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9139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docx

中医诊疗方案耳鼻喉科

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耳鸣诊疗方案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

耳胀(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窒(慢性鼻炎)中医诊疗方案

 

暴聋(突发性聋)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听力突然下降,1~3天内听力下降达到高峰,多为单耳发病。

或伴耳鸣、眩晕。

(2)常有恼怒、劳累、感寒等诱因。

(3)耳部检查:

鼓膜多无明显变化。

(4)听力检查主要呈感音神经性聋。

(5)应与耳眩晕、耳胀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2005年制定的《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

(1)突然发生的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

(2)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为轻、中或重度,甚至全聋。

至少在相连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以上。

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3)病因不明(未发现明确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

(4)可伴耳鸣、耳堵塞感。

(5)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

(6)除第八颅神经外,无其它颅神经受损症状。

(二)证候诊断

1.风邪外犯证:

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发耳聋,伴鼻塞、流涕,或有头痛、耳胀闷,或有恶寒、发热、身痛。

舌质红,苔薄白,脉浮。

2.肝火上炎证:

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突发耳聋,耳鸣如潮或风雷声,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黄,面红、目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3.痰火郁结证:

耳聋耳鸣,耳中胀闷,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血瘀耳窍证:

耳聋突然发生,并迅速发展,常伴耳胀闷感或耳痛,耳鸣不休,或有眩晕。

舌质暗红,脉涩。

5.气血亏虚证:

听力下降,每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邪外犯证

治法:

宣肺解表,散邪通窍。

推荐方药:

宣肺通窍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川芎、僵蚕、柴胡、路路通、石菖蒲、苍耳子、白芷、甘草。

2.肝火上炎证

治法:

清肝泻热,开郁通窍。

推荐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生地、丹皮、当归、菖蒲、甘草。

3.痰火郁结证

治法:

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推荐方药:

清气化痰丸加减。

胆南星、僵蚕、杏仁、瓜蒌仁、半夏、茯苓、陈皮、枳实、石菖蒲、甘草。

4.血瘀耳窍证

治法:

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推荐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川芎、当归、赤芍药、桃仁、红花、柴胡、丹参、路路通、石菖蒲、黄芪、青皮。

5.气血亏虚证

治法:

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推荐方药:

归脾汤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柴胡、龙眼肉、木香、甘草。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丹参注射液、金纳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以局部为主配伍全身辨证取穴。

主要局部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四穴,可轮流选用1~2穴。

(1)局部选穴:

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

(2)远端选穴: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商曲、阴都等穴。

(3)辨证取穴

疏风散邪——外关、合谷

清肝泻火——太冲、太溪

化痰利湿——丰隆、水道

活血祛瘀——膈俞、血海

气血亏虚——脾俞、足三里

2.浅针疗法

取翳风(患侧)、听会(患侧)、肾俞(双侧)、关元、太溪(双侧)等穴位,用补法。

3.灸法

可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按摩治疗

1.鸣天鼓:

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

2.营治城廓:

以两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两侧耳轮。

3.鼓膜按摩:

以手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随按随放。

(五)其他疗法

1.可选用高压氧、声信息、微波等治疗。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活血通络安神的药物煎煮,于睡前进行中药沐足。

(六)护理

1.慎起居,节饮食,禁烟酒。

2.注意情志护理,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3.预防外感,及时治疗感冒症状。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2005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

根据听力及主要伴随症状(如耳鸣、眩晕、耳堵塞感等)的改变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

痊愈:

受损听力恢复正常或恢复至发病前状态,且主要伴随症状消失。

显效:

受损听力平均提高≥30dBHL,主要伴随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

受损听力平均提高≥15dBHL,主要伴随症状减轻。

无效:

受损听力平均提高<15dBHL,主要伴随症状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1.听力评估:

以纯音听阈测试为准,计算听力改变的频率范围为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平均值。

2.主要伴随症状评估:

耳鸣的量化分级参考《耳鸣中医临床路径》,眩晕、耳堵塞感等主要伴随症状的改变根据患者的描述进行记录。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主要症状: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

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

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

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

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

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

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

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

1.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

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咽痒,咳嗽,口干烦热;鼻黏膜充血肿胀;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气虚寒证

治法:

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

小青龙汤加减。

桂枝、芍药、麻黄、干姜、细辛、炙甘草、半夏、五味子、葛根、黄芪。

中成药:

玉屏风颗粒等。

2.脾气虚弱证

治法:

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推荐方药:

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苍耳子、辛夷花、白芷。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等。

3.肾阳不足证

治法:

温补肾阳,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

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山茱萸、怀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熟附子、桂枝、麻黄。

中成药:

金匮肾气丸等。

4.肺经伏热证

治法:

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推荐方药:

辛夷清肺饮加减。

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升麻、麦冬、麻黄。

中成药:

辛夷鼻炎丸等。

(二)外治法

滴鼻法:

应用具有芳香通窍功效的滴鼻剂。

(三)针灸疗法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体针:

选用迎香、鼻通、合谷、百会、足三里等穴。

肺气虚加肺俞,脾气虚加脾俞,肾阳虚加肾俞。

2.穴位敷贴:

用生白芥子等研粉,用生姜汁调和,取少许放在胶布上,敷贴于百劳、大椎等穴上。

3.耳穴贴压:

选神门、内鼻、外鼻、肺、脾、肾、过敏点等穴,以王不留行贴压。

4.穴位注射:

可选取迎香、合谷等穴,药物可选黄芪注射液等。

5.穴位埋线:

取迎香、肺俞、坛中、上星、大椎、至阳等。

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太溪;阳气虚者加大椎、至阳、手三里、足三里。

6.灸法:

选迎香、风池、印堂、百会、大椎、足三里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四)其他疗法

1.局部按摩:

用手指于鼻梁两侧上下摩擦。

2.理疗:

激光、微波等。

(五)预防与护理

1.避免接触变应原。

2.避免过食生冷发物。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显效:

疗效指数≥66%

有效:

疗效指数26%~66%

无效:

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

1.主要症状和体征的量化分级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制定)。

0分

1分

2分

3分

鼻塞

有意识吸气时感觉鼻塞

间歇性或交互性鼻塞

几乎全天用口呼吸

流清涕

流清涕每日擤鼻次数:

≤4

流清涕每日擤鼻次数:

5-9

流清涕每日擤鼻次数:

≥10

鼻痒

间断鼻痒

蚁行感,但可忍受

蚁行感,难以忍受

喷嚏

一次连续喷嚏个数:

3-5

一次连续喷嚏个数:

6-10

一次连续喷嚏个数:

≥10

2.兼症量化分级标准

0分

1分

畏寒

自汗

乏力

纳呆

便溏

夜尿清长

耳鸣

口干

烦热

耳鸣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以耳鸣为第一主诉,耳鸣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有耳内(单耳或双耳)或头颅有鸣响的声音感觉(如蝉鸣声、吹风声等),二是周围环境中(包括耳周围)没有产生这种声音的客观来源。

2.耳鸣这种令人厌烦的声音对患者的睡眠、生活、工作和学习、情绪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将耳鸣作为一种疾病进行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

3.听力正常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

4.注意排除来自耳周围的体声,如与脉搏搏动一致的血管搏动声、腭咽喉肌阵挛的咔嗒声、咽鼓管异常开放的呼吸声等。

(二)证候诊断

1.风热侵袭证:

耳鸣初起,病程较短,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

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

2.肝火上扰证:

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情志抑郁或恼怒有关,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

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3.痰火郁结证:

耳鸣,耳中胀闷,头重如裹,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胃虚弱证:

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5.肾精亏损证:

耳鸣已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或畏寒肢冷。

舌质淡或嫩红,脉虚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风热侵袭证

治法:

疏风清热,散邪通窍。

推荐方药:

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薄荷(后下)、荆芥、桔梗、杏仁、蔓荆子、蝉蜕、甘草。

中成药:

川芎茶调散等。

2.肝火上扰证

治法:

清肝泻火,开郁通窍。

推荐方药:

丹栀逍遥散加减。

丹皮、栀子、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薄荷(后下)、黄芩、甘草。

中成药:

加味逍遥丸等。

3.痰火郁结证

治法:

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推荐方药:

清气化痰丸加减。

陈皮、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瓜蒌仁、枳实、杏仁、黄芩、石菖蒲、甘草。

中成药:

清气化痰丸等。

4.脾胃虚弱证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通窍。

推荐方药:

益气聪明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蔓荆子、葛根、黄柏、白芍、当归。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等。

5.肾精亏损证

治法:

补肾填精,滋养耳窍。

推荐方药:

肾阴虚者用耳聋左慈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磁石(先煎)、五味子、石菖蒲、枸杞子。

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

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补骨脂、益智仁、附子、肉桂、菟丝子、杜仲。

中成药:

耳聋左慈丸、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疗法

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体针:

局部可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为主。

风热侵袭者,可加外关、合谷、曲池、大椎;肝火上扰可加太冲、丘墟、中渚;痰火郁结可加丰隆、大椎;肾精亏损加肾俞、关元;脾胃虚弱加足三里、气海、脾俞。

2.耳穴贴压:

内耳、肾、肝、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以王不留行贴压。

3.穴位注射:

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

4.穴位敷贴:

用吴茱萸等药为末,温水或醋调和,每日睡前敷贴于双涌泉穴。

5.雷火灸:

选取双耳部、双耳孔、印堂为灸疗部位。

6.热敏灸:

选取百会、翳明等穴,以灸感渗透为度。

7.亦可选用多功能艾灸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等进行治疗。

(三)按摩疗法

1.鸣天鼓:

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

2.营治城廓:

以两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两侧耳轮。

3.鼓膜按摩:

以手食指(或中指)按压耳屏,随按随放。

(四)其它疗法

可使用光电治疗仪、脉冲微波治疗仪、耳鸣治疗仪等;可同时进行掩蔽疗法、心理学治疗(认知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耳鸣习服疗法。

(五)预防与护理

1.注意情志护理,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2.慎起居,节饮食。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评分及分级标准:

依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推荐的《耳鸣严重程度评估与疗效评定参考标准》(2007年,青岛),见附表:

附表:

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评估指标

0分

1分

2分

3分

耳鸣出现的环境

无耳鸣

安静环境

一般环境

任何环境

耳鸣持续时间

无耳鸣

间歇时间大于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大于间歇时间

持续性耳鸣

耳鸣对睡眠的影响

无影响

有时影响

经常影响

总是影响

耳鸣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

无影响

有时影响

经常影响

总是影响

耳鸣对情绪的影响

无影响

有时影响

经常影响

总是影响

患者对耳鸣严重程度的总体评价

由患者自己根据对耳鸣程度的实际感受进行评分(0~6分)

备注:

根据最近1周的表现,出现的时间≤1/5定义为“有时”,≥2/3定义为“总是”,二者之间定义为“经常”。

根据以上各项指标的总评分将耳鸣的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为Ⅰ~Ⅴ级:

Ⅰ级:

1~6分。

Ⅱ级:

7~10分。

Ⅲ级:

11~14分。

Ⅳ级:

15~18分。

Ⅴ级:

19~21分。

2.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以上耳鸣严重程度分级,按如下方法评定疗效:

痊愈:

耳鸣消失,且伴随症状消失,随访一个月无复发。

显效:

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

有效:

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

无效:

耳鸣程度无改变。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

以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中,第1~5项指标由医生询问患者的情况后,根据患者的回答进行评分,第6项指标经医生解释后由患者自行选择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对耳鸣严重程度进行分级(Ⅰ~Ⅴ级),再根据治疗前后耳鸣程度的级别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慢喉痹(慢性咽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

咽异物感、咽干、咽痒、灼热、微痛。

(2)主要体征:

咽黏膜慢性充血,或有萎缩,咽侧索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3)病程:

病程较长。

(4)病史:

可有急喉痹反复发作史,或有嗜好烟酒、辛辣食物史,或长期烟尘、有害气体刺激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慢性咽炎包括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缩性咽炎、干燥性咽炎。

(1)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咽部有如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干燥感或微痛感,常有粘稠分泌物附着于咽后壁,使病人晨起时出现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伴恶心;无痰或仅有颗粒状藕粉样分泌物咳出,萎缩性咽炎病人有时可咳出带臭味的痂皮。

(2)体征

慢性单纯性咽炎:

咽黏膜充血,血管扩张,咽后壁有少数散在的淋巴滤泡,常有少量粘稠分泌物附着在咽黏膜表面。

慢性肥厚性咽炎:

咽黏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显著增生,散在突起或融合成块。

咽侧索亦充血肥厚。

萎缩性咽炎与干燥性咽炎:

咽黏膜干燥,萎缩变薄,色苍白发亮,常附有粘稠分泌物或带臭味的黄褐色痂皮。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证

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午后较重,或咽部梗梗不利,干咳痰少而稠;咽部黏膜暗红,或干燥少津;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2.脾气虚弱证

咽喉梗梗不利或痰粘着感,咽燥微痛;咽黏膜淡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呃逆反酸,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3.脾肾阳虚证

咽部异物感,梗梗不利;咽部黏膜淡红;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腹胀纳呆,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4.痰瘀互结证

咽部异物感、痰粘着感,或咽微痛,咽干不欲饮;咽黏膜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肾阴虚证

治法:

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推荐方药:

肺阴虚为主者,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

玄参、生甘草、白芍、麦冬、生地、薄荷、贝母、丹皮。

肾阴虚为主者,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熟地黄。

中成药:

养阴清肺丸或六味地黄丸等。

2.脾气虚弱证

治法:

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推荐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等。

3.脾肾阳虚证

治法:

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推荐方药:

附子理中汤加减。

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

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等。

4.痰瘀互结证

治法:

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推荐方药:

贝母瓜蒌散加减:

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

中成药:

贝母瓜蒌散等。

(二)外治法

1.含漱:

可选用银花、桔梗、甘草等中药煎水含漱。

2.吹药:

利咽止痛中药粉剂,直接喷于咽部。

3.含服:

生津利咽中药丸或片剂含服。

4.中药吸入:

选用具有利咽功效的中药进行蒸气或雾化吸入。

(三)针灸疗法

1.体针:

选用合谷、内庭、曲池、足三里、肺俞、太溪、照海等为主穴,以尺泽、内关、复溜、列缺等为配穴。

2.灸法:

可选合谷、足三里、肺俞等穴,悬灸、隔姜灸或热敏灸。

3.耳针:

可选咽喉、肺、心、肾上腺、神门等埋针或可用王不留行贴压。

4.穴位注射:

可选人迎、扶突、水突等穴。

(四)其他疗法

1.按摩:

于喉结两侧或沿颈椎双侧,纵向上下反复,轻轻揉按。

2.咽后壁淋巴滤泡增多,咽侧索增生肥厚可配合刺血法、割治法、烙治法,亦可配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微波疗法、冷冻治疗等。

3.对于咽干、咽痒、咳嗽久治不愈者可以配合中药贴敷、中药离子导入等。

(五)预防与护理

1.忌食辛辣、肥甘厚味,戒烟酒。

2.积极治疗临近器官的疾病,预防诱发本病。

3.导引:

如吞金津玉液法。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见下表)

(一)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如下:

(1)治愈:

咽部症状消失,检查正常,积分减少≥95%。

(2)显效:

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局部体征显著改善,积分减少≥70%,<95%。

(3)有效:

咽部症状和体征减轻,体征积分减少≥30%,<70%。

(4)无效:

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积分减少<30%。

慢喉痹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主症及体征

0分

2分

4分

6分

异物感

咽部偶有异物感

咽部常有异物感

咽部持续异物感

咽黏膜充血及肿胀

咽黏膜慢性充血呈暗红色

咽侧索肿胀、淋巴滤泡增生

咽黏膜干燥、萎缩

次症

0分

1分

2分

3分

咽干

咽微干

咽干灼热,口渴不欲饮

咽干欲饮

咽痒

咽痒轻微、偶咳

咽痒、经常咳嗽

咽痒咳嗽、影响入睡

咽灼热

灼热轻微、偶有

咽部灼热、经常有

咽部灼热、持续有

咽痛

咽痛轻微、偶有

咽痛轻微、经常有

咽痛轻微、持续有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

根据以上中医证候量化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5次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慢喉瘖(慢性喉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

声音嘶哑。

(2)次要症状:

咽喉干燥,或疼痛,或伴有咳嗽咯痰、清嗓、异物感等症。

(3)病程较长,声音嘶哑时轻时重。

(4)喉部检查:

喉黏膜多有暗红色充血、肿胀或萎缩,声带肿胀、肥厚,声门闭合不全。

具备主症、体征,并结合病程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