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557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docx

语文《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

 

语文标准教材

语文: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

Peopleneedtocommunicateandcommunicatewitheachother,andlanguageisthebridgeofhumancommunicationandthelink.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语文:

《最后一课》案例分析(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

我们知道人不可能孤立的生存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而语文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桥梁,是纽带,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教案学习有利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致进行,配合教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到教材里的内容,下载后可以打印或者用于电子教学。

  教学案例分析——《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

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

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

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

  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

  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

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

《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

(板书作者:

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

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

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

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

  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

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

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

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默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五、作业布置:

  用笔勾画出韩麦尔先生的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参看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检查作业,继续第二教学板块)

  一、自由朗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二,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第三个教学板块:

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

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有何感受?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明确:

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

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当堂完成

  要求:

  ①题目设计为《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

  ③不少于300字

  3、请学生互相评议习作

  三、作业布置:

  再写一次《之后》,要求500字以上,结构完整

  【教学后记】

  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目标,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预习阶段,学生就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了大量有关作者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而对都德的全面了解,使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迸发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导入阶段,就让学生自己跳读,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在第一个教学板块,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听与说。

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默读并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使学生必须要说,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自己来判断情感取向,并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

“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突出了“写”的重要性。

作业中再写一次同题材作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反思,并从优秀作文中吸取养分,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根据本教案教学,本人发现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以后,学生更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