,2014年Kindle书店电子书下载量是2013年的3倍。

在电子书阅读介质上,Kindle成为除手机外最受读者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

从调查反馈中发现,Kindle使用者80%集中在18~35岁之间,Kindle使用者每次的阅读时长为65分钟左右。

读者购买、阅读电子书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书携带方便以及更低的价钱”,而读者最看重的电子书阅读器功能前三名为“快速翻书功能”“内置智能词典”“跨设备无间断阅读”。

链接二:

世纪老人巴金曾经说过: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读文学经典唯一的目的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达到心灵的契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地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名作(经典)的真正魅力要你去发现,通过你的感受、体验、想象而内化为你的精神。

一切决定于你自已,年轻的朋友,打开书,请读吧。

 

(节选自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链接三: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

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

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

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四: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

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

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摘自网络,有删改)

3.关于“令人忧虑”的现状,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部分国人空闲时间不读书,爱玩手机,受电子科技产品的诱惑。

B.人们往往一杯咖啡、一份报纸、一本书……就能安静地阅读或工作。

C.在全球化大环境下,年轻人受网络阅读,碎片化阅读的侵蚀。

D.人们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空间和意识。

4.链接四提到“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

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这里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至少列举两种说明方法)

5.阅读链接一:

(权威调查)一、二两则材料,分析电子阅读比例上升的主要原因。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读者购买、阅读电子书的主要原因是“电子书携带方便以及更低的价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①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②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

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

③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

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

放风筝的钱是胡琴的老弦。

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的飞上去,没有“肚儿”。

他会做各种灯。

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

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由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④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

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

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待我出过一点主意。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

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

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

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

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

“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⑤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

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

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

我的老伴告诉他们:

“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

”儿子反问母亲:

“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

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

不料他带回了一个同学。

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

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

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

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

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

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

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

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

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

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

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

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

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⑥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

了解,但不干涉。

⑦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

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

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

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⑧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

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7.文章②③④从哪三个方面表现了“我父亲”的性格特征?

8.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分别是什么意思?

9.第⑧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0.从文中找一两个句子,从句式的角度谈谈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

11.积累连接:

汪曾祺的父亲,让我们想到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醺然众人间的可爱可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

阎连科

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

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

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

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

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

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

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

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

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

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

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

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

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

……

这首诗,有啥儿意味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现在也不懂),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窗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

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

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

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

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

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

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一定要写诗),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

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

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

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

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

”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第三个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这村名,烦),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又是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

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

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

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

“你怎么在这儿?

”“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

”“走,我们回家吃饭去。

午饭都错过时辰了。

”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

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就带着我下山和过河,又把我送回田湖了。

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

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

现实总是比梦想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

我的少年就这样了,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

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

(文章节选自《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有删改)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解释它们的含义。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朱自清)

(2)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

15.作者多次写到“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何作用?

16.“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

请结合文章说说“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

三、对比阅读

17.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楚武王侵随……军于瑕以待之(《左传·桓公六年》)(__________)

A.驻军。

例:

军霸上。

       B.军队。

例:

上自劳军。

   C.军营。

例:

至霸上及棘门军。

(2)以善酿致富(魏禧《魏叔子文集》)(__________)

A.表目的,来。

例:

以备胡。

   B.用。

例:

请以军礼见。

   C.凭借。

例:

以君之力。

四、句子默写

1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________________,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③知汝远来应有意,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④一上高城万里愁,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⑤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⑥__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形象揭示了作者内心苦闷抑郁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张九龄《望月怀古》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这句诗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19.阅读《渡荆门送别》,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名著阅读

20.名著阅读

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一,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1)上面这段话出自鲁迅______________(填书名)中的_____________(填篇名)

(2)从选文可以看出,这段话是鲁迅阅读“_______________”故事时的感悟,本文中鲁迅还重点分析了另外两个个孝道故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均限填四个字)

(3)根据你阅读这部名著的体会,说说选段所在的篇目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_______________。

七、综合性学习

21.如果要向做事粗枝大叶的同学介绍一位白洋淀英雄,你选择介绍谁?

说说你的选择理由。

八、作文

22.同学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刷子李和泥人张的绝活让我们佩服地五体投地,王小玉的说唱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题目自拟。

2.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

3.不少不650字。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这也是课堂

题目二: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依据其中一个材料,结合名著的阅读,发挥想象,自拟题目,自定身份,讲述一个小故事。

(材料一)相传明朝初年,年逾古稀的施耐庵携弟子罗贯中迁至浙江兴化附近的白驹场施家桥。

村西有一芦苇荡,占地十余亩,荡中芦苇繁茂,水鸟甚多。

秋冬季节,野鸭成群飞来。

荡中有一土墩,高高露出水面。

施耐庵便以此为梁山泊,常和罗贯中一起,乘着小船,登临其上,犹如画家写生一般,专心从事创作。

过了一年多,眼看全书即将写完,他觉得书名不够含蓄,想换一个。

罗贯中向他建议说:

“老师,书名就叫《水浒传》吧!

”施耐庵大喜:

“水浒,就是水边,含有‘在野’的意思,还有典故,《诗经》上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是歌颂周代发祥史的。

这书是写起义英雄的,叫它‘水浒’,非常合适!

(材料二)相传施耐庵死后,罗贯中把他留下的《水浒传》书稿认真整理后,即动身到全国的刻书中心——福建的建阳去,准备把《水浒传》刻印出来。

可是,这里所有的书坊,没有一家敢接受。

罗贯中只好在建阳住下,等待时机。

这时,他又将《水浒传》重新做了纂修和编次,同时集中精力,写成了《三国演义》。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