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446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4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童谣中所说的星星大多属于(  )

A.行星B.恒星C.流星体D.星云

2.下列属于上题所述天体类型的是(  )

A.太阳B.月球C.木星D.彗星

3.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地球三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的纬度分布示意图。

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云量最多的地区最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B.北纬20°地区

C.北纬40°地区D.北纬60°地区

5.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云量B.大气厚度

C.纬度因素D.通过的大气路径

6.下列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A.

B.

C.

D.

下面甲图为“我国三个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

乙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B.中山站

C.南极点D.长城站

8.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此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乙图中的(   )

A.①B.②

C.③D.④

地转偏向力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作水平运动时才产生,它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

回答下列小题

9.下列河岸(①②③④代表河岸的位置,箭头表示水流方向)中,冲刷严重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10.下图为“某河流水系图”,在河流A处逆水行船,从节省动力角度,船的航线应选在()

A.靠近河中心B.航道最深处

C.靠向逆水的右岸D.靠向顺水的右岸

昼夜现象使地球表面出现晨昏线(圈),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结合所学晨昏线的有关知识。

回答下列小题。

11.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现象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D.昼夜现象是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

12.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②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④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13.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A.AB.BC.CD.D

如下图为我国某地春分日时正午太阳与头顶夹角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4.该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是()

A.28°B.62°

C.90°D.0°

15.该地所在地理纬度是()

A.18°NB.28°N

C.32°ND.52°N

16.次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将()

A.变大B.变小

C.不变D.不确定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8.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9.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有关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b

20.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序号是(  )

A.aB.bC.cD.a和b

21.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

“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D.改变b的辐射方向

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

根据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2.①②③④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3.②图(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的方向。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4.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甲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乙地为赤道低气压带

25.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能正确表示丙处风带风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二、综合题

2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是_______(节气),阳光直射在_______纬线上,九江市(3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__________。

(2)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在______,此时九江昼长为_______小时。

(3)当地球位于C处后,南半球进入__________(季节),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现象,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_______(最大值或最小值),北半球的昼夜状况_____。

(4)当地球从C转到D时,九江的昼长_____(渐长或渐短),正午太阳高度____(变大或变小)。

27.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图a)和亚洲季风环流图(图b),回答问题。

(1)说出A气压带名称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

(2)B风带名称为________。

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处于如图a所示位置时,亚洲季风环流为图b中________(填甲或乙)所示,此时东亚地区的风向为________。

(4)每年2月下旬,我国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当时控制亚欧大陆的气压中心为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特点表现为。

28.我国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

以下是某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

它也是一种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该组学生所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关于海陆风的图示正确的是(____)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海陆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

从表中可知,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掩盖了海陆风。

 

(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_______。

29.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AEF弧线是晨昏线,阴影部分为黑夜,非阴影部分为白天。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地球绕日公转的位置在____(填“近日点”或“远日点”)附近。

(2)A点若位于0°经线,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时,B点是____时。

(3)A、B点都位于_(填“晨”或“昏”)线上;太阳高度角大于0°的点是___,小于0°的点是____。

(4)A点的昼长是____小时,E点的夜长是____小时。

 

(5)将C、D、E三点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___。

参考答案

1.B

2.A

3.D

【解析】

1.童谣中这些星星是我们肉眼观测到的,大多属于恒星,B对。

行星自己不发光,是反射光,A错。

流星一闪而逝,C错。

星云看上去模糊一片,不闪烁,D错。

故选B。

2.上题所述类型的是恒星,太阳是恒星,A对。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B错。

木星是行星,C错。

彗星位于太阳公转,不是恒星,D错。

故选A。

3.地球位于太阳系内,太阳系位于银河系内,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为并列关系。

D正确。

故选D。

4.A

5.C

6.A

【解析】

4.图中赤道地区的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量差额最大,反映了赤道地区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根据可能总辐射量是考虑了受大气削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知,图中可能辐射总量由赤道向北不断递减。

受纬度的影响最大,纬度越低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活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较小,获得太阳辐射量小,据此判断,C正确。

大气云量影响的是有效总辐射量,与可能总辐射量无关,A错误。

大气厚度是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

通过大气的路径对可能总辐射量的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C。

6.地热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辐射能,A符合题意。

汽车用的石油、煤炭等是由于地质作用太阳能转化成矿物能,太阳能电池直接利用太阳能。

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主要有: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7.D

8.D

【解析】

7.根据所学知识,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0。

四地中,长城站的纬度位置最低,因此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奠基,2月7日已过冬至日(12月22日),介于冬至日和春分日之间,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但未到达赤道,对应图乙中的④,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

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9.C

10.C

【解析】

9.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冲刷严重的是③,C正确。

故选C。

10.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图示河段河水向南岸偏转,南岸水流冲刷力强,北岸冲刷力弱。

从A处逆水航行,宜靠近北岸更省力,北岸正是逆水航行的右岸,C对。

在河中心或航道最深处,可能水流急,流速快,不能是省力,A、B错。

顺水的右岸水流冲刷力最强,最费力,D错。

故选C。

11.B

12.A

13.B

【解析】

1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A错;晨昏线是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B正确;晨线是夜半球向昼半球的过渡,晨线的西边是夜半球,东边是昼半球,C错;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透明,昼夜更替现象是因为地球在自转,D错。

故选B。

12.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是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由于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不是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不是昼夜更替现象。

①③正确。

A正确。

故选A。

13.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是昏线;图A中A所在的是晨线;图B是南半球俯视图,B点在昏线上,是黄昏时;图C中C点在晨线上;图D是北半球俯视图,D点在晨线上。

故选B。

【点睛】

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是不同的概念。

14.B

15.B

16.A

【解析】

【分析】

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及其计算。

14.图中为某地正午太阳与头顶夹角28°,那么该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是该地正午时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即为90°—28°=62°,故B正确。

故选B。

15.根据上题可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2°,且由题意可知此日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0°),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的公式为:

H=90°-|φ-δ|(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δ为直射点的纬度),可得出62°=90°—|φ-0°|,即该地纬度φ=28°,由于该地位于我国,故该地地理纬度为28°N,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春分日次日,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动。

该地地理纬度为28°N,即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根据“近大远小”规律可知,次日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移,离该地纬度更近,故正午太阳高度变大,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D

18.D

【分析】

地球外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

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而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根据这一特点分析可知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

17.A、据图分析,A为水圈B为生物圈C为岩石圈,生物圈不单独占一圈层,故A不符合题意;

B、据图分析,A为生物圈B为岩石圈C为水圈,岩石圈应该位于最低层,故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分析,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岩石圈应该位于最低层,故C不符合题意;

D、据图分析,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故D正确.

故选D。

18.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

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不单独占一圈层,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

19.B

20.B

21.C

【解析】

19.a代表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是太阳辐射,A错误。

a代表太阳辐射、b代表地面辐射、c代表大气逆辐射,因为物体温度越高,所释放辐射的波长越短,从温度角度来说,a>b>c,所以三者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b代表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主要被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C错误。

c代表大气逆辐射,晴天大气逆辐射会减弱,阴天会增强,所以c与天气状况有关,B正确。

故选B。

20.a代表太阳辐射、b代表地面辐射、c代表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B对。

A、C、D错。

故选B。

21.霜冻是近地面辐射过强但不能获得热量补偿而产生的现象,人造烟幕由于加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效应,使得近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从而起到防霜冻作用,图中c表示大气逆辐射,C正确。

燃烧柴草无法增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也无法改变地面辐射的方向,ABD错。

故选C。

22.C

23.A

【分析】

22.读图可知,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疏密状况相同,但气压梯度差不同,①中气压梯度为2百帕,②中气压梯度为1百帕,③中气压梯度为6百帕,④中气压梯度为4百帕,其中③中P点所在位置等压线最密、气压梯度最大,故风力最大。

C正确。

故选C。

23.②图为高压中心,等压线图上P点风向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转,在没有指向标的情况下,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P地的风向为东北风。

A正确。

故选A。

24.C

25.B

【分析】

24.若此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甲处气流下沉,由此可推知,甲是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乙是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该环流为北半球的中纬度环流,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C正确。

故选C。

25.结合上题分析及全球三圈环流模式可知,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也应该是中纬环流;那么丙处风带是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风向是西北风;根据一般定向法,①图是西南风;②图是西北风;③图是东南风;④图是东北风,B正确。

故选B。

26.冬至23°26N36°34赤道12夏季极昼最大值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渐短变小

【分析】

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考查地球的公转方向、节气、太阳直射点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地球公转示意图的理解、南北半球季节的差异与联系。

【详解】

(1)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断,当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为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九江市(30°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90°-(30°+23°26′)=46°34′。

(2)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断,当地球位于B处时,北半球为春分;当地球位于D处时,北半球为秋分。

因此,当地球位于B、D两处时,太阳直射赤道。

此时全球昼夜平分,九江昼长为12小时。

(3)根据地轴的倾斜方向可判断,当地球位于C处时,北半球为夏至,北半球进入夏季,南半球则进入冬季。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的昼夜状况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

(4)结合上题分析,C代表夏至日,D代表秋分日,从C到D,太阳位于北半球,逐渐向南移动,九江白昼变短,太阳远离南京,九江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27.

(1)赤道低压带、全年高温多雨

(2)东北信风、风向为东北风

(3)乙、西北风

(4)亚洲高压、寒冷干燥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有关知识。

【详解】

(1)从图上气压图可以看出,A是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压带,由于此处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所以此处的天气特征就是全年高温多雨。

(2)在30°附近由于常年气流下沉,形成了高气压带,而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风就会由30°附近向南北两侧吹,其中吹向赤道的受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形成了东北方向的信风,因常年风不改变方向,所以称为信风。

(3)当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图a所示时,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都偏向南半球,说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的冬季,冬季时,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了高气压,风就会由陆地吹向海洋,在东亚地区,风是由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吹向太平洋,所以形成了西北风。

(4)每年2月份时,北半球各地气温仍然很低,在亚欧大陆上的冷气团仍然很强,形成了冷高压,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因为是受到冷气团的控制,所以就出现寒冷干燥的天气。

28.海陆热力性质热力环流A冬季强劲冬季风的存在海风从海上吹来,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分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及应用。

白天陆地升温快于海洋,所以陆地气温比海洋高,气压陆地比海洋低,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所以陆地气温比海洋低,气压陆地比海洋高,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详解】

(1)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

白天,陆地吸热速度快,受热多,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陆地散热速度快,受热少,气流下降,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它也是一种热力环流,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白天,陆地吸热速度快,受热多,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陆地散热速度快,受热少,气流下降,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图示正确的是①②,A正确。

(3)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

(4)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分析。

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29.远日点144晨DC120D、C、E

【分析】

本题以光照图为背景,考查光照图的判读,考查自转速度的特点,考查晨昏线的判读,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

(1)根据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中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故为6月22日,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7月初)附近。

(2)图中A点位晨线与赤道交点,时间为6点,如果该经线为0°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14点。

图中相连两条经线之间差30°,B点位于A点的西面,故B点为4点。

(3)AB所在晨昏线,为从黑夜进入白天的线,故为晨线。

图中D点位于白昼,太阳高度角大于0°,C点位于黑夜,太阳高度角,小于0°。

(4)A点位于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故昼长为12小时;E点位于晨昏线与北极圈的切点上,出现极昼现象,故昼长为24小时,夜长为0小时。

(5)自转线速的变化规律为:

纬度越高自转线速越大,赤道最大,极点为零。

C、D、E三点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列为:

DCE,故C、D、E三点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DCE。

【点睛】

同纬度地势越高自转线速越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