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6413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docx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2

lishi

2006-04-1402:

30

史量才(1880~1934)

中国报业家。

名家修。

1880年1月2日生于江苏江宁,1934年11月13日在沪杭公路上被国民党特务刺杀。

早年从事教育。

1908年任《时报》主笔。

1912年同张謇等人购得《申报》产权,自任总经理。

1929年又陆续购进《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大部股权,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报业资本家。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对《申报》进行改革,邀请爱国人士黄炎培、戈公振等人进报馆设计部。

改革副刊“自由谈”,大量发表鲁迅、茅盾等进步作家的作品。

从1932年起,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出版《申报月刊》等。

72、恽代英(1895~1931)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1917年创办进步团体互助社。

1919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五四运动。

次年创办利群书社,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3年10月,创办并主编《中国青年》。

国共合作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秘书。

1926年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教官兼军校党团书记。

1927年在武汉参与主持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工作,4月在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同年7月和12月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后到上海,任中央宣传部、组织部秘书长,主编《红旗》。

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就义。

73、黄桥决战

虽然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但国民党反动派却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其消极抗战的政策。

他们不断制造摩擦,寻隙向新四军进攻。

当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进军到黄桥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员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纠集其第89军主力和江苏省属保安旅,共1.5万多人,分三路向驻黄桥的新四军进犯,妄图歼灭我新四军主力。

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坚决予以反击。

新四军以一部兵力坚守黄桥,主力隐蔽于黄桥西北一带;以另一部兵力诱敌进入黄桥阵地前沿,分割包围,再将其逐一消灭。

从10月4日至6日决战结束,新四军在黄桥地区人民的支援下,歼灭国民党主力军12个团共1.1万多人,基本消灭了韩德勤的主力。

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向兴化逃窜。

我军乘胜席卷海安、东台。

  通过这次决战,新四军与八路军实现了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同时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74、戴安澜

中国国民党将领。

安徽无为人。

字衍功,号海鸥。

早年就读安徽公学。

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

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

1932年冬,任第25师145团团长,率部移防抗日前线北平。

1933年3月,在长城古北口抗击日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任第25师73旅旅长,参加平汉线、台儿庄等战役。

1938年5月,因功晋升89师副师长,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1月,升任第200师师长。

该师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击毙日军前线指挥官第5师团第12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参加援缅远征军入缅甸支援盟军作战。

5月25日,在细(包)摩(谷)公路郎科地区与日军第56师团遭遇。

激战中,戴安澜不幸中弹负重伤,次日在缅甸北部茅邦村因伤重不治殉国。

77、“联省自治”

78、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前身是飞939年11月各中间党派在重庆组织的统一建国同志会。

1941年3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参加的党派有:

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及其他人土。

推举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黄炎培、左舜生、张君劢、梁漱溟、章伯钧为中央常务委员,左舜生为总书记。

后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推举张澜担任主席。

1941年9月18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刊物《光明报》在香港公开出版,10月10日《光明报》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和对时局主张纲领(又称十大纲领)。

民主政团同盟是在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日益加剧和一党专政不断强化的形势下产生的,其最初的政治主张是:

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并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

1942年,沈钧儒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至此,民主政团同盟的组成有三党三派之称。

为改变民主政团同盟的党派联盟性质,打破青年党把持盟务的局面,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名称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参加,并通过了《中国民主同盟纲领》。

79国民会议运动

国民会议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场重要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号召召开国民会议,反对军阀政权。

次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大总统曹锟,成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执政府。

中国共产党为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分裂中国的新阴谋,1924年11月在《第四次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再次号召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争取建立民主共和国。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也发表文章,号召青年积极参加这个运动。

这一号召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各地先后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拥护国民会议的召开,形成了反对军阀的民主运动。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积极支持并重申这一主张。

军阀段祺瑞为巩固其反动统治,于1925年2月召开御用的“善后会议”,抵制国民会议的召开。

3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主持下,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以与“善后会议”相对立。

这一运动对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反动面目、动员人民参加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81、国防最高委员会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适应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一元化最高领导机关.它的设置标志着国民党战时体制的最终形成,这一方面从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了战时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对抗战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从法制上确立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将国民党一党专政推向极端.

lishi

2006-04-1402:

30

新四军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战的人民军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省边界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二十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分任正、副参谋长,袁国平、邓子恢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同时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

下辖4个支队,共1万余人。

改编后,根据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84、延安整风

安整风运动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开始,1945年4月结束。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尚未肃清,党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而且,抗日战争以来,共产党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为党内错误思想的滋长提供了新的土壤。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为了统一全党思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

85、《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6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署名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简称《中美商约》)。

  商约凡30条,主要内容有:

(1)美国国民在中国享有居住、旅行、经商,包括从事制造加工、文化教育、宗教和慈善事业的自由;享有租借、占用房屋,租赁土地,选用代理人或员工的自由权利。

(2)美国商品在中国交纳进出口关税和内地税,享有与中国商品和第三国商品同等待遇。

(3)包括军舰在内的美国船舶可以在中国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必要时可开入任何不开放的口岸、地方或领水。

商约在表面上双方享有对等权利,但中国生产落后,远洋运输不发达,无法实现,实际上只是美国单方面享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的特权。

商约缔结后,受到中国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

87、金圆券

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一种不兑现纸币。

1948年8月19日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并开始发行。

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17克,发行额20亿元。

但到1949年5月25日已发行67.95亿元。

同期批发物价指数上涨120万倍。

与此同时禁止买卖金、银,限定持有金、银和外币者,必须按法币300万元兑换金圆券1元的比价,于9月30日前全部兑换金圆券,逾期没收。

在不到2个月内,榨取了价值2亿美元的金、银和外币。

1949年4月国民党政府迁广州,同年6月,金圆券发行额增达130余万亿元。

7月份又在广州、重庆小块地方发行银圆券代替金圆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以金圆券10万元兑换人民币1元的比率,收回销毁。

88、重庆谈判\

指194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在重庆举行的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篡夺胜利果实,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积极准备反人民的内战,但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力量的强大和国内外民主舆论的反对,在还没有完成全面内战的准备情况下,为了伪装和平,于1945年8月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

中央为了尽一切可能制止内战,揭露美蒋反动派的政治欺骗,用事实教育人民群众和争取中间势力,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去重庆谈判,同时告诫全党绝不要因谈判而放松对蒋介石的警惕和斗争。

8月28日,毛泽东一行飞抵重庆。

由于国民党对谈判没有诚意,事前毫无准备,谈判过程中的一切提案均是由方面提出的。

经过43天的艰苦努力,终于正式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

在这个纪要中,蒋介石表面上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保障人民的某些权利,但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人民政权,企图在“统一军令”和“统一政令”的借口下,根本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尽管中国共产党在这两个问题上作了很大让步,双方还是没能达成协议。

谈判进程中,国民党军队曾几次进犯解放区,人民解放奋起自卫,取得了上党战役的胜利,促成了“纪要”的签订。

重庆谈判打破了美蒋反动派污蔑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揭露了他们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89、戡乱总动员

 国民党政府为了挽救危机,在一九四七年七月四日举行的第六次“国务会议”上,通过了蒋介石交议的所谓“厉行全国总动员,以戡平共匪叛乱,扫除民主障碍,如期实施宪政,贯彻和平建国方针案”,并颁布了“总动员令”。

七月七日,蒋介石发表了“戡乱建国”演说,七月十八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

此后,又陆续颂布了一系列反动法令。

国民党各省市参议会和所谓“人民团体”纷纷通电表示拥护“戡乱”,并在各地召开“戡乱建国动员大会”。

这就是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

102、张自忠

中国抗日名将。

字荩忱。

生于山东临清。

1914年在奉天从军,曾参加国民军起义及北伐诸战役,由排长升至西北军第25师师长,后任第二十九军第38师师长。

1933年长城抗战,任前敌总指挥,亲率所部在喜峰口抗击日军。

1935年任察哈尔省(今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及河北省)主席,次年5月任天津市长。

七七事变后,张自忠留北平与日军周旋,后辗转到南京,任代理第五十九军军长。

1938年率部参加徐州会战,3月临沂之役,与号称铁军的日军板垣师团鏖战,终获大胜,粉碎了板垣、矶谷两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

受到国民政府传令嘉奖,升第二十七军团长,仍兼第五十九军军长。

9月参加武汉保卫战。

后任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转战豫南鄂北。

1940年5月兼任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日军集重兵由信阳、随县、钟祥3路进攻襄樊,张亲率3个团由宜城渡过襄河(汉水),直趋枣阳截击日军。

渡河后,与日军奋战9昼夜,在追击中陷入重围,身负重伤,于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壮烈殉国。

国民政府明令追晋为陆军上将。

10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党派,是由中国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所创建、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事业的政党。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国民党内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为了反对蒋介石的卖国独裁政策,1945年秋成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6年春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等民主组织。

1947年,国民党内各民主组织的领导人和一些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到达香港,11月举行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代表大会。

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正式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选举领导机构,同时发表宣言,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独立、民主与和平”。

lishi

2006-04-1402:

30

李德(1900~1974)

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

奥地利人。

1900年9月28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74年8月15日卒于柏林。

原名奥托·布劳恩。

笔名华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德国共产党。

1918年参与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

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

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2年春毕业后,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

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

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

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利。

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央军委军事研究编委会主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授。

1939年夏去莫斯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苏联红军。

1941、1948年在克拉斯诺戈尔斯克任教。

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居,潜心著译。

1964年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

1973年出版《中国纪事(1932~1939)》,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

lishi

2006-04-1402:

31

傅斯年(1896~1950)

中国中华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字孟真。

祖籍江西永丰。

生于山东聊城。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

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

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退出学运。

1919年夏,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

1926年冬回国,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

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表示赞同清党。

从1928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任主编。

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后,兼任北大教授。

1932年,参加胡適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

1937年春,兼代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

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

1949年1月,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台湾大学校长。

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

并多次去安阳指导殷墟发掘。

他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期间,延揽一流人才,做出不少成绩。

后卒于台北。

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

lishi

2006-04-1402:

31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

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

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

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

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

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府院之争”:

以黎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

1917年3月在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上,段在日本支持下要参战,黎在美国支持不参战。

后黎免去了段的职务,并请强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

1917年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

张勋便带领军队入京拥溥仪登极,恢复清末官制。

消息传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要求讨伐张勋。

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讨伐张勋。

段祺瑞重新执政。

二次革命:

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

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

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于暗杀宋教仁。

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

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

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很快把讨袁军打败“二次革命”失败了。

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树起护法大旗.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护法。

但实权却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使得军政府变成了军阀政府。

孙中山看到了军阀的本质,深深懂得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

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次直奉战争:

北洋军阀直、奉两系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争夺中央政权的战争。

日本在失去皖系军阀这个工具后,转而扶植另一个工具奉系军阀与直系对抗。

1921年12月,张作霖进京支持亲日派官僚梁士诒组阁。

梁上台后,赦免被通缉的皖系军阀政客,同意胶济铁路中日合办。

同时梁极力抑制吴佩孚。

其卖国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吴佩孚和直系各省督军乘机逼迫梁士诒下台。

由此引起直奉战争。

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爆发,双方各动用兵力约12万人,在长辛店带交战。

5月5日,直军在长辛店获得大捷,随后张作霖率残部出关。

北京政变:

1924年直系将领冯玉祥在革命高潮推动下于北京发动的政变。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与热河一线奉军作战。

冯军由古北口秘密回师北京,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

北京政变后,冯玉祥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

冯玉祥会同奉系军阀张作霖成立了由段祺瑞任执政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

北京政权又落入官僚军阀手中。

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为北方革命形势发展创造了有利件。

孙文越飞宣言:

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3年1月,苏联特使越飞来沪,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问题。

以此为精神,1月26日,双方联名发表《孙文越飞宣言》,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使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了基础。

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上海召开,南方军政府代表为唐绍仪,北京政府代表为朱启钤。

由于南北议和有碍日本在华利益、有悖段祺瑞“武力统一”中国的意图,北京政府只是迫于中外压力才同意议和。

和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南方代表提出陕西立即停战,撤换陕督陈树藩,停止招募参战军。

此后数日,由于北京政府并未制止陕西的战争,唐绍仪表示如不撤换陈树藩,停止陕西的战争,决不再议其它议案。

但北京政府没有答复。

28日,和议暂停。

北伐战争:

1926年至1927年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组织领导下进行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从广东分三路正式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西路军解放了湖南,攻克了湖北武汉;中路军解放了江西;东路军解放了福建。

1927年初,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但是,蒋介石反动集团窃取了革命果实,建立了新的军阀统治,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好人政府:

胡适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

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

他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

由这些人组成“好人政府”,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大我”。

这种“好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态。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领导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

1921年8月成立于上海。

张国焘任主任,1922年,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改《工人周刊》为机关刊物。

主要活动是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

初期以铁路工人为工作重点。

1922年在广州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工人运动的总通讯机关。

二七惨案后转入地下活动。

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后撤销。

二七惨案:

1923年2月7日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流血事件。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

吴佩孚丢弃“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

总工会当即组织全路2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2月7日,曹锟、吴佩孚等派大批军警分别在长辛店等处进行血腥镇压,林祥谦被捕后,拒绝下令复工,慷慨就义。

施洋也在武昌被杀害。

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基本内容是:

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