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019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docx

语文综合模拟练习

 

综合模拟练习

(以朝阳一模为主,参考顺义一模、昌平一模)

用题说明:

本套题主要为巩固重点题型服务,从阅读用文难度看,比较适合语文水平中等及中等偏

下学生使用。

根据中考要求,局部试卷进行了调整。

此外,为了突出重点、讲究考点覆盖,还命制出

部分变形题、增设题、新拟题。

这些试卷均为需要重点把握的试卷,需要认真探究答题规律,

用好试卷。

一、选择。

下列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朝阳一模)

A.模样(mú)脂肪(zhī)自诩(xǔ)言简意赅(ɡāi)

B.字帖(tiè)机械(xiè)庇护(bì)杞人忧天(jǐ)

C.脑髓(suǐ)倾斜(qīnɡ)提防(dī)功亏一篑(kuì)

D.翘首(qiáo)巢穴(xué)贮藏(zhù)追本溯源(sù)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昌平一模)

A.告慰——宽慰

解说:

两个“慰”字意思相同,都是“安慰”的意思。

B.意境——意愿

解说:

两个“意”字意思不同,“意境”的“意”是“意料、料想”的意思;“意愿”的“意”是“愿望、心愿”的意思。

C.名列前茅——莫名其妙

解说:

两个“名”字意思不同,“名列前茅”的“名”是“名声”的意思;“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

D.触景生情——情投意合

解说:

两个“情”字意思不同,“触景生情”的“情”是“感情”的意思;“情投意合”的“情”是“爱情”的意思。

3.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顺义一模)

① 1月18日下午,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结束亚洲杯征程抵达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

连续多日高强度比赛及并不尽如人意的战绩让他们略显疲惫。

“看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愿国足队员掸去身上的尘土,卸去心中的包袱,,在未来的赛场上踢出中国的风采。

②俗语说“”。

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需要别人的帮助,来成就大事。

对同学们而言,无论是在竞技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个人能力的发挥空间是有限的,只有学会合作,体验合作,善于在团队中发挥集体智慧的巨大作用,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捷径。

渴望成功的你,请谨记这个道理。

A.

句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②句填“独木不成林”

B.

句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②句填“众人拾柴火焰高”

C.

句填“再接再厉”②句填“众人拾柴火焰高”

D.

句填“再接再厉”②句填“独木不成林”

4.下面的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方法,最能增强气势,体现“自由主义作风”危害的一句是(朝阳一模)

A.自由主义作风,对己、对人、对革命都是一种腐蚀剂。

B.自由主义作风怎么样呢?

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C.自由主义作风,难道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吗?

D.自由主义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救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昌平一模)

A.有些家长只知道给孩子钱,却不知道怎样教孩子合理地花钱。

B.学校就像一个温馨的家,让我们感到安全、亲切、温暖、快乐。

C.“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一个孩子喊道。

“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

D.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便成了空壳!

6.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顺义一模)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

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①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②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③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④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

A.①③②⑤④B.①②③⑤④

C.③①②⑤④D.③②⑤④①

 

二、填空(共8分)

7.默写(5分)(朝阳一模)

(1),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国家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

(5)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这正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济世情怀。

8.文学名著(3分)(昌平一模)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

其中,一些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欢乐生活,如《①》中,对冬天里②活动的回忆;还有一些作品,如《藤野先生》,在颇具讽刺意味的描写中,表达作者对③的厌恶与嘲讽。

三、综合性学习。

(共11分)(朝阳一模)

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学校准备开展一次以清明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9.清明节期间,学校小记者进行了一些相关采访和报道。

请你根据下面三则材料提供的主要信息,为校刊写一段简要介绍清明节的文字。

(60字以内)(4分)

【材料一】

某高校民俗专家采访记录(片段):

清明是中国传统的扫墓节。

长期以来,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先,通过扫墓、祭祖,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和对祖宗的敬畏。

【材料二】

校刊4月5日讯清明内涵更丰富,追怀先烈成风尚。

在某公墓,前来祭奠革命英烈的市民络绎不绝。

来自密云的一对夫妇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们先带着孩子拜祭了爷爷奶奶,然后就赶到这里,缅怀先烈,感受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三】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地区的民政部门和公墓陵园都开设了专门的祭祀网页,人们可以在网页中,为已逝的亲人献花、点烛、留文,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除网上祭奠外,社会公祭、家庭追思等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

答:

10.这是一位同学清明节随父母回乡扫墓后写下的日记。

请你根据这段文字,得出一个结论并阐明得出结论的两条理由。

(3分)

政府倡导“低碳拜祭”,就是希望人们用简朴的方式拜祭先人。

我和父母便商定要响应政府的号召,但实际情况怎样呢?

我回到老家,看到许多村民在墓前焚烧花样翻新的祭奠纸品,如豪华的轿车,精致的别墅等。

爷爷说:

“拜祭先人就要隆重热闹讲排场,场面绝对马虎不得。

否则,就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叔叔说: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但我们是晚辈,如果上坟不烧纸,不放鞭炮,人家会怎么说我们?

这样做绝对不行!

结论:

理由一:

①理由二:

调整题10:

这是一位同学清明节随父母回乡扫墓后写下的日记。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当地清明祭拜活动的实际情况。

(不超过12个字)并根据爷爷和叔叔的话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两条原因。

答案:

祭拜先人隆重热闹讲排场。

原因一、认为场面隆重才能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原因二、认为场面隆重才有面子。

11.某学生从报刊上摘抄了一些有关清明节的材料,请你根据这些材料,就怎样使清明节过得更丰富多彩,提出两条建议。

(4分)批注:

此题和前面题目内容脱节。

【材料】

清明节因“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按阳历说,清明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时春光明媚,四野明净,生机盎然,是赏春的好时节。

古诗云:

“梨花风正起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从节气上看,清明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季节。

农谚说: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建议一:

①建议二:

四、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2~15题。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伐竹取道非丝非竹

B.如鸣珮环环滁皆山也

C.皆若空游无所依长烟一空

D.乃记之而去停数日,辞去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2)悄怆幽邃悄怆: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翻译: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翻译:

15.文章写景动静结合,第①段中,作者分别写了哪几种动态的景物?

(3分)

答:

调整题:

15、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小石潭地理位置偏僻,人迹罕至?

(3分)

答案:

隔篁竹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修髯飘飘》节选,完成第16~18题。

(共14分)(朝阳一模)

修髯飘飘

汪曾祺

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

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

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

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

当时发誓:

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

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

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

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

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

他很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内容,讲得层次分明,文词生动,引人入胜。

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一流的演员。

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

“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

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

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

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

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他亲自用墨笔临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

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

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

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

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

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

他爱用秃笔。

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

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

他原是学画的。

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

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

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⑤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

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来,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

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

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⑥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

可惜罗丹早就死了。

⑦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⑧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那时抗战已经胜利。

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最好是铜像。

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有改动)

16.阅读全文,概括写出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分)

答:

调整题:

16、阅读文章②③段,根据作者对闻一多先生形象特点的认识以及其具体表现完成下表。

(4分)

人物形象特点

具体表现

(1)

很会讲课

个性很强

(2)

答案:

(1)潜心治学(1分)、治学严谨、极富想象力(各0.5)

(2)使用特制的笔记本,字迹特别,铅笔速写有特色,治印讲究。

(各0.5)

调整题:

16、本文从写闻一多先生“美髯飘飘”入手,展示了先生独特的人格,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请你阅读文章,完成下表。

(4分)

闻先生胡子特点

留胡子的原因

反应出的人物个性

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潇洒而又坚毅

2抗战

3刚强、心口如一,义无反顾

4敬佩

17.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4分)

答:

调整题:

分析第④段的外貌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第4段着力描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胡须,表现了先生潇洒又坚毅的外貌特点,照应了文章第一段木刻像塑造的先生形象以及“抗战不胜,誓不剃须”的誓言,呼应了下文西南联大旧址中“全身石像,长髯飘飘”的形象。

同时也衬托了下文所述的先生刚强的个性。

18.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150字以内)(6分)

答:

调整题:

文章第⑤段中说到“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人格是一首怎样的诗?

答案:

他能把枯燥的课讲得生动有趣,给人以高级的艺术享受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治学、治学严谨并且富有想象力的形象特点;他在生活中很有个性,用特制的笔记本、写得一手自成风格的字,他的铅笔速写和治印都很有特色。

面对民族危难,他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表现了他刚强的个性。

所以闻一多先生的人格是一首严谨、富有艺术魅力、个性而又潇洒坚毅的诗。

 

(二)阅读《建筑的艺术》(节选),完成18--19题。

(8分)(顺义一模)

建筑的艺术(节选)

梁思成

①节奏和韵律是构成一座建筑物的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前面所谈到的比例,有许多就是节奏或者韵律的比例。

这种节奏和韵律也是随时随地可以看见的,例如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天安门是重点的一节或者一个拍子,然后左右两边的千步廊,各用一排等距离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下去。

但是每九间或十一间,节奏就要断一下,加一道墙,屋顶的脊也跟着断一下。

经过这样几段之后,就出现了东西对峙的太庙门和社稷门,好像引进了一个新的主题。

这样有节奏有韵律地一直达到端门,然后又重复一遍达到午门。

  ②事实上,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都有它的节奏和韵律。

我们若是把它分析分析,就可以看到建筑的节奏、韵律有时候和音乐很相像。

例如有一座建筑,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是一柱,一窗;一柱,一窗地排列过去,就像“柱,窗;柱,窗;柱,窗;柱,窗……”的2/4拍子,若是一柱二窗的排列法,就有点像“柱,窗,窗;柱,窗,窗;……”的圆舞曲。

若是一柱三窗地排列,就是“柱,窗,窗,窗;柱,窗,窗,窗;……”的4/4拍子了。

  

③在垂直方向上,也同样有节奏、韵律,北京广安门外的天宁寺塔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

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个扁平的不显著的月台;下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平座;平座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塔的本身,高度和两层须弥座大致相等;再上去是十三层檐子;最上是攒尖瓦顶,顶尖就是塔尖的宝珠。

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只是大致)可以看到(而不是听到)这样一段节奏。

  ④我在这里并没有牵强附会。

同志们要是不信,请到广安门外去看看。

18.第②段中,作者是怎样说明建筑中的节奏与韵律的?

(3分)

答:

调整题:

18、结合第③段划线句的内容,谈谈“也同样有节奏、韵律”这句话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答案:

1、如果删去就不知道建筑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什么特点了。

2、如果删去,下文列举的天宁寺塔的例子就失去了说明的特征(就不知道是具有什么特点的例子)。

调整题:

18、结合第②段划线句的内容,谈谈“差不多所有的建筑物在水平方向上或者垂直方向上”这句话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

参考答案:

(1)如果删去,就不知道是谁都有节奏和韵律了;

(2)如果删去,就不明确建筑物具有节奏和韵律是在什么方面了(或,不明确这个特点的范围了)。

19.阅读下面介绍颐和园长廊的文字,运用文章中的知识,说一说颐和园长廊所体现出的建筑的节奏美。

(5分)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1992年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M,共273间;廊宽2.28M,柱高2.52M,柱间距为2.49M;廊中夹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这些亭轩既有点景作用,又有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长廊的妙用。

答:

(三)阅读《三思而行》,完成20—22题。

(8分)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

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冶长第五》: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日:

‘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

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

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然。

《论语正义》说:

“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

”许多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

甚至有人认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

有人劝恪“每事必十思”。

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

究竞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

总起来说,对此有两个解释。

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

另一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都要考虑到。

(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

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甲】平常骂人说是“不肖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

我是季文子的最“肖”子孙。

我平常做事不但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

反正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见行动,不敢行动。

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的。

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

正所谓【乙】记得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

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_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

遇事必须深思熟虑。

【丙】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然后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

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

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20.文章第②段中列举《论语正义》和《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答:

21.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孔子主张“再,斯可矣”,本文作者是怎样解释孔子的这一主张的?

(3分)

答:

22.文章最后说“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作者的依据是什么?

(2分)

答:

调整题:

根据文意,将下列选项填入文章的甲、乙、丙三处。

1“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2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却做人的乐趣。

3凡善于考虑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答案:

213

调整题:

作者在结尾处说:

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①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

②过于细心,有时会误大事。

③多思会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六、作文(共50分)

23.题目:

对话/倾听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与本人有关的人名和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