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054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docx

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最基本的企盼。

因为有了粮食安全、有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才能不断地追求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然而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静态的政策或成果,而是一个随着现代化进程而逐渐巩固、逐渐提高的渐进过程。

在我国这样一个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大国,人口多、家底薄,粮食问题尤为复杂和重要。

而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粮食安全并不会发生实质性影响。

中国粮食发展政策应是,在坚持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下逐步开放粮食市场,并逐步提高市场准入程度,以实现国内粮食供求的实物平衡,争取更多的交换价值。

关键词

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保护

0前言

长期以来,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粮食安全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粮安天下,本文便就粮食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做了浅析。

其中包括有粮食安全的内容、世界粮食安全的背景、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以及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四个方面的内容。

希望可以对粮食安全方面的学习及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1粮食安全的内容

粮食安全的概念在70年代中期粮食危机中由粮农组织(AFO)首先提出的。

其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在不断演变,但基本内容仍然是保证全世界的人都能得到最起码的营养。

1983年,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对“粮食安全”概念作了新的定义,并得到广泛的认同。

新定义的内容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这个新定义包括三项具体目标: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食品;

(2)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

前两条是保证“买得到”,最后一条是保证“买得起”,即支付能力。

1.1耕地——粮食安全的基础

1.1.1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需求

人类把土地改造成耕地来生产粮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农耕历史悠久,耕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深远。

生产粮食是耕地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因此,加强耕地保护,是维持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1.2耕地资源分布与潜力制约

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无非两条:

一是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二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耕地单位面积产量。

就世界目前及未来可能供给耕地的分布情况来看,未来耕地供给日益偏紧,现有耕地增产潜力释放面临制约。

通过这两条途径来实现粮食增产,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和压力。

1.1.3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安全

从对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耕地变动趋势分析,我们会发现世界优质耕地资源不断在减少,耕地质量出现下降趋势。

这无疑会制约粮食产量的增长,未来粮食需求不断增加与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1.2淡水一粮食安全的命脉

1.2.1淡水资源与粮食生产需求

淡水资源的特征及分布,决定了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必备要素,而且还有多种用途。

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各部门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淡水资源面临着多种利用途径和领域的竞争。

从总体上看,淡水资源可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淡水资源利用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2.2淡水资源分布与潜力制约

从总体上看,随着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人口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给世界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1.2.3淡水资源的利用与粮食安全

从淡水资源利用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程中,对淡水资源的利用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形式上不断丰富。

人类对淡水资源的利用在很多地方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世界淡水资源状况堪忧,淡水供需矛盾加剧。

2世界粮食安全的背景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

粮食短缺不仅会引发社会动荡、局部冲突,更有甚者能够导致文明的消亡。

2.1国际粮食安全概念

国际社会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世界粮食危机爆发之后。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

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委员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这一定义又加入了质量上的需求:

“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2世界粮食危机的概况和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连续几年的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导致世界粮食歉收,主要粮食生产和出口国的粮食产量同时下降。

与此同时,前苏联一改过去国内粮食歉收就屠宰牲畜以降低粮食需求的做法,出人意料地进军了国际粮食市场,大量购买粮食。

这些状况导致世界范围内粮食供求关系出现异常紧张状况,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

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粮食危机中,世界粮食库存锐减,世界粮食库存量与当年世界粮食消费量的比值由18%降到了14%,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促使粮食价格上涨2倍多。

在这次粮食危机中受危害最大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根据第四次世界粮食普查,受粮食危机影响最严重国家的儿童近1/2处于营养不足状态,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5-8倍;一些最贫困的国家,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由于无钱购买粮食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援助,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人口非正常死亡率急剧上升。

这次粮食危机对世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少国家被卷入其中,各国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社会民众生活水平有所下降。

特别是在传统的粮食匮乏地区和贫困国家,遭受的粮食危机最为严重。

相当数量的国家已失去对粮食的购买能力,社会陷入动荡。

对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国内粮食供给依赖进口的发展中国家,过高的粮价也给其财政带来巨大负担。

而那些可以自给自足甚至可以提供粮食出口的主要粮食生产国,国内也出现了粮价暴涨和供给不足的情况,迫使政府采取措施限制粮食出口。

此外,一些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也受到了粮食危机的波及,出现了局部的粮食抢购现象。

2.3世界粮食安全现状

长期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每年20亿吨左右。

而世界人口却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保持在12亿左右,生产的粮食接近全球粮食总产量的一半;而全球新增加的人口几乎都来自发展中国家。

人口的非均衡增长造成了粮食分配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在短期内粮食生产与供应不能相应增长的条件下,粮食需求与消费的不断增加,必然导致粮食库存的大量消耗。

近年来世界粮食储备量已经多次低于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粮食库存消费比17%—18%的安全线。

尽管1996年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和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峰会,都提出了在2015年之前将世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标,但是本世纪以来,全球饥饿人口数量有增无减。

2000年全球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2007年达到9.23亿,2009年突破了10亿。

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正面临传统和非传统的多种挑战。

除受人口增长、土地匮乏、水资源紧缺等传统因素制约外,全球气候变化、金融危机、自我保护主义倾向等也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长期和深远的影响。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是一项涉及农业生产、自然保护、持续发展、国际贸易、人口控制、社会分配、消除贫困、科学研究、技术转让等诸多方面的庞大系统工程。

要使这个问题获得全面、持久的解决,就需要动员整个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做出共同努力。

3.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3.1中国人口与粮食的矛盾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到5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长了一倍以上。

目前人口总量已经突破了12亿。

人口的快速增长加重了有限的耕地的压力,这是中国的生态环境在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

人口问题使得中国的粮食安全异常突出。

自从1959-1961年三年大饥荒以后,中国政府已深切感受到粮食安全对于人民福祉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不敢再在粮食安全上出现任何严重的问题。

1979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粮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到1984年,中国绝大多数农民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是,在1985年以后,粮食产量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说明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仍未过关。

以后中国政府在粮食问题上采取了谨慎的改革步骤,一切以粮食增产稳产为出发点。

3.2加入WTO之后我国的粮食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取得长足进展,1978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只有97.5亿美元,到1998年骤增至1838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近19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7.2%,大大高于80年代世界出口贸易平均增长5.5%的速度,也明显高于同期亚洲国家出口贸易平均增长约10%的速度,同时也比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高出约7个百分点,中国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由1980年的不足1%提高到1998年的3.4%,-跃成为世界第9位出口贸易国,并成为出口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

此外,中国的外汇储备也非常充足,目前稳定在1400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加入WTO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将放弃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配额限制,中国出口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外汇储备也将更加充足。

因此,那种担心中国缺乏足够的外汇来购买所需粮食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中国人口众多,完全把粮食放到世界粮食市场上,其风险也是有的。

这些风险主要是来自政治和军事的风险。

1950—1980年,全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85次经济制裁,其中涉及食物的出口贸易禁运为10次,有一半左右属于部分或全部中断援助性粮食出口。

余下的粮食禁运都是广义的粮食禁运,即对象覆盖包括粮食在内的大量乃至全部商品贸易的禁运。

真正属于我国有关政策讨论中假设的以粮食为主要对象的商业性粮食出口禁运只有一次,是前苏联在1980—1981年,入侵阿富汗引发的,其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这说明,发生像前苏联那样的食品禁运是非常少见的。

退一步讲,万一发生针对我国的有效粮食禁运,它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程度,至少受两个方面影响:

(1)粮食进口的用途;

(2)粮食还原的可能性。

这两类因素都可以通过政策手段加以监控。

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加入WTO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发生实质性影响。

4.粮食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4.1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现实中粮食的刚性需求和日渐增长的潜在需求,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是粮食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而国际粮源偏紧和供需矛盾加大的形势及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构成了我国粮食必须持续发展的经济背景。

而粮食产量的波动性构成了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长期性。

4.2粮食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现行政策制度为粮食持续发展在市场条件下构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农业资源的多宜性和开发利用技术潜力的潜在性,为粮食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粮食需求的强刚性和不可替代性及增长性,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拉力;粮食的耐储性、生产规模的易调控性和对资源的保育性,构成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性。

4.3推动粮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正视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问题,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制度,推动农业及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全方位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上保证农业及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及农业基本建设,力争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从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及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农业资源和技术的生产潜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改革和完善土地承包制,逐步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推动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加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粮食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搞好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和区域协作,协调好粮食生产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研究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粮食生产的资源和空间。

以上是我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点拙见,不足之处希望老师予以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