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087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doc

伤寒金匮教学文集二

第二章试论伤寒中见杂病及其病案举隅

       东汉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其中十卷论伤寒,亡六卷。

宋•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

六朝•陈延之《小品方》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

所载卷数虽不相符,但从中可见伤寒、杂病,古已分类。

清•柯琴谓:

“自晋王叔和编次,伤寒、杂病分为两书。

”又说:

“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

”“伤寒之中最多杂病,内外夹杂,虚实互呈”,“条文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

”并举“结胸、藏结、阴结、阳结、瘀热发黄、热入血室、谵语如狂、或因伤寒、或非伤寒,绘云杂沓,兼见杂病。

       笔者以为辨伤寒、杂病至关紧要,非特在目录学中,在临床应用中亦应探索究竟。

从今现代医学角度,结合临床治验,录病案数例,一隅之举,或可寻一贯之理,不揣浅陋,尚祈同道指正。

       1.伤寒(含痉、湿、暍、风寒外感、温病、瘟疫、温毒、夹食伤寒、夹痰伤寒、夹气伤寒、夹血伤寒、霍乱、阴阳易等)指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当病原体毒素量达到足以激活体内某些潜在系统(包括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补体系统、激肽系统、凝血与纤溶系统)产生各种超生理剂量的生物血管活性物质以及炎症介质、内源性有毒物质,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进程。

期间显示为炎症、发热、微循环障碍、毒血症、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缺氧、休克、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同病理时相,大体符合于伤寒传经(含两感、六经相传、直中、合病、并病、坏病等)。

因此,伤寒概括急性热病发病过程(含传染病显性感染的传染过程)以及机体急性自稳态失衡的“应急”状态在中。

《伤寒论》中六经既含纵向的系统病理生理学,又相当于横向的病理生理过程。

故六经为百病提纲,分司诸病,非仅为伤寒一证立法,无论伤寒、杂病、凡伤寒传经、杂病中脏腑损害急剧改变着均进入六经病证治范围。

       2.杂病指无急性全身病理变化,可分为以下两种:

       

(1)非感染性以特定脏腑损害为主的慢性病证,如中风(脑血管损害)、历节(风湿病、免疫损伤)、虚劳(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胸痹心痛短气(冠心病、心肌梗塞等)、水气病(肾损害)等。

其证多用杂病方。

       

(2)虽属感染性疾患但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均局限于特定脏腑,如肺痿(结核病、慢性肺炎)、肺痈(肺脓肿、脓胸等)、痰饮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均已肺症状为主;黄疸(肝胆疾患)以肝、胆为主;腹满、寒疝、宿食和呕、吐、哕、下利等以脾、胃为主,故其证治亦多用杂病方。

呕、吐、哕、下利若出现严重脱水、休克者则投以四逆辈从六经病证治。

       3.伤寒中见杂病,指伤寒未罢,又见杂病。

其情况大抵分两种:

       

(1)疾病较轻,全身症状减弱,发生局限于特定脏腑部位病证如小结胸、痞证等。

       

(2)病情严重,因特定脏腑器官损害,更导致全身症状加剧,机体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如大结胸、蓄血等。

其余杂病,亦不外向前两者归类,因伤寒兼见杂病,故证治均列入《伤寒论》中。

下举笔者早年治验病理,略加辨析:

       【病例1】王某,男13岁,1960年12月13日入院。

6日前发热、头痛、咳嗽,吐白色泡沫样痰,呼吸困难,右胸部剧痛。

体温37℃,呼吸66次/分,脉搏116次/分,无欲状,面色白,轻度发绀。

右肺后上中下均叩浊,肺听诊有管状呼吸音。

心界左乳线外0.5cm,心音亢进,节律正。

白细胞12700/立方毫米,中性多核84%,杆状6%,淋巴细胞10%。

X光所见:

右上大片状模糊影,密度均匀。

西医诊断:

右大叶性肺炎、右胸腔积液。

治疗用青霉素,静滴10%葡萄糖等,症状仍加重。

       中医辨证:

寒热往来,头痛、胸痛、默默不语饮食,心下按之满痛,脉浮滑,舌苔白腻,诊为太阳少阳并症、小结胸证。

用柴陷汤除烦涤痰。

       方剂:

黄连、黄芩、清夏、生姜、甘草各12g,柴胡、糖瓜蒌各15g,生牡蛎20g。

服3剂后胸痛减轻,7剂后胸透:

肺炎吸收,仅有叶间胸膜影,后痊愈出院。

       【病例2】金某,女10岁,1961年2月10日入院。

发病半个月,喘,胸痛痰臭,便秘,右肺上部叩浊,听诊有空洞呼吸音。

右二肋间隙有直径2.5cm大包状隆起,随呼气向胸壁突出,吸气则不见,触之剧痛。

X光:

纵隔障及大气管左移,右肺为弥漫性阴影。

西医诊断:

肺脓肿、包裹性脓气胸。

用大剂量抗菌素及抽脓引流等,症状仍加剧。

       中医辨证:

身无大热,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心下满,痛及胸胁,短气烦躁,心中懊憹,口干燥,舌苔黄,脉沉紧,属大结胸证,用大陷胸丸。

       方剂:

大黄、芒硝、葶苈各15g,杏仁10g,甘遂2.5g。

服3剂后排稀便,除隆起部触痛外,其它自觉症状消失,后治愈出院。

       【病例3】孙某,男,11月,1969年12月14日入院,二个月来咳嗽,消化不良,以肺炎胃肠型,佝偻病,营养不良性贫血入院。

查体:

患儿外貌消瘦,面色苍白,因腹肌弛缓而呈蛙腹,双肺底有多数小水泡音,肝大肋下1.5cm,脾大0.5cm,血红蛋白7.6g%,红细胞261万/立方毫米,白细胞12750/立方毫米,中性杆状1%,分叶29%,淋巴细胞66%,嗜酸性4%。

       中医辨证:

发热,咳嗽,喘满,腹满按之软,食不下,下利,为太阳病外证未除,协热而利,利下不止,中气不能上接胸中之阳,属太阳病陷入太阴,缘于虚痞所致。

诊为太阳太阴并证,痞证。

用桂枝人参汤温之,以散其痞气。

       方用:

桂枝10g,人参7.5g,白术10g,干姜2.5g,甘草7.5g。

3剂后迅速好转治愈。

       【病例4】王某,男,32岁,1983年11月26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危重型)入院。

11月23日,开始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入院后主诉:

周身乏力,头痛,腰痛,口渴喜凉饮。

小便少、色黄、大便秘结、色黑。

查体:

酒醉貌,眼结膜充血、水肿,口唇发绀,鼻衄,皮肤有瘀点,少腹急结,舌红绛,苔黄而干,脉滑数。

化验:

尿蛋白(++++),白细胞0-2/高倍镜,上皮细胞2-4/高倍镜。

血红细胞484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5.2%,血小板9万/立方毫米,白细胞22000/立方毫米,其中分叶50%、淋巴48%,异淋2%。

生化检查:

尿素氮116毫克%。

       中医辨证:

太阳传经,瘀热在里,热与血结于下腹,故“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诊为太阳“蓄血”证,投桃核承气汤加水蛭方用:

桃仁20g,桂枝、甘草各15g,大黄30g,芒硝、水蛭各10g。

连服4剂,诸证消失治愈。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