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25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docx

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

 

2018年载人航天行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

 

图目录

图1: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5

图2:

我国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历程6

图3:

“天宫二号”结构图7

图4:

“天宫二号”科学实验7

图5:

天舟一号研制历程8

图6: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指标介绍9

图7: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结构9

图8:

天舟一号今年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三次对接11

图9:

天舟一号四大能力11

图10:

空间站中的天舟一号12

图11:

长征七号研制历程13

图12:

长征七号特点和性能13

图13:

长征五号研制历程16

图14:

长征五号解构图16

图15:

长征五号——冰箭17

图16:

长征五号研制历程19

图17:

长征五号未来承担的重大使命20

图18:

神舟十一号全貌21

图19:

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合体22

图20:

宇航员航拍下的“天空实验室”照片24

图21:

天空实验室轨道车间结构示意图24

图22:

天舟一号今年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三次对接26

图23:

国际空间站(简称ISS)26

图24:

近年各国积极参与货运飞船的发射28

图25:

美国龙飞船29

图26:

美国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基本结构30

图27:

固、液助推器30

图28:

运载火箭的基本结构31

图29:

运载火箭回收技术发展,进一步控制成本33

图30:

2005-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34

图31:

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亿美元)34

图32:

美国航天基金会定义的航天经济构成35

图33:

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卫星产业收入概况35

图34:

太空旅游的四种模式37

图35:

我国空间站基本构型39

 

表目录

表1:

中外试验性空间站对比7

表2:

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对比10

表3:

长征七号与国外中型运载火箭对比14

表4:

长征七号中型运载火箭系列改型15

表5:

长征五号与国外重型运载火箭对比19

表6:

神舟飞船发展历史20

表7:

神舟十一与俄罗斯“联盟号TMA-01M”号对比21

表8:

美国空间实验室发展历程25

表9:

各国货运飞船各有特点、美国实现商业化28

表10:

控制货运飞船发射成本成为发展趋势28

表11:

固体助推器依然是货运飞船首选30

表12:

固、液助推器各有优缺点,固体助推器成本更低31

表13:

美、俄依然处于霸主地位,更倾向使用技术成熟的发动机32

表14:

大推力发动机依然是液体发动机的首选32

表15:

主要太空旅游公司亚轨道飞行产品38

表16:

我国未来空间站主要构成39

表17:

未来10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市场规模接近500亿元40

表18:

空间站建设相关航天院所及上市公司41

表19:

重点标的公司简介与财务指标41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步走战略,天舟一号任务是第二步收官之战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2年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实验飞船随着长征二号火箭飞入

太空,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神舟六号完成多人多天飞行试验任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用了6年走完第一步。

在第二步,我国相继顺利完成了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和神七、神八、神九、神十、神十一载人飞船发射等重大节点性工程,即将发生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任务将是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

我国计划于

2018年左右开启第三步空间站阶段,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2022年正式全面运营。

图1: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资料来源:

新华社,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天舟一号任务将是我国空间实验室阶段的收官之战。

在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2011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

之后我国又成功发射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

“神舟十号”分别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及无人自动对接等重大试验。

2016年9月,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同年

10月,“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

我国首款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即将由长征七号搭载首飞上天,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展实施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任务,天舟一号任务将是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

图2:

我国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历程

资料来源:

新华社,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我国空间实验室系统全面突破

天宫二号:

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试验站

天宫二号是在天宫一号基础上研制而成的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主要任务是突破掌握推进剂补加、大型组合体控制、中期驻留支持以及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所需的关键技术,并开展空间科学试验。

“天宫二号”于2016年9月15日成功发射,同年10月19日与“神舟十一号”完成对接,预计于

2017年4月20日左右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交会对接。

图3:

“天宫二号”结构图

资料来源:

新华社,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4:

“天宫二号”科学实验

 

资料来源:

新华社,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表1:

中外试验性空间站对比

资料来源:

XX百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天舟一号:

主管空间站货物运输的首艘飞船

天舟一号是我国首个货运飞船,4月发射为天宫二号“太空加油”。

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

天舟一号计划2017年4月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搭乘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送补给物资,二是主要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为未来我国空间站的建设搭桥铺路。

图5:

天舟一号研制历程

资料来源:

ChinaSpaceflight,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运载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天舟一号是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最大宽度14.9米,起飞重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

为2吨,具备独立飞行3个月的能力。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天舟一号的运载能力是根据我国未来空间站的规模设计的,飞船的装货能力有一个指标,叫载货比,是以最小的结构重量达到最大的装货能力,天舟一号可以达到0.48,这个指标目前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同时也是我国目前体积和重量最大的航天器。

图6: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指标介绍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7: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结构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表2:

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对比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天舟一号今年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三次对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总设计师白明生介绍天舟一号发射上天两天后,首先完成一次交会对接,组成组合体进行两个月的在轨飞行,完成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同时测试货运飞船对组合体的控制能力。

然后撤离天宫二号,从另一侧与天宫二号进行二次对接完成绕飞试验,然

后两个飞行器再次分离将独立飞行三个月,这期间,天舟一号主要完成搭载的空间科学试验。

最后在这三个月的末期,天舟一号还要与天宫二号进行最后一次对接,验证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要求在6个小时左右实现对接。

图8:

天舟一号今年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三次对接

资料来源:

央视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天舟货运飞船将作为我国空间站的五个模块之一,与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一起,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

按计划,我国2018年将发射空间站核心舱。

到2020年,将建成由核心舱、实验舱、节点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组成的总重80吨的空间站。

待到2024年,由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家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退役后,我国或将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图9:

天舟一号四大能力

资料来源:

航天航空港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10:

空间站中的天舟一号

 

资料来源:

航天航空港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长征七号:

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主力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首飞取得成功,是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主力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

长征七号是一枚“数字火箭”,设计阶段全数字化,生产加工阶段“一键式”,试验装配应用“虚拟现实技术”,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我国航天80%左右的发射任务。

图11:

长征七号研制历程

资料来源:

航天航空港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12:

长征七号特点和性能

 

资料来源:

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近地轨道有效载荷和发射可靠性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3.5吨,7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5.5吨,发射可靠性为98%。

它将承担我国未来的空间站物资运送补给重任,也可承担国内外主流卫星发射任务。

表3:

长征七号与国外中型运载火箭对比

 

资料来源:

互联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具有高性能、高可靠的显著优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与长二F相比,长征七号显著特点是运载能力更大,通过采用新型无毒无污染的大推力发动机实现了动力的更新换代、能力的跨越发展,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是以往火箭的1.5倍,其目标是“近期载货,远期载人;多种改型、全面覆盖”。

表4:

长征七号中型运载火箭系列改型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长征五号:

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重型主力运载火箭

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又被称为“大火箭”“冰箭”“胖五”,是在2006年立项研制的一次性大型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也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它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和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分别达到14吨和25吨,已于2016年11月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由此成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图13:

长征五号研制历程

资料来源:

互联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14:

长征五号解构图

 

资料来源:

千龙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15:

长征五号——冰箭

 

资料来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长征五号综合性能比肩欧美火箭。

在火箭综合指标上说,长征五号的LEO轨道运载能力不仅超过了欧洲阿里安5和美国宇宙神5,也超过俄罗斯的质子

-M和安加拉-A5,尤其是由于文昌发射场纬度较低外加高性能氢氧发动机的优势,在GTO轨道运载能力上以14吨对6.8吨的优势远远超过安加拉-A5火箭。

表5:

长征五号与国外重型运载火箭对比

资料来源:

互联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分为六种构型,用字母A-F表示,分别对应其下属的六款火箭。

其中A、B、C为带助推器的一级火箭结构(即“一级半”),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航天器;构型D、E、F为带助推器的二级火箭结构(即

“二级半”),主要用于发射高轨道航天器,其中构型D为基本型。

图16:

长征五号研制历程

资料来源:

互联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长五将在探月三期和深空探测实施以及空间站和北斗建设中扮演主力军角色。

长征五号可以用于发射未来天宫号空间站的大型舱段,运用一箭四星发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加速北斗导航系统的部署速度,其奔月轨道运载能力可达

8.2吨以上,未来将用它发射我国第一颗执行月球取样返回任务的嫦娥五号,大火箭运载能力的提高,还将用于发射未来2020年的火星探测器。

图17:

长征五号未来承担的重大使命

资料来源:

新华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神舟十一:

目前我国最先进的航天员天地往返搭载平台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定名为“神舟”号,代号为“921”工程。

1992年9

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做出了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在这次会议上,江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

我国载人航天由此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被定名为“神舟”号,代号为“921”工程。

表6:

神舟飞船发展历史

资料来源:

互联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神舟飞船跻身世界前列。

神舟飞船是典型的“三舱式”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三个舱组成,是载人飞船最复杂的舱型,航天技术较成熟的国家一般使用此结构。

从“神州八号”起我国神舟飞船基本定型,并有交会对接功能,可小批量生产,因而能提高可靠性、缩短研制周期。

和俄罗斯的“联盟号”相比,神舟飞船比“联盟号”更大,且具备更强的轨道行动能力,可以在任务结束后继续在轨停留半年以上,扩大子任务范围。

表7:

神舟十一与俄罗斯“联盟号TMA-01M”号对比

资料来源:

互联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18:

神舟十一号全貌

 

资料来源:

人民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19:

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组合体

资料来源:

互联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国际空间站经营模式转变,商业化低成本航天时代来临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运营成熟,2024年或转为私人运营

现代空间站的雏形,美国空间站的试验阶段——“天空实验室”。

天空实验室基于“土星”火箭的S-IVB第三级设计制造,是美国的第一座空间站,也是当时曾经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最大的飞行器。

第一批宇航员于天空实验室发射后

11天到达。

共有三批宇航员访问了天空实验室,他们分别进行了为期28天、59天和84天的三次任务。

进行了紫外线天文学实验与太阳x射线研究、地球遥感和生物与医学研究。

“天空实验室”一共执行四次任务,其中三次实现了载人任务,最后于1979年坠毁。

在这四次试验当中,载人航天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同时也为空间站的建立积累了经验,为之后的国际空间站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20:

宇航员航拍下的“天空实验室”照片

资料来源:

美国航空航天局,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21:

天空实验室轨道车间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表8:

美国空间实验室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

美国航空航天局,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美国空间站的成熟阶段——多国合作,共建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简称ISS)是一个由六个国际主要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

这六个太空

机构分别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国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

参与该计划的共有16个国家或地区组织,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其他4个重要成员是欧空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

欧空局成员国中参与到国际空间站计划的国家有:

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国,其中英国是项目开始之后参与进来的。

图22:

天舟一号今年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三次对接

资料来源:

XX百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23:

国际空间站(简称ISS)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美国空间站未来经营模式转变,由国家经营转向私人经营。

由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共同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原定2024年退役,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官员近日表示,该机构考虑届时把国际空间站移交给私营企业继续运营。

为维持空间站运行,NASA每年支付约40亿美元,约占航天局总预算的20%。

NASA现在已把空间站货运任务交给两家私企,下一步将把空间站载人任务也交给私企,以把工作重点转向火星,其目标是本世纪30年代实现载人登陆火星。

除了传统的科技研发之外,航天事业还可以更加商业化,实现较大的商业利益,而通过将其承包给私有企业,将更好的迸发出新的活力。

太空,向来是最能激发人类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地方,而人类也一直都在将这种好奇转化为更为强大的技术能力,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机会和产业市场。

货运飞船:

近年发展迅速,呈现商业化、低成本化趋势

各国积极参与,美国实现商业化。

目前,成功发射货运飞船的国家除了我国外,还有俄罗斯、欧洲、日本以及美国。

近年来,货运飞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中,美国的货运飞船成功实现了商业化。

近些年,欧洲、日本、美国相继发射了货运飞船。

图24:

近年各国积极参与货运飞船的发射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表9:

各国货运飞船各有特点、美国实现商业化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现有技术成熟、进一步控制成本成为趋势。

目前,在国外,货运飞船的相关技术都较为成熟。

目前,在国外货运飞船更倾向于利用现有制造的技术,尽可能控制成本,并拓展其他相应的技术,例如火箭回收技术,进一步的降低发射成本。

目前,美国SpaceX公司已经成功实现了一级火箭的回收以及再发射。

据称,此技术的实现可以降低发射成本30%以上。

随着火箭回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本进一步降低,货运飞船完全实现商业化指日可待。

表10:

控制货运飞船发射成本成为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龙飞船标志着商业化、低成本的货运航天时代来临。

龙飞船由太空民企-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牵头研发,是全球屈指可数的商用太空飞船之一,是世界上第一艘由私人公司研发的航天飞船。

第一代货运龙飞船于2010年

12月8日试飞成功,2012年5月22日发射成功,2012年10月7日发射升空,首次向国际空间站运送重达455公斤的货物。

SpaceX的目标是将航天运输的成本降到最低,为了降低成本,SpaceX甚至从网上购买过二手仪器,找最便宜的打捞公司打捞火箭残骸。

该公司单次费用为1.33亿美元,是目前发射成本最低的公司。

图25:

美国龙飞船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火箭动力:

固体发动机助推器、液体发动机主级依然是首选,火箭技术稳步发展,成本不断降低

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简单、成本低,依然是助推器首选。

货运飞船的动力系统包括助推器和运载火箭。

助推器的基本元件有发动机(含壳体,推进剂,点

火器和喷管),主结构体,分离系统,飞行控制仪器,设备减速系统推力矢量控制器,回收系统,安全自毁系统。

目前,助推器主要分为固体助推器和液体助推器。

两者各有优缺点,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简单、造价便宜,便于回收。

液体火箭发动机安全性较高,可紧急关机,比冲高。

可以看出,除了苏联和欧洲使用过液体推进器外,其余国家基本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器。

就目前来说,固体推进器依然是货运飞船的首选。

这主要是因为固体推进器的技术成熟,成本低。

这也说明目前大家的关注点依然在如何降低成本以及提高稳定性上。

图26:

美国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基本结构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27:

固、液助推器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表11:

固体助推器依然是货运飞船首选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表12:

固、液助推器各有优缺点,固体助推器成本更低

资料来源:

维基百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美俄处于运载火箭霸主地位,主级动力采用大推力高能量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运载火箭末级有仪器舱,内装制导与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发射场安全系统。

有效载荷装在仪器舱的上面,外面套有整流罩。

它每一级都包括箭体结构、推进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级与级之间靠级间段连接。

美俄两国在运载火箭的实力上依然处于霸主地位,各运载火箭主级动力方案大多采用成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降低火箭总体的总质量、提高可靠性和保证研制进度。

图28:

运载火箭的基本结构

资料来源:

XX,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表13:

美、俄依然处于霸主地位,更倾向使用技术成熟的发动机

资料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表14:

大推力发动机依然是液体发动机的首选

 

资料来源:

Wind,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运载火箭回收技术取得突破,可进一步控制成本。

目前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发射成本很高。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于美国东部时间2015

年12月21日成功发射并且成功回收一级火箭,并与2017年3月31日实现了回收火箭的再发射。

猎鹰-9火箭标准报价为6200万美元,发射至近地轨道最大载荷22.8吨;发射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载荷8.3吨。

回收“猎鹰-9”火箭第一级并重复使用,火箭的成本将再降低70%,如果回收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的发射成本将降低98%,SpaceX公司多次海上回收火箭,对于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29:

运载火箭回收技术发展,进一步控制成本

资料来源:

世界航天防务装备与技术发展报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航天经济延续繁荣势头,未来十年我国载人航天市场规模接近500亿元

全球航天经济延续繁荣势头,2015年实现3230亿美元收入

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继续稳步向前,延续繁荣发展态势,全年总收入约

为3229.4亿美元,略低于2014年的329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以美元计价的产业收入受美元升值影响所导致。

如果均以各国的本国货币进行统计,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预算和商业航天收入相较2014年均呈增长趋势,发展势头良好。

其中,商业基础设施与保障业收入1200.9亿美元,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收入

1263.3亿美元,全球政府航天预算与商业市场收入保持约1:

3的比例,为765.2亿美元。

若以卫星产业和非卫星产业划分,则卫星产业收入占比为62%,非卫星产业占比为38%。

非卫星产业主要包括载人航天飞行收入、非地球轨道航天器收入和政府预算。

图30:

2005-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

资料来源:

2016年航天报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31:

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亿美元)

资料来源:

2016年航天报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32:

美国航天基金会定义的航天经济构成

 

资料来源:

2016年航天报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图33:

2015年全球航天产业、卫星产业收入概况

资料来源:

2016年卫星产业状况报告,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我国载人航天进入新篇章,未来商用太空旅游前景广阔

我国载人航天领域稳步发展,货运飞船即将实现零突破。

载人飞船领域,当前掌握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