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429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docx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2(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 语法结构

语言表达中产生病句与语法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一部分病句是属于逻辑错误之外,大多数病句都是语法结构上有毛病。

所以要分析病句,就要先了解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主要涉及词组和句子。

一、词的组合与词组

词与词组合,或更准确地说是词类与词类组合,就构成词组。

一般说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词组结构。

“词组”与“词”实际上是同质不同量的关系:

从聚合看,可以相互替换的词组与词是相同的,因为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从组合看,词组与词就不同,因为具有不同的成分数量。

例如“看小说”中的“小说”可以用“武侠小说”替换,如“看武侠小说”,“看”可以用“经常看”替换,如“经常看小说”。

替换前的成分是词,替换后的成分就是词组。

可见词“小说”与词组“武侠小说”,词“看”与词组“经常看”,它们的聚合关系相同,都可占据相同位置而不改变与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但它们的组合关系却不同,“经常看”和“武侠小说”,都包含了两个词,就有了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因而不是词而是词组。

两个词构成的词组称为“简单词组”,也就是只有一种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

简单词组只有一种关系,但是简单词组的组成关系类型却并不单一。

比如“吃”是词,“饭”是词,所以“吃饭”是词组;又如“吃”是词,“的”是词,所以“吃的”也是词组。

但“吃饭”是实词加实词(动词+名词)的词组,“吃的”是实词加虚词(动词+助词)的词组。

汉语中前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是基本的词组,包括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定中偏正词组、状中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后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是特殊的词组,主要包括介词词组、的字词组、数量词组等。

多于两个词构成的词组就是“复杂词组”,也就是内部有不止一种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

表面上看,复杂词组是多个词成线性排列的,例如“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共有五个词,受发音时间和发音器官限制,说话时是说完一个词再说一个词。

但实际上复杂词组中成分与成分的关系,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与紧接着的下一个词相互组合的。

比如上面的这个语言片段,首先是“北京大学”与“有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主谓词组,因此“有”并不是先与“北京大学”组合,而是先与“许多外国学生”组合,即谓语是“有”与宾语“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动宾词组;同样宾语“许多外国学生”又是“许多”与“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定中偏正词组,“外国学生”还是定中偏正词组。

换句话说,这个复杂的词组包含“主谓(动宾[定中{定中}])”四种结构关系。

所有的复杂词组都具有这样多层次的构造关系。

二、说出来的话就是句子

汉语的词组具有了表达功能,即说出来,就成了句子。

句子与词组比较,有相同的一面,即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关系;但句子与词组又有不同的一面,即增加了句调的形式和语气的意义,是实际运用的语言工具。

因此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

既然句子的内部结构与词组(特别是主谓词组)一样,那么句子的结构形式就相当于某种词组,如句子“她考上大学了”是主谓词组的结构,句子“考上大学了”是动宾词组的结构。

但句子的外部作用又与词组(包括主谓词组)不一样,而是多了表达功能,如“她考上大学了。

”是陈述一件事;“她考上大学了(吗)?

”是提出一个疑问;“大学她考上了。

”就是“她考上大学了”这个主谓词组中宾语移至句首改变话题而形成的句子。

4.2 病句和判断病句

一个句子有毛病,往往是说它不合语法。

其实语法并不是专家或别的什么人定下来的,而是全社会的人约定俗成的语感。

把这种全社会认可的语感抽象出来,就是语法。

一、语感与语法

人们平常说话往往脱口而出,即使在某些特殊场合需要字斟句酌,也往往主要是在考虑表达的内容和挑选恰当的词语,一般都不会在说话以前先注意说出的话是否合乎某种规则。

那么是不是只要知道了词语的发音和意思就可以说出一句句的话呢?

当然不是这样。

就像下棋时棋子的走法可以千变万化,但还必须有一定的行棋规则一样,人们说话的时候也必须遵守一些公认的结构规则。

语言中这种组词造句的规则,就是语法。

可能有人会说,我从来不知道也没学过语法规则,怎么也能说出正确的话呢。

这是因为语法规则从本质上看是说本族语的人头脑中的一种共同语感,即强制性地要求说本族语的人都按照某种标准去说话:

你如果不这样说,别人就不能接受;别人如果不这样说,你也会马上感到别扭。

语法规则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语法规则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既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也不是发个通告就可以改变的。

当然语法规则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就不完全一样。

但这种改变也必须在社会交际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终也要以全社会共同接受为前提,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

大多数人接受了的说法,才能在语言中固定下来,才成为语法。

语言中正确的语句格式就是符合说汉语的人的语感的语句格式,不正确的语句格式就是不符合说汉语的人的语感的语句格式,后者也就是“病句”。

虽然病句是根据语感确定的,但某个人的个体感性认识毕竟是不可靠的。

所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合语法,是不是病句,也需要了解已经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语法知识,要知道违反了什么样的规则的句子才是病句。

教科书中介绍了“类比”和“紧缩”两种检查语法错误的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时候,也需要跟相关的语法知识结合起来。

这样才不但可以增进对于语法的理解,而且能把死的语法知识变成活的语法知识。

二、“类比”和“紧缩”

语句中的错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

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发现;隐蔽的错误一下子不一定看得出来,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发现毛病在什么地方。

“类比”和“紧缩”就是判断病句的两种主要方法。

“类比”就是仿造原格式另造一些词组或句子。

运用类比法最主要是要注意仿造句子应力求跟原句格式相当。

这包括三方面:

一是词类相当。

例如要判断“不愉快的一件事”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可以用类比法仿造三个句子:

“*不干净的一件衣服”,“*不结实的一辆自行车”,“*不正确的一种看法”,原句中“愉快”是形容词,“事”是名词,在仿造的句子里,“干净、结实、正确”是形容词,“衣服、车、看法”是名词。

二是保持原句结构。

“不愉快的一件事”是一个偏正结构,“不愉快”修饰“一件事”;仿造的三句也是偏正结构,结构关系和层次都和原句一样。

三是原句里重要的虚词要保留下来。

例如“不愉快的一件事”里的“不”和“的”,在仿造的句子里都没变动。

这三个标准都满足后,可以看出后三句显然不能说,可见“不愉快的一件事”这个格式也是有毛病的,正确的说法应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紧缩”就是芟除比较复杂的句子里繁密的枝叶,显示出句子的主干和脉络。

虽然紧缩法是保留句子的主干,但是有的时候如果要保存句子的原意以便于理解,或保存句子的相关的重要成分以便于观察,就要运用到扩大化的紧缩法,即在保留句子主干的同时,保留句子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成分。

比如“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这句话中,由于否定副词“不”对于理解句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紧缩时最好不要把它也去掉,如果紧缩成“我——怀疑——”则与原句的意义就不符了。

运用紧缩法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

比如“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原来是一个主谓结构,紧缩成“我——不怀疑——他们有决心”也是一个主谓结构,而且其中谓语部分(包括宾语)跟原句谓语基本结构也一致,如果紧缩成“我——不怀疑——他们”则与原句谓语部分(主要是宾语)的基本结构不一致了。

二是可以在删节处适当填补词语。

有时把句子的某一部分删去之后,全句的意义就显得不连贯了,为此就可以在删节的地方填补上一些词语。

比如上面一句紧缩成“我们——不怀疑——他们有决心”后,为了使全句显得自然,可以在“决心”之前补入“这种”或“这样的”,仍保持原句的意义和结构不变。

“类比”和“紧缩”是检查病句的两种有效方法,有时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碰到一个长句子,先用紧缩法把基本结构找出来,如果对于这个紧缩以后的格式是否正确不能判断,就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

例如本课“小试身手”第三题中的第3句,就要先用扩大化的紧缩法找出句子的基本结构:

“他把……决定不……交代清楚就……”。

然后再用类比法检验这个格式是否正确。

可以发现:

否定词“不”只能放在“把”字前边,不能放在主要动词前边。

换句话说,“把”句里的主要动词不能用否定形式。

可见类比法不但能帮助鉴定句子的正误,如果善于运用,还能由此发现一些语法规律。

当然,并非所有的病句都能用“类比”和“紧缩”这两种方法来解决,而且运用这两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限度。

例如有些固定的格式(成语、惯用语等熟语)就不能用类比法。

比如不能因为不能说“管它四七二十八”,就连“管它三七二十一”的正确性也怀疑了。

同样有些格式也不能随便紧缩,例如“这个人挺长的白胡子”如果把修饰语“挺长的”和“白”都紧缩掉,光剩下“这个人——胡子”,就简直不成话了。

五、参考文献链接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有删节)

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一般人所说“这句话不通”,多半不是语法上有毛病,而是逻辑上有问题。

(这里说逻辑不一定严格地和逻辑学的范围相同,而是指一般人心目中的“道理”。

第一讲第一段里曾经说过,“语法不是逻辑”。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就是我们在那一段里说明的,尽管一个句子的结构是正确的,要是事理上讲不过去,这句话还是不通。

那儿举的例子是“学习要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在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与植物之分”是一样的,但是“动物”和“植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

所以这句话是不通的。

“语法不是逻辑”的第二层意思是:

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

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

例如:

“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是实际上等于“好热闹”;跟这相反的是“好容易”,它不等于“很容易”,反而等于“很不容易”。

……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好些。

这两层意思放在一起看,似乎是冲突的。

同样是语法和逻辑分歧的例子,可是有一些句子我们说是不通,有一些句子我们又承认是正确。

实际上这两层意思并不冲突。

第一类例子代表一般的情形:

一般地说,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也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是通。

第二类例子代表习惯语:

习惯语是不容许分析的,并且是不容许援例的。

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使用这种工具去达到我们的目的。

一句话,如果能引起说话的人所期望的反应,就可以说是完成了它的任务。

第二类例子能满足这个条件,因而就应该算是正确的。

第一类的例子就不然了。

你说的话不依照一般的思想规律,人家不能一听就懂,你也就不能达到你说这句话的目的了。

所以我们在说过“语法不是逻辑”之后,接着又说:

“实际上离不开逻辑。

●吕叔湘(老在捣乱的“的”,《吕叔湘全集(第12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原载《语文近著》。

有删节)

在说到数量的增减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不应当出现的“的”字,把正确的数量搞成错误的数量。

举两个例子:

“江西宾馆改革后……1984年的营业收入超过承包方案的65%。

(人民日报1985年1月29日第二版)”,“服务业中大部分职工的工资约低于物资生产部门职工工资的百分之二十一点四。

(光明日报1985年2月4日第三版)”按照例句里的措词,第一例是实际营业收入没有达到承包方案,不值得表扬;第二例是两类职工的工资相差太远了,前一类职工的工资只比后一类职工工资的五分之一多点儿。

这显然都不是作者的意思。

毛病出在两个“的”字上。

是不是把“的”字去掉就行了呢?

把“的”字去掉,意思是对了,但是一般读者不容易领会,所以最好是换一种容易领会的说法。

第一例可以改做“1984年的营业收入为承包方案的165%”;第二例可以改做“服务业中大部分职工的工资比物资生产部门职工的工资低21.4%”。

这个不该出现的“的”字天天在那里出现,在那里制造混乱。

让我们提高警惕,彻底消灭这个捣乱的“的”字!

●沈阳(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词与词的组合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一是两个词构造的只有一种关系的简单词组可能有哪些组合关系;二是多个词构造的有许多关系的复杂词组可能有什么样的组合关系。

(1)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

这实际上是词的组合的结构类型问题。

广义地说,只要是词与词的组合,即两个词合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

比如汉语的“吃”是词,“饭”是词,所以“吃饭”是词组;又如“吃”是词,“的”是词,所以“吃的”也是词组。

但“吃饭”是实词加实词(动词+名词)的词组,“吃的”是实词加虚词(动词+助词)的词组。

这样就可以先把词组分为两大类:

前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叫作“基本词组”;后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叫作“特殊词组”。

“基本词组”的“基本”有两个意思:

一是因为实词都是可以充当句法成分的词类,实词与实词的关系意义比较实在,所以语法分析时都必须作为组成成分;二是因为实词差不多是各种语言都有的词类,所以这种词组也是各种语言几乎都具有的结构类型。

基本词组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暂不考虑例子中的虚词):

一是“主谓词组”。

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被说明和说明关系的词组,被说明成分是主语,说明成分是谓语。

如“他很聪明”、“火车开了”,都表示人或事物怎么样,就是主谓词组。

二是“动宾词组”。

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所支配事物的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谓语动词(也叫“述语”),被支配成分是宾语。

如“修理汽车”,表示做什么事情或动作涉及什么事物,就是动宾词组。

“吃面条、吃火锅、吃馆子”,尽管动词与名词的语义关系很不同,如“吃面条”是“动词+受事”,“吃火锅”是“动词+工具”,“吃馆子”是“动词+处所”,但都是动宾词组。

三是“偏正词组”。

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被限制关系的词组。

偏正词组中有一种中心语是体词(整个结构是体词性的),修饰语是定语,如“优秀教师、学术会议”,表示什么样的人或事物。

另一种中心语是谓词(整个结构是谓词性的),修饰语就是状语,如“马上出发”、“十分紧张”、“在家休息”,表示怎么样的性质状态和怎么样做某种动作或行为。

四是“动补词组”。

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行为和补充说明关系的词组,动作成分是述语,补充成分是补语。

如“洗干净了”、“抬进去”、“摆得整整齐齐”、“饿得发呆”等,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状态和程度等。

五是“联合词组”。

即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并列或互不从属关系的词组,一般都需要用连词连接,而且前后两个词可以互换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

如“能源(和)交通、策划(并)组织、坚定(而)沉着”等,都表示两个并列的事物、动作、状态、性质等,就都是联合词组。

“特殊词组”的“特殊”也有两个意思:

一是因为实词与虚词的关系意义比较抽象,所以语法分析时虚词往往可以忽略不计;二是因为虚词常常包括不同语言中专有的虚词词类,所以特殊词组的小类比较多。

例如汉语的助词词组(动词+时态助词),如“吃了、说过”;汉语的语气词词组(谓语+语气词),如“去吗、走吧”;汉语的方位词组(名词+方位词),如“桌子上、屋里、路边”等,就是汉语的一些特殊词组。

汉语中还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特殊词组:

一是“介词词组”。

汉语常常需要用介词来引导表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对象等的名词来充当状语,如“在墙上(写字)”引出处所,“用毛笔(写字)”引出工具等,这些就是介词词组。

二是“数量词组”。

汉语数词后面必须有量词,如“一个人、三本书”中的“个、本”,而且很多“数词+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常常可单独使用,作用差不多就相当于名词,例如“一个(都不能少)、(买了)三本、(说了)几句”等。

另外汉语的数量词组还可以表示动作的量,如“(看)一眼、(打了)一顿、(去过)三次”;和表示时间的量,如“(歇)一会儿、(哭了)一天、(学过)三年”等。

三是“‘的’字词组”。

即“×+的”构成的词组,“×”既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也可以是各种词组,如“公家的、吃的、新鲜的、我的、他买来的、买了票的、洗干净了的”等。

“的”字词组也可以独立使用,并转指某类人或某种事物,例如“买了票的”就指某些人,“他买来的”就指某种东西。

这也是汉语中一种作用相当于名词的词组。

上面是词组的主要组合类型。

前面说过,词组与词的语法功能相同,因此词组(特别是实词词组)当然也可以建立类似词类的聚合类。

词组的聚合类有两种分类法:

一种是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

“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体词的词组,如“微型汽车”是定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名词,就是体词性词组;此外还有体词性联合词组,以及相当于名词的“的”字词组、数量词组、方位词组等。

“谓词性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谓词的词组,如“慢慢走”是个状中偏正词组,但整体相当于动词,就是谓词性词组;此外还有动宾词组、谓词性联合词组等,主谓词组、介词词组和动补词组等,也是谓词性词组。

另一种是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中心语的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例如“木头房子”等于“房子”,“仔细看”等于“看”,就是向心词组;还有动宾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也是向心词组。

“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汉语的“的”字词组的功能既不等于“的”前的成分,也不等于“的”,例如“吃的”,不等于“吃”,也不等于“的”,就是离心词组;还有主谓词组、介词词组等也是离心词组。

这两种词组分类都不考虑词组有多少组成成分,只考虑词组的聚合性质,即整个词组与什么样的词类在语法上有相同的替换关系。

(2)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

这实际上是词的组合的层次关系问题。

表面上看,复杂词组是多个词成线性排列的,例如“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共有五个词,受发音时间和发音器官的限制,说话时是说完一个词再说一个词。

但实际上复杂词组中各个成分的关系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与紧接着的下一个词相互组合的。

比如上面的这个语言片段,就首先是“北京大学”与“有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主谓词组,因此“有”并不是先与“北京大学”组合,而是先与“许多外国学生”组合,即谓语是“有”与“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动宾词组;同样宾语“许多外国学生”又是“许多”与“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偏正词组;“外国学生”是更低一层的偏正词组,这样可以一层一层地一直分析到词。

反过来也可以说复杂词组总是词与词先组合成简单词组,如“外国”与“学生”先组合成偏正词组,这个词组又作为一个整体成分与“许多”组合成“许多外国学生”这样的上一级偏正词组,依此类推就可以逐步扩展成复杂的词组。

这种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到词为止,或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就叫作“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或“层次分析法”。

“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这个由五个词组合成的复杂词组实际上可分为四层,也一共包含四个不同的词组。

这些词组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如果是联合词组也可以分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部分),这两部分就是这个层次的词组的“直接组成成分”。

复杂词组的层次,即各级直接组成成分,不能任意切分。

比如如果把这个复杂词组切分成“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就不正确,因为切分的两边无法相互组合,即不能构成词组结构。

再如把其中宾语切分成“许多外国/学生”也不正确,因为不但切分的两边无法相互组合,切分出来的“许多外国”也不是词组中本来的词语搭配意义。

由此可见,层次分析必须依据两条原则:

一是“成结构”。

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必须能互相组合成词组结构;二是“有意义”,即任何时候切分的两边都不但要有意义,而且必须是本来词组中词语的搭配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