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195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docx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

 

航天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监管和产业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

(1)国防科工局

我国对航天产业控制严格,航天型号任务和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主要由国有单位承担,国家部门负责对航天产业监督、规划和管理,我国航天行业的主管部门为国家工信部下设的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防科工局前身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工委)”,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计划、政策、标准及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的监督。

1998年,原国防科工委改组为总装备部,另成立隶属政府部门的国防科工委,原国防科工委管理国防工业的职能、国家计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发改委’前身)国防司的职能、以及各军工总公司承担的政府职能,统归新组建的国防科工委管理。

2008年,国务院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新组建的国家工信部管理,不再保留国防科工委。

国防科工局承继原国防科工委职责,主要如下:

研究拟订国防科技工业和军转民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及行业管理规章;

组织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布局、能力的优化调整工作;组织军工企事业单位实施战略性重组;

研究制定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及外资利用的年度计划;

组织协调国防科技工业的研发、生产与建设,以确保军备供应的需求;

拟订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工业的生产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实施行业管理;

负责组织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的名义组织协调政府和国际组织间原子能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以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名义组织协调政府和国际组织间航天活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总装备部

总装备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装备工作机关,成立于1998年,由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

总装备部负责全军的装备工作。

并负责对装备活动经费的审查、监督、审计和装备理论等工作。

总装备部是我国军工企业在国内的主要客户,我国的军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接收其委托开展研究和开发,并将最终产品交付其使用。

2、主要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

(1)《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

2006年12月,原国防科工委发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协作配套管理办法》,对协作配套单位进行的机电产品、零部件、元器件和原材料等的科研生产活动的流程做出详细规定。

(2)《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

2008年4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国家对列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活动实行许可管理。

许可目录由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会同总装备部和军工电子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适时调整。

许可目录的制定和调整,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2010年,国家工信部、总装备部根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公布施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各类经济主体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任务竞争。

(3)《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

2008年12月,国家保密局、国防科工局、总装备部印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为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国家对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实行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制度。

承担涉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应当取得相应保密资格。

(4)《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2009年,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指出要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主导经济和把握国际竞争走向、关系国家实力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的战略型技术以及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

航天产业中的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产品和服务对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上述产品与电信、导航及地理信息系统相互集成与融合,成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航天技术的转移,将带动交通运输、远程教育、气候监测、防灾减灾、材料、电子、能源等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能够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5)《国防科工委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

2007年3月,原国防科工委颁布《国防科工委关于大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适应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应始终把民用产业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以效益为中心的增长战略,全方位、多层次动员军工力量,大力发展民用产业。

并将发展新兴产业和成长性产业、壮大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优势产品、努力扩大对外贸易、积极发展服务业等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民用产业发展的五大方向。

二、航天行业发展概况

1、发展航天产业的意义

(1)航天技术对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航天产业中的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产品和服务对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性意义。

现代战争是以海陆空天为一体的立体复杂信息化战争,拥有制空权和制天权是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军用飞机、导弹、航空母舰等衡量一国国防力量的重要武器,都与航天技术水平有直接联系。

航天火箭发射技术是一个国家拥有核威慑能力和远程核打击能力的前提,同时也为常规导弹提供技术条件,先进军用飞机和航空母舰也需运用卫星通信和导航技术。

由于航天技术与军用武器技术的相通性,一般而言,航天产业发达的国家其军用武器也较为先进。

(2)航天技术为人类寻求新的外太空居住点提供条件

地球资源丰富,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地球人口的膨胀,个人消费的增加,人类对于地球资源的摄取变本加厉,资源减少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煤、石油,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

为了实现人类的持续性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寻求新的可适宜人类生存的星球以实现人类的移居,高度发达的航天技术是实现人类移居外星球的必要条件。

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类移居外星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截至目前,人类已基本完成近地球行星的探索和勘测,暂未发现目前技术条件下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为了探索更远距离的星球,人类需发展更高水平的航天技术。

(3)航天技术属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

航天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群,汇聚众多科技成果,带动一系列科技的进步,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球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研究和发展。

航天产业与农业的结合,在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上做出新的贡献,微重力实验环境可为农作物种子培育和实验提供新的条件。

各种气象卫星的使用对于检测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防治,建立农业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各种资源性卫星的使用可以获得详尽丰富的地物信息,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与规划、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和测绘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鉴于航天产业对于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意义、人类移居及其在国民经济技术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世界上经济能力较强的国家都致力于发展航天产业。

2、国际航天产业发展概况

(1)美国

A.体制

美国航天产业采取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等三位一体的体制。

政府制定国策,起主导作用;私营企业以生产制造为主并有部分应用研究;高等院校以基础研究为主。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美国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激励和促进导弹与航天产业的发展,以取得长期的市场份额作为企业竞争战略;同时政府对航天产业控制严密,计划周密,并以法律手段来保障航天产业发展。

在产业政策上,美国政府大力鼓励航天技术向民用转移,在科研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加速导弹与航天产业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B.发展概况

美国在航天技术的所有领域(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均居世界领先水平。

美国拥有各类先进的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具备新的卫星技术和卫星应用技术,例如卫星气象观测、卫星资源勘探、全球导航、直接广播、微小卫星、编队飞行和宽带多媒体等都发自于美国。

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已成为全球各行业、各角落用户不可或缺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工具。

美国创造了深空探测方面多项第一。

阿波罗号航天员6次12人登月,是世界上登月次数和人数最多的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探测器首次在火星上软着陆,现已多次完成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巡视考察;无人探测器已探测过除冥王星以外的太阳系8大行星、小行星及彗星。

(2)俄罗斯

A.体制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大部分航天与导弹的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为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的需要,俄罗斯调整了航天与导弹工业的国家政策,例如,允许航天与导弹工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允许私营企业参与航天与导弹工业活动;在航天与导弹领域推行市场机制,改变过去由政府主导一切的做法,将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推向市场,机构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化。

这些措施使俄罗斯航天与导弹工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俄罗斯加大了航天与导弹工业的改革力度,航天与导弹工业的结构正向着多种所有制并存、实现集团化规模、加快对外开放、广泛采用科研生产联合体体制的方向发展。

B.发展概况

尽管前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航天与导弹工业带来巨大影响,但由于前苏联航天与导弹工业的庞大规模和坚实基础,俄罗斯至今仍然保持着一个实力仅次于美国、许多领域可以与美国并驾齐驱、少数领域甚至超过美国的航天与导弹工业强国的地位。

在运载火箭方面,俄罗斯凭借其扎实的弹道导弹技术基础和大量的退役导弹产品来发展和改装运载火箭,火箭品种多,系列全,价格低,在国际发射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其联盟号系列载人飞船和进步号货船具有可靠性高、运行费用低的特点。

在人造卫星方面,俄罗斯的军用和民用品种齐全,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拥有与美国GPS竞争的能力。

俄罗斯在载人航天方面拥有绝对优势,其通过8个载人空间站的建造、运行及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长期生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俄罗斯在航天员对长期航天飞行的适应性、航天员舱外活动、舱外航天服、空间自动交会对接、空间站的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这也使俄罗斯成为建造国际空间站的主力军。

(3)其他主要国家

A.体制

法国航天产业国有化程度高,政府对航天产业支配程度高,行政性强。

英国航天产业的管理体制类似于美国,即政府将军用民用航天分别管理,政府不直接管理航天企业,但在计划、科研、财政拨款、产品采购、出口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

日本在发展航天产业方面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政府与市场结合共同发展航天产业的方针。

B.发展概况

欧空局(欧洲太空局,EuropeanSpaceAgency)总体航天实力水平稳居全球第三,在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和深空探测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欧空局的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性能好,可靠性高,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占据较高市场份额。

欧空局拥有通信、遥感、气象和环境等多种类型卫星,技术水平与美国和俄罗斯接近。

欧空局正在研制的民用GALILEO导航卫星系统,其功能超过俄罗斯的GLONASS,向公众开放的业务性能优于美国的GPS。

欧空局载人航天技术有限,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造。

在深空探测领域,于20世纪80年代发射过哈雷彗星探测器;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用电为推进动力的月球探测器;其火星探测器正在环火星轨道正常工作;金星探测器已经升空;新一代彗核着陆探测器正在途中。

欧空局研制和发射的观测太阳活动的探测器,填补了美、俄探测的空白。

日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基础,对航天产业投入仅次于美国和欧洲,位居世界第三。

日本卫星发展的特色之一是有专门的“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用于试验航天新技术,其拥有通信、广播、对地观测、气象、海洋和天文等多种卫星,成功研制了H-2A大型运载火箭。

日本没有开展独立的载人航天活动,只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造,为其研制”希望号”实验舱。

3、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体制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发展航天总方针,具有完整的航天和导弹工业体系。

我国航天产业国有化程度高,对于从事航天产业的国有企业,国家拥有大多数股份,具有控制支配权。

航天产业作为一种高技术产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地域政治,国家对航天产业大力扶持和严密控制,国防科工局是航天产业的监管机构,航天军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进行;国家及各军工企业是航天产业最重要最稳定的用户,国内市场是航天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国家对企业拥有支配权,但在生产、销售、库存管理方面,企业原则上有自主权,即除了计划规定指标和某些特别约束外,企业有权制定自身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

航天军工企业除完成军方客户的科研和生产任务外,还独立以市场化方式参与民用产品生产。

4、我国航天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航天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至60年代,基本是靠前苏联的技术援助,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

经过50多年的努力,已经由最初的单纯仿制逐步发展到目前自行研制为主,而且正向低成本、快速反应制造的方向发展,在一些领域实现了相当数量关键工艺技术的突破,有些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航天产业是我国少数几个水平先进,可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行业之一。

(1)运载火箭

我国运载火箭种类较多,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自1956年开始研制现代火箭,1964年着手研制多级火箭,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配股说明书44

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

目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长征系列”火箭已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的主力,已投入使用的“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先后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载人飞船,还先后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美国、菲律宾、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任务。

处于研制阶段的还有“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

同时,我国运载火箭的发射能力毫不逊于发达国家,2011年全球共进行了84次发射,比2010年多14%,其中俄罗斯进行了31次,中国19次,美国18次,中国发射年度次数首次超过美国(数据来源于美国航天基金会2012年年度报告)。

(2)人造卫星我国卫星及飞船制造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建国以来,我国航天部门和企业沿着“以我为主、兼收并用”的方向起步、成长和发展,已在预先研制、重点型号工艺攻关和新技术推广中获得了丰硕成果,成功研制开发了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包括气象、资源等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在内的多种应用卫星。

卫星遥感是指以人造地球卫星为遥感平台,利用卫星对地球和底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的技术,其借助专门的探测仪器,将遥远物体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接收并记录,经过人工处理,变成人眼可以识别的图像从而揭示所探测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卫星遥感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我国利用各类“实践”号科学探测卫星开展了空间环境辐射探测、空间流体科学实验等,取得了重要的探测和实验成果;“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卫星,主要进行太阳活动、磁层空间暴等科学探测研究,协同欧空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空间六点联合探测,取得了一些具有原创性和前沿水平的成果。

我国的“风云”系列、“资源”系列、“海洋”系列卫星为我国的气象、资源、海洋探测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配股说明书45

卫星通信是利用卫星中的转发器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通信的技术,卫星通信作为陆地移动通信的扩展、延伸、补充,适用于边远地区、灾区、远洋舰队、远航飞机等陆地通信不易覆盖的地区。

“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的发射为我国的卫星电视广播和卫星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作出重大贡献。

目前,我国的北斗一代导航试验卫星系统是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能够为我国及周边地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正在建设中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系统一样具有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定位和导航的能力。

(3)载人航天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标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载人飞船发射的国家。

2012年6月,“神舟”九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初步具备建设空间站能力。

(4)深空探测我国的深空探测正按照规划目标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获得初步进展。

2007年11月,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10年10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绕月探测任务的成功实施使我国掌握了深空探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以此为基础,我国已具备自主开展到达距地球约4亿公里远的火星进行探测的前提条件,火星探测的部分关键技术先期已开展研究并有一定基础。

按照我国深空探测的规划,到2015年,我国要掌握无大气天体的环绕、着陆、巡视的技术,具备对火星的空间探测能力;到2020年,我国深空探测的发展目标是掌握月球取样返回技术,具备在距地球约4亿公里的有大气天体的着陆和巡视能力,掌握行星借力飞行等关键技术;到2030年,我国将具备对距地球约4亿公里远的天体的取样返回能力,具备10亿公里远天体的探测能力,进行木星及以远的探测,以及其他深空探测项目,包括太阳望远镜、硬X射线探测等。

5、我国航天产业同航天强国的差距

在独立自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航天事业,经过50多年发展,已取得长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配股说明书46

足进步,但我国与航天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小运载火箭方面,我国与航天强国主要差距是直径小、运载能力小、污染严重,可靠性有待提高。

国外新型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均达到20吨量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均在10吨量级,其直径在5米以上。

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虽可基本满足低、中、高地球轨道不同航天器发射需要,但是,尚无能力发射我国研制的大吨位卫星和空间站,尚不能满足国际大吨位商用卫星发射需求。

中国航天事业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只有尽快研制出新型大直径、大运载能力、高可靠性、无污染、易操作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才能满足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国内外市场需要。

(2)空间基础设施薄弱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即设置在地球外层空间,可为国计民生提供服务和保障的基本的航天系统。

这是一个由卫星和地面站组成的“天地一体化星座系统”,主要由地面与空间两大部分组成。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

即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国际卫星通信系统、对地观测卫星系统。

目前,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高分辨对地观测系统尚处于建设阶段。

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最终目标是要建设一个空间和地面一体化、安全可靠、具有多种用途的航天网。

这个网络系统要像铁路网、公路网、电力网等系统一样,可以长期稳定不间断运行,为国家的众多需求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

由于空间和地面的设施、设备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加之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新设施和新设备不断涌现,因此,要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计划地更换和替代空间与地面的设施和设备,保障这一网络时刻保持正常运行状态。

(3)研发周期长同美国、俄罗斯相比,我国航天产业的快速研制能力、批量生产和批量快速转换能力薄弱,航天新产品研发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军用武器设备更新和民用需求。

航天时代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配股说明书47

6、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及发展前景

(1)“十二五”期间是航天行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为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航天军事技术差距,提升我国航天产业总体水平,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保障我国航天产业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建设导航、遥感、通信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框架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内容,并提升至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高度。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航天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

《纲要》和《201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均提出,我国航天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

“神舟”九号发射成功标志我国已完全掌握交会对接技术,按照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要求,下一步我国将着手建立空间站。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开展以嫦娥探测器为标志的深空探测,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分三步实施,概括为“绕、落、回”,“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1月成功发射标志探月一期工程圆满成功;“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成功发射用于验证二期工程轨道、测控和软着陆等五个方面关键技术,降低二期工程的技术风险;而在2012年,我国将发射探月工程二期的主体卫星“嫦娥三号”,2018年计划实施探月工程三期,即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现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目前各系统研制和试验任务顺利进行,计划2013年开始陆续研制发射新型卫星并投入使用,至2020年前后建成全系统。

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于2020年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实施意味着我国“十二五”期间卫星将大规模发射。

未来五年,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研制新型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立体测图卫星以及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等,将发射“资源三号”、“实践九号”、“资源一号”等一系列民用航天科研卫星。

同时,我国还将研制空间望远镜等科学卫星,开展空间科学观测与实验;研制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等的空间飞行验证。

作为航天配套产品,航天产业快速发展必将增加对航天电子类产品需求,从而为公司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2)国防现代化建设对武器装备需求增加

当今,无论世界其他国家还是我国周边,和平发展的环境正面临诸多挑战。

围绕战略资源、战略要地和战略主导权的争夺加剧,霸权主义和强军政治仍然存在,地区动荡扩散,热点问题增多,局部冲突和战争此起彼伏。

军事安全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上升,一些大国调整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加大国防投入,加快军事转型,发展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

战略核力量、军事航天、反导系统、全球及战场侦察监视成为强军重点。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谋求拥有先进武器,提升军力发展水平。

对我国而言,最显著的是海洋权益受到威胁,边界纷争不断,朝鲜核问题,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都使得我国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国家为了推动高新技术装备的发展,提高应对世界格局变革的综合实力,必将继续加强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撑。

我国政府依据国防经费的增长应当与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国防经费的规模,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坚持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防投入始终保持合理适度的规模。

从1998年到2007年,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国防支出的稳步增长。

国防支出年平均增长15.9%,同期GDP按当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2.5%,国家财政支出年平均增长18.4%。

2008年和2009年,我国年度国防支出分别为4,178.76亿元和4,951.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18.5%。

2010年,我国年度国防支出为5,176.35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增长4.5%,增幅明显下降。

2011年,我国国防支出为5,829.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2.6%;20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