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50664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适应:方式及动因的探索.doc

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摘要

在传播者会根据不同传播对象的特征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这一认识前提

下,本文运用传播适应理论针对具体情境分析了适应的方式,动机及影响因素。

传播适应理论由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霍华德?

贾尔斯(Howard

Giles)等学者于1973年提出。

该理论关于适应方式的最早的两个关键词是“趋

同”和“趋异”,趋同、趋异背后的动机包括改进传播效果、获得社会赞同、增加

人际吸引,保持积极的社会身份或保持自我身份,保持谈话中权力和角色的差

异。

本文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趋同背后的动机还包括降低不确定性,心理安

全的需要和报复的心理作用,并认为这些动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其它的适应行

为。

全面介绍适应行为中的近似策略、可理解策略、话语管理策略、人际控制

策略,并针对具体的人际传播情境对其运用进行具体化和细化是本文一大创新。

最后,本文提出了影响适应方式的因素包括地位、性别、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

关键词:

传播适应理论;适应方式;适应动因

1

Abstract

Onthepremisethatindividual’scommunicationpatternswillvarywithhisrecipient,

ThisthesishasappliedtheCommunicationAccommodationTheorytoprobethe

accommodationprocess,it’smotivationandfactorswhichhaveinfluenceonitCommunicationAccommodationTheorywasproposedbyHowardGiles,an

AmericanProfessorinsocialpsychologyandcommunication,in1973.Theinitial

twokeyconceptsaboutaccommodationwereconvergenceanddivergence.The

motiveunderlyingthetwoprocessconsistoffacilitatingunderstanding,gaining

socialapproval,acceptanceorattraction,keepingapositivegroupidentityorkeeping

adistinctiveidentity,thedifferencesofstatusandrole.Agreeingwiththeviewpoint,

theauthorproposedthatthemotivationunderlyingconvergencecouldalsobe

reducingtheuncertainty,requiringforpsychologicalsafetyorrevenge.Theauthor

alsothinkthatthesemotivationscouldexplainforotherstrategiesHavingoutlinedCAT,especiallytheprocessofaccommodation,theauthorinitially

explicatedthefourstrategiesinactualinteractivities.Then,theauthorpointedout

fourfactorsinfluencingaccommodativeprocess:

status、gender、socialcustomsand

moralnorms

Keywords:

CommunicationAccommodationTheory;Accommodation

Process;AccommodationMotivation2

目录

绪论1

第1章传播适应理论的起源及研究现状6

1.1理论起源6

1.2后续研究及发现8

1.2.1关于适应的领域8

1.2.2关于趋同和趋异的动机8

1.2.3关于适应的方式10

1.2.4关于适应的结果10

第2章理论基础:

对适应动机的启示13

2.1相似吸引理论13

2.2社会交换理论14

2.3归因理论.15

2.4群体间区别理论.16

第3章适应的方式18

3.1近似:

趋同、趋异、保持、互补19

3.1.1趋同19

3.1.2趋异22

3.1.3保持和互补23

3.2可理解:

适应对方的理解能力.24

3.2.1选择对方能够理解的话题25

3.2.2调整言辞的复杂程度.25

3.2.3表达的清晰度.26

3.3话语管理:

适应对方会话的需要29

3.3.1语场30

3.3.2语旨33

3.3.3语式34

3.4人际控制:

适应对方自主选择角色的需要35

第4章影响适应方式的因素43

4.1个体因素.43

4.1.1地位43

4.1.2性别44

4.2社会规范.45

4.2.1社会习俗45

4.2.2道德规范45

结语47

附录:

言语适应的社会语言进程.48

参考文献49

致谢53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绪论

研究缘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的特征,改变

我们的传播方式。

比如,作为大学生,我们与同学交谈时,会谈论“presentation”

(课堂发表),我们都明白“presentation”指什么,我们会夸赞“你的MM好漂亮”,

对方也会明白“MM”是什么涵义,因为这些话题我们都了解,那么谈论时,我们

的语速也可能比较快。

但是,当我们与父母或爷爷奶奶交谈时,很可能就不会

谈起“presentation”的话题,会规规矩矩地说“女朋友”而不使用“MM”,我们还会

放慢语速,甚至可能会重复一遍,因为爷爷奶奶的耳朵不好使。

这样的生活经

验说明了,传播对象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传播方式。

传播者会改变自己的传播方

式以适应对方。

那么传播者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会采取哪些方式去适应。

传播

适应理论(CommunicationAccommodationTheory,简称CAT)可以给出我们一

些答案。

传播适应理论最早由美籍传播学者霍华德?

贾尔斯(HowardGiles)等学者

提出。

该理论的前提就是:

“当交谈者互动时,他们会调整说话方式、发音方式、

以及(或者)姿势以适应他人。

”它讨论的是为什么两个说话者会改变其传播

风格,这种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适应即对他人做出反应,调节、修正或协调一个人的行为。

适应可以通过

四种方式进行:

适应对方的语言和非语言特征,适应对方的理解能力、适应对

方的会话需要,适应对方自主选择角色的需要。

这四种适应方式分别对应了四

种策略:

近似策略(Approximation)、可理解策略(Interpretability)、话语管理

策略(DiscourseManagement)、人际控制策略InterpersonalControl。

该理论认①

[美]查德?

舒斯特,林恩?

H?

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

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46.

[美]查德?

舒斯特,林恩?

H?

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

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86.

[美]查德?

舒斯特,林恩?

H?

特纳著,刘海龙译.传播理论导引:

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47.

1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为各种适应方式背后的动机包括改进传播效果、获得社会赞同、保持积极的社会

身份或保持自我身份,保持谈话中权力和角色的差异。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播适应理论结合了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各种适应方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适应的动机。

说到这里,必须要介绍该理论的主要创始人霍华德?

贾尔斯及该理论发展过

程中两位重要学者的学术背景。

传播学学科的创始人施拉姆曾经形容,传播研究是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

人们来来去去,很少有人停留。

美籍传播学者霍华德?

贾尔斯(H.Giles)本是

一位来自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University)

取得了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后来还曾担任该校社会心理系的系主任,直到

1989年。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言语适应理论”(SpeechAccommodationTheory,

简称SAT),并将其发展为“传播适应理论”(CAT)。

与路过传播学这个“十字路

口”的其他学者不同,贾尔斯停了下来,开始了对传播学的研究。

1989年至今,

他一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传播系的教授,并将语言社

会心理学和传播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1988年,贾尔斯和贾斯汀?

卡普兰德(Justine.Coupland)、尼古拉斯?

卡普

兰德(NikolasCoupland)等学者通过研究对老年人传播中存在的适应问题,对

言语适应理论进行了发展。

提出了人际适应的社会语言进程,即近似策略、可

理解策略、话语管理策略、人际控制策略。

贾斯汀?

卡普兰德(J.Coupland)时任英国威尔士大学加的夫学院University

ofWalesCollegeofCardiff心理系讲师。

尼古拉斯?

卡普兰德(N.Coupland)时

任威尔士大学加的夫学院应用英语研究中心的主任。

1973年,贾尔斯等学者提出了传播适应理论的前身言语适应理论(SAT),

这是一个解释和预测人际传播中,人们的语言行为及结果的社会心理模型。

时,该理论认为适应有三个方向:

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保

持(maintenance)。

趋同即模仿对方说话方式的倾向。

趋异,即夸大彼此之间双①

N.Coupland,J.Coupland,H.Giles,&K.Henwood.1988AccommodatingtheElderly:

InvokingandExtending

aTheory,LanguageinSociety,17,1-41.

资料来源于加州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资料介绍////0>.

同1.

2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话方式的差异。

保持指未作出任何改变,也可被视作趋异。

人们采取趋同行为

是获得社会赞同,改进说话效果,加强群体的团结,趋异的目的是保持自我的

身份,或谈话双方权力和角色的差距。

初期的言语适应理论只是从语言角度考察语言形式的变动,后来经过发展,

非语言传播方式也被包括在内,包括重音、速度、响度、词汇、语法、嗓音、

姿势等。

在适应的方式上,贾尔斯、贾斯汀?

卡普兰德,尼古拉斯?

卡普兰德等人

提出了趋同、趋异、保持、互补策略,根据互动中的参与者向对方会聚的程度

的差别,这四种方式统称为“近似策略”。

但是复杂的谈话方式不是这四种方式

就能概括的,他们又提出说话人应考虑听话人的理解能力,对会话的需要,双

方的角色关系,因此又提出了三种策略:

可理解策略、话语管理策略、人际控

制策略。

这三种策略和近似策略一起构成了传播适应理论中的适应策略。

传播适应理论发展到这个阶段,它所说的适应方式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趋

同与趋异!

传播适应理论诞生于国外,我国的学者们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理解不同,

对Accommodation、Convergence、Divergence的汉语翻译也不同。

我国传播学界

最早介绍传播适应理论的是斯蒂文?

小约翰的著作《传播理论》,1999年出版,

陈德民、叶晓辉两位译者将这三个单词译作顺应、趋同、趋异,并将传播适应

理论译为顺应理论。

2004年,在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斯蒂文?

小约翰的《人

类传播理论》一书中,史安斌将其译作调节、聚合、离散。

这两本著作在英文

原著中都省略了传播二字。

200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播理论

导引:

分析与应用》一书中,查德?

舒斯特,林恩?

H?

特纳两位作者使用了全称

CommunicationAccommodationTheory,刘海龙将其译作传播适应理论,将

Convergence、Divergence译作会聚和背离。

我国语言学界有两位研究者在综述

言语适应理论时,使用了SpeechAccommodationTheory的表述。

并将

Convergence、Divergence译作趋同和趋异。

笔者遵循贾尔斯的表述及国内已有的表述习惯,使用传播适用理论及趋同、①

N.Coupland,J.Coupland,H.Giles,&K.Henwood,1988,AccommodatingtheElderly:

InvokingandExtending

aTheory,LanguageinSociety,17,6-7.

同1.

武波.言语适应理论与过渡语变异研究,山东外语教学,1996,

(2),52-56.

刘正光.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1,

(2),57-64.

3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趋异这三个表述。

传播适应理论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理论。

目前,国外的研究者们在大众传

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领域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传播适应理论

能够指导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调节自己的行为去适应对方,促进理解与关系发展。

在组织传播中,该理论能够指导员工如何调节同事及上下级关系。

在不同群体

交流时如何避免产生误解,如何减弱冲突,边缘群体如何保持自己的群体特征

或者被主流群体接受。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它可以指导节目如何迎合受众的需

要,提高收听、收视率。

在特定的情境中,如法庭辩论、求职面试中,传播适

应的各种方式可以促进沟通。

传播适应理论成为传播学最具影响力的行为理论

之一。

其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新颖的理论视角已受到了社会心理学、语言学、交

际学的欢迎和接受,成为了一门很重要的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理论,它的合理

使用范围和与其它理论模型的合适结合点也成为一个研究方向。

但是国内对传播适应理论的研究还极少。

作者通过“传播适应”“言语适

应”“言语调节”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只发现了袁义的《社

会语言学中的言语调节理论研究》(1992)、武波的《言语适应理论与过渡语变

异研究》(1996)、刘正光的《言语适应理论研究述评》(2001)、辛声的《四川

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语言态度》(2008)四篇文章。

除了理论介绍外,辛声通过

实证研究,发现了言语风格变化和身份认同的关系,四川大学生对普通话评价

较高,在普通话和四川话两种变体的选择中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

总体来看,

这四篇文章都是从语言学角度介绍了言语适应理论中的趋同、趋异概念,没有

涉及其它适应方式。

除此之外,大陆很难见到从传播学角度对该理论进行的研

究。

而上文提到的三本著作也未曾介绍可理解策略、话语管理策略、人际控制

策略,只将适应理解为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上的趋同和趋异,这是对传播适应

理论的断章取义。

本文的第一个任务是运用传播适应理论说明人际传播中,个人改变传播方

式去适应对方的动机,适应的方式有哪些,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适应行为。

由于传播适应理论在国外已经受到大量研究者的关注,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①

[美]斯蒂文?

小约翰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15.

辛声.四川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和语言态度,长沙大学学报,2008,

(1),137.

4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而国内对该理论还停留在介绍层面,特别是传播学界对它还存在片面的理解,

因此本文的第二个任务是探明传播适应理论的全貌,对其内容和研究成果进行

清晰的介绍,使人们对传播适应理论等有一个全面、明确的了解。

本文以生活实例、采访记录、文学作品等作为研究样本,主要运用文献研

究、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借鉴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众多社会人文学科

的理论成果,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在人际传播中,个人传播风格变化的方式,力

求完整而深入地探索适应方式背后的动因,重点是对适应方式进行深入的分析。

结构框架

本文的主体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理论进行表述,交代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传播适应理论的起源及后续研究进展。

第三部分介绍传播适应理论的理论基础,说明它们和传播适应理论之间的

联系,并用它们分析各种适应方式背后的动因。

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传播适应的方式。

第五部分分析影响传播适应方式的因素。

第六部分是结语,对传播适应理论做出概要式的总结。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直接阅读外国研究者的文献资料,较为全面地

对传播适应理论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其中适应的四种方式这部分内容是国内首

次介绍;第二,运用言语适应理论说明了传播者的传播方式会根据传播对象的

特征进行调整,并针对具体的人际传播情境对四种适应方式的运用进行了细化

和具体化。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作者自身研究功底和英文能力欠缺,在解读

原始文献时难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措辞上不免生硬,为避免理解失误,作者

保留了一些关键词汇的原文;第二,由于本文的重点在于阐明适应方式如何运

用,此未用实证研究验证各种适应方式背后的动机,只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理

论对动机进行了分析。

5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第1章传播适应理论的起源及研究现状

1.1理论起源

在贾尔斯提出言语适应理论之前,已有学者观察到人们在会话中会出现言

语风格变化的现象,这种言语风格变化包括语速、响度、口音、话轮长短、沉

默。

传播适应理论提出于1973年,在《面向人际适应的语言理论:

一些来自加

拿大的数据》一文中,贾尔斯初步提出了传播适应理论的前身“言语适应理论”。

这篇文章是从人际互动的视角,研究说话对象对个人的言语方式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贾尔斯初步提出了适应的三种方式:

趋同、趋异、保持。

他试图建立一个理论,说明在单一或双语的语言环境中,言语风格发生变化的

模式并对其进行解释。

这篇文章中的实验就是对这项理论的验证。

贾尔斯认为,这个即将建立的理论的基础是社会心理学中对相似吸引的研

究和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GeorgeCasperHomans,1961)提出的交换理论。

似吸引原则认为人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个人通过减少和对方的不同能够更受

对方喜爱。

趋同就是这一原则的运用,这项原则也可以解释趋同的一个动机是

寻求社会赞同。

用交换理论分析,说话人会考虑适应方式的代价,包括地位的

改变、付出的努力,如果潜在的回报值得,说话人才会做出适应。

因此,如果

说话人不需要寻求社会赞同时就不会做出趋同行为,对社会赞同的需求越大,

付出的趋同努力也更多。

许多因素会影响对社会赞同的需要,如未来接触的可

能性、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说话人观察到的对方的适应行为。

最初对适应的研究都是在多样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贾尔斯将实验地点选

择了加拿大的魁北克,实验对象是由英裔或法裔血统的魁北克人。

十八世纪七①

H.Giles,//.lor,&R.Bourhis,1973,TowardsaTheoryofInterpersonalAccommodationthrough

Language:

SomeCanadianData,LanguageinSociety,Vol.2,pp..191.

作者原文为“TowardsaTheoryofInterpersonalAccommodationthroughLanguage:

SomeCanadianData”。

H.Giles,//.lor,&R.Bourhis,1973,TowardsaTheoryofInterpersonalAccommodationthrough

Language:

SomeCanadianData,LanguageinSociety,Vol.2,pp..191.

6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十年代英法两国曾激烈争夺对加拿大的殖民统治权。

现在的魁北克人中包括印

第安原住民,英裔加拿大人、法裔加拿大人。

魁北克是加拿大唯一的法语省。

贾尔斯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麦吉尔(McGill)大学选择了80个英裔加拿大人

(43位女性、37位男性)做研究对象,他们的母语是英语,但会使用法语。

80个人被平均分为4组,然后分别听一段录音。

录音内容是用英语描述一个港

口场景,简单易懂。

一名能讲英法双语的法裔加拿大人用了四种方式录制了这

段录音:

(1)全部用法语描述

(2)法语和英语混合描述(3)用流利、语法纯

正的英语描述(4)用不流利、有很多停顿、语法也不纯正的英语描述。

在描述

港口场景之前,研究者录了这样一段内容:

告诉听众,说话人是法裔,来自讲

法语的一所大学,能讲英法两种语言;告知说话人听者是英裔,但他可以自由

选择使用何种语言来向听者描述港口场景。

当80名研究对象听完录音后,研究

者要求听话人根据17个指标评价说话人的表现。

这些指标反映了以下几点:

话人的描述质量;说话人的省力力程度;自己的愉悦程度;和说话人结成朋友

的可能性;和说话人成为研究伙伴的可能性;说话人对法裔加拿大人的价值的

喜爱程度;说话人在跨越法裔、英裔文化差异上做出的努力。

最后,听话人要

向这位录音者描述另一张图片,并根据研究者设计的指标评价自己的表现。

研究者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1)法裔加拿大人做出的趋同越多,越受英裔

加拿大人的欢迎。

(2)当英裔加拿大人感知到法裔加拿大人的适应方式后,他

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回应。

(3)法裔加拿大人在传播过程中做出的趋同努力越

多,英裔加拿大听话人做出的趋同回应努力也越多。

最后,这三个假设都得到了证实。

由此,贾尔斯等学者提出,为使传播更有效,增加人际吸引,获得社会赞

同,传播者会采用趋同策略,以实现传播目的。

当这些适应行为被受者感知后,

受者会回报以同样的趋同策略。

这时,主动趋同者适应了对方。

面对使用主流

文化的语言的人时,人数少的民族的人会使用自己群体的语言,保持自己的群

体或民族身份,这种行为被称作趋异。

这就是传播适应理论最初的模型,而此时适应方式也只包括趋同、趋异、

保持。

后来的研究认为,这些方式只是适应方式中的一小部分。

马秀兰:

魁北克:

历史与现状,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4),13.

7传播适应:

方式及动因的探索

1.2后续研究及发现

言语适应理论提出后,国外的学者从应用的角度对该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

1.2.1关于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