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725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7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docx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讲义

幼儿园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讲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和幼儿心理学

(一)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另外,它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被划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二)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具体讲来,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

幼儿的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

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研究幼儿的心理活动,掌握其特点,可以为

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二、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简答)

(一)现实意义

1.了解幼儿心理特点,走进童心世界

2.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3.有助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4.有助于为幼儿发展提供更适合的环境

(二)理论意义

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

3.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三、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规律的和特征的方法。

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的优缺点

(二)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既可以用来明确

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以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通过个别测验逐个进行。

测验法的优缺点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和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

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

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法的优缺点

(四)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调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可以是

当面访问,也可以是问卷。

调查法的优缺点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幼儿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

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

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

对幼儿作

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四、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遗传、生理成熟、环境、教育以及幼儿自身的活动等方面

的因素。

1.遗传和生理成熟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

遗传素质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

幼儿正是在这种物质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心理。

生理成熟是指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幼儿的生理成熟或发展是有一定顺序

的,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前提。

2.成熟势力说

该学说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格赛尔。

该学说强调儿童心理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生

理,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成熟,外界环境只为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

自然的成熟程序。

3.环境和教育因素

环境是指幼儿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的作用体现在:

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社会

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4.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在遗传、环境的作用影响过程中,幼儿本

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他自身的心理发展。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包括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说有:

幼儿的需要、幼儿

的兴趣爱好、幼儿的能力、幼儿的性格及行为习惯、幼儿的自我意识等。

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

五、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1.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

称为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

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2.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最佳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

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

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最近发展区是幼儿心理发展潜能的标志,也是可接受教育程度的标

志,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同时,时刻都在变化,而变化又因人而异。

4.关键期(劳伦茨)

关键期是指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

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个体非常重要。

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

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

 

第二讲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幼儿时期心理的发展显示出阶段性特征。

但是要注意,我们只说年龄与幼儿的心理特征

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不是说年龄决定幼儿的心理发展。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1.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

2.表象活跃

表象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

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

因而表象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的,但是,5-6岁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例如,5-6岁的幼儿能根据概念对事物进行分类。

(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

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无意性是由外

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所支配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的影响。

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

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比较好。

反之,如果幼

儿情绪很低,不愉快,或处于恐惧、痛苦状态,活动效果就比较差。

幼儿在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为随心所欲,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

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1.由情感易变化向逐步稳定方向发展

2.由情感易外露、自我控制能力差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发展

(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开始的时期,表现出初步稳定的个性倾向性。

幼儿初期,还没有对他

周围的人和物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随着幼儿与他人的交往以及活动的发展,幼儿开

始出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气质特点、性格特点的不同。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幼儿年龄阶段的划分

1.婴儿期(0-1岁)

2.先学前期(1-3岁)

3.学前期(3-6岁)

(二)婴儿期(0~1岁)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心理发展非常迅速,具体表现在:

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

新生儿会出现无条件反射,如觅食反射、

吸吮反射、游泳反射等,帮助自己适应新的环境。

2.动作不断发展

①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爬、站、最后学会走

③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三)先学前期(1~3岁)

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的一个重要时期。

1.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孩子1岁以后,各种动作比起以前有了明显的发展,会走路就是一种表现。

(1)学会自由行走

(2)开始使用工具

2.出现新的心理活动

(1)会说话

孩子最先理解的词是他经常接触的人和物的名称,说话喜欢用叠音,句子通常不完整。

3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最基本的语音阶段,能说出一千多个词语和比较完整的句子

(2)想象开始萌芽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够在操作物体的时候进行简单的想象活动。

想象活动的萌芽使

孩子的游戏活动初露头角。

如拿着娃娃就学着成人的样子拍娃娃睡觉。

(3)思维的出现

由于表象的出现,幼儿前期的孩子已能根据已有的记忆表象对事物进行最初的概括和推

理。

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

这时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即边行动

边思维。

如抱着娃娃时,看见了小勺,他才会想到喂娃娃。

3.独立性开始出现

2岁左右的孩子,由于开始能够独立行走,变得不那么顺从了。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人生头两三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

现,也标志着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

这时儿童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心理水平有了

很大的提高。

(四)学前初期(3-4岁)

1.生活范围扩大

幼儿3岁以后开始进入幼儿园。

新的环境对幼儿最大的影响是:

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

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来进行。

幼儿的认识特点是先做再想,而

不能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

在幼儿期,情绪对幼儿的作用比较大。

3~4岁的幼儿情绪作用更大。

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并且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

4.爱模仿

3~4岁的幼儿模仿性很强,对成人的依赖性也很大。

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如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就想要什么。

幼儿还常常模仿老师。

幼儿对老师说话的声调,坐的姿势等都会模仿。

所以老师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

(五)学前中期(4-5岁)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尤为突出。

4~5岁的幼儿总是处于不停的活动中,他们明显地比3~4岁孩子能动,能说,能跑。

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典型。

这时期的孩子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

他们的思维是很形象的和很具体的。

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

4~5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

在游戏中,4~5岁的幼儿已能理解一些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游戏时,初步能遵守游戏规则,在一定的要求下能做到不破坏游戏规则。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

4~5岁的幼儿比起小班幼儿来说更会玩了。

4岁左右是幼儿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也会玩。

这个时期幼儿的合作水平也开始提高.

(六)学前晚期(5-6岁)

1.好学好问

幼儿的好奇心都很强,但5岁以后幼儿的好奇心和以前明显不同,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表面现象,而是想要知道事物的原因,要知道“为什么?

”。

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事物的兴趣。

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

5~6岁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

幼儿已能够对事物进行分类,能对事物的关系做出判断并正确排出顺序,有了初步的序的概念。

并且掌握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能够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的幼儿已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或是思维、想象等,都有了一定的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的幼儿已对事物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

他们爱憎的态度比较明确。

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在情绪上也能够克制自己,情绪变化比以前要小得多。

5~6岁的幼儿也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

第三讲感知觉

一、感知觉的概念

(一)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感知觉与认识活动

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由感知觉开始的。

在感知的基础

上,人们才能形成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才能对客观事物作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1.感知觉是婴儿期(约2岁前)儿童认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认识世界的

基本手段。

在语言、思维出现前,儿童主要依赖感知觉获得各种信息,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

2.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2岁以后,语言、思维等心理现象出现,儿童的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整个幼

儿期,控制系统在认知结构中并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感知系统仍然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

在幼儿期,儿童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感知觉的制约。

三、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1.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及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

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儿童的视力要弱于正常的成人,视敏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2.颜色视觉:

指视觉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有

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在新生儿的视觉世界里,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他们还不能感知其他色彩。

儿童的颜色视觉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孩的颜色辨别能力要优于同年龄组的男孩。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

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在12-13岁以前一直增长,8岁比6岁几乎增加一倍。

2.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幼儿中期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到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辨明本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

其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

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

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

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2.动觉

幼儿动觉的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具体表现为幼儿初期对物体的大小、轻重和形状等属性的感知错误率高,精确性差。

采用的方法往往是较低级的同时比较法。

到幼儿末期,感知的错误明显减少,采用的方法也多为相继性比较法。

(四)空间知觉

1.方位知觉:

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6岁幼儿对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跟困难,因此教师在音乐、舞蹈、体育等教学活动中,要用“照镜子式”的示范动作,即以幼儿的角度来做动作。

2.距离知觉:

即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幼儿通常不懂得近物大、远物小,近物清楚,远物模糊等感知距离的视觉信号。

3.形状知觉:

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依靠运动觉和视觉的协同活动

4.时间知觉:

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如“生物钟”。

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幼儿中期,可以理解“昨天”“明天”等,但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仍有困难。

幼儿晚期,开始能辨“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但对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位,如几个月、几分钟仍很困难。

四、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的活动

1.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2.对比:

即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包括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3.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个体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就能迅速而正确的感知周围的事物。

4.通过教育和训练能够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5.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

对象是感知的中心,背景则是衬托部分。

在知觉过程中,要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受

以下条件影响:

a.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b.对象的活动性

c.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

d.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的相结合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对客观

现实认识的主动形式。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要做到:

a.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b.提高丰富的观察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概括。

c.启发幼儿用多种感官方式参与观察。

d.教给幼儿有顺序的观察方法。

2.保护幼儿的感官

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展,是其感知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重视

幼儿感官卫生教育,做到:

(1)经常提醒幼儿注意用眼、用耳的卫生

(2)对有感官缺陷的幼儿给以必要的帮助

第四讲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所谓“指向”是说心理

活动在每一瞬间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集中”则是使这一事物在人脑中得到最清晰和

最完全的反映。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进行的。

如注意看、

注意听、注意记、注意想等等。

(三)注意对幼儿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

(1)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注意是幼儿活动开展的保障

(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

注意力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

注意能加强儿童观察的有意性、细致性

以及理解性。

2.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1)注意能使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的信息,调整自己的行为

(2)注意对幼儿认识过程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注意对幼儿坚持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

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在幼儿活动中,无意注意是大量存在的。

3岁前的幼儿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容易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有两大类,即: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二)幼儿有意注意的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我们自觉控制的注意,

它服从于我们生活、学习的需要与任务,其特点是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1.幼儿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成人的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三、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

表现为偏向于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

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规律: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另外,刺激物的特点,如鲜艳、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

动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注意稳定性的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但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

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久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注意能保

持20分钟左右。

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时,不应太单调、时间太长.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2)活动的游戏化。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

幼儿的注

意分配能力比较差。

注意分配能力发展的条件:

1.对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比较熟练,注意的分配就比较好。

因此,在活动开始之前,让

幼儿熟悉活动的一些环节或某一部分,是保证复杂活动开展的重要条件。

2.使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在幼儿头脑中形成密切的联系。

比如学习歌舞表演时要让幼儿懂得歌词与表演动作之间的意义联系

(四)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幼儿的注意范围比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增大。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注意的对象排列是否有规律、颜色是否多杂,信息组块是否有密切

联系等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如果在活动中要求的任务比较多,人的注意范围就会受到限制

四、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3.无关刺激的干扰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二)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要注意“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概念。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是儿童一种行为问题。

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教师对幼儿的多动现象不能随意称

作多动症。

第五讲幼儿的记忆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存。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多次的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形成了联系。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

也就是当原刺激物出现时能认出来回忆(再现),是指原刺激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在头脑中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

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特征。

(1)直观性(形象性)

(2)概括性

(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

1.在生活中的作用:

积累日常生活经验

2.在游戏中的作用:

幼儿在游戏中要进行想象,而想象的原材料来自记忆中保存下来的事物

和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

3.在学习中的作用:

知识经验的积累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

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主要表现在:

1.记忆目的不明,主要取决于客观对象的性质和与主体的关系。

2.不会自觉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有意记忆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

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

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