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06971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

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有主观特征。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6.什么是规律?

规律有什么特点?

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是:

第一,客观性。

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

第二,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

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动的创造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的途径是实践。

8.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其特点是:

第一,客观性和直接现实性。

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

第二,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9.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一,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等特点。

第二,发展的观点。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1.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2.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如:

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念。

)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

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第四,一般、普遍。

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

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

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后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

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1)这一原理的内容: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

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

 

4.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

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

既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简述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1)唯物主义反映论。

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这是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2)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一切唯心主义遵循的认识论原则,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意识是先于实践、先于事物或主观自生的东西。

这是一条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路线。

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答案: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论路线。

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所有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

先验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坚持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反对先验论。

4.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和根本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但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原则的区别。

它们的区别之一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是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它们的区别之二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辩证法的观点,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6.简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1)绝对真理即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客观的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的,认识第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正确反映,从认识广度上看,是有限的,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第二,任何真理都只是对事物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从认识深度上看,是有限的,是近似正确的反映。

承认认识有待于向纵深发展,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1.试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原理及其意义。

答:

(1)感性认识认识的低级形式,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片断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是对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和整体的反映。

(2)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哲学上会导致两种错误的观点:

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认为前者可靠,后者是不可靠。

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认为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表现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经验论表现为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看成普遍真理。

  

2.试述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辩证关系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互相联结,互相渗透。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

另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体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第二,真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终极真理或真理发展的顶峰论是错误的。

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真理,具有绝对性,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或“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3)马克思主义又具有相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化保守的教条。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唯物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唯心史观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唯心史观有两个缺点:

第一,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的历史。

第二,主张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

2.简述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

第一,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第二,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

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划分出了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了生产关系。

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进而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

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范畴反映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内容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第二类是渗透型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等。

 5.简述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答: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其内容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内容。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般教材:

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其内容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权、政党、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

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包括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形式。

国家政权是全部上层建筑的核心和最重要组成部分。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的规定性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的规定性说,指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创造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一方面,劳动人民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又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8.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同步。

社会意识有时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时又滞后于社会存在。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发展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如18世纪法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但在社会意识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英国和法国,但社会意识却比英、法两国先进。

第三,社会意识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互相制约。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1.运用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原理,说明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

(1)从历史纵向看,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有可能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低;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阶段,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反而高。

(2)从社会横向比较看,不同国家也出现不平衡现象,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意识发展水平却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如18世纪的法国较之于英国,19世纪的德国较之于英国和法国,就是如此。

(3)这一原理告诉我们,我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主义指导,可以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指导意义:

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我国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依据。

(1)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一种生产力被另一种生产力代替以后,旧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应该建立多种所有制经济与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3)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

要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是…… 

  

(2)辩证关系 

(3)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

第一,根据这一规律,当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就有必要进行改革。

第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上层建筑既有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不适应主要表现,一是党政不分,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

二是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

三是干部制度不健全;

四是法制不完备。

第三,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革除这些弊端,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本身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而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中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在现代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成为先导的.超前的力量。

19世纪以前,在生产.技术和科学三者关系中,生产推动技术进步,技术促进科学发展,其次序是生产-技术-科学。

19世纪以来,三者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生产的趋势,即科学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带动技术进步,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的形成。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先导的和超前的力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创立的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第一,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试述剩余价值的本质与来源以及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的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的来源:

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