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6114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docx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

RUSERredactedonthenightofDecember17,2020

 

第十三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初中版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翻译

1.曾子拒邑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

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

“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

“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

致邑,封赠一座城镇。

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

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

③修:

修饰。

④奚:

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⑥使:

命令,派遣。

⑦于:

向。

⑧全:

保全。

⑨敝:

破旧

⑩受:

接受

⑾反:

同“返”,返回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耕种。

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

说:

“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

”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

派来的人说:

“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

“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

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

“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启示:

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2君不自诈

原文:

有上书请去佞(nìng)臣者,上问:

“佞臣为谁”对曰:

“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上曰:

“君,源也;臣,流也。

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

策虽善,朕不取也。

注释:

1.草泽:

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2.的知:

准确知道。

3.权谲小数:

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

谲(jué):

欺诈,玩弄手段。

4.接:

接触。

5.上:

指唐太宗。

6.去:

除掉。

7.耻:

以······为耻。

8.执:

坚持。

译文:

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臣,太宗问上书的人:

“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

“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臣,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臣。

”太宗说:

“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

所以虽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问题:

文中“上”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答:

皇帝认为用欺诈的方法去试探大臣是否为“直臣”,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

3.害群之马

原文:

黄帝将

(1)见

(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5)遇牧马童子,问涂(6)焉,曰:

“若(7)知具茨之山乎”曰:

“然(8)。

”“若知大隗之所存(9)乎”曰:

“然。

”黄帝曰:

“异哉(10)小童!

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12)。

”小童辞(13)。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14)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5)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6)矣。

”黄帝再拜稽首(17),称天师而退。

注释

(1)将:

打算。

(2)见:

拜访。

(3)大隗:

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

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5)适:

恰巧。

(6)涂:

通“途”,即路。

(7)若:

你。

(8)然:

是的,表应答。

(9)所存:

所在的地方。

(10)异哉:

了不起啊。

异:

不寻常的。

(11)非徒:

不但,不只。

徒:

仅仅

(12)为天下:

治理天下。

(13)辞:

谢绝。

(14)夫:

发语词

(15)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

奚:

何,什么。

以:

有。

异:

不同。

乎:

相当于“于”、“与”、“跟”。

(16)而已:

罢了。

(17)稽首:

叩头。

(18)去:

除去,除掉。

(19)徒:

仅仅(20)为:

治理

译文:

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童子,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

“你知道具茨山吗”小童回答:

“知道。

”(黄帝又问):

“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小童又回答:

“知道。

”黄帝说:

“这位童子,真是了不起啊!

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小童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

小童说:

“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而已。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然后退去。

启示:

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4.金壶丹书、

原文: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③视之,中有丹书,曰:

“食鱼无反④,勿乘驽马。

”公曰:

“善哉,如若⑤言!

食鱼无反,则恶⑥其鳋⑦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⑧不远也。

”晏子⑨对曰:

“不然⑩。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

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公曰:

“纪有书(17),何以亡也”晏子对曰:

“有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18),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何鄙也,不亡何待乎”

注释:

1景公:

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纪:

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发:

打开。

4反:

同“翻”,翻转。

5若:

代词,这个,这样。

6恶:

讨厌。

7鳋(sāo):

鱼腥味。

8道:

路程。

9:

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着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10不然:

不是这样的。

然:

这样的。

11驽马:

劣马。

12不肖:

没有才能的人。

13何以:

为什么。

14闾:

里巷的大门。

15鄙[2]:

庸俗,浅陋

16.选自《》:

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着作。

17.书:

现指言语

18.道:

治国之道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

“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

”景公说:

“有道理!

就像这样说的!

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晏子回答说:

“不是这样啊!

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

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

”齐景公说:

“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

“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

我听说:

‘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

“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是多么庸俗浅陋,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主旨:

1.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2.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左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4.有了正确的结论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用处的。

 

5.黄耳传书

原文:

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

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

一日,戏语犬曰:

“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

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

犬经驿路,昼夜不息。

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

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

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

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注释:

1.黄耳:

犬名。

2.书:

书信。

3.官:

做官,名词作动词。

4.名:

命名。

5.驰:

奔跑。

6.反书:

回信。

反:

同“返”,返回。

7.息:

停止,休息。

8.余:

多。

9.畜:

养。

10.京师:

京城。

11.疑:

怀疑。

12.戏:

开玩笑。

13.语:

对……说。

14.不测:

意外的事故。

15.携:

携带。

16.盛:

放。

17.系:

绑。

18.即:

马上,立刻。

19.:

碑墓。

20.久:

时间长。

21.取:

取得。

译文:

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叫“黄耳”。

陆机在京城(洛阳)当官,好久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担心家发生了什么事。

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他的狗说:

“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很开心,摇摆它的尾巴。

陆机立即写了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

狗经过专门给马车通行的道路,日夜不休息赶路。

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回信给陆机。

狗立即上路,一路翻山越岭,直奔京城。

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

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6.杨生之犬

原文: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行止与俱。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

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

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

“君若出我,当厚报。

”行人曰:

“以此犬见与,便当出尔。

”生曰:

“此狗尝屡次活我,不得相与,其余均可。

”行人曰:

“若不相与,便不相出。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日,犬夜走归杨生家。

注释:

1.爱:

喜爱。

2.俱:

一同。

3.尔:

这。

4.彻:

通,直到。

5.出:

使……出来。

6.系:

拴。

7.行:

行走。

8.止:

停止。

9.号:

大声喊叫10.得:

能够。

11.引:

伸。

12.顾:

回头张望。

13.涸:

水干。

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

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

第二天,有人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

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

杨生说:

“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

”行人说:

“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

”杨生说:

“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

”行人说:

“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

”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

杨生出来了,行人把狗栓上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

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启发:

动物亦有灵性,不要小看它们。

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

 

7和尚敬茶

原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

然所蓄茶有数等,恒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贵官默然。

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饮已将尽,并无赞语。

僧急不能待,鞠躬曰:

“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

“甚热。

(1)以:

凭借、因为

(2)然:

而且

(3)蓄:

储蓄(4)至:

(5)恭:

恭敬(6)冀:

希望

(7)及:

以及(8)进:

进献

(9)待:

等待(10)铛臼:

烹茶的工具

(11)伏谒:

拜见(12)惑:

迷惑不解

(13)恒:

常常(14)然:

……的样子

(15)其:

其中(16)甚:

很,非常

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僧人,凭借烹煮茶而得名,烹茶的工具都很精致。

而且他储蓄的茶有很多等级,经常依据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识茶之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有一天,有位显贵的官员到来,僧人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他亲自动手烹煮进奉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显贵的官员默不作声。

僧人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

显贵的官员将要喝完了,并没有称赞。

僧人焦急得不能再等待,鞠躬问道:

“茶味道怎么样”显贵的官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

“太烫了!

寓意

结局很幽默出乎人的意料,不是茶的不好,而是茶太热。

而风趣幽默的原因类似于现代的的一种嘲讽,说白了,就一个会点茶道手法,而没心境的马屁拍到马腿上了。

和尚不是在,而是在,虽是和尚,原该断绝尘缘,内心却依旧是世俗至极。

蒲松龄先生是以此暗示当时的社会风气。

作者概述

蒲松龄生于十三年(1640),卒于五十四年(1715),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他毕生精力完成《》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先生在《》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着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也评价过蒲氏“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

“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着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出版。

全国《》出版物有100多种,以《》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着述存世。

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宴、俊夜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等多种杂着,总近200。

还有初中课本中的《》、《》。

蒲松龄的座右铭:

,,。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

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

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

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

“甚热。

”热:

热情

2.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其中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就不会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C)

A.愉快、满意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D.仇恨、恼怒

5.给我们的启示是:

不能按照人的贵贱来区分,应该要一视同仁。

6.本文的僧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有才却势力,虚荣有没有耐心的人。

文化常识

话说“饮茶”

据史籍记载,我国4000年前一带已盛产茶叶,并作为贡品向周王室进[2]贡。

唐朝的曾着有《》,他对很有研究,被誉为“”。

饮茶的习惯,从四川、向长江中下游及北方扩展。

另外,它从逐步向平民百姓渗透。

在饮茶习惯的传播上,佛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为佛教提倡坐禅,这种清静需要提神、驱睡,而茶叶正具有这种功能,所以寺庙及僧人种茶、制茶、饮茶成风。

 

8蛇蜃化石

治平①中,泽州②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

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

村民无知,遂碎之。

时程伯纯③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

盖蛇蜃④所化,如石蟹之类。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

①治平:

宋英宗年号②泽洲:

今山西晋城一带

③伯纯:

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

④蜃:

传说中一种像蛇而又有角的动物。

蜃,音shèn。

久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

代词,指土中一物

乃:

遂:

于是

1.村民开始见到化石时“畏之不敢触”的原因是此物像龙蛇一样,蜿蜒曲折。

【文学常识】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

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

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着《梦溪笔谈》。

【译文】

治平年间,泽州有人家挖井,在土中发现一个东西,蜿蜒曲折像龙蛇的形状,人们害怕它,不敢触摸。

过了很久,见它不动,就试着去触摸它,原来是石头。

村里人缺乏知识,就把它敲碎了。

当时程伯纯担任晋城县令,取得一段,石上的鳞甲都和活的生物一样。

这大概是由蛇、蜃所变化的,如同螃蟹变成石蟹那样。

【作品赏析】

这则笔记记述了泽州发现的蛇蜃化石。

这种化石形状“蜿蜒如龙蛇”、“鳞甲皆如生物”,从文中描述的情况来看,应当是一种古爬行动物的化石。

远在数亿年以前的地质古生代,我国北部曾经是气候温和而又湿润的地方,那里生长着茂密的古代乔木,也栖息着各类爬行动物。

后来,地壳变迁,气候转寒,许多动植物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于是相继消亡了。

一部分遗骸被埋葬到地壳深处,成为后来人们所见到的化石。

泽州发现的那段化石应当是那一时期的遗物。

9父子性刚

有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

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寻至见之,谓子曰:

"汝姑持肉回陪客饭(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

------选自明代冯梦龙《》

注释

俱:

都遣:

入:

进市:

将:

将要值:

适逢,恰好碰上,遇到

遂:

于是良久:

很久

之:

到谓...曰:

对···说

姑:

暂且

译文

有一对父子都,一点都不肯谦让于人。

一天,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

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恰巧一个人面对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

"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等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

寓意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

相互谅解,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子入城市肉"不能及时回家的原因是:

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子性刚》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懂得谦让、气量狭小、凡事的人。

作者简介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又名《》)、《》、《》,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的《》、《》合称“”,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

冯梦龙以其对、、、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10韩信主考

宋壬戌科,之子熹,侄昌时、昌龄,一榜登第。

时人愤恨,追问今岁为谁。

一士答曰:

“是韩信。

”人争辩其非。

士笑曰:

“若非主考,如何乃取”

(1)科:

科举考试

(2)登第:

考中

(3):

主持考试的人

(4)韩信: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原淮阴县,今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并列为。

(5)时:

当(6)岁:

那个时候

(7)为:

是(8)若:

如果

(9)非:

胡说

翻译

南宋的,的儿子秦熹,秦昌时秦昌龄,同榜考中。

当时人们愤恨交加,追问那时的主持考试的是谁。

一个读书人说:

“是韩信”人们互相争辩是非。

他笑着说:

“如果不是,怎么会只取呢”[1]

科举制度

科举是读书人,参加考试的制度。

它是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

科举制从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1905年9月2日,清废除科举制度。

出处

选自明·浮白斋主人《》

翻译句子

1、之子熹,侄昌时、昌龄,一榜登第。

的儿子秦熹,秦昌时、秦昌龄,同榜考中。

2、人争辩其非。

人们争相辩论说他讲的不对。

 

11老马识途

、隰(xí)朋

(1)从于桓(huan)公而伐

(2)孤竹(3),春往(4)冬反(5),迷惑(6)失道(7)。

管仲曰:

“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

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

“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

”乃掘(17)地,遂得(18)水。

1.管仲、隰朋:

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2.伐:

讨伐,攻打。

3.孤竹:

指,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

出征。

5.反:

通“返”,返回。

6.迷途:

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

迷失归途。

道:

归途。

8.放:

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

跟随,跟着。

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

终于。

11.得:

找到。

12.行:

走。

13.居:

住,处于。

14.阳:

山之南水之北。

15.阴:

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7.掘:

挖。

18.得:

找到。

19.以:

凭借。

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

管仲说:

“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

”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老马识途】毛滂《》诗:

“请同韶濩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

“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老马知道】杜甫《》之一:

“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

【马老知道】钱谦益《费县道中三首》之三:

“枥中马老空知道,爨(cuàn)下车劳枉作薪。

【老马知路】陆游《》诗之三:

“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

”又《自述》诗:

“心如老马虽知路,身似鸣蛙不属官。

【马识路】黄景仁《杂感四首》之二:

“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老识途】赵翼《稚存见题拙着瓯北诗话次韵奉答》之一:

“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

【识途(涂)马】黄遵宪《题樵野丈运甓斋话别图》诗:

“谓我识涂马,招我来咨诹。

”赵翼《重赴鹿鸣宴恭记四首》之四:

“智可识途推老马,才惭横海掉长鲸。

”茅盾《子夜》四:

“你也不用发忧,还有你老子是‘识途老马',慢慢地来指拨你罢。

【识途骥】《送筠赐环东归》诗:

“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作者简介韩非

生于三十五年,卒于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末期韩国人(今)。

是古代着名的、思想家,和,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中国古代着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

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

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3]

中心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相关练习

老马识途的内涵是什么

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老马识途的真实原因

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