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04056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

将判决关押,刘敞说:

“王甲是冤枉的。

”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

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

精要点拨

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

二、抓标志,通语法,巧“添”“变”,识别被动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解析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

2.(2015·

上海)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彦光(指传主梁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

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地自容。

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

(节选自《隋书》)

答案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彦光没有判他罪,把他带到州学,责令他在孔子庙观看效法。

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

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

判断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三、辨清类型,识准标志,识别倒装句

1.谓语前置句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谁可使者

D.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

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

(2)(2010·

江苏)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答案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解析两处倒装为重点:

“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

“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

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谓语前置句一般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多是疑问句或感叹句,二是谓语动词后多有语助词“乎”“哉”“矣”“兮”等字。

2.宾语前置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①为宾语前置句,②为定语后置句。

(2)(2012·

四川)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指传主贺钦)听其论学,叹曰:

“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

”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

卷二十一《人物传二·

明一》)

答案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解析“即”,即使;

“而”,然而;

“奚以”,宾语前置,拿什么;

“为”,表被动;

“为用”,省略句兼被动句。

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

“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

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

”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

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判断方式主要是辨清类型,识准标志。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有否定词“未”“不”“莫”等;

②代宾语的必须是人称代词,如“之”“余”“尔”等。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介词的宾语前置,其标志是:

①疑问句式;

②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如“何”“安”“奚”等。

(3)用“之”或“是”或“唯……是……”把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句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2)(2015·

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

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

(选自《揭傒斯全集》)

答案(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解析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

“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

“师”活用为动词,联想课文中“吾从而师之”,译为“拜师”。

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

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性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

4.介宾短语后置句

(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解析“于”应译为“到”。

安徽)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

答案(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解析“于”,向;

“誓于神”即“于神誓”;

“污”,玷污;

“自污”即“污自”,宾语前置。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

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

其突出标志是动词后的介词“于”“以”,“于”字通常省略。

四、“瞻前顾后”,分析成分,识别省略句

1.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3)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

(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

(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2014·

辽宁)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诏以立(指传主赵立)守楚州。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指盗贼首领)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节选自《宋史·

赵立传》)

答案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解析“窟穴”是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巢穴;

“绝”是副词,坚决;

“与”后省略了“之”字;

“梗”是阻塞的意思。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

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

识别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二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

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

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

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

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氾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省略句虽然复杂,但最常见的有三种:

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字、省略介词“于”字。

五、记住固定搭配,识别固定句式

1.对下列固定句式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③孰与,译为“与……一起”

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

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

解析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

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2013·

天津)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

“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

”潜斋喟然叹曰:

“为其无以为丧也。

”敬恒曰:

“请为先生任之。

”殡葬皆出其手。

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

“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

”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

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

答案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解析“丧”,动词,去世;

“无乃……欤”,固定句式,恐怕……吧。

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

“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

”潜斋感慨叹息说:

“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

”敬恒说:

“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

”殡葬的事务都由敬恒操办。

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东西,只有对敬恒的馈赠不推辞,说:

“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的事得来的。

”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的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

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的礼节一样。

固定句式(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句式,那就是说搭配是固定的,翻译也是固定的。

只要记住其固定搭配和译法即可。

Ⅱ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答案适逢双方使者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

“北”,对元军的蔑称。

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解析“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

“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解析“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答案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答案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

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

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二、翻译的标准——信、达、雅,重在“信”

1.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

(2013·

安徽)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

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

耕者,不复督其力;

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耕种的人,不再出力;

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答案①漏译了“督”字。

“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2.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辽宁)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答案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答案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

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

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

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

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

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Ⅲ 切实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落实得分点

一、考场翻译需要树立三种意识

1.揣摩得分点意识。

翻译的第一步是阅读揣摩,其中准确揣摩得分点是重要的一环,它能确保有效得分。

2.整体把握意识。

翻译过程中,除了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之外,“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是一个基本应考策略。

“词不离句”,就是注意句子内部语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既要学会补出省略成分,保证翻译的完整性;

又要学会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保证句意的连贯性。

“句不离段”,就是一定要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去理解,去翻译,切不可就句译句。

合理推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准确把握全句大意,离不开上下文语境,离不开对上下文句意的准确理解。

3.积累迁移意识。

文言文命题回归课本,一直以来是命题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

对课内知识点,尤其是经典篇目中重要知识点的迁移性考查,在翻译中往往表现得最为鲜明。

因此,在翻译时要经常想一想,这个知识点在哪一课中学过?

在哪篇文章的哪个句子中碰到过?

有了这样举一反三的积累迁移意识,做题自然能如鱼得水。

二、考场翻译重点要落实得分点

(一)考场翻译有哪些得分点?

如何判断这些得分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来懋斋先生者,家况奇贫。

意欲赴礼部试,而绌于资斧。

具旨酒与佳肴,以恭候其欲助之亲故。

讵知日既夕矣,无一亲故之足迹,印于其庭者。

有群丐过其门,先生请其就座而畅饮。

醲饷既良,先生告其故,(群丐)谓先生曰:

“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往往逆旅主人嘉其义而奇其事,且厚有赠馈。

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循例省亲回籍。

群丐亦促之返焉。

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先生亦平淡视之。

(20XX年重庆卷《记丐侠》改编)

1.是区区者,何难之有?

(1)判断句中得分点

①关键实词:

②关键虚词:

③特殊句式:

(2)翻译

答案

(1)①是、吾侪②以③何难之有(宾语前置句)

(2)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

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2.甫抵里閈,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肩摩踵接。

答案

(1)①里

、故、踵②甫③亲故之问寒温表庆贺者(定语后置句)

(2)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来懋斋先生,家境非常贫穷。

想去参加礼部的考试,但是在旅资盘缠方面不足。

准备好美味的佳肴,来恭候想帮助他的亲朋故友。

谁知道太阳已经落山了,还没有一个亲朋故友踏进他的庭院。

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先生请他们就座一起畅饮。

喝足吃饱后,先生告诉这些乞丐们原因。

这些乞丐说:

“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

”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

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

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

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

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

先生也不过很平淡地看待他们。

1.得分点有三:

①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及个别疑难词),②特殊句式,③句意通顺。

2.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判定关键词语

在翻译题中命题人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

这些关键词语有两类:

一类是实词,这是主要的;

一类是虚词。

实词从词性方面看,指名词、动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

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重点是古今异义词、活用实词、多义实词。

虚词是指《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虚词,重点是有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要找出这样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

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就会丢分。

这里,要特别注意两类词的判断:

①通假字的判断

判断该字是否通假,一是靠平时积累,二是靠临场推断。

推断有两个标准:

a.用该字意思在上下文中实在讲不通,b.该字与哪个通假字音近形似。

②活用词的判断(参见本章专题三考点一)

(2)判定特殊句式

①寻标志。

一般的特殊句式,都有其语言标志,抓住这些标志,就基本能锁定它。

②联语境。

有一些特殊句子,无任何语言标志,如直接判断句、意念被动句、省略句,这时就要联系语境来判定其性质。

另外,一些有标志词的句子也要联系语境,因为它不一定是特殊句式,如带“见”“于”字的句子。

(二)如何在翻译中落实得分点

A.关键实词:

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2015·

福建)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

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

聚落居人,貌甚闲暇。

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

(选自清代方苞《与王昆绳书》)

答案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得分点“岩”“川”,名词活用为状语;

“系”,束缚。

我在十月下旬到家,停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