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0622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doc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

作者吕春 桃 

市级电大乐山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年级 11春

学号1151001208677 

指导教师吴亮玖 

四川电大毕业设计(论文)

诚信承诺书

本人慎重承诺和声明:

所撰写的《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文中所有引文或引用数据、图表均已注解说明来源,本人愿意为由此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设计(论文)的研究成果所属学校所有。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提 纲

一、《三里湾》的主题与形象塑造

二、《三里湾》农民形象的塑造

(一)受封建思想戕害的落后群众

(二)干部中的落后“典型”

(三)新时期的积极群众

(四)新时期先进的基层干部

三、《三里湾》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

(一)人物姓氏的民间化运用

(二)在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

(三)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三里湾》的主题与形象塑造…………………………………………

(1)

二、《三里湾》农民形象的塑造…………………………………………

(2)

(一)受封建思想戕害的落后群众………………………………………(3)

(二)干部中的落后“典型”………………………………………………(6)

(三)新时期的积极群众…………………………………………………(7)

(四)新时期先进的基层干部……………………………………………(8)

三、《三里湾》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10)

(一)人物姓氏的民间化运用……………………………………………(11)

(二)在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11)

(三)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11)

注释………………………………………………………………………(13)

参考文献…………………………………………………………………(13)

浅析《三里湾》的人物塑造

乐山电大直属部11春汉语言文学本科 吕春桃

【摘要】《三里湾》是一部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赵树理艺术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

小说以三里湾的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事件为线索,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描写了王金生、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四个家庭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反映了我国农业化初期的农村生活风貌,显示出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本文从分析《三里湾》的主题与形象塑造入手,重点对四类农民的形象进行了剖析,深入探讨了小说在塑造典型人物上的独到而新颖的特征。

【关键词】三里湾 农民形象 塑造 特征

“三里湾,三里湾,对着水,靠着山,青枝绿叶上下滩,自从有了农业社,人连心,地连片,事事随心愿。

”①虽说此是根据长篇小说《三里湾》改编而成的影视剧本《花好月圆》的主题曲中的一节,却也向我们展示了三里湾农业社的美好画面。

《三里湾》是一部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最能展示赵树理艺术功力和艺术情趣的力作。

作者紧紧围绕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娓娓动听地讲述了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生四户人家一桩桩有趣的故事。

《三里湾》发表之初,就被康濯称为“我国文艺界在最近时期出现的优秀作品之一”。

②并且在当时读者群中产生了颇为广泛的影响。

一、《三里湾》的主题与形象塑造

赵树理作为“山药蛋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三里湾》作为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其实并没有正面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而是通过人民内部的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两类家庭关系,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变化来反映生活发展的本质。

小说以三里湾的秋收、整党、扩社、开渠等事件为线索,描写了王金生、范登高、马多寿、袁天成四个家庭的内部矛盾及其相互关系,其中还穿插了三对年轻人的恋爱与婚姻问题,从而反映了我国农业化初期的农村生活风貌,显示出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抵制和批评自私自利只顾个人发家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颂扬集体互助共同富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是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主题。

《三里湾》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作品通俗易懂,表达简洁而不失朴实厚重,人物之间的对话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

总的来说,在人物刻画上,作者对落后人物的塑造,比新人塑造更为成功。

作者农村里的旧人旧事,特别是对小私有者的心理,性格特征,思想感情,言谈举止,生活方式非常了解,描写起来也是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这与他的生活根据地有关。

《三里湾》的新人描写虽然不如落后人物丰满,但也有其新的开拓。

一是在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素质和性格发掘方面进行探索,二是注意到知识对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作用,在新人身上寄托了关于新型农村生产力的理想。

二、《三里湾》农民形象的塑造

不同于一般小说中主要描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间的冲突和斗争,《三里湾》中塑造的形象大致可分:

“中间人物”一般是指“有缺点的农村干部和落后的农民”,小说中的村长范登高,党员袁天成,中农“糊涂涂”、“常有理”、“铁算盘”“惹不起”等人都属于这一类。

农民作为小生产者,思想上具有倾向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面,而正是这一种思想阻碍着农村合作化的开展,这种思想侵蚀着一部分的社员、一部分的青年,甚至是一部分的党员,为了批评这种倾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赵树理着重描写了村长范登高;与这些“中间人物”对应的是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王满喜这些先进的人物,特别是党支书王金生与范登高两个形象行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中不仅比较了范登高与王金生这两个形象,范灵芝与马有翼,王宝全家与马多寿家,都形成了一个先进人物与中间人物,先进家庭与中间家庭的对比。

而范登高与王金生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农村合作化时期在我国广大农村真实存在着,可以说,每一个农村都有一位“翻得高”和王金生,都有那么几个“王宝全家”和“马多寿家”。

(一)受封建思想戕害的落后群众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过。

“有许多出生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工农兵群众,则缺乏接近,缺乏了解,缺乏研究,缺乏知心朋友,不善于描写他们;倘若描写也是衣服是劳动人民,面孔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③这种现象在当时相当普遍。

赵树理之所以能在广大的解放区作家中独树一帜,也在于他对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的深入了解。

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又担任着党的基层干部,因而有了更多的机会来观察和思考农村中的各类现实问题。

因此他的小说不同于五四新文学以启蒙立场来审视农村的传统,而是基本上站在农民自身立场,以共产党和农民代言人的身份来写农民。

他克服了小资产阶级作家的缺点,塑造了地地道道的农村老百姓和农村干部等农民群像。

作品中,他着力塑造了一系列异常生动、具体、栩栩如生的落后群众形象:

马多寿、马有余、常有理、惹不起、能不够、袁天成、袁丁未、黄大年、王申老汉等,这些人物思想落后,部分人物身上还保留着封建残余的思维观。

早在1949年,赵树理在《三复集·也算经验》中也曾提到的:

“我在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我要写的主题。

”④十年后,赵树理在《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发言中又说:

“我的作品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⑤类似这样的说法,赵树理在许多场合都屡有述及。

可见他在《三里湾》的创作过程中,构想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事件的叙写,所着力塑造的这一批落后人物形象,都切实反映着三里湾在合作化运动中所存在的问题。

1、两只脚踏在两条路上的袁天成。

作为群众的袁天成虽然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的思想却始终跟不上党的发展步伐。

在党内受了教育之后,参加了农业社。

但他个人也是属于那种维护个人利益的人。

在老婆的挑拨下,虽然加入了合作社,却用参军的兄弟的名义多留了一份自留地,很难算上是个真正的社员。

这无疑暴露出了天成老汉的自私与落后。

在党的教育与群众的感召下——灵芝与玉生订婚、有翼革命、自留地多了担了个“两大份”的声名,雇劳动力背上个“资本主义思想”老婆育女的坏风气导致女儿婚姻的不幸。

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情,迫使天成老汉最终走向觉醒,他深深地看到加入合作社的必要性,要家庭逐步走上幸福,家庭每个细胞共同劳动的重要性,学习科学文化的紧迫性。

作品中天成老汉向能不够提出系列条件可足见这点。

他说:

“听我的,明年按章留自留地,把多余的加入到社里去;你和小俊两个人当下就跟我参加劳动,先叫你们来个‘劳动改造’以后学人家别的妇女们参加到社里做工去!

你们要参加开会、参加学文化,慢慢都学的当个“人”,再不许锻炼那一套吵架、骂人、搅家、呕气的鬼本领了!

2、思想顽固、守旧落后的马多寿家。

作者对这个家庭的成员刻画的栩栩如生,马多寿绰号糊涂涂,老婆常有理,儿子马有余铁算盘,儿媳惹不起”。

糊涂涂本来叫马多寿,他顽固地守着马家院这个小天地,千方百计地抗拒时代进步的潮流。

时代在进步,历史在变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保守的马多寿却阻止有喜去太行中学升学。

他对儿子有翼说:

“你二哥上了一次中学,毕业以后参加了政府工作,就跑的不见面了,你还要跟着他往外跑吗?

哪里也不要去!

安安稳稳给我在家里种庄稼!

”传统的思想、守旧的习惯禁锢着糊涂涂的思维坐标,他因对科学的错误认识而显得愚昧和无知。

然而他在对集体利益时看似非常犯糊涂,但触及他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却计算得很清楚。

糊涂涂在和老牙行讨论如何分地给菊英时说:

“虽然不是养老地,只要不在老三老四名下就好”以及后来他阻止老牙行与范登高联系分单时说:

“那可不行,你让他自己说,他会帮着我们说话,要是当面和他说破,他反而不敢帮我们,因为他怕别的党员抓住他的把柄。

”足见他在事关自己利益时的清醒和对村长个性特征的透彻了解。

当他在和常有理谈分家之事的时候,他主张与有翼一起过,我们看下面一组对话:

马多寿:

“你愿意跟谁过?

”常有理说:

“老大倒是个好孩子,不过他媳妇有时候我也惹不起!

”马多寿:

“媳妇倒是小事,老大那人尖薄得很,跟上他,眼前咱们还能劳动,他倒很愿意,赶到咱们再上些年纪,自己照顾不了自己的时候,恐怕要受老罪!

你看跟有翼怎么样?

马多寿老婆常有理则是个典型的封建婆婆形象,常能把没理的事情说得端端有理。

对三媳妇菊英的虐待,最终铸成菊英因忍无可忍而提出分家。

当村长范登高来了解菊英说自己受虐待的情况是否属实时,常有理的一番话讲得头头是道,似乎是菊英诬赖了她,而实际情况则是经自己儿子有翼作证,菊英所讲属实。

当有翼去开会时她却骂有翼:

“你是吃饭长大的呀还是吃屎长大的?

青年团是不是你爹?

……”“我不准你去,不跟上你那些小爹妈你还不会证死我!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常有理自己不讲道理,无视自己身上的缺点反而却竭力阻止自己儿子的进步;在对待有翼的婚姻问题上,她还牢固地坚守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处事态度。

将自己儿子与自己姊妹的女儿小俊凑合成一对,无视科学,殊不知此乃科学中的近亲,还美其名誉亲上加亲。

从另一角度看,历史总是不断向前演进的,在对待诸多问题的时候则需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何况爱情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呢?

作品中常有理在对待儿子有翼的婚姻问题上还是履行的老一套,缺乏历史的审视观,殊不知老一套的市场正在被新的观念给吞噬着,她无视社会进步这一客观规律。

执着地逼有翼接受小俊,而有翼心里却爱着的是玉梅,这就形成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有翼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终于以“革命”的方式追求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沉甸甸的爱情。

这不止符合人物思想发展的逻辑,也符合了读者的心理愿望。

当有翼得知灵芝与玉生订婚之事时,想到自己与灵芝擦肩而过,便产生了后悔而痛恨的心里倾向,所以他又哭又笑,然而这一切都是常有理一手造成的,面对有翼又哭又笑这一客观现象时,她压根儿就没有反思导致有翼产生这一强烈反应的深层原因,却愚蠢地归结为有翼中了邪,难能可笑啊!

后来得知灵芝来了,又硬说成是灵芝把鬼带来了,故事至此,真可谓荒唐之极,处处弥漫着封建守旧的浓烟,作者通过这一系列故事情节的生动展现,把常有理封建的一面刻画的淋漓尽致。

马有余的绰号“铁算盘”,他自私、自利、精打细算,文中第七节写他在老婆和弟媳菊英、满喜吵架时出来息事宁人,他的这份“仁义”也是用算盘算出来的,“因为得罪了菊英怕菊英提出来要分家;得罪了满喜,怕满喜离开他们的互助组;不论得罪哪一个,对他都是很不利的事情。

”当他去请范登高吃早饭的时候,他很“客气”地给菊英来了段:

“老三明天也不要做饭,就回家里去吃,好合好散哩!

你嫂嫂有啥对不起你的地方都担在我的身上。

”单从有余这谈话的态度上面看,这个家蛮可以不分开的,而他这样说其实是为了在分财产时菊英不好与他计较,从而使他能占更多的便利,如此而已。

在后来有翼提出分家的时候,马多寿老汉都看出来有余这个人刻薄得很,而不愿意跟他。

马有余老婆人称“惹不起”,是一个愚昧、自私、蛮横、撒泼而不讲理的妇女。

她在和满喜吵架时,那撒泼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是非不分,明明是自己儿子十成的不对,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就向菊英和满喜说:

“十成!

你这小该死的!

吃了亏还不知道快回来,逞你的什么本事哩?

一点眼色也不认得!

人家那闺女有妈!

还有‘爹’!

你有什么?

”这个为人母的惹不起面对情况,不弄清事情缘由就贸然以尖酸刻薄而十分挖苦人的语言来“解决”争端,当然也就更不懂得教育自己的儿子了。

(二)干部中的落后“典型”

干部,是党和群众之间的纽带,是具体贯彻党的政策的人。

然而在建国之初,党的基层干部中有一些同志身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他们办起事来就不能那么好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三里湾》中的范登高是村长,他的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因为翻身翻得太高而被称为“翻得高”,他是三里湾开辟工作的积极分子,在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然而,到后来他却热衷于跑买卖,反对扩社和修渠,而且很圆滑,使别人在形式上找不出驳斥他的理由,赵树理试图突出他的典型意义:

“大家讨论完秋收,接着便谈起准备扩社、开渠的问题,范登高说:

‘以下的两个问题和行政关系不大;我的骡子明天要走,我可以先退席了。

这无疑暴露了他自私的一面,在自己利益上面的争取,在集体利益上的消极。

未能正确处理个人得失与集体利益之关系。

在处理菊英分家的问题上,他很反对,理由看似义正词严,说马家落后势力大,让菊英这个团员留下做些工作,但他的真实意图却是怕菊英分家后加入合作社,从而引起“糊涂涂”入社,因此他才竭力找理由维持现状;在党的会议上,张永清给范登高提意见:

“你对支委会和支部会议的决议没有一次没意见!

没有一次积极执行过!

这是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

”范登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是村里的一名主要干部,本应该身体力行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有意见地执行着组织的任务与决议,这也正是作者所要提出的问题。

另外他无论是在思想、情感还是具体行动上,他都与王小聚、李林虎、糊涂涂这群落后人物俱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糊涂涂却将范登高的性格摸得很透彻:

“主任委员范登高是村长也是党员,说话很抵事,不过他自己是既不愿意修渠也不愿意入社的。

只要我们说得有点情理,他会顺水推舟的。

”老牙行说:

“咱们先跟他联系好不好!

”糊涂涂说:

“那可不行!

你让他自己说,他会帮着我们说话,要是当面说破,他反而却不敢帮我们——因为他怕别的党员抓住他的把柄。

”在支部会议上,张乐意社长批评他说:

“你给刘老五赶骡子,王小聚给你赶骡子,你还不是和刘老五学样子吗!

党不让你学刘老五,自然你就要对党不满。

在政治上,范登高满脑子英雄主义思想,在经济上,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这样就进一步突出了范登高的纵的历史联系和横的社会联系,把它写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这样他就与党所领导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之间存在矛盾——两条道路性质上的矛盾。

虽然未超出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但已经临近敌我矛盾的边缘,是不容忽视的。

(三)新时期的积极群众

与这些农民群众中的落后人物形象相对应,作品中塑造了菊英、画家老梁、金生媳妇、王兴老汉等一批勤劳、积极进取、任劳任怨、朴实而乐观的新一代群众形象。

菊英因丈夫外出当兵,自己孤身一人不仅要养女儿玲玲,还要受尽家人虐待。

小说中第十六节《菊英的苦楚》中叙述了她受尽婆婆常有理的无情虐待,受尽妯娌惹不起的挖苦,很多时候却不与她们斤斤计较。

常有理明知菊英到晌午也碾不完磨,却要故意让菊英作难。

文中菊英进行诉苦说道:

“她们趁我在家,总是爱说米完了,面完了,差不多不隔三天就要叫我上一次碾磨,攒下来的米叫她们吃一个冬天,快吃完了的时候我就又该回来了……算了算了!

说起这些来一辈子也说不完。

”从菊英她的语言中足见菊英自出嫁进马家所受的委屈之多。

这也为后来菊英因走投无路之境提出分家是一脉相承的。

在分家的时候菊英不计得失,她说:

“只要有几件家具过得开日子就算了,多一点少一点有什么关系?

庄稼人是靠劳动吃饭的!

谁也不能靠祖上那点东西过一辈子!

给我那么多我就要那么多!

没有意见!

”在她心里牢牢地树立起了要劳动才能有饭吃这一先进理念,因此在分家的时候显得是那么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得失,明理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也从侧面抨击了马有余和惹不起他们的好逸恶劳之恶习。

画家老梁可谓是三里湾中的“灵魂”,他以自己精湛的画艺向老百姓们展示了三里湾未来的发展图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三里湾人民的积极进取。

老梁以自己的特长,结合三里湾的实际,在以王金生为首的基层党组织的科学带领下,有力地配合着三里湾的大发展。

文中对老梁同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通过这不长的语言描写,却向世人展示了他积极引领群众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形象。

金生媳妇作为支部书记的妻子,则扮演了新时期农村妇女的体贴、勤劳、通情达理的良好形象。

王兴老汉则是一个农村致富引领者的典型形象,他乐观、勤劳,还会谋发展的路子。

当农业社的何科长考察菜园“船头起”时,他从园里摘了甜瓜放在盘里满怀信心地说:

“哪一个不熟、不脆、不甜、不香都管换!

”当画家老梁问他扩社以后可不可以以扩大种植规模时,他却表现得很专业地说:

“不行!

这里离镇上远一点,只能卖到东西山上没有水地的山庄上,再多种就卖不出去了。

”从这些细节我们不难读出王兴老汉的乐观、自信、勤劳、充满智慧的新时期农民的先进形象。

(四)新时期先进的基层干部

《三里湾》中还塑造了党的好干部、知识分子,王金生、王玉生、王玉梅、范灵芝、张永清、张乐意、魏占奎、王满喜、秦小凤系列先进人物形象,他们是贯彻和执行党的方针路线的优秀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他们勇于进取,富有斗争精神,思想正确、作风正派、工作方法对头、忠心耿耿地为人民服务。

很少或没有一般群众身上的缺点,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经常教育或感化落后的干部和群众,这也是作者所欲歌颂的。

支部书记王金生始终保持着一名基层党员的先进性,他坚守党性,一心为公。

“奇怪的笔记本”一节表现他的头脑清楚、眼光敏锐,有明确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在与范登高面对面斗争的一场,通过摆事实,合情合理地说话,表现他的原则性;在对待富裕中农马多寿的“刀把地”问题的处理上,用与人为善、采取耐心的说服和教育,没有任何咄咄逼人的锋芒,而是踏踏实实积极地做着多方面的工作,充分表现了他的政策水平和胸有成竹,这样一位带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层干部形象。

当然,类似的例子在文中多处都有所体现,堪称党的基层优秀干部的典型。

玉生则是聪明、能干、肯用思想的人物形象,他琢磨出来的东西很多,深得农业社何科长赞赏:

“这个青年的脑筋真管用,好多地方都暗含科学道理哩!

”作者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干部和群众的语言与初中毕业生范灵芝不厌其烦地从正面与侧面介绍玉生,让读者看到了玉生的聪明能干和热情无私,试看:

当灵芝到旗杆院改表格时遇上玉生改装水车时的一段对话:

灵芝:

“现在琢磨的得怎么样了?

”玉生说:

“……我想或者是用报上登的那个变轴的办法把水车加快,或者再想个办法能让一个水车挂双筒,那就能叫一个抵两个用。

”玉生把他画的那些图一张张翻着给灵芝看,灵芝见他画的那些齿轮的齿子有些过长,向他说:

“这几张的齿子不行”“实际上不是那么长的,那是因为尺子的窟窿只能钻那样密,所以画长了。

”灵芝听他讲完了,觉得他真是个了不起的聪明人,要不是有个“没文化”的缺点,简直可以做自己的爱人了。

玉生请灵芝帮他算账,灵芝在帮他计算的时候,发现他的脑筋十分灵活,往往是一点就明了,因此也乐意帮他,几天来把数学上的一些简单道理教会了他好多。

玉生的妹妹玉梅是一个青年团员,真诚、踏实、不自私、聪明、能干、漂亮、遇事明理、顾全大局,迫切追求进步,是新时期一个充满活力的农村女青年形象。

当金生因农业社工作需要想调换玉梅与灵芝的工作岗位时,玉梅在听完哥哥的解释后说:

“为了咱社里的事,大哥说什么话自然可以考虑的,可是等我想想我自己行不行。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玉梅虽然文化偏低,但是在处理事情上却表现的那么明理,为社里的事牺牲自己的良好品质。

尽管玉梅同意了换工作岗位,但她的心里还是长生了想法——恨自己耽误了学文化,后来当有翼向她求婚时她也称有翼是文化先生。

自己可以向他学文化。

在她心目中文化程度也凸显得那么重要,之所以不敢贸然接受有翼,是因为玉梅要坚持入社,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有翼家未入社,马多寿老汉想走资本主义,因此玉梅陷入两难,而难以决策。

她受金生、玉生等先进基层干部的深刻影响,坚信入社,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下的正确选择,因此她不愿意走旧的一套。

新时期女性的良好形象跃然纸上。

中学毕业生范灵芝也是作家所着力刻画的新一代女性形象,作为一名有一定文化的知识青年,她显得朝气蓬勃,积极上进,也是农村中的一股新生力量。

小说中第八节“治病竞赛”,其实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新旧力量、新旧思想的斗争(先进思想与落后势力斗争)。

热心帮助玉生、同意与玉梅换工作,都是其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她自主性强、较为独立、勇于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她作为一位中学生,在当时的环境中可以看作是知识分子的缩影。

她代表着基层工作者的先进形象,她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驱逐落后的守旧的观念与行动;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上,她总认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应该比没文化的人能做出更多的事来,然而现实最终让她认识到了自己这一观点的偏差:

“在思想行动上,玉生虽然缺文化,但时时刻刻注意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有翼这个有文化的却时时刻刻注意的是服从封建主义的妈妈,后来想到自己也只上了几年初中,学来的那一点知识还只会练习玩玩。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又将玉生的家人、家庭、人际交往圈子与有翼做了一一对比,最终选择了玉生为夫。

谈到这里我们能很明晰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灵芝在酝酿问题时的成熟与慎重。

同时,还能勇敢而自主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这与有翼这个站不起来的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称“一阵风”的王满喜也是一个颇有特色的人物形象。

“糊涂涂”一象都很清楚“满喜在自己的利益上不算旧账——在别人认为值不得贴上整工夫去闹的事,在满喜为了气不平也可以不收秋也可以不过年。

”他坚持正义,专同旧势力旧思想作斗争;在干活的时候他有个顽强性,黄大年比他挑的快他不服劲;在给菊英和能不够因‘有没有面’而发生纠纷时,他勇于说实话、讲真话,坚持真理,他看见有翼因面对的是他妈而不敢说真话时还教育了有翼,说:

“我的先生!

拿出你那青年团员的精神来说句公道话吧!

”有翼终肯说了公道话;为了给丁未要回驴,在与牙行的斗争中,也表现出了他聪明、遇事冷静、充满智慧的光辉形象。

本文中作者还刻画了张永清、张乐意、魏占奎、秦小凤等基层干部的优良形象,虽着墨不多,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