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384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 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 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 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 教学策略及手段

主要通过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互动探究法进行教学

四、 教学准备

自制PPT、活动表格(见附件)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容中尔甲的歌曲《迁徙》导入本节复习内容--人口迁移

[板书]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展示知识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方法指导】

【学以致用】

据报道,新疆每年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

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

每当这几个季节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

据此完成

1.材料中提到的民工流动

A. 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B. 属于人口流动

C. 属于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 属于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理论一一推拉理论

推力:

原定居地排斥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拉力:

新定居地吸引人口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中间障碍阻力:

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受到交通和迁移成本的影响。

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

对于迁出地来说,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点拨]推力是消极因素,是排斥力;拉力是积极因素,是吸引力。

以城乡迁移为例,城市化初期城市有较多的拉力因素,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城市化发展的后期,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成为推力因素,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观看微课复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边看边归纳总结

根据活动结果归纳,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探究提升】2

春节前,在外的游子们渴望回家团聚,春节后,外地务工人员着急返岗上班。

近日,百度地图权威发布《2017年春运迁徙总结报告》显示,春运全国迁徙趋势呈现前稳后涨态势,具体变化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2题。

1. 最高峰日人口迁徙的主导因素是

A.传统文化B,春运政策 C.经济因素D.天气因素

2. 百度地图数据显示,春运期间各大城市拥堵现象较以往年份有所改善,这跟大城市公共交通日益完善不无关系。

目前北上广等大城市已配备多条地铁线路,调查发现我国城市地铁线多位于城市道路下方,仅从安全因素考虑,这样做的原因是

A.道路地下水位较低 B.道路地下多为向斜地质构造

C.道路沿线客流量较大 D,减少对地表建筑的不利影响

播放视频…-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边看边总结

【方法指导】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 从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 从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 从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 从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活动探究】3

材料:

长江经济带中的武汉、重庆、成都相关资料统计

2017年

2012年

人口总■攵

(万人)

非农业人数

(万人)

农业人数

(万人)

人口总数

(万人)

非农业人数

(万人)

农业人数

(万人)

武汉

829.27

561.59

267.68

836.73

514.28

295.45

重庆

3371.84

1391.02

1980.82

3303.45

1107

2196.45

成都

1228.1

829.1

399.0

1149.0

753.7

395.3

三个城市的户籍人口统计表

请说出三大城市户籍人口迁移方向和目前迁出地出现的主要问题。

(6分)

展示本节重要图表,并制定学习解读方法。

【图表特征概览】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最常考查的如下列各图,主要用来反映人口构成(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数量变化、迁移状况等。

每种图示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不尽相同,而且表现内容在侧重点上也有很大差异。

八、板书设计

一、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 概念

人口迁移三要素:

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

2、 分类:

按迁移范围,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二、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二)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源、环境、自然灾害

2、 经注因素:

自然资源开发、城市化、大型项目的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交通

3、 政治因素:

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

4、 社会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人口迁移学情分析

1生活经验

高一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喜欢探究生活中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而人口迁移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中。

2知识背景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实和所了解的历史实例展开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对于身边的人口迁移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储备知识。

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自主学习和开放式探究活动。

人口迁移复习效果分析

由于学生日常生活己经比较熟悉人口迁移,教学时,从学生周围的生活讲起,利用视频等手段提供新材料和问题情境辅助教学,结合实例,拓展讲解解决问题的途径。

通过大量的国际和国内迁移的实例,通过对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的分析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探究学习,既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要全面的角度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最后点出在人口迁移过程中,虽然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我们要抓住主流,积极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情感方面的教育,课堂效果良好。

人口迁移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本节课的所有内容都与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人口迁移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本节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迁移在本章和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

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1.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

2. 图中甲一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存在明显关联性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

3. 引起春节期间下图城市人口巨大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D.经济因素

A.洪涝灾害 B.疾病传播C.旅行度假 D.民工返乡

图2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单位:

%)。

读图回答。

困2

4. 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史学家顾祖禹曾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其东,则太行为之屏障,其西,则大河为之襟带,于北,则大漠、阴山为之外蔽,而勾注、雁门为之内险,于南则孟津、潼关,皆吾门户也”。

1757年前,山西人口大体在600—900万之间,1840年达到1500万人,人均耕地减半。

明清时期,随着晋商兴起,一种新的移民迁出潮也出现了,那就是商业性移民。

有学者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历史上山西人口多,增长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A.植被覆盖率高 B.水源充足

C.地形封闭安全 D.气候湿热

6. 山西的商业性移民迁出潮反映出当地

A.人稠地狭 B.居民的商业天赋高

C.交通便捷 D.金融发达7,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图4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

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

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人口迁移课后反思

上完课后,我结合自己的视频进行了反思:

1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本节重点,也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课堂效果较好。

本科结合教材内容和课表要求而精心设计,设置了较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的导入,知识点的过渡和内容的衔接上比较顺畅,学生普遍反应较好,有效的复习了本节重点内容,把重点知识通过微课或视频的方式展示,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进行了有效的练习,达到了复习的目的。

2:

本节课与学生的互动形式可能有些单一,其实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人口迁移课标分析

课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 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 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 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